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不信任岳飞?

人生客栈


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打的金兵闻风丧旦,收复了许多被金兵占领的土地,金兵中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曽下令十二道圣旨让岳飞班师回朝,可见宋高宗已经不信任岳飞了,那个皇帝都不希望兵权掌握在自己部将手上,岳飞现在拥有兵权,统领几十万的兵,担心岳飞夺了自己的皇位。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手握兵权从后周手立夺得皇位,宋高宗自然不希望岳飞手握兵权谋反,其实岳飞很忠并未谋反,但是宋高宗还是不信任,将岳飞以及他的儿子岳云以谋反最杀害,当韩世忠质问秦桧,秦桧说岳飞谋反的罪名虽不清楚,但莫须有。韩世忠感叹莫须有何以服天下。


haonanrenjiushiwo


自古以来,皇帝对军事才能杰出、威望高、手握重兵的将帅都非常忌惮,再加上宋朝皇帝的宝座原本就是由陈桥兵变夺来的,因此后世皇帝都喜文臣,厌武将。

我们再来说一说岳飞,为什么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原因如下:

1、岳飞犯了一个错误,准确的说是这个错误给自己在皇帝心中埋下了隐患的地雷。这个地雷就是:岳飞建议皇帝早立继承人。试想,皇帝还在,你作为一个武将却这么建议。赵构会怎么想:“你岳飞是想提前效力新君?是想把持朝政?还是想学太祖皇帝一样,来个兵变?”值得一说的时,这个时期的岳飞大约手里掌握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实力足以席卷天下。这件事情之后,赵构内心对岳飞开始有了排斥。

2、岳飞的个人素养太高了,自我克制能力太强了。赵构问岳飞:“你觉得天下什么时候可以太平?”岳飞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听闻后,赵构特别吃惊,不曾想一介武夫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

3、要追溯到南宋政权开始稳定时,刘光世的事件又一次加重了皇帝对岳飞的不满。这里说一说刘光世“中兴四将”之一,这人最让皇帝喜欢的一点就是不贪圈,不恋权。南宋政权建立后,他便上书请求皇帝给他安排闲散的职位,意思就是说我不想当将军了,我要交出兵权。皇帝自然大喜,少了一个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赵构同意后最初决定要把刘的兵权及部下交给岳飞来辖制。这时出现了两个人,也就是现在依旧跪在岳飞墓前的四人中的两人:张俊和秦桧。两人认为,首先,这种做法是违背太祖遗训;其次违背了历朝传统。张浚谗言皇帝,武将掌控过大的兵权,容易功盖天下,威震入主。这一句话说到了皇帝的心坎上。于是改诏命。不曾想,这个改诏命变成了催命符。赵构让张浚去给岳飞传命,意思是先前的安排不作数了。但张浚没能坦诚地把事情告知岳飞,由此可见张俊其人,小人奸臣也。如果当时他坦白其事,或许结果可能会不一样。记载:张浚将岳飞召到都督府,两人发生了一次给历史留下深刻遗憾的谈话。

“淮西这支部队很服王德,现在准备任命他担任总管,郦琼担任副总管,再让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名义统领。你以为如何?”

“王德和郦琼素来不相上下互不服气。这种安排必导致二虎相争。吕祉虽是通才,毕竟是书生,不习军旅,恐难服众。”

张浚又问:“张俊怎么样?”

岳飞回答:“我本不敢说三道四。但为国家利益考虑,恐怕张宜抚性子太暴躁,缺少谋略,尤其郦琼会不服。”不得不说岳飞虽然识人很高明,但情商实在太低。

张浚听闻,脸一拉,沉默片刻,又问:“杨沂中应该高出这二人了?”

岳飞摇头道:“沂中虽勇,和王德差不多,怎么驾驭得了这支部队?一旦处置不当,变乱可能在弹指间就会发生。”

张浚终于忍不住了,说出了一句相当伤人的蠢话:“就我知道非太尉你来不可。”

岳飞听后,不悦,离开都督府,随后上书辞呈。

岳飞也因此陷入险恶的旋涡,此后张浚多次弹劾岳飞:“岳飞处心积虑,一心想兼并别人的部队。此次辞职,真实意图是要挟皇帝。”

5、苗刘兵变,再一次成了岳飞的催命符。

6、岳飞醉酒说了一句,自己这个年龄跟当时的太祖一样,身居高位。

7、秦桧等主和派的不断进言,不断对岳飞的诋毁。

8、岳飞大将王贵的反水

9、赵构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执意不肯

种种原因,导致皇帝不信任岳飞,最后以秦桧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这位民族英雄,哀哉惜哉!


张己千


岳飞无疑是一个军事家、战略家,但他的情商却有待商榷,有着直男的性格,口无遮拦。
在他抗金初期,取得一些胜利后上奏皇帝要求宋高宗能给予他更大的军事权利,宋高宗也都一一答应,这让岳飞很是自我感觉良好,经常的与宋高宗讨论国事。

  但是,出事了!

