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騰訊,從本質上講,屬於投資公司嗎?感覺有很多業務是收購來的?

Learning200


基本上主流的所有大公司,在擁有大量資本閒置且在本領域無法再有大進展時為了保持資本增長便會去開拓新領域及業務,就是所謂的投資。阿里巴巴從淘寶起家,騰訊從qq微信起家,但這些業務已經很成熟難以繼續發展且不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他們便去開展新業務譬如阿里收購優酷視頻,高德地圖等等。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他們從以前的互聯網公司變成了現在多元化的投資公司。


Kk嗷


嗯,回答本行業話題,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眾所周知,阿里巴巴的主營業務是電商,但是阿里巴巴自己不賣貨也不送貨,其實做的就是整合資源的工作。那阿里巴巴靠什麼賺錢呢?說白了就是靠廣告收入,比如你淘寶天貓的聚划算,鑽展和直通車這一類的東西。

從從廣告依託的平臺類型來看,2019年來自電商平臺的廣告佔總量的35.9%,穩居第一!也就是說,阿里巴巴靠廣告位就賺了不少錢。

騰訊的主業是遊戲和社交,遊戲的賺錢能力就不用說了,但騰訊廣告營收也不弱。

媒體廣告收入為37億元,同比下降28%,環比下降17%。原因是內容排播的不確定性導致視頻招商廣告收入下跌所致。移動端視頻日活躍賬戶數保持穩定,廣告加載量有所增加,推動騰訊視頻應用內的信息流廣告迅速增長。雖然廣告營收有所下降,但這是大環境所導致,騰訊的能力並沒有削弱!

為什麼說阿里騰訊不是投資公司?

嚴格意義上來說,阿里巴巴和騰訊乃至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廣告公司。而阿里巴巴和騰訊之所以要投資其他公司,都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補齊自己的短板,就好比騰訊投資京東和拼多多,是為了補自己電商領域的短板。阿里巴巴投資新浪微博和UC等,是為了加強自己在社交領域裡的籌碼!

所以,對於阿里和騰訊來說,廣告收入佔據了他們一大半,而出手投資公司只是為了加深自己的護城河,以防止被別人顛覆的可能!


春公子


不只是阿里巴巴,騰訊,包括蘇寧,京東,百度,等等企業。只要有足夠的規模,都會涉及到多元化擴張,或者主營相關產業鏈佈局。

企業規模化以後拼的無外乎兩點,資本運營能力和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有錢可以在相關法律框架內整合絕大多數資源,也包括很多頂級的技術,但是涉及到國家戰略和安全方面除外。

譬如聯想,投資了太多的領域,或併購,或孵化培養,早已經不是人們印象中的聯想電腦,手機這些硬件了,其目的圍繞的就是利益。

也有華為這樣的企業,核心競爭力是通過科技創新,掌握核心競爭力,自己孵化培養,不斷鉅額投入研發實現行業領先,技術王厚積薄發的企業。

說到阿里巴巴和騰訊,屬於互聯網企業中的絕對領先地位,掌握鉅額資金流。用來不斷收購,投資有潛力企業,開疆拓土,儲備技術,增強企業未來的發展預期,這太正常了。

所以規模化企業有非常大的比例都具備投資公司的屬性。


老賴依舊年輕


阿里巴巴和騰訊發展到今天都屬於平臺型公司,生態贏利,不屬於投資公司,投資只是實現快速發展的手段,世界平臺型公司都是這樣的,比如Google收購Youtube、Facebook收購Whatsapp。

阿里巴巴最初是做電子商務的,騰訊最初是做即時通訊軟件的,當通過電子商務、社交積累了大量用戶,不斷延伸業務範圍,他們就變成了平臺型公司,靠生態贏利,並且在產業方向上相類似:比如他們都有支付業務,阿里有支付定,騰訊有財付通(微信支付);都有地圖業務,阿里有高德,騰訊有騰訊地圖和四維圖新;都有視頻娛樂業務,阿里收購了優酷土豆,騰訊有自己的騰訊視頻、騰訊音樂;都涉足電商,電商、新零售是阿里本業,收購餓了麼,騰訊投資了京東、美國、58同城;都想做企業管理平臺,阿里有釘釘,騰訊有企業微信……

很多平臺型公司都是這樣,如果通過收購擴張更快,他們就會選擇收購,Google、Facebook、微軟、小米等生態型公司都是這樣。

所以阿里、騰訊、小米都不是投資公司,是生態型公司,投資只是他們做大生態的手段


創新亦言


從本質上來講,阿里騰訊不屬於投資公司。

阿里騰訊與投資公司最根本的區別是:騰訊阿里有實際經營,有真實的營業收入和利潤,而投資公司是以財務投資,獲得投資公司的分紅或者股權收益為主,投資公司本身是沒有實際經營和收入的。

至於你說的阿里騰訊投資收購了蠻多公司,這是事實,甚至它們的投資金額和數量超過了很多專業的投資公司,但這並不能說明它們就是投資公司。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騰訊阿里的投資是是結合自身業務為基礎的,有的投資是為了加強自身業務,有的投資是為了彌補自身的短板,甚至在必要的時候直接全資收購,而投資公司大多數都是採用部分股權投資的形式而很少去全資收購一家公司。

第二,騰訊阿里的投資是可以給被投資公司一些除了錢以外的支持,比如流量扶持或者技術支持,而投資機構一般只能給予一些資金上的支持。

第三,騰訊阿里的投資收購不僅可以給自己的生態系統和業務能力更強大,也可以使這一系列被投資收購的公司綁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合作聯盟,很少短期退出的。而投資公司一般都是找準合適的時機就變現了,專業的投資公司一般不會超過8年就套現走人了。

