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到底能剩多少老兵呢?

一發老朽


到底要看究竟是怎樣的一場戰爭,如果新戰爭的話,可能最後只死了一兩個人,有些時候可能就是一個人沒死,或者全部被殺死了,根本沒剩下一個人。



戰爭並不是一場遊戲,而是現實之中最殘忍的一種殺人手段,簡直就可以說是一陣陣的屠殺,像凡爾頓戰役就被叫做絞肉機,完全都是把人民當做硬幣一樣投進去,最後化為了灰燼。

能夠在戰爭之中活下來,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這也是一種隨機,很多老兵都認為自己能夠生存下來,完全是靠著運氣,而不是自己的本事。

在剛開始的古代戰爭之中,也就是遠古部落爭奪地盤,那時候都是拿一些非常粗劣的武器,甚至都沒有鐵武器,打起架來也不過就是像群架一樣,最多的時候就是可能有上千人和後面的戰爭是無法比較的,但是在經過後來的人描寫之中,這就變成了一個神奇的現象,很多人都是成了神,但是在這場戰爭之中死的人並不特別的多,而被俘虜的那些人有可能就是被殺了,也有可能當做了奴隸。


到後面到了一些王朝,尤其是在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春秋的時候還是非常的好,因為大家都還懂禮貌,有周朝留下的規則,所以很多時候很多人都是非常講原則的,但是後面隨著戰爭的升級越來越殘酷了,到了戰國的時候可以說是有百萬級別的戰爭,尤其是在秦朝統一七國的時候,秦朝當時為了打敗趙國,可以說是發動了上百萬的戰爭,可能說是有上百萬人,但是實際的話可能就是幾十萬人,這也是非常殘酷的。

為了打敗趙國,秦始皇可以試下了所有的本錢,雖然當時他還只是一個秦王,但是他發動了全國的戰爭,最終是將趙國打敗,而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而在照顧這一邊,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帶領著趙國的部隊,最終是被秦國打得落花流水,整整幾十萬人被俘虜了,可是秦國對於這些人都沒有想利用,直接把他們殺了。

在這樣的戰爭之中,可能就遺留了幾個人而已,而且都是為了收屍,這樣的戰爭是真的可怕。

很多人說這是古代而已,到了現代都會非常的好,這可能很多人都是想多了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日本人也沒有心慈手軟,對於中國的俘虜沒有按照日內瓦公務員所做的那樣善待俘虜,反而是用很多人去練他們的新兵,可以說是非常的無恥。


但是日本人呢,後面在快要投降的時候被俄羅斯人打敗了,當時俄羅斯已經是用他們的機械化部隊,直接把日本百萬大軍給搞得投降了。日本人損失嚴重,但是俄羅斯人可是輕鬆的很,用坦克去撞日本人的騎兵,根本沒有幾個人死亡,而日本人卻付出了幾萬人的代價,直接投降了。

而現在科技非常發達,未來甚至是要爆發一顆原子彈才能夠解決,那個時候可能就是徹底的沒有生存的希望,就連假死的都沒有辦法。


汪公說


1937年8月中旬,王耀武第51師接到命令從漢中出發馳援淞滬戰場時,是齊裝滿員的兩旅四團(第151旅、第153旅)12000人。而從宜昌到達漢口整訓再趕赴上海的俞濟時第58師,則是已經完成部隊和裝備改制的“調整師”,也是下轄兩旅四團(第172旅、第174旅)的規模,按調整師的編制該師兵力定額為10923人,兩師9月間合組為第74軍。



說明一下,第58師名列第二批調整師名單,雖然人數貌似少於王耀武師,但裝備要好的多,是按所謂“德械師”的標準配備的武器,擁有重機槍54挺、捷克式輕機槍274挺、擲彈筒243個、山炮野炮16門(內含6門德制榴彈炮),大口徑迫擊炮和戰防炮30門。而第51師則是準備第三批進行“調整”的部隊,結果還未開始戰爭即已爆發,可以發現,第74軍成軍時兵力也就是24000人不到,因為幾乎還沒有什麼軍直屬部隊。

在長達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中,王耀武師的表現要好於第58師,主要還是老王在指揮上很有想法和大膽,即便如此,第51師傷亡也達到4707人,戰損達到40%左右。按一線步兵佔全師兵力的60%計算(之前有過專答),則第51師的一線部隊傷亡超過65%!換句話說,最初上戰場的老兵健在的只有35%,損失可謂慘重。