  有一次两人在交谈中,岳飞说道:为收复中原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恳请陛下早定嗣位,以安众心。此话一出,宋高宗脸色大变,大声呵斥:此事岂是你等该过问的?

  宋高宗为何会大发雷霆?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自然是害怕大臣对皇位别有用心。自古以来皇帝都特别在意别人讨论皇位继承问题,特别是这样一个手握重权的大将。

  第二是宋高宗一直在回避的问题。史书记载宋高宗被金人追杀的过程中,惊吓过度,丧失了生殖能力,从此不能再生育后代,而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因种种原因夭折。

  不能生育这件事或许岳飞不清楚,但是皇子夭折而无继承人这事岳飞总该知道吧?说了这句话显然是犯了大忌,让皇帝怀疑他的忠心。


我爱吃大白鼠


这个问题应该说不是皇帝不信任岳飞,而是岳飞太不懂皇帝的心思,他的一门心思的报仇复国,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地挑战皇帝的底线,终于有一天,皇帝忍不下去了,于是,岳飞的生命也就走向了尽头。

那为什么说岳飞是在不断地挑战皇帝的底线呢?

岳飞要迎回二圣,触了赵构的逆鳞

首先,我们要知道,皇位的诱惑绝对是巨大的,历史上为了皇位骨肉相残的事情太多了,简直数不胜数。

靖康之役,赵构的老爹宋徽宗和老哥宋钦宗被金人掳走,赵构偏据宋朝东南一隅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是为宋高宗,并遥尊宋徽宗为太上皇。可是这个时候,岳飞却天天在他耳边说,他要光复宋朝失地,其实岳飞要收复失地,这也没什么,作为皇帝赵构也是乐见其成的。

可是,偏偏就怪岳飞的口号出了问题,不管是在朝廷上还是在民间军队里,岳飞打的旗号永远都是“光复失地、迎回二圣”,即使当着赵构的面,岳飞也还是这一套说辞。



岳飞忠心确实可昭日月,军事能力也很突出,但是情商确实不高。可能他真的就没有想过,龙椅上现在坐的是赵构,如果他真的迎回了二圣,赵构怎么办?可以说,赵构前期心里还是很宽广的,并没有对岳飞下手。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很多网友说,当时朝廷的宣传语也是要“光复失地、迎回二圣”,是的,没错,朝廷确实是如此宣传的,可是如果你处在赵构这个位置,你会真心实意的愿意宋徽宗和宋钦宗归来吗,可惜,岳飞不知道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一直在用这件事刺激着赵构。



岳家军声名显赫,失地收复在望

不得不说,作为皇帝,赵构还是有一些胸怀的,前期他也是当岳飞是个二愣子,并且他内心并不认为宋朝能打得过金人,所以不管怎么宣传,迎回二圣也只能是一个口号而已,然而,赵构发现自己小看了岳飞的统兵能力。

随着岳家军声名的不断壮大,岳飞之岳家军逐渐打过了黄河,此时,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收复失地似乎指日可待。



这个时候,最担心宋朝胜利的人应该就是宋高宗赵构了,他害怕呀,害怕岳飞真的打到了金人的五国城,真的将徽钦二帝迎回来。

如果说之前岳飞喊迎回二圣,赵构觉得是一个笑话,那么现在他笑不出来了,因为他再不动手,可能真的来不及了。于是,在赵构的导演下,秦桧作为执行人,终结了岳飞的生命。


一代民族英雄岳飞,惨遭杀害。


史海钩沉


南宋的皇帝高宗赵构害怕岳飞把金国打败后,把他的父亲和哥哥(宋徽宗和宋钦宗)迎接回来,他就得退位。后来在秦桧的窜掇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宋高宗绍兴九年(1139年),南宋和金国签订了和约。可是一年以后,金国就撕毁和约。派金兀术为大元帅带领号称十万大军南下,宋高宗是真的害怕了,就调岳飞为元帅带领岳家军低挡。

岳飞在离汴梁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和金兀术的大军进行了激烈的大决战。金兀术派出了他的王牌大军*拐子马*(金兀术训练的骑兵,都身披重甲,每三个人为一组,用牛皮绳串起来,冲锋的时候一起冲上去)冲锋,岳飞下令步兵方阵手持*勾连枪*冲在前,是专门的把金兵的战马都放倒,后面的步兵们都手持大砍刀,把从战马上摔下来的金兵们的脑袋都给砍下来。金兀术在十几个大将的保护下,杀出一条血路丢下军队逃跑了。当地的老百姓们听说岳飞来了,纷纷组织起来成立起义军,响应岳家军。此战,金兀术是几乎全军覆灭,狼奔豕突的逃回金国。岳飞高兴的对部下说:*改日直捣黄龙府的时候,凯迎二帝回朝,我再请各位将领们开怀畅饮*。