所以,阿里騰訊這種公司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結合自身能力去投資收購對自己更有幫助的公司,和投資公司的財務投資有本質上的不同。





一的N次方


都是資本運作的模式,他們都是上市公司,市值每年都在漲,手裡也就不缺錢,不缺錢就拽了,可以做人家想做做不了的事,通過少的資金運作去收購合併未來有發展前景的公司或者跟自己公司業務有交集的公司等等,有錢任性。我覺得這也是一種市場壟斷,讓自己公司一家獨大,經營業務範圍更廣,使其公司破產倒閉的風險降低,讓自己公司的現金流發揮生錢的孵化機器,這也是阿里巴巴、騰訊要上市的目的,解決資金需求問題,說白了就是圈錢做自己喜歡的事,


Wei小胖


他們的做法不一樣,阿里是收購那些公司變成自己的,而騰訊是投資成為那些公司的股東,這在性質上是不一樣的,影響也不一樣。

馬老師把阿里的發展戰略稱為“履帶戰略”。從B2B業務到淘寶、天貓,再到螞蟻金服、菜鳥物流與阿里雲,阿里巴巴的各個業務形成梯隊發展、有機作戰,一家業務衰退,另外一個業務頂上去,這個業務退下來,又有新的頂上,形成持續不斷的循環,讓各個業務模塊完全按公司需要去發展,不同業務模塊之間形成最佳的協同效應。

阿里商業模式是需要不斷吞噬流量來為自己的電商平臺服務,需要源源不斷並且大量的流量來促使平臺的運作。因此阿里需要花大價錢去買產生流量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了諸如優酷、UC、高德等被阿里拿下。

騰訊因早期大量模仿市面上的互聯網產品,從而經歷了“3Q大戰”,在此之後,做了深刻的反思,並花了半年的做戰略轉型。小創業公司也從人人都怕被騰訊盯上,轉變成了希望得到騰訊的流量加持。

騰訊的投資邏輯在於,通過流量和資本的優勢,快速進入每一個賽道扶持現有的優勢企業,推動其快速成長、上市或在資本市場上實現市值增長,從而獲取超額的回報,更以收穫長期“收稅”的“稅源”與擴大業務版圖互相推進、循環往復。

總體來看兩巨頭都是通過擴大和完善自己的生態圈為主要目的,以打擊競爭對手來間接擴大自己的市場為輔助。


遠源流暢



從資本投資的角度看看,阿里騰訊都很強。

  • 資金上,兩家公司都有強勁的現金流業務,龐大的賬面盈餘,多到無處可放的流動資金從而不得不去找一些高風險回報的外部項目。
  • 人員上,兩家公司都有投行高管,蔡崇信和劉熾平,以及專業強大的投資團隊。
  • 需求上,兩家公司都處於高速變革的科技產業,隨時可能被後起之秀顛覆,必須要通過投資生態來自衛。投資風格都帶有戰略投資。

兩家投資的區別在於:

阿里的戰投更純粹,完全是為了公司業務服務的,需要有業務部門作為sponsor,目的是為了幫助業務發展,戰略佈局,或打擊競爭對手,所以有時甚至可以不考慮財務回報。佔股比很高,大多衝著控股去的,所以被投企業基本要面臨變成阿里子公司或業務部門的局面,而且阿里業務部門的Lead會給被投企業高管設定KPI,強度跟阿里內部類似,所以阿里在創投圈的名聲不太好,太兇悍。

而騰訊戰投要溫和一些,僅以財務投資者面目出現,雖然也是由業務部門發起的,但騰訊的投資部門很多會以財務回報為優先衡量標準,同時配合業務發展,所以戰略投資色彩沒那麼濃,相反你會看到騰訊投資的收益率大多還不錯,不太會想阿里投資那樣很多出現虧損。騰訊佔股比一般控制在20%以內,大多不會控股,最多要個董事席位,也不會設定阿里那種高壓KPI。

其實看下騰訊發展歷史就很好理解了,騰訊最早做了QQ之後然後就是各種抄襲創業公司Idea,在創投圈聲名狼藉,也因此被周鴻禕瞄準打擊。經過3Q大戰後,小馬哥痛定思痛,戰略180°大轉彎,變成開放生態,圍繞其社交核心,連接全世界,所以通過投資拉攏各種生態圈企業,對接其社交圈,因此只追求影響力和戰略協同,不要求控制。被投企業接入騰訊社交圈,帶來海量流量,催長後升值退出,穩穩地財務回報。

所以要說哪家公司更像投行,難道不應該是騰訊嗎?阿里投出去很有可能是虧本的啊,哪有投行會做這種生意?騰訊倒是廣撒網,穩收益的典型。


經濟學家果殼甘


本質是高科技平臺。既然是平臺就要集大成,是高科技就得有技術含量。別人想到了,自己沒有或為了節省開發時間搶佔市場,有錢就買,買,買!阿里起初只不過玩2B電商,現在為集大數據,雲,人工智能,電商,新零售於一體的數據公司。這裡頭業務板塊大多都併購的,所以併購是為平臺生態服務。騰訊亦然。


BuddyYee


一個字:這才是真正義上的互聯網公司。很多人張口區塊鏈,閉口互聯網。毫不客氣的講,不是自己搞了個網站,弄了一個小程序就是做互聯網的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