其實第51師還算是戰力保持最好的,胡宗南第1軍傷亡高達80%,這就是第1軍沒有參加南京保衛戰的重要原因,因為該軍已經被打殘了只能調往江北整補,空出來的戰鬥位置就落到了第74軍頭上。淞滬會戰期間,各主力師都進行了多次補充,補充的成分主要是周邊各省的保安團,這算是比較好的兵源了,好歹經過一定的軍事訓練。

原來的方法是調上來的保安團士兵平均分配給各作戰師,陳誠打著打著發現這個辦法不合適,開始將補充士兵全部撥給主力師,因為這些師雖然傷亡較大但仍然保持著架子,得到補充後還能具有相當戰鬥力,而若補給後上來的雜牌師則兩天即垮,連架子都不在了。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顧祝同也深有同感,因此第74軍在整個戰役期間雖然骨幹老兵損失較大,整體戰鬥力下降的不算嚴重。



撤到南京後第74軍又進行了整補,可惜部隊中新兵已佔相當成分,因為附近好一點的保安團已經在上海消耗光了,當時的中國還沒有義務兵的現代兵役制度,保安部隊用光後再抽就只能是壯丁了。由於南京保衛戰組織和撤退的混亂,第74軍撤到江邊時已經沒有船隻了,多虧關係深厚的俞濟時掌握了一條小火輪,以每次載300人的頻率運送部隊逃過江去。

在南京保衛戰中的傷亡再加上渡江的損失,第74軍撤到浦口時點驗:第51師僅餘3000餘人、第58師僅餘4000餘人,撤到蚌埠後又收容到接近2000人,這樣全軍殘餘兵力大約不足10000人。按照整補後的滿員24000人計算,第74軍南京保衛戰的傷亡大約為42%,一線老兵的傷亡則高達70%,大約還剩3成,可如果再累乘淞滬會戰的3.5成,那殘存比例可就驚人了。



1938年4月,再次經過補充的第74軍在湖北黃陂接受軍政部“校閱”時,考評為“良好”,隨即調入薛嶽的豫東兵團參加蘭封會戰,不過該軍在這次會戰中的發揮很是平常,主要原因就是一下子新兵補充過多,整訓時間又倉促,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會戰結束後第74軍經平漢線到達漢口再轉九江,6月間調往江西德安佈防,仍然隸屬於薛嶽的第一兵團。

在萬家嶺戰役中(德安大捷),第74軍戰力有所恢復,為重創日軍第106師團立下汗馬功勞,當然也損失不輕:截至1938年10月15日,該軍傷亡失蹤高達9900人,傷亡七名團長和十三名營長,參戰部隊損失約為50%。再按一線步兵的比例推算,該軍從河南和安徽補充算起,部隊老兵又剩下2成,即便加上傷愈歸隊者,也就在3到4成左右。



所以從時間點上看,第74軍在武漢會戰後經過兩年的整補,期間完成裝備的人員的補充,尤其是傷愈老兵的歸隊和新兵的訓練,至1941年春才基本恢復元氣,方能在上高會戰中表現出色,真正做到了一戰名揚天下。要注意,在1939年6月之前第74軍只轄第51和第58兩個師,第57師並沒有參加萬家嶺戰役,該師是在上高會戰中防守不動如山才有“虎賁”之名。

毫無疑問,第74軍這支抗日鐵軍是抗戰時期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它的損失率肯定要低於平均線,而如果是戰鬥意志和裝備人員較差的其他部隊,則作戰傷亡肯定要大大地高於第74軍,也由此得見抗戰期間我方的巨大損失。尤其是沒有現代的兵役制度,造成在南京保衛戰之後,只能大量使用毫無軍事訓練的壯丁補充部隊,有經驗的老兵越打越少,戰損更加遠高於日軍。


度度狼gg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戰場的傷亡,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嚴重。

當然,前提是雙方都是專業性很強的軍隊,軍隊一切又運轉正常。

如果是游擊隊或者其他非正規軍,或者軍閥混混部隊,這就很難說了。

《兄弟連》是2001年播出的美國10集電視連續劇,改編自Stephen Ambrose的暢銷書《Band of Brothers》,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戴米恩·劉易斯、馬修·賽特等眾多好萊塢明星主演。

