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蝗灾有什么好的办法?

你家还有渝吗


发动人民群众是最好的办法,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如果政府拨出款项收购蝗虫十元一斤,剩下的事就交给人民吧,他们会想出办法来的!


志超0210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会给出我想到的几种方法。

据史料统计,以往发生的蝗灾有成百上千次,同时有很多仁人志士编写治蝗的书籍,如《除蝗疏》《捕蝗集要》《治蝗书》等。在历史上,治蝗也既有消极方面,祈祷神力驱蝗,也有积极方面,归纳出一些治本和治标的除蝗方法。

1、治标的方法

首先,在获取蝗虫情报后,鼓励百姓参与灭蝗,因捕杀蝗虫损失的庄稼,会给予免税和赔偿,甚至从单纯的捕蝗中发展为直接食用,或间接将蝗虫制成养猪、养鸭的饲料,据调查,一只大鸭一天能食两斤蝗虫,不失为一种“变废为宝”的措施。

大量捕捉的蝗虫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若不加以利用,的确很浪费,毕竟蝗虫的粗蛋白质含量很高,营养价值也与鱼肉相当,而且据吃过蝗虫的人谈,其食味与虾干相似。

说到食蝗,有唐太宗带头吞蝗的传说,甚至在唐代形成一种风俗,将蝗虫作为珍品进行馈赠;民国时期的北平、天津一带的餐馆,也有过以蝗虫为佳肴,供消费者所食。另外,在苏北蝗区,有百姓将捕捉的蝗虫晒干贮藏,做干粮或肥料用。

2、治本的方法

在低洼积水和有水草生长的地方,发动农民割草,晒干后作柴火燃料,并达到除去蝗虫产卵的场所;其次,因蝗虫多发于夏秋之季(5-8月),在春末夏初发动当地百姓捕捉蝗虫的卵,除去一斤蝗卵块,可减少五六万只蝗虫。对于残存卵孵化的幼虫,会提前预留一些长沟,发动百姓将蝗虫赶进沟内,利用蝗虫受惊后会跳动的特性,再向沟内填土掩埋。最后,在冬季还要检查蝗虫产卵处,发现后即除去卵块,从而控制蝗虫危害!

经过长期劳动及除蝗的经历中发现有些农作物是蝗虫不喜欢啃食的,如芋头、桑、菱芡、豌豆、绿豆、**、芝麻等,因此可以多种植这类作物,减少蝗虫的食源,从而达到减轻蝗灾的效果。

当然,一旦蝗灾真的发生,上述很多方法的效果也很有限。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药被大量使用,一旦出现较大的蝗灾,采取喷施农药是控制蝗虫的有效措施。

3、治蝗感想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水灾、火灾(澳大利亚)、蝗灾发生较往年多,不得不引人深思。

近期看传统农业方面的书籍,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是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总结的智慧结晶,传统农业因没有农药、化肥投入,种植作物更讲究土壤肥力的培育,贴近于“循环农业”。

前面说过蝗灾是伴随干旱出现,也与天敌、植被单一化、残留虫量基数等因素有关,蝗虫的天敌有很多,包括鸟类、昆虫类、蜘蛛类等68种。再看看现代农业发展,农作物的品种推广单一化,刻意追求反季节供应,导致土壤退化严重,不少土地出现盐碱化、酸化,病虫害增多,很多有益害虫益鸟、有益微生物减少;同时,大量的防腐剂、添加剂、色素等非营养物质投入使用,可能损害健康,污染环境。

蝗虫虽然不可能彻底消除,但采取适当措施,是可以科学地控制,不仅仅是采取农药防治,更要推行农业措施、生物治蝗。同时,人类应敬畏自然,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上就是我想到的面对蝗灾的办法,谢谢!





看直播做自己


说起中国人的“扫蝗”之路,那可是曲折异常,惊心动魄啊!

