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詩詞能給一個成年人心態帶來哪些好處?

硒祖溫湯M第一招客


從形式上來說

古詩詞最大特點是押韻,人對音律有天然的喜歡。

古詩詞另一特點是精煉,人的大腦最容易接收大道至簡的信息。

從內容上來說:

我們普通人接觸的古詩詞都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的檢驗,大多是中華文化的精華,當然就能滋養讀者。

腹有詩書氣自華。

多讀經典古詩詞當然會對一個人的心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怎麼樣才能對心態有好的影響呢?

有以下建議:

悲傷時,最好讀一點有力量的詩詞,如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不要讀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這樣才能儘快從悲傷中走出來,而不至於更悲傷。

得意時,最好讀劉伯溫的“漫漫陽春不見秋,人生得意總忘愁”。不要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否則容易得意忘形。

消沉時,可以讀陸游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要讀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否則容易更頹廢。


行動家


16歲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一舉奪冠,憑藉不俗的實力和沉著穩定的心態給觀眾留下極深印象,更成為網絡內外的熱議焦點。

比如,讓她一戰成名的那次飛花令主題字是“月”字,武亦姝說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之後,被提醒這句詩重複了。飛花令有時間限制,非常考驗參與者的詩詞積累和心態。而武亦姝不僅沒慌,還微笑著迅速脫口而出《詩經》裡《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句詩裡包含四個“月”字。

所以說,對孩子來講,學習詩詞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中國詩詞大會》,還是2017年9月新推出的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都在告訴家長一件事:詩詞關乎素養,也關乎考試。

部編本《語文》教材中: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

而朗讀、背詩,尤其是讀中國詩詞,就要高聲朗誦。

高聲朗誦,到底有多大的好處?震撼了我。

孩子大聲朗讀,有以下十大好處:

一、有利於開發右腦

因為大聲讀實質是朗讀者在自我欣賞自己的聲音,久而久之,有利於孩子形象思維能力的自我培養。

二、能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

性格內向者往往發出的聲音也很小,如果孩子都能堅持大聲朗讀古詩詞及其它文章、書籍,體會到優美髮聲的樂趣,孩子就會慢慢樹立起信心,進而慢慢開朗起來。

三、有利於孩子體會到辯論、爭論的價值

這是更好的、高質量地參與未來事務的一種素質。

四、有利於改變自卑

大多數後進生的突出表現就是不會大聲朗讀古詩詞,大聲讀不好古詩詞。從大聲朗讀開始訓練,許多後進生能在讀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五、大聲讀,使腦神經處於極度興奮狀態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多念本身就能刺激孩子深入理解古詩詞、書籍。

六、有利於記憶材料

大聲讀需要集中精力,大腦處於“排空”狀態,對記憶有很大幫助。

七、大聲朗讀文章是語感形成的必由之路

學習語文,語感能力非常重要。意味著語言直覺思維能力的形成,相比理性思維,直覺能更加敏捷而準確地理解和判斷語言的正誤優劣。可以這麼說,沒有真正大聲讀古詩詞,就不會有什麼真正的語感。

誦讀可形成良好的語感,背誦又是內化語文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誦讀形成的語感積澱下來。誦讀的結果會使孩子們“出口成章”,它所積累的大量詞彙、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形式,對孩子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鑑作用。

八、大聲讀文章有利於“詩性美”的再現

每篇文章、書籍都有著“詩”的美,都有著作者美的靈感,而大聲讀,可以將這種美還原。

九、大聲讀有利於其它學科的學習

需要廣泛深入思考、記憶的學科如果運用了大聲讀,學習效率一定會很高。

十、有利於提高寫作能力

大聲讀他人作品是學習的過程,大聲讀自己的作品實質是修改完善的過程。誦讀和背誦可以把情緒最廣泛地調動起來,名篇佳作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只有在誦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轉、合,只有在誦讀中才能深刻地體會到。

長期堅持誦讀,就會從感性上、從直覺上、從整體上去認識、去體驗、去佔有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動地消化和吸收,提高寫作水平。