秦桧听说岳飞在前线节节胜利,连忙催促宋高宗让岳飞撤兵。以岳飞孤军深入为由,连发12道金牌逼岳飞撤兵。岳飞撤无耐只好撤回,收复的大片失地又被金军战领了。

秦桧认为岳飞是他议和的最大的障碍,所以极力谋划杀掉岳飞。当时的谏议大夫万俟卨和岳飞有私仇,秦桧就指使他弹劾岳飞,还指使了一大堆人诬陷岳飞和金军有勾结。岳飞没有办法,只得上奏折请求朝廷罢免自己的职位。秦桧派人私自逮捕了岳飞,又让张俊威逼岳飞的两个部将王贵和王俊诬告岳飞的爱将张宪,说他企图将兵权还给岳飞,图谋造反。

岳飞被关了两个月,但是岳飞和儿子岳云还有大将张宪拒不承认谋反,秦桧没有找到证明岳飞有罪的证据。秦桧就重金收买了几个狱足,在一个漆黑的夜里把岳飞给害死了,岳飞和张宪也被斩首示众。岳飞的死让金国放下了心,欣然和秦桧签下了和约,秦桧也从此成为千百年来民间老百姓们唾骂的对象。


隐者康司马


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所谓“宋高宗对岳飞的担忧”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直到岳飞被害的当年都是如此。赵构当时要是真对岳飞有什么担忧,绍兴十一年最终决定搞岳飞时,就不会把逮捕岳飞这件事儿全权交给秦桧处理,还处理的那么轻描淡写;更不会在绍兴十一年秋将岳飞免职之后,放岳飞回江州庐山养老——岳家军驻地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庐山离鄂州很近离临安很远,并且江州本地就有岳家军几年前留在当地的一支分兵。而岳飞当时离开军队进中央当枢密副使也就半年,赵构要真担心岳飞有震主之威不臣之心,或者担心他继续折腾北伐阻挠和议的话,那在毁了他绍兴十年的北伐大业(绍兴十年眼看到手的胜利被迫放弃后,岳飞难过到在上书中说自己“万诛何赎”;赵构也曾经在发了金字牌以后又反悔,转而派杨沂中去支援岳飞,但是已经晚了。总之这件事坏在谁身上和对岳飞的打击有多大,赵构自己是心知肚明的)、解除了他的兵权之后还放他回庐山,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填土么?。。考虑到赵构的为人就尤其的不可能。这点可以对比一下他早年的作派:靖康之变后赵构被哲宗的废皇后孟太后选为继承人前后,和他争皇位的宗室、手头有兵的宗室都还是有一些的(当然不多。基本都是太祖一脉),这些人最后都被赵构派兵弄死了,即使有的从一开始就表示臣服拥戴还是没逃过。但是对岳飞,赵构在解除其军务实权、岳飞也已经到了临安行在以后,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举动,相反还任着他回离鄂州军很近的地方呆了将近两个月。——他很清楚岳飞既没有造反的可能(岳家军不是私军而是南宋屯驻大军之一,钱粮后勤供应和人事任免调度完全是受中央控制的,叫岳家军只是宋人的口语习惯,赵构的亲军当时也叫“杨家军”)也没造反的心思。因此完全没什么顾虑和防范。

所以这个问题比较合适的问法应该是:为什么赵构解除岳飞的实际兵权之后半年多,突然决定要杀岳飞?这个决定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么?是不是非杀不可?要知道杀岳飞这个级别的大臣(一品大员)在宋代是严重违背政治传统的。有宋一代搞政治斗争一般不搞肉体消灭,对武将也不搞。像谋反的帽子,北宋时期好多大臣都被扣过,不倒霉的被扣了也一样当官当得很滋润,最倒霉的也不过流放岭南,不会真整死人(不要提狄青,狄青最后所谓的被陷害也只是放了个外任地方官,他属于气量太小自己把自己吓死的)。你再担心岳飞会威胁自己的宝座、会干扰议和政策,强敌犹在的情况下流放或者关押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杀掉?何况如前所述,赵构对岳飞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猜疑。岳飞也没打算反对议和要反对到死谏的地步,已经回庐山过退休生活去了。