从古至今,经历过无数次蝗灾,

居《中国昆虫学史》附录中对中国历朝历代发生蝗灾的次数进行过统计。

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一共发生蝗灾538次,平均每5年就发生一次。

而且年代距今越久远,蝗灾的防治越差,爆发的也愈加频繁。

蝗虫对老百姓的危害极大,和天灾人祸一般无异。而古人在治理蝗虫的路上,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归纳一下,则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祈祷祭祀

古人君权神授的思想颇为盛行,后来在董仲舒的倡议下,发展成“天人感应”一说。

天人感应,通俗来讲就是天和人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如果人们犯了过错,触发天神的禁忌,那就会遭到天神的惩罚。而天灾就是天神惩罚人们的主要方式。

因此,一旦蝗灾盛行,人们非但不试图阻止,反而去祈祷和祭祀。祈求天神的原谅,停止对人们的惩罚。

可惜,这种祈祷,天神也不会听到,更不会停止灾难。等到祈祷完了,谷物也被蝗虫吃光了,百姓没有食物,因此饿死了很多人。

2.以蝗虫为食

你没听错,老百姓都是很实在的人。蝗虫吃我粮食,我没得吃,只有吃你啦!

蝗灾来临时遮天蔽日,而且速度极快。所过之处,农作物全部被吃光,最后老百姓辛苦种植的粮食被蝗虫吃光了,老百姓没得吃了。怎么办?只能拿蝗虫来充饥。

或炸,或烤,或煮。鸡肉味,嘎嘣脆,而且高蛋白,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3.人力捕获

蝗灾一旦来临,一般是成群。仅靠吃,肯定是吃不完的。而且速度也来不及,很多情况下,都是蝗虫吃完了一片地,又转去了下一块地方。人们吃蝗虫的速度根本无法赶上蝗虫吃庄稼的速度。

于是,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蝗虫,便产生了很多的人力捕获方法。

4.药物喷杀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针对蝗虫的药物被发明出来。蝗虫来临之际,喷洒药物,蝗虫当即毙命,杀虫效率可见一斑。还有一些药物,能够杀死蝗虫卵,在蝗灾发生之前,从源头上就加以阻止。于是蝗灾的爆发就越来越少了。







雄雄娱乐圈


防治蝗虫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这些防治要达到的目标都是消灭蝗虫,避免蝗虫对庄稼的为害。

在防治蝗虫时我们强调要预防为主,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所谓的预防为主,就是要尽量在蝗虫大发生之前,或在蝗虫发生程度较低,蝗虫还没有给庄稼造成损失时,及时采取行动,将蝗虫杀死。否则,在蝗虫发生程度严重时采取行动,不但要使用更多的人力和金钱,而且也会给庄稼造成严重的损失。

治理蝗灾方法 :

第一: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主要方法可以归结为三种:

1、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很多种蝗虫都吃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等。因此在蝗虫发生地尽量多种植大豆、苜蓿、果树和其它林木,则可以防治蝗虫;

2、减少蝗虫的生存地。有些蝗虫发生地地势较低,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地块改造成池塘,养鱼、养虾,这样可以使蝗虫的生存地大大减少,也会较好地防治蝗虫;

3、减少蝗虫的产卵地。有些种类的蝗虫,如东亚飞蝗,它喜欢在干燥裸露的地块产卵,我们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增加植物的数量,使植物覆盖度达到70%以上,这样的地块就不适于蝗虫产卵了,也就可以减轻蝗虫的危害。

第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三种:(1)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2)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3)牧鸡和牧鸭防治蝗虫。

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 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类等。很多种青蛙或蛤蟆都可以吃蝗虫,如泽蛙、金线蛙、林蛙、黑斑蛙还有黑眶蛤蟆、中华大蛤蟆等;黑斑蛙每天可以捕食蝗蝻135只以上。泽蛙每天可以捕食122多头蝗蝻。蛤蟆每天可以捕食167头蝗蝻。在自然界鸟吃虫是普遍的常识。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鸟吃蝗虫记载,如在唐代就记载有数千万白鸟取食蝗虫,一晚上就将蝗虫吃尽,庄稼免于受害。我国记载吃蝗虫的鸟有18种,包括海鸥、伯劳、灰喜鹊、喜鹊、草鹭、椋鸟等。我曾经在天津大港水库东亚飞蝗发生基地,观察到有大批海鸥飞到发生程度高的地块捕食蝗虫的情形。蚂蚁、步甲、芫青、雏蜂虻、食虫虻等都是蝗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在蝗虫的发生地可以常见到它们捕食蝗虫的情况。而蝗虫的寄生蜂等又是蝗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