它描寫美國101空降師506團E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真實故事。在二戰中,E連的陣亡人數是該連編制人數的1.5倍。

看看,是不是很嚇人,但其實沒有這麼誇張。

E連主要傷亡還是在特殊的巴斯托涅圍困戰。

在20天防守中,他們經歷了天寒地凍、缺衣少食,被敵人團團圍攻下,傷亡率高達56%。

而正常美軍達不到這麼搞的傷亡率,一般達到30%就是非常慘重的傷亡,軍官可以在沒有明確命令情況下,自行考慮放棄陣地撤退。

另外,雖然E連的陣亡人數很多,但死亡的主要還是新兵。

《兄弟連》中有一集,說的是新任連長戴克中尉無能,導致E連傷亡慘重。

戴克中尉據說是某位將軍的親戚,西點軍校畢業,擔任E連連長是為了積累作戰經驗,好為進一步晉升做鋪墊,根本無心參加戰鬥。加上此人膽小怕事,生性懦弱,缺乏主見,欠缺指揮才能,在下級軍士眼中是一個只會天天躲在散兵坑裡的膽小鬼。

在電影最後,一個很像戴克中尉的人中彈死在了戰場,該連官兵互相慶幸終於擺脫了這個傢伙。

實際上,被打死的是一個新兵,戴克中尉躲在草垛後面沒有受傷,只是被解除職務回到了師部而已。

實際上,戰爭結束的時候,E連還剩下大約30名參加過諾曼底戰役的老兵,他們都沒有受傷殘疾(包括原連長索貝爾上尉)。

而E連本來有140人左右,經歷1年多戰爭,還剩下30人也就是還有大約四分之一倖存,如果再加上傷員和殘疾的士兵,數量還是不少的。

但大家要記住,E連是傘兵部隊,他們需要空降到敵人後方作戰,傷亡率遠遠大於普通美軍部隊。

就普通美國陸軍來說,大部分士兵還是可以沒有傷亡退伍的。


薩沙


其實在一場戰爭中能夠生下多少老兵這個其實是不確定的。

比如:有些比較的慘烈的戰役可能會導致全軍覆沒,但是有些戰爭中戰損率不倒三成就會被長官要求撤下來。


其實在普遍的戰爭中,軍隊的極限陣亡率一般是三成,如果超過這個比例還在持續戰鬥的話,那麼這一支軍隊基本上就不存在了,紀要面臨解散、重組部隊了。

因為如果說陣亡率在三成以下的那還可以勉強的維持主軍隊的編制不會被打亂掉,還可以繼續補充進兵源,然後繼續戰鬥。

而一旦超過三成,這就意味這這支部隊減去陣亡、受傷,非戰鬥人員(包括後勤,通訊等等兵種),戰鬥人員大大降低,很多時候都無法單獨執行一個命令指示,因此還在戰爭中的話,這支部隊就面臨被拆散編入其他戰鬥單位,繼續作戰了。

而且戰損率超過這個數以後,帶個部隊更多是負面情緒,尤其時在戰爭中,嚴重點的甚至可能會葬送了整個部隊,所以一般的部隊長官都會把這樣一直部隊撤下來。

要知道越是紀律嚴明的軍隊都能夠承受的陣亡率越高,而即便是一直鐵血強軍的戰損率都不過三成。

在古代一般戰鬥的戰損率可能不倒10%就會面臨崩潰。所以我國古代那些以幾千兵馬對戰幾萬兵馬大獲全勝是存在的。


這個歷史很正


一場戰爭到底能剩多少老兵?這涉及到多種因素,不是一個原因所能決定的。其中包括戰爭的規模,戰爭的年代,作戰雙方的綜合兵力,戰時裝備時間地點等等,古代戰爭多數是人肉戰爭,比拼的就是誰家人數最多。兵力最多的一方往往佔據優勢,能夠贏得戰爭。但是現代戰爭多為信息化戰爭,人員傷亡普遍減少。

就拿最慘的臺兒莊戰役來說吧。臺兒莊大捷又稱血戰臺兒莊。時間是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到1938年4月15日結束。這次戰役雖然我軍取得了勝利,但是損失慘重。在這次戰爭中敵我兵力懸殊。我軍軍隊有約29萬人參戰。但是日軍的參戰人數僅為我軍的1/5。導致這場戰役中中方傷亡慘重。有5萬餘人傷亡。日軍傷亡兩萬餘人。這場戰役憑藉我軍的頑強拼搏,與日軍殊死抵抗,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企業。同時也堅定了我軍。抗戰的信心。鼓舞了我軍的士氣。也在國際上留下了良好的聲譽。這場戰爭消滅了大量的日本有聲的兵力,也是抗日戰爭中取得的最大勝利。