答案是因为金人提出了“必杀飞,始可和”的要求,而宋金二次议和就在岳飞被罢职前后(绍兴十一年八月)进入了公开的谈判过程。同时赵构到这会儿已经一心偏安,完全不想再费劲想什么北伐了,满脑子想的都是赶紧答应并落实金人的请求,以便尽快缔结和约好舒舒服服在杭州过小资生活。可能有人马上会想到那么他不担心金人毁约么?这点当时的赵构确实不担心。因为当时南宋的国力远超金国,体现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就是能征善战之将辈出,除了岳飞还有吴璘刘錡杨沂中等一干年轻的中兴名将。要北伐的话,就必须用岳飞;但是如果只以南北为界自保,有吴璘刘錡就足够了。这两个人军事才华虽不及岳飞但也很突出,特别刘錡也有击败兀术的战绩(这点对宋高宗来说很重要,他对兀术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而且这俩人都很年轻,属于小字辈的将领(虽然还是没岳飞年轻),和金国耗得起。外加秦桧这时也需要干掉岳飞以便保障与金国和约的稳固,从而保证自己在南宋的权位(秦桧具体图什么要这么干请见历史上真实的秦桧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也使出浑身解数促成这件事情。这样最终三方(兀术、宋高宗、秦桧)合力,才有了岳飞被害的结局。

那杀岳飞以达成和议这事儿符合不符合宋高宗自己的利益呢?实话说,即使按题目的假设,完全不考虑国家尊严百姓疾苦,只从赵构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而且是单纯考虑安稳安乐享受程度,不考虑什么明君光环历史地位。。这些高大上的存在,也蠢透了。因为他的思路中有好几个死角。比如秦桧这么起劲的帮着他力排众议搞和议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比如万一他觉得除了岳飞之外也能抵挡兀术的那俩将领看走了眼怎么办。。他都没考虑。实际上几乎就在第二次绍兴和议缔结的同时,赵构就尝到他脑子不够使的恶果了:金人最后给出的和议条款之一即是“不许以无罪去首相”,也就是说要让秦桧当终身宰相。后来秦桧也确实独相到咽气,临死前一度还想取赵构而代之。所以赵构梦想的安乐生活其实没有马上到,是到秦桧死了之后才过上的。但是没多久完颜亮又毁约南侵了,而他之前拿着当备份的刘錡也因为老病,没起到他预期的作用。如果不是完颜亮自己也太能作,南宋的将士和一些大臣如虞允文、李宝又给力,赵构差点就第二次航海避难,连半壁江山都丢掉。

这个事情告诉我们: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想完全不考虑国家或者说集体利益而只追求个人利益,一般是做不到的。有些人比如赵构会觉得能做到,那通常是错觉。历史会教训他们,起码已经教训了赵构。

最后还有一个感触,不知道是不是扯的太远了:不是所有死于非命的人都是自己作死才会死,都是被猜忌被怀疑总之是自己先得罪了害人的人才有最后的结局。这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你和他处的关系再好,对他帮助再多,再人畜无害而且让他明白你人畜无害,他需要卖你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时也会毫不犹豫的卖你的。更倒霉的是他卖你的理由也八成没什么说得过去的情理原由,甚至卖了你的性命他自己还得倒找钱也说不定。这和信任、情商什么的没关系,只和某些人的自私程度、愚蠢程度有关系。


径儿爱生活


岳飞是一代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就其军事才能来讲,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民间习惯将其与三国名将关羽相提并论,是百姓心中的战神、军神和民族英雄。他所填写的《满江红》被传送至今,收藏于岳王庙的“还我河山”手书便是岳飞手迹。再加上他为人忠厚耿直、治军严厉、刚毅勇武、骁勇善战、有勇有谋,所以不论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岳飞堪称文武全才,是真正的完人。然而,这样一位完美的战神,为何不但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反而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惨遭杀害?

一、性格原因

岳飞年幼时熟读《春秋》及兵法,其忠君报国的思想和气节应该是受《春秋》的影响。同时,他还善于骑射、武艺高强,为人忠厚耿直、行事光明磊落。然而其性格过于耿直,处事不够圆滑,也不太善于揣摸上级的心理。在当今社会也不乏这样性格的人。正如曾国藩所讲,天下之才人皆因一傲字致败。纵观历史,大多有才能的人,在性格上或者为人处事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缺陷。在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的环境里生存,这样的性格是非常致命的。也是导致宋高宗对其不信任的原因之一。

二、宋朝重文轻武

因原本身为武将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皇位,所以纵观整个宋朝,几乎每一个皇帝都会留一只眼睛盯着武将,武将稍有不安分,轻则撤职罢官重则治罪。而岳飞曾上书宋高宗,希望皇帝批准自己招募军队,并且明确说要将自己的家属交给皇帝作为人质,以求高宗对自己放心。这样的想法本身是对的,然而结果却正好相反。犯了私募军队、私建家族军队的大忌,再加上明确提出让自己的家属作人质,相当于捅破了“潜规则”这种上不得台面的窗户纸,让高宗想做又不能做,尴尬异常。这样的表现无异于向高宗说明自己有二心。高宗怎么可能再信任他?