在自然界中他们可以消灭很大一部分蝗虫,一般可以有效的控制蝗灾的爆发,除非由于某些原因,蝗虫的天敌没有能力控制下蝗虫则大爆发。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当地的蝗虫天敌,对于控制蝗虫有重要作用。

种植可以招引天敌的植物,如中华雏蜂虻和芫青的幼虫捕食蝗虫的卵,成虫取食花蜜或花,因此可以在蝗虫发生地种植开花植物,为天敌成虫提供补充食物,提高天敌的数量,控制蝗虫;

第三:农药防治:

目前用于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有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和印楝素。

蝗虫微孢子虫是蝗虫专性的、只有单个细胞的原生动物。蝗虫取食了有微孢子虫的食物后,就可以引起蝗虫得微孢子虫病。经过一段时间后,蝗虫因得病而行动迟缓、不能飞行,产卵量下降,直至死亡。蝗虫一旦得了微孢子虫病,它就成为了传染源,到处传播微孢子虫,而且得了病的蝗虫它产下的卵也带有微孢子虫。这种病可以通过食物污染、蝗虫相互咬食,在蝗虫群中传播,形成长期的流行病,就像是流感一样。因此一次防治后,该病可以在蝗群中流行多年。


自娱自乐快乐者


啥都没有生物治法好用 而且 生物治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用吃蝗虫的打败蝗虫不是手到擒来吗 要不然为啥蜈蚣精要用卯日星君呢(不记得是哪几个字了,错了别骂我啊)



马利亚小妖


80年代以来,我国10多省部分稻区发生稻蝗460多万平方百米。竹蝗对南方竹林为害达300万平方百米以上。至于我国北方牧区及农牧交错区的各季草场的蝗虫,其发生特点是种类多、密度大、最大发生面积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可达2000多万平方百米,那如何防治农作物虫害呢?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农药消灭病虫害,见效快、功效高、不受时间或地域的限制,因而大部分朋友所喜爱;可根据有害生物、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栽培技术,有目的地改变农田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从而避免或减轻病虫害。比如可以培育与利用抵抗力强的品种、改变耕作栽培方式、合理调整农作物品种的布局、尽力加强田间管理等,下面来了解一下我们该如何防治蝗灾吧?

第一、农业防治:农业防治主要方法可以归结为三种:

1、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很多种蝗虫都吃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等。因此在蝗虫发生地尽量多种植大豆、苜蓿、果树和其它林木,则可以防治蝗虫;

2、减少蝗虫的生存地。有些蝗虫发生地地势较低,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地块改造成池塘,养鱼、养虾,这样可以使蝗虫的生存地大大减少,也会较好地防治蝗虫;

3、减少蝗虫的产卵地。有些种类的蝗虫,如东亚飞蝗,它喜欢在干燥裸露的地块产卵,我们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增加植物的数量,使植物覆盖度达到70%以上,这样的地块就不适于蝗虫产卵了,也就可以减轻蝗虫的危害。

第二、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方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三种:(1)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2)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3)牧鸡和牧鸭防治蝗虫。

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 蝗虫的天敌很多,包括青蛙、蜥蜴、鸟、真菌、病毒、线虫、捕食性的甲虫、寄生性的蜂类、寄生蝇类等。很多种青蛙或蛤蟆都可以吃蝗虫,如泽蛙、金线蛙、林蛙、黑斑蛙还有黑眶蛤蟆、中华大蛤蟆等;黑斑蛙每天可以捕食蝗蝻135只以上。泽蛙每天可以捕食122多头蝗蝻。蛤蟆每天可以捕食167头蝗蝻。在自然界鸟吃虫是普遍的常识。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鸟吃蝗虫记载,如在唐代就记载有数千万白鸟取食蝗虫,一晚上就将蝗虫吃尽,庄稼免于受害。我国记载吃蝗虫的鸟有18种,包括海鸥、伯劳、灰喜鹊、喜鹊、草鹭、椋鸟等。我曾经在天津大港水库东亚飞蝗发生基地,观察到有大批海鸥飞到发生程度高的地块捕食蝗虫的情形。蚂蚁、步甲、芫青、雏蜂虻、食虫虻等都是蝗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昆虫,在蝗虫的发生地可以常见到它们捕食蝗虫的情况。而蝗虫的寄生蜂等又是蝗虫的寄生性天敌昆虫。