乾坤書書


《讀詩》

讀來氣爽亦神怡,

幾分喻味幾分知。

不求深意盡透解,

只為開心美詩詞。





奔跑在沒有終點的路上


讀古詩詞可能真的會給一個成年人心態帶來很多好處。人生有失意和不如意十之八九,但人生也要有詩意和遠方,讀了古詩詞可以瞭解先賢古人的意識和心態,有慷慨激昂的,有在困境中砥礪前行的,有人生風雨之後歸於平淡的……知道這些之後,做為一箇中年人也多少有了一定的人生經驗和感悟,在古詩詞中得到的精神啟示也會給我們很大動力。具體好處,我認為有三。

1,增強自身文化修養,提高自身認識問題和事物的水平。通過學習古詩詞我們也可算通古,而古詩訶的燦爛也伴有古詩人多采的人生,我們讀了古詩也可印證古詩人在遇到問題和困境時的做法,以及當吋的心態,也會對我們今天有所啟示和感悟。

2,人生境界猶如古詩詞意境。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辭話》中所說的人之三種境界:一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為,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多讀古詩詞增強人生之境界,提高心境的成熟和大氣,達到人格的健全。

3,”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人生不也是這樣嗎?古詩詞是慰藉人生的一個良方,一盞燈火……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不能缺少古詩問的藉養。古詩詞猶如天上明月從古照到今,總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皓月當空,寫意人生,今天的社會也更離不開古詩詞。


行為必成


文學魅力在於普遍的接受和受影響程度,“言志”只是其一。

下面我要講的不一定正確,但卻是親身經歷和感悟 和大家分享一下。

25歲之前,我的思想(與成熟程度無關)和性格很剛直,見不得強勢人、容不得不平事,但凡遇見,總會干預其中。後來,經過長期的接觸和研究詩詞包括傳統文化之後,認知、習慣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平的人與事,要看性質和嚴重程度來決定是否干預,而干預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 不再強勢,更多的是以道理化解矛盾、息事寧人。也學會了更多緯度的去理解和對待事物,這讓我變得趨於平和。

我的感悟是,詩詞文學感染人主要在於藝術性。藝術的空間的無限性與和諧性,除作品本身營造的空間外,讀者可以不受邊界限制的神遊八極。在這其間,很多現實中的“我”會出現在藝術空間中的事物當中,並與事物發生關係。在輕鬆和諧沒有壓力的文學藝術這個萬象空間內,“強硬”的意識反應和行為,會與環境發生違和感藝術空間裡,我們平時的性格稜角,包括強勢的行為習慣等會被逐漸軟化。這些藝術帶來的影響會慢慢滲透進思想、意識和氣質當中,進而對我們的現實行為形成影響。

藝術的空間和感化範疇沒有邊界,也說不完,就到這裡。


簡學話題


古人云:讀史,可以使人明鑑,更何況讀古詩詞乎?

古詩詞中描繪的多是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內容包含了人文,社科,地理,宗教等系列活動,靈活多現。以情感來分,有愛情,親情,友情,家國情懷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應該被每個世人所接受並真正的傳承下去。

讀古詩詞,對於一位在社會中游走且需要於人際關係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成年人來說,就如同用優美的韻律和奇妙的文字來修身,儒雅而不失強勁,更像是閱讀了一部古代百科全書,能使你無所不曉,侃侃而談,口吐連珠。當你於工作中日理萬機而身心疲憊時,當你於家庭瑣事中分身乏術而痛苦不堪時,當你於今日的輝煌得意而沾沾自喜時,當你小不忍則亂大謀而不辯方向時,讀古詩詞一意一境,一文一字,細細品味,便可樂享其中,忘記憂愁或者心境豁然開朗,自得坦然。

讀古詩詞,以史明鑑——從此,家庭和諧鄰里和睦;從此發現文字奧妙無窮,助長語言功力;從此,你的生活多一項樂趣,並可樂享一生,真正做到受益無窮。




東方美人選美大賽


有幸回答這個問題。讀古詩,能給人的心態帶來很多好處。

古詩多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讀起來既有視覺的美感,也有心靈的震撼。

通過讀古詩,更能領悟知足常樂的道理。物質固然重要,精神的豐滿更精彩。活在當下,簡單就是生活。熱愛生活,則處處美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享受春光明媚,楊柳拂岸,就是幸福。"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嗇微一院香"就是滿足。

通過讀古詩,懂得謙虛做人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進步。

通過讀古詩,更明白親情、友情、愛情的難能可貴。"獨在異向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親情友情時不我待,懂得珍惜!"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柵處"無限美妙,令人嚮往。

讀古詩,也能激發人奮發向上的意志。"殘雨壓枝猶有橘,凍雪驚筍欲抽芽”,"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孤舟蓑衣立翁,獨釣寒中雪","已是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這些流傳千年的詩句,無不讓人震奮!