三、收复中原,迎回二圣

收复中原的作战方案也曾得到高宗的赞赏,高宗也非常欣赏岳飞的作战能力,曾御笔亲书“精忠岳飞”四个字赐与岳飞,岳飞也将这四个字绣于军旗之上。所以岳飞在高宗面前构画的收复河山的蓝图,也令高宗怦然心动。问题就出在迎回二圣上,其实当时宋徽宗已经去世,迎回其棺椁奉于宗庙当然没问题,但宋钦宗还在世,迎回来之后,钦宗高宗谁做皇帝?这些问题岳飞似乎从来没去揣摸过,证明其政治敏感度极低。

四、淮西军问题

刘光世功成身退之后,其领导过的十几万淮西军的去处就成了问题。一开始宋高宗准备将淮西军拨与岳飞,岳飞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如此一来岳飞手中的兵马数量将近占南宋全部军队的一半。当时与岳飞有过节的张俊、秦桧一致反对高宗这样做,并列举了岳飞手中兵马过多的坏处。因此高宗对此事心存顾虑而举棋不定,迟迟不下达拨淮西军与岳飞的命令。此时岳飞却等不及了,几次上书高宗,要求调拨淮西军给自己。几次均未得到明确答复之后,竟然面见高宗上奏此事。并反复以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作为许诺,高宗本在犹豫之中,但听到迎回二圣这类话,心生不快,便以淮西军拱卫皇都为由拒绝了岳飞。按理说此时岳飞本应该听从皇命服从安排,但他却耍起了性子,以为母守孝为由直接撂挑子辞职不干了。这完全是对皇权赤裸裸的要挟和挑衅,当时正是需要岳飞的时候,所以宋高宗虽然气得牙痒痒,但又无可奈何,几次派人才将岳飞请回来。虽然岳飞对此事也上书请罪,但是宋高宗当时的回答是:犯我法者,唯有剑尔!言外之意如再有下次,则刀剑伺候。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宋高宗已经动了杀心了,只不过时候不到,暂时隐忍。

五、建议立储

按理说经过之前的淮西军分配事情之后,岳飞认识到错误并也上书请了罪,接下来应该戴罪立功好好表现才对。然而他却做了一件让当时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大错事:在朝堂之上公开建议宋高宗立太子。本来岳飞是出于好意,怕自己征战金国时,金国以钦宗相要挟。建议高宗立储,实际上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民心归于高宗,使其皇位更加稳固。而自己征战时也不会有所顾虑。但自古以来立储之事太过敏感,历朝历代都是臣子应该极力规避的问题。而岳飞作为武将还公开提建议,完全是以身试法触摸皇帝的底线。据史书讲,当岳飞在朝堂之上向高宗读奏章时,突然一阵冷风吹来,将岳飞手中的奏章吹落在地,而高宗则阴沉着脸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这不是你一个武将管的事,退下吧!估计此时的岳飞才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高宗对此事也并未了结,不断地私访身边大臣,想知道岳飞是受谁指使?其他与岳飞稍有往来的大臣一听说此事,立即与岳飞脱离干系,向高宗表明此事与己无关。这样一来岳飞得罪的不仅仅是高宗,也让高宗身边的其他重臣感到惧怕,生怕此事连累自己。这一切都为岳飞最后被定罪“莫须有”打下基础。

以上五点就是宋高宗皇帝为何不信任岳飞的原因,同时也是岳飞被害的主要原因。虽然岳飞的死,奸臣秦桧及张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岳飞自己的性格过于直率,处事不够圆滑,不懂政治,不会揣摩上级心思,屡次犯上而导致的。

当然,岳飞性格上的缺陷,为人处世方面的缺失,最后结局的悲惨都不影响他作为民族英雄的英武形象。他复我中华、驱除鞑虏的民族气节仍然值得我们传颂和学习!







小天品历史


岳飞和赵构还是有一段蜜月期的,当年赵构为了嘉奖岳飞还要在京城(今杭州)为岳飞修建府邸,岳飞辞谢赵构说“敌未灭,何以为家?”听到这个话,赵构非常惊喜和意外,并和岳飞聊起了国家的治理。赵构非常欣赏岳飞的忠心和才能,据说赵构曾在寝宫单独召见岳飞,并将中兴大业托付于岳飞。可见赵构对岳飞还是格外的重视的,如果君臣能一直这样,那恢复中原也是指日可待的。但是历史不容假说,岳飞的悲剧,也是从这儿开始的。

岳飞生性耿直,又对皇帝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但是他犯了君臣大忌——把皇帝当成无话不说的知己。这要是贤明的君主还可以,一般情况下这么做都是玩命。岳飞曾两次向赵构提起立嗣,不仅犯了皇家的大忌,还戳中了赵构的心病——赵构失去生育能力,唯一的儿子还被踢翻的铜鼎吓死了。但是金人凭借武力并利用宋钦宗的嫡系在北方建立傀儡政府,让南宋朝廷在法理上失去了正统地位,最后,赵构从赵匡胤一系,选出了两个皇室子孙,来争取法理上的正统性。岳飞的好心,明显冒犯了赵构。