在自然界中他们可以消灭很大一部分蝗虫,一般可以有效的控制蝗灾的爆发,除非由于某些原因,蝗虫的天敌没有能力控制下蝗虫则大爆发。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当地的蝗虫天敌,对于控制蝗虫有重要作用。

种植可以招引天敌的植物,如中华雏蜂虻和芫青的幼虫捕食蝗虫的卵,成虫取食花蜜或花,因此可以在蝗虫发生地种植开花植物,为天敌成虫提供补充食物,提高天敌的数量,控制蝗虫;

第三、农药防治:目前用于防治蝗虫的生物农药有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和印楝素。蝗虫微孢子虫是蝗虫专性的、只有单个细胞的原生动物。

蝗虫取食了有微孢子虫的食物后,就可以引起蝗虫得微孢子虫病。经过一段时间后,蝗虫因得病而行动迟缓、不能飞行,产卵量下降,直至死亡。蝗虫一旦得了微孢子虫病,它就成为了传染源,到处传播微孢子虫,而且得了病的蝗虫它产下的卵也带有微孢子虫。这种病可以通过食物污染、蝗虫相互咬食,在蝗虫群中传播,形成长期的流行病,就像是流感一样。因此一次防治后,该病可以在蝗群中流行多年。

以上是佰佰安全网小编介绍的我们该如何防治蝗灾的内容,本网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虫害的防治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以便让种植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刘嵩魁


2019年12月,沙漠蝗虫群出现在肯尼亚、索马里和埃塞尔比亚等地,现已从东非向中亚地区迁移,预估将有4000千亿蝗虫。蝗虫所过之处,遮天蔽日,粮食树木皆会被其啃食,导致当地出现粮食危机,百姓受饥,在白居易《新乐府》之“捕蝗”中有“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的生动描述。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出预警,全球要高度戒备正在肆虐的蝗灾。

水、旱、蝗历来是中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尤以蝗灾为甚。不过自新中国成立后,蝗灾的危害程度降低,一些地区出现过成群的蝗虫为害,如2002年夏,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有上百个县出现不同程度的蝗灾,但很快被治理。

蝗灾并非是单纯的自然灾害,蝗灾往往紧随旱灾而至,除干旱缺水外,天敌减少、植被单一化、越冬残存虫量大等客观条件是外在因素。目前蝗灾已到达邻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此次蝗灾是否会进入中国,如何防御和治理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谈谈国内历史治理蝗灾的一些有益经验,供大家参考。

据史料统计,以往发生的蝗灾有成百上千次,同时有很多仁人志士编写治蝗的书籍,如《除蝗疏》《捕蝗集要》《治蝗书》等。在历史上,治蝗也既有消极方面,祈祷神力驱蝗,也有积极方面,归纳出一些治本和治标的除蝗方法。

1、治标的方法

首先,在获取蝗虫情报后,鼓励百姓参与灭蝗,因捕杀蝗虫损失的庄稼,会给予免税和赔偿,甚至从单纯的捕蝗中发展为直接食用,或间接将蝗虫制成养猪、养鸭的饲料,据调查,一只大鸭一天能食两斤蝗虫,不失为一种“变废为宝”的措施。

大量捕捉的蝗虫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若不加以利用,的确很浪费,毕竟蝗虫的粗蛋白质含量很高,营养价值也与鱼肉相当,而且据吃过蝗虫的人谈,其食味与虾干相似。

说到食蝗,有唐太宗带头吞蝗的传说,甚至在唐代形成一种风俗,将蝗虫作为珍品进行馈赠;民国时期的北平、天津一带的餐馆,也有过以蝗虫为佳肴,供消费者所食。另外,在苏北蝗区,有百姓将捕捉的蝗虫晒干贮藏,做干粮或肥料用。