古詩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避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先人後已的奉獻的精神!也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孝道...無處不在衝擊我們的靈魂。

古詩為我們樹正確的人生觀,起了很好的引導作用。讀古詩,其樂融融,受益匪淺!


藍姐的天空


對於成年人來說,閱讀古詩詞益處良多,重要一點,就是能讓人保持心境平和,笑看生活的詩意,安享詩意的生活。

閱讀古詩詞,徜徉於藝術的百花園,看絢麗色彩,聞縷縷清香,陶醉其中,身心自然恬靜平和。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白居易的妙筆會不會讓我們的雙眼愈發敏銳?

“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崔顥的吟詠,能不能讓平俗的生活詩意飛揚?

“樹頭蜂抱花須落,池面魚吹柳絮行”,韓偓的視角,能不能讓觀察愈加細微?

“秋影弄光影,忽吐半林紅”,黃庭堅的發現,會不會令人眼前一亮?

“獨行穿落葉,閒坐數流螢”,林景熙的閒趣,會不會令人憧憬安靜?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閒眠”,陸游的清雅,會不會令人心曠神怡?

“覺後不知明月上,滿身花影倩人扶”,陸龜蒙的狂放,會不會會人浮想聯翩?

“纖草數莖勝靜地,幽禽忽至似佳賓”,劉禹錫的發現,會不會令人頓生詩意?

“金鉤細,絲綸慢卷,牽動一潭星”,秦觀的浪漫,會不會令人逸興遄飛?

“看雲心共遠,步月影同孤”,王安石的悵望,會不會令人情滿山川?

“梢影細從茶碗入,葉聲輕逐篆煙來”,張鎡的細膩,會不會令人詩興勃發?

……

用不著多舉例了吧。

生活本來充滿詩意,可是,繁冗的生活往往讓令奔波勞碌,身心疲憊。於是,愁苦、煩悶、坎坷成了生活的代名詞。這種情況下,如果能沉下心來,傾聽詩詞,心靈便會淨化,詩意便會滋長,那愁苦、煩悶、坎坷也會化為涓涓細流,載詩意向遠方流去。


鄭顯亮


古詩詞不能帶來現實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但是她在滋養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首先引用一段媒體對著名的古典詩詞的研究者、德高望重的葉嘉瑩先生的採訪,來說明古詩詞對一個人具有的宗教信仰般的意義,然後簡單的談一談我個人的經歷,即我是如何活在唐詩宋詞中度過人生中的四十年的。

那篇介紹葉嘉瑩先生的文章寫道:''腹有詩書氣自華',是詩詞滋養了她飽滿的精神世界,是詩詞給了她度過艱難的力量,是詩詞慰藉了她多災多難的一生。一句話,詩詞是葉嘉瑩最好的養生法寶,是其健康長壽的精神支柱。'

這一段寫的真好,是對古詩詞那種宗教般的淨化人的靈魂、支撐一個人精神信仰的最好的描述和詮釋。

下面說


or澹卿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懷抱在心則為情感意志,用語言把它表達出來就是詩詞。

中國是詩的國度,自古“不讀詩,無以言”。它不僅可以用於孩童的古典文化啟蒙,還滋養著不同年齡段的人們。

詩詞對於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中年人,到底意味著什麼?我想“詩者心也”,詩詞可以滌盪我們的靈魂,給心靈以港灣,給靈魂以芬芳,給生命以力量,給人生以方向。

活出一顆詩心,在人到中年的時候,我們將能更加優雅和從容。平靜心靈,自得其樂,自我愉悅,自我陪伴。

悠悠千年,一切繁華都如雲煙過眼,隨風而逝,但古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隨他們寫下的那些動人的詩句永遠留傳後世。

閒暇時讀一些詩詞,看世事流轉,賞人間風光,就如同自己經歷過許多種人生。正是有了詩詞,每個人的生命中才有了一份獨屬於自己的安寧,無關乎功名利祿,紅塵喧囂。

人生一世,不為輸贏,只為來過。紙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品讀中國詩詞,感謝這生命中最美好的饋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