又因为岳飞说话耿直,得罪了宰相张浚,岳飞,一怒之下辞官回乡,并希望以此唤醒赵构的觉悟。但是,宰相张浚又诽谤岳飞,说岳飞是想要挟赵构。很明显,赵构是选择了相信宰相张浚,并用有了一毒招,命令岳飞的两个属将,把岳飞请回来,否则军法处置,岳飞被迫回京就职。但是皇帝已经不再信任他了,赵构还告诉岳飞,你岳飞这样轻率的做法,按太祖说的规矩,你岳飞早就死了,我赵构没有惩罚你,还让你带兵,担负中兴大业,是因为我赵构大度没有生你的气。

其实赵构对岳飞已经有了杀心,否则他不会提太祖。整件事啊,岳飞就是太耿直了,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贤主,掏心掏肺,冒死尽言,可惜赵构并不贤明。


忧伤格格


坦荡迎来黄金岁月 公元1133年秋,皇帝赵构将岳飞召到首都,亲自书写精忠岳飞4个大字,制成锦旗赏赐给他。同时,要在京城为他建造府第。岳飞辞谢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大敌未灭,要家干什么?)为此,皇帝赵构相当满意,很亲切地征求岳飞的意见:你觉得天下什么时候可以太平?岳飞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据说,赵构很吃惊,没想到一介武夫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不久,刚过而立之年的岳飞被授清远军节度使,封武昌县开国子,成为长江中游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公元1137年,即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命进京述职。 皇帝在他的寝阁就是卧室里单独召见了岳飞。皇帝对岳飞说:光复国土,中兴大宋这项事业,我就托付给你了。从今以后,除了韩世忠、张俊之外,其余的军队都交给你节制。古代汉语中,节制一词带有约束、指挥、管辖的意义,按照皇帝赵构的内定安排,岳飞从此统帅全国3/5的兵力,在淮西、川陕、荆襄3个主要正面战场上,对金兵形成全面反攻的战略态势。岳飞感叹不已。如果这一切顺利实现,这位青年将军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青年皇帝,君臣二人的人生事业将可能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光辉顶峰。 至此,岳飞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黄金岁月。 无心介入君臣禁区 大约就在这段时间,有一天,岳飞与皇帝赵构谈话,君臣二人十分投机。可能是谈得兴起,岳飞突然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此言一出,谈话的气氛立即急转直下。赵构呵斥道:你虽然出于忠心,但是,这种事情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岳飞的脸色当时就变了,十分尴尬。 几年前,在金兵的追杀下,赵构由于惊恐丧失了生殖能力,如今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医治。他刚30出头,毕竟还存在着很大的希望。前些时候。他又遭遇了一个更加惨痛的事件,惟一的儿子,因为宫女不小心踢翻一个铜鼎,而被惊吓抽搐致死。这两件最深的隐痛,如今被岳飞的一句话都给勾起,其恼怒可以想见。 问题的严重还不仅仅在于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最要命的是,岳飞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我们知道,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导致的皇家骨肉相残比比皆是,为此形成臣僚或飞黄腾达或家破人亡的故事也史不绝书。人们历来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的政治野心联系起来。 谁知,后来岳飞在封密奏中,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件事确实是岳飞的心病。当时,金国人扣住宋徽宗、宋钦宗不放,有着重要的政治原因。赵构称帝后,金人就曾考虑将宋徽宗放回去,以削弱赵构的影响。后来一直存在着一种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这位傀儡皇帝具有赵宋帝国先天的大宗正统地位,将使南宋政权相当难堪、被动。