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朱标造反,朱元璋会不会像网上说的那样很高兴?

羽闵


简单来说,不会。

所谓“朱标造反”只是个段子而已,用来表现朱元璋对朱标的器重和信任,但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朱元璋底线之上的,造反显然越过了这个底线。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他出生时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集庆(今南京),得报后非常高兴,在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打这起,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就没断过。

朱标6岁时,朱元璋就为他延请宋濂等名儒为师,传授经学;朱标10岁时,朱元璋自称吴王,朱标被立为吴王世子;朱标13岁时,朱元璋让他回临濠祭拜祖墓,还告诫他沿途要注意察访民情,像商高宗、周成王那样当个守成之主。

《明史·列传第三》载: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显然,朱元璋很早就将朱标确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把自己定义为创业统一之君,想让朱标做个守成盛世之主,所以当朱元璋称帝建国后,同月即立朱标为皇太子。

朱标也没令父亲失望,他生性聪颖,为人忠厚,虽生于安乐,但全无纨绔恶习,自洪武十年(1377年)起,朱元璋便让他协助处理政事,可以说是让朱标逐步熟悉皇帝的职务。

这样的父子关系,在皇室是很罕见的,尤其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深知权力的重要性,能够跟朱标分享到这个地步,足可见他对朱标的信任,但分享不是被架空,大事的主导权仍然在朱元璋手里,朱标即便有不同意见,也只能劝谏。

如果朱标造反的话,朱元璋必定会暴怒异常,连至亲都不再相信,在此前侄子朱文正想造反,就已经让朱元璋伤心了一回,要是连朱标都反,朱元璋的心理防线都能崩塌,更别说所谓高兴了,他给朱标设置的可是顺位继承,而不是夺位。

话说回来,以朱元璋和朱标这种父子关系,但凡朱标多活几年,熬过朱元璋,都能继位为帝,历史上的太子造反,几乎都是处在危难环境下的,像朱标这种顺风局,完全没有造反的必要。


平沙趣说历史


假如朱标造反,朱元璋会很高兴纯属笑话

首先,朱元璋和其他皇帝不同,在其内心里,只有马皇后和儿子朱标才是最亲的家人。

马秀英,一位伟大的皇后,跟着朱元璋从最底层走到最高层,吃过了所有的苦头,在朱元璋最黑暗的时候,给了他家的感觉,始终督促朱元璋读书向学。史书记载,朱元璋被郭子兴忌惮关押时,马皇后多次把刚烙好的饼放在胸口偷偷带给他吃,以至于胸口被烫伤。朱元璋和陈友谅作战时,有次兵败,是马皇后用他那并不宽阔的肩膀,背着朱元璋逃跑。而且马皇后宽厚待人,从不嫉妒,把后宫打理的很好,从不让朱元璋为此费心。所以,马皇后智慧就是淳朴生活的缩影,并没有因为一国之母而有骄奢傲慢,生如夏花逝如冬雪,这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华夏历史上仅此一位。

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从此再也没有立过一个皇后。出身决定不了命运,但决定了人最感性的一面。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到华夏帝国的至尊,朱元璋其阶层跨越之大,旷古烁今,独此一人。经历过小小阶层跨越的人,其实生活中都会偶尔产生懵懵懂懂抓不住的感觉,好像整个人在飘着,没有现实感。而朱元璋的跨越,比普通人的跨越,要高的多的多的多……

所以

对朱元璋来说,虽然后宫妃子众多,但在感性上,朱元璋认为他的家庭就只有马皇后和朱标两个人。如果他不当皇帝,那么马皇后就是在家烧火做饭干家务活,等他和朱标一起扛着锄头回来吃饭的那个女人,而且马皇后很贤惠,朱标很有长进让他很满意。马皇后就像朱元璋生命中的一个坐标。失去了马皇后之后,朱元璋就真的孤独了,那个从乞丐到皇帝的完整的朱元璋不存在了,他真的就只是个皇帝了。就像胡军扮演的朱元璋,在马