域名故事:微信已成立六年,前不久終於拿下weixin.com域名


域名故事:微信已成立六年,前不久終於拿下weixin.com域名

  原weixin.com域名的擁有者,一個名為“很快”的微信開發者聯盟在他們地址為weixin.com的論壇網站中刊發公告,稱終將weixin.com域名轉交給騰訊。

  騰訊獲得域名的代價並沒有公開——通過仲裁與法律渠道,騰訊甚至有免費取得域名的可能性,而坊間傳言,weixin.com域名現持有人,購得此域名的費用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

  2015年12月,騰訊控股將一紙投訴書投到了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香港秘書處,主張被訴人“liming”(以下簡稱“李先生”)手中的“weixin.com”域名與李先生本人姓名及手中自產無關,是為知曉騰訊公司微信商標後的惡意註冊,並將域名用於微信相關的領域。

  被訴人李先生則主張不能證明“weixin”與微信有關,更重要地,該域名註冊於2000年,遠早於微信的發佈時間,並且李先生的域名交易入手過程均為正當程序,且不存在將域名掛牌出售或表達出售意向等惡意搶注的行為表現。

  此外,網站上也在醒目位置表明此網站非微信官網,並不構成不惡意競爭。

  而域名仲裁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侵權成立、域名被判應轉移給騰訊公司。

  一個2000年就註冊了的域名,晚出生快十年的微信,這侵權是怎麼回事?一時間,關於微信商標的話題便炸了鍋。

  2015年3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結的一起關於“微信”商標的行政訴訟中,法院一審駁回了原告創博亞太科技(山東)有限公司的訴訟請求,判決維持了工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對創博公司提交的38類“微信”文字商標不予核准註冊的複審裁定。

  雖然原告創博公司比微信官方早2個月提交了第38類“微信”文字商標申請,但是,該商標申請在審查期間經異議程序被商評委裁定不予註冊,而在訴訟中再被判決維持不予核准註冊。

  weixin.com則是在域名方面的又一例,說騰訊店大欺客?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自然有他們的說法:

  域名註冊人的轉移應該視為一次新的註冊,因此,被投訴人取得爭議域名擁有權的日期晚於投訴人取得“weixin”/“微信”之香港商標註冊日期(即2011年10月25日)。

  據稱這樣的推斷來自域名訴訟中的判決先例,但這樣的結論確實也挑戰了大眾認知,但最終的結論,是三位仲裁官,以兩票同意一票反對的結論,判定weixin.com轉移至微信。

  對於仲裁結果,李先生自然不服,並於今年2月起訴至海淀區人民法院,三個月後,雙方達成庭外和解,便有了今天的網站公告。

  域名轉讓,是真如仲裁結果一般空手套白狼,還是在合理的費用範圍內,騰訊並沒有給出相關信息。

  為什麼?

  在知乎問題“如何評價域名weixin.com倒手後,騰訊申請仲裁成功?”中,網友也分別站在了天平兩端。比較理性的網友老編輯認為,這裡有充足的仲裁先例

  我估計李明不會善罷甘休,傳聞已經要上訴了,但是前景不樂觀。當年alibababank.com域名也是這個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香港秘書處判給了阿里,然後持有者在國內法院上訴,結果域名還是落在了阿里手上。域名之王蔡文勝的易名國際還在跟杜蕾斯打官司,為durex.cn這個域名,也是凶多吉少。

  但是weixin.com這個裁決竟然還引發不少叫好聲,因為域名投資者在有些人的潛意識裡,和“不勞而獲”、“投機倒把”畫上了等號。


域名故事:微信已成立六年,前不久終於拿下weixin.com域名

  蘋果公司當年和唯冠關於“iPad”的商標案,最後蘋果付出了6000萬美元和解。由於影響了thenewiPad的上市,頻臨破產的唯冠在那一年沒少被果粉問候家人。


域名故事:微信已成立六年,前不久終於拿下weixin.com域名

  特斯拉商標案和解,Tesla免費獲得“特斯拉”中文商標的時候,網上也是一片叫好聲。

  而支持者,則認為現在的weixin.com被收回是咎由自取。如果將這個域名作為個人博客使用甚至只是個空白頁面,騰訊也只能乖乖掏錢,但將其作為微信相關的商業網站處理,自然是凶多吉少,在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的仲裁書中,也是這樣說的:

  事實上,爭議網站內容明顯圍繞投訴人“微信”產品,混淆瀏覽者訪問該網站以獲得商業利益,均屬《政策》第4(b)(iii)及(iv)段的“惡意”使用。

  儘管侵權言之確鑿,但仲裁的過程卻稱不上舒心。一方面,僅由於原weixin.com網站中有大量鏈接至微信官方域名“weixin.qq.com”即被判定為用於混淆訪客使其認為這是微信官網,儘管現擁有者做了非官方網站標識並提供了官方網站的跳轉鏈接;另一方面,則稱這個域名無法證明在2015年6月轉手至李先生前有無侵權行為。

  在判決中,大量無關內容被用來”佐證“被訴人侵權,甚至將原本ICANN用於保護域名所有者的付費隱藏信息也成了仲裁中的“有罪推斷”。

  那些天價的域名,為什麼還是乖乖掏錢買了?

  早在2014年,雷軍的小米終於將mi.com收入囊中,成交價360萬美元——略少於今天的李先生取得weixin.com的成本。

  短域名的價格由於面對國際上的競爭可能價格都會在高位,京東商城由原先的360buy改換成簡拼JD.com,成本也高達300萬美元。當然,比起某些熱門的英文單詞域名來說,這些還都算便宜的。

  當然還有比單詞更貴的?國內恰好就有公司買過——2015年2月,360從沃達豐手上收購360.com,據傳開銷達1700萬美元,超1億元人民幣。

  之所以他們沒法動用微信和上面提到阿里通過仲裁取得域名,很大程度上還是我們的李先生作死過頭,將weixin.com真用在微信相關的行業中了吧。儘管從註冊到多次轉移,程序上都是正義的,但仲裁的結果,同樣也可以是正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