当时,部分地为了对抗这种可能,赵构从太祖赵匡胤一系挑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没确定究竟由哪位继承皇位。岳飞的提议,从抗金的现实出发是好意,而且是那种把皇帝当自己人的好意。但这种好意是否能被皇帝接受,却大成疑问。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住在茅棚里的人和住在’皇宫里的人,想的不可能一样。诚哉斯言。 不相与谋拂袖而走 随后,就发生了对岳飞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淮西事变。 刘光世是南宋初年中兴四将之一。到绍兴年间,南宋政权稳定下来之后,他厌倦了刀头舔血的戎马生涯,统帅的5万大军也成了军律不整的骄兵悍将,朝野上下颇有怨言。这位仁兄倒是不贪恋权位,上书称自己身体不好,希望能安排一个闲职。赵构赏赐给他一些珍宝古玩,刘光世津津有味地把玩到了后半夜。这种表现,令皇帝相当满意。 为了使岳飞能顺利接收刘光世的部队,皇帝专门写了一道下达给刘光世及其主要将领的手诏,要求这些人听从岳飞的号令,如有人违反,邦有常宪,就是依法严惩不贷的意思。这遭到了时任宰相张浚和刚出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反对。张浚与秦桧认为,这是违背帝国传统与祖宗家法的。张浚忠告皇帝,让武将掌握过大的兵权,一旦此人功盖天下,威震入主,便悔之莫及了。 赵构深以为然,给岳飞另外写了份手诏,委婉地取消了成命。然后,让张浚处理善后。张浚将岳飞召到都督府,在这两位坚定的、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主战派战友之间,发生了一次给历史留下深刻遗憾的谈话。 这其实等于是通知岳飞,事情变化了,以前的安排不算数。岳飞不可能愉快地接受,但还是客观地回答:王德和郦琼素来不相上下互不服气。这种安排必导致二虎相争。吕祉虽是通才,毕竟是书生,不习军旅,恐难服众。 张浚终于忍不住了,说出了一句相当伤人的蠢话:我就知道非太尉你来不可。 双方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全然没了回旋余地。岳飞离开都督府,立即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职。然后未等批复,就把军中事务委托给助手张宪代管,自己回到庐山,给母亲扫墓守孝去了。 陷入险恶的旋涡 结果,不该生气的人宰相张浚和皇帝赵构丝毫没反省自己的意思,他们比该生气的人生的气还大。《宋史》记载,此后张浚多次上奏弹劾岳飞:岳飞处心积虑,一心想兼并别人的部队。此次辞职,真实意图是要挟皇帝。这种不负责任的弹劾,具有极其可怕的杀伤力,岳飞陷入险恶的旋涡中。 岳飞是天才的军事统帅,富有军事上的洞察力,在政治上却表现出十足的幼稚。可能的推测是,此时,岳飞仍心怀对赵构知遇之恩的感激,潜意识里希望用这种赌气的方式,唤起皇帝的觉悟。 从后来的发展看,赵构基本接受了张浚的说法,在心理上关闭了对岳飞理解与信任的大门,只剩下利用。利用完后,则是诛杀。中国历史上,失去信任后,皇帝诛杀功臣的事不胜枚举。这可能是中国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类格言谚语比其他国家和民族多得多的主要原因。 赵构采取了很绝的方法处理岳飞辞职事件,他给岳飞最主要的助手下了严厉的命令,让他们敦请岳飞复职。如违抗,或做不到,就行军法。于是,李若虚二人只好来到庐山东林寺劝说岳飞出山。岳飞很恼火,坚持不肯。一直僵持到第6天。李若虚说:难道你想造反吗?难道让你出来不是好事吗?你坚持不干,朝廷怎么会不怀疑你?想想看,你不过是农夫出身,受天子委托,掌握这么大的兵权,你是不是觉得可以和朝廷抗衡了?如你坚持不复出,我们二人受刑死掉,应算是没什么对不起你了吧?可你一点都不觉得有愧于我们吗? 这番话,很可能将此时赵构深藏在心底,想说而没说的话说了出来,魔鬼般预示出岳飞的命运。 岳飞下山后,3次向赵构谢罪。赵构说了一番看似不软不硬,实则杀机四伏的话:对于你的轻率举动,我并没生气,要不然,必有惩处。这就是太祖所说的,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之所以还让你统领部队,把中兴大业托付给你,就是因为我没生你气的意思。 一般说来,中国皇帝以三尺宝剑对付他们心中的异己时,很少有手软的。后来发生的一切表明,赵构也是如此。 然而,正在此时,淮西兵变爆发了。岳飞预言的一切,全部发生,而且情况更加糟糕。从此,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HB一岁的公羊