2、治本的方法

在低洼积水和有水草生长的地方,发动农民割草,晒干后作柴火燃料,并达到除去蝗虫产卵的场所;其次,因蝗虫多发于夏秋之季(5-8月),在春末夏初发动当地百姓捕捉蝗虫的卵,除去一斤蝗卵块,可减少五六万只蝗虫。对于残存卵孵化的幼虫,会提前预留一些长沟,发动百姓将蝗虫赶进沟内,利用蝗虫受惊后会跳动的特性,再向沟内填土掩埋。最后,在冬季还要检查蝗虫产卵处,发现后即除



失落的歌谣


个人观点,以及查阅的一些资料,

1、环境保护

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

现在有些地方的生态意识不强,有的单纯认为治理污染才是保护环境,而对于改善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工作,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并不重视。

2、药剂防治

建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如5%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20—30毫升兑水50—60公斤喷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虫若虫)出土10日内,用敌百虫粉撒于小竹、杂草上,或用敌敌畏烟剂熏杀。施药后还要加强监测,在一周内迅速检查防治效果,对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时补施药一次。

还可使用诱杀法:将稻草切成四五寸长,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湿性敌百虫0.05-0.l公斤配制的药液中,浸没8小时,于晴天早晨分散堆放于蝗虫多处。

目前,最有效的灭杀蝗虫办法是用飞机喷洒农药,该法杀虫率高、灭杀范围广,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学防治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应一时之需,不能保证长治久安。

3、天敌防治

从长远看,要有效防治蝗灾,必须着眼于生态建设,要实行植物保护、生物保护、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四结合。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好蝗虫的天敌。据统计,我国目前有68种蝗虫的天敌,包括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它们对控制蝗虫的数量具有重要作用。


不一样的民间高手


历史上中国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答:在从春秋战国至清末的两千六百年间,中国历代王朝共发生蝗灾五百三十八次,等于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蝗灾。在那个“以农为本”且科技落后里,这样铺天盖地的破坏景象,就是国家百姓的锥心灾难!

所以,但凡靠谱的中国古代王朝,对于这桩灾难,也是从来不敢怠慢,两千多年里,无数仁人志士更是开动脑筋,代代研发治蝗办法。下面几条,就是出名靠谱的。

办法1:人工扑打法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农民们迎战蝗灾的“白刃战”。

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

办法2:壕堑掩埋法

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体力消耗太大。于是到了汉朝年间,累坏了的国人们,也脑筋灵光一现:何必要和蝗虫打白刃战?给蝗虫挖坑不就行了?于是“壕堑掩埋法”应运而生。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的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

《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熟料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

于是,一种更狠的办法,唐朝时就普及了:篝火诱杀法。

办法3:篝火诱杀法

其实,火烧蝗虫的愿望,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是十分强烈。《诗经》里就有“秉被蟊贼,以付炎火”的呐喊。到了唐朝时,这种“火烧蝗虫”的操作,也终于成熟起来。

以《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里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然后被火烧到的蝗虫,就会失去飞行能力。大批百姓趁机捕杀。还可以以将被杀的蝗虫,在壕堑处集中掩埋。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

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

办法4:据虫除卵法

也同样是在农业科技井喷的宋代,防灾意识也深入人心: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

以《宋史》的记载,宋代的农民们,就常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

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以北宋沈括等名臣的叫苦说,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垦荒除蝗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但话说回来,上面这几个办法,虽说各个靠谱,可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这些办法也只能做到缓解灾情,把粮食损失降到最低点。一直到现代社会,世界各国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够勉强控制蝗灾。叫这个可怕灾害,看似离现代生活比较远。某些“吃货拯救蝗灾”的调侃,更可以说是对病虫害灾难的严重无知。

可是,就是在科技条件有限的古代,坚强的中国人,依然世代更新着治蝗灭蝗的经验,勇敢面对着每一次灾难。这样的智慧与勇敢,恰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江门小许


(1)建立蝗灾预警系统,对蝗灾发生区的情况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信息;

(2)利用生物灭蝗法,在草原蝗灾常发地区养鸡等家禽灭蝗,还可以在草原上用建筑垃圾堆放成鸟巢,吸引鸟类前来繁殖,灭蝗;

(3)研制和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灭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