這場戰役由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指揮。這些將領後來都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但是參加這場戰役的老兵有多少目前無法考量。但是這場戰役帶來的正面影響不可估量。


獵鷹追風


戰爭有多殘酷?九死一生是樂觀估計,即便勝仗傷亡也可能超90%

有朋友問,一場戰爭,到底能剩下多少老兵?

問這個話,是因為還沒弄清楚戰役和戰鬥以及戰爭的區別。

戰爭,指的是兩個政治實體之間爆發的持續性暴力對抗,從宣戰或不宣而戰,到簽訂和平協議或停火協議。

戰役,指的是參戰人數上萬(或者是師以上單位作戰)的軍事鬥爭。戰役的結束常常以一方潰敗或一方被全殲為終點。

戰鬥,指的是參戰時間較短、參戰人數較少的軍事鬥爭,一次戰鬥人數可以少到一兩人。戰鬥通常以團或團一下的某一個戰鬥單位達成戰鬥目標為結束。

具體來看,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而三大戰役這種作戰區域超過數萬平方公里,參展人數超過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嚐嚐被稱作"大會戰"。

一場大會戰之下,往往有多個戰役。比如淮海戰役,包含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徐東阻擊戰和碾莊圩戰役為主,第二階段以殲滅黃維兵團的雙堆集戰役為主,第三階段以殲滅杜聿明三個兵團的陳官莊戰役為主。

淮海戰役中,殲滅國民黨徐州剿總是一場大會戰,殲滅某個兵團或多個兵團也是戰役,殲滅某個師或某個軍也是戰役(殲滅孫元良兵團只用了一晚上,嚴格來說算是戰鬥)。如果以團以及團一下單位展開,那就是戰鬥。比如,雙堆積戰役中,經歷了大王莊、小王莊、尖古堆、平谷堆等多次戰鬥,解放軍逐個村莊逐個房屋進行攻堅,每一次戰鬥,都有很大的傷亡。

說完這些,我們來講講一次戰鬥後能留下多少老兵。

淮海戰役中慘烈戰役特別多,最有名的應該是大王莊戰鬥。

大王莊戰鬥,傳統的說法是,一天一夜時間內,國共雙方7個主力團幾乎拼光。這句話基本符合實情。

承擔大王莊戰鬥的主要是華東野戰軍7縱20師58團、60團攻下大王莊,消滅老虎團1個營,俘虜1個營。然後由59團1營和中野6縱46團1營、3營駐守大王莊,全部打光後,最後只剩2名營長。7縱首長的警衛連150人增援,打得只剩17人。失守後,59團、60團1營、46團合力反擊奪回,然後又失守,最後,60團反擊再奪回。至此,20師基本失去戰鬥力。

簡單計算一下,大王莊戰役中,守衛大王莊的59團和6縱46團混編團3000人的只剩下2人,生還率不足0.1%。20師在這次戰役中基本上失去戰鬥力,無法參加後來的尖古堆和平谷堆戰鬥。

與20師同屬於華野7縱的19師,在徐東阻擊戰後也基本失去戰鬥力。損失絕對超過了50%。

可見,淮海戰役中硬仗惡仗,華野的主力團傷亡率通常在50%以上!

這是針對國軍的精銳部隊,如果對上國軍的魚腩部隊,我軍有可能實現零傷亡。

比如

1948年7月日,中原野戰軍12旅以傷亡二十六人的代價,在谷城南山地殲滅國民黨軍163旅大部,俘敵副旅長以下一千八百人。(劉伯承《襄樊戰役總結》)。

1947年1月的魯南戰役中,解放軍攻克齊村,殲滅國民黨軍113旅2500人,"繳榴彈炮二門,山炮、戰防炮各四門,迫擊炮八門,輕重機槍約二百挺。我傷亡僅百人。"(粟裕《利用戰鬥空隙進行休整》)。

1947年4月,東北民主聯軍在柳河縣紅石鎮伏擊國民黨軍,更是僅以九人犧牲的代價,全殲湯恩伯的起家部隊,美式裝備的十三軍八十九師一個整師,共計七千八百人,取得震動全國的"柳南大捷"。

放眼整個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從原本的45萬人,傷亡了13萬人,最後還擴軍到58萬。這個過程中,華野新增的26萬人,大部分來自於國民黨俘虜兵轉化而來的解放戰士,另一部分則來自於華東軍區地方部隊升級而來。

所以,到了戰役這個級別,基本沒有新兵什麼事,要麼是調轉槍口的解放戰士,要麼是立功升級的民兵戰士。

你問還有多少老兵,全是老兵!