有一天,岳飞与皇帝赵构谈话,君臣二人十分投机。可能是谈得兴起,岳飞突然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此言一出,谈话的气氛立即急转直下。赵构呵斥道:你虽然出于忠心,但是,这种事情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岳飞的脸色当时就变了,十分尴尬。 几年前,在金兵的追杀下,赵构由于惊恐丧失了生殖能力,如今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医治。他刚30出头,毕竟还存在着很大的希望。前些时候。他又遭遇了一个更加惨痛的事件,惟一的儿子,因为宫女不小心踢翻一个铜鼎,而被惊吓抽搐致死。这两件最深的隐痛,如今被岳飞的一句话都给勾起,其恼怒可以想见。 问题的严重还不仅仅在于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最要命的是,岳飞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我们知道,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导致的皇家骨肉相残比比皆是,为此形成臣僚或飞黄腾达或家破人亡的故事也史不绝书。人们历来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的政治野心联系起来。 谁知,后来岳飞在封密奏中,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件事确实是岳飞的心病。当时,金国人扣住宋徽宗、宋钦宗不放,有着重要的政治原因。赵构称帝后,金人就曾考虑将宋徽宗放回去,以削弱赵构的影响。后来一直存在着一种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这位傀儡皇帝具有赵宋帝国先天的大宗正统地位,将使南宋政权相当难堪、被动。当时,部分地为了对抗这种可能,赵构从太祖赵匡胤一系挑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没确定究竟由哪位继承皇位。岳飞的提议,从抗金的现实出发是好意,而且是那种把皇帝当自己人的好意。但这种好意是否能被皇帝接受,却大成疑问。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住在茅棚里的人和住在’皇宫里的人,想的不可能一样。诚哉斯言。 不相与谋拂袖而走 随后,就发生了对岳飞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淮西事变。 刘光世是南宋初年中兴四将之一。到绍兴年间,南宋政权稳定下来之后,他厌倦了刀头舔血的戎马生涯,统帅的5万大军也成了军律不整的骄兵悍将,朝野上下颇有怨言。这位仁兄倒是不贪恋权位,上书称自己身体不好,希望能安排一个闲职。赵构赏赐给他一些珍宝古玩,刘光世津津有味地把玩到了后半夜。这种表现,令皇帝相当满意。 为了使岳飞能顺利接收刘光世的部队,皇帝专门写了一道下达给刘光世及其主要将领的手诏,要求这些人听从岳飞的号令,如有人违反,邦有常宪,就是依法严惩不贷的意思。这遭到了时任宰相张浚和刚出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反对。张浚与秦桧认为,这是违背帝国传统与祖宗家法的。张浚忠告皇帝,让武将掌握过大的兵权,一旦此人功盖天下,威震入主,便悔之莫及了。 赵构深以为然,给岳飞另外写了份手诏,委婉地取消了成命。然后,让张浚处理善后。张浚将岳飞召到都督府,在这两位坚定的、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主战派战友之间,发生了一次给历史留下深刻遗憾的谈话。 这其实等于是通知岳飞,事情变化了,以前的安排不算数。岳飞不可能愉快地接受,但还是客观地回答:王德和郦琼素来不相上下互不服气。这种安排必导致二虎相争。吕祉虽是通才,毕竟是书生,不习军旅,恐难服众。 张浚终于忍不住了,说出了一句相当伤人的蠢话:我就知道非太尉你来不可。 双方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全然没了回旋余地。岳飞离开都督府,立即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职。然后未等批复,就把军中事务委托给助手张宪代管,自己回到庐山,给母亲扫墓守孝去了。 陷入险恶的旋涡 结果,不该生气的人宰相张浚和皇帝赵构丝毫没反省自己的意思,他们比该生气的人生的气还大。《宋史》记载,此后张浚多次上奏弹劾岳飞:岳飞处心积虑,一心想兼并别人的部队。此次辞职,真实意图是要挟皇帝。这种不负责任的弹劾,具有极其可怕的杀伤力,岳飞陷入险恶的旋涡中。 岳飞是天才的军事统帅,富有军事上的洞察力,在政治上却表现出十足的幼稚。可能的推测是,此时,岳飞仍心怀对赵构知遇之恩的感激,潜意识里希望用这种赌气的方式,唤起皇帝的觉悟。 从后来的发展看,赵构基本接受了张浚的说法,在心理上关闭了对岳飞理解与信任的大门,只剩下利用。利用完后,则是诛杀。中国历史上,失去信任后,皇帝诛杀功臣的事不胜枚举。这可能是中国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类格言谚语比其他国家和民族多得多的主要原因。 赵构采取了很绝的方法处理岳飞辞职事件,他给岳飞最主要的助手下了严厉的命令,让他们敦请岳飞复职。如违抗,或做不到,就行军法。于是,李若虚二人只好来到庐山东林寺劝说岳飞出山。岳飞很恼火,坚持不肯。一直僵持到第6天。李若虚说:难道你想造反吗?难道让你出来不是好事吗?你坚持不干,朝廷怎么会不怀疑你?想想看,你不过是农夫出身,受天子委托,掌握这么大的兵权,你是不是觉得可以和朝廷抗衡了?如你坚持不复出,我们二人受刑死掉,应算是没什么对不起你了吧?可你一点都不觉得有愧于我们吗? 这番话,很可能将此时赵构深藏在心底,想说而没说的话说了出来,魔鬼般预示出岳飞的命运。 岳飞下山后,3次向赵构谢罪。赵构说了一番看似不软不硬,实则杀机四伏的话:对于你的轻率举动,我并没生气,要不然,必有惩处。这就是太祖所说的,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之所以还让你统领部队,把中兴大业托付给你,就是因为我没生你气的意思。 一般说来,中国皇帝以三尺宝剑对付他们心中的异己时,很少有手软的。后来发生的一切表明,赵构也是如此。 然而,正在此时,淮西兵变爆发了。岳飞预言的一切,全部发生,而且情况更加糟糕。从此,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