你問還有多少原先的老兵,老兵們面面相覷,一個連的戰士,還沒來得及認識,就已經戰死了!

數據顯示,淮海戰役中調轉槍口的國軍俘虜兵,在渡江戰役中很多都擔任了連排長職務,大部分成了軍隊中的中堅力量!

僅僅一次戰役,最初參戰的連排級以下的老兵,到最後恐怕能剩下10%就不錯了!

即便如此,他們每一個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士,沒人敢說他們是新兵。

反觀國軍在抗日中的表現,戰士們幾乎沒有成為老兵的機會。剛上戰場,還沒摸到槍就被打死,這才是最悲催的。

如果在戰爭這個層次,100個人恐怕都剩不下一個!

如果在革命解放戰爭這個20多年大概念下,恐怕一萬人才能活下來幾個!

比如有名的黃麻暴動,3萬革命青年參軍,活下來的大都成了開國大校開國少將這個級別,只可惜只有100多人。

即便是隻算土地革命戰爭,也是九死一生。秋收起義隊伍有5000多人,後來到達延安的只有7個人,從最高統帥到各級軍官只有7個人,他們還一起合影留念。合影後不久,其中一位被糖衣炮彈腐蝕,開了小差,他是周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他們中很多都沒有留下名字!


歷史知事


筆者認為,一場戰爭到底能剩多少老兵?根本就沒有一個量化的數字,這要看戰爭的規模,地點,時間,戰法,以及作戰雙方的綜合實力對比情況,更何況,就近代戰爭而言,以少勝多的案例也舉不勝舉,所以說,一場戰爭到底能剩多少老兵?確實沒有一個量化的準確數字;

就以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忻口會戰為例,這是一場保衛太原的中心戰役,1937年10月11日,素有“鋼軍”之稱的板恆第五師團在飛機,重炮,坦克的掩護下,向國軍第9軍陣地發動猛攻,這也代表著忻口會戰正式打響,此戰役,我方參戰兵力達到了28萬之眾,日軍也達到了14人,從表面上看,我方參戰兵力是日方的2倍,但是,這場戰役打下來,我方付出了10萬人的傷亡代價,消滅了日軍3萬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其主要原因,還是作戰雙方的綜合實力懸殊所致,雖然衛立煌領導的中央軍,號稱國軍當中精銳中的精銳,但是,他們與日軍相比,無論在武器裝備上,還是在戰法上,都與日軍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取得這樣的戰果,也實屬不易,完全是衣靠著我方軍人的堅強毅力打下來的;


以敵我雙方的戰損比來看,我方參戰部隊為28餘萬人,日方為14萬餘人,我方的傷亡率超過1/3,也就是說,這場戰役下來,平均每人3人參戰,就會至少損失1人,而日方的傷亡率為接近1/5,也就是說,平均5人參戰,就會損失1人,當然,這也只是抗日戰爭期間的一次戰役而已,就在抗日戰爭期間,比忻口會戰打的慘烈的戰役多的是,所以說,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因素太多,根本無法量化,五一場戰爭到底能剩下多少老兵。

關注小柳聊聊兵,更多精彩內容觀看


小柳聊聊兵


5%。據說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從希特勒進攻蘇聯開戰就參戰的老兵,到最後蘇軍攻克柏林取得勝利,據說能見到最後勝利的老兵就5%的倖存機率。


手機用戶14195414620


關鍵看整場戰役的持續時間,"戰爭中期,你會看到年輕強壯的男人和青年們穿著軍裝上了戰場,而中期你將看到一些女兵,後期寥寥無幾,作戰的變成了老人和孩子"


經典奶茶i


一場戰爭能剩多少老兵?真正的消耗戰,沒有老兵也沒有新兵,都是炮灰,活下來的都是老兵,死去的已經無關他曾經是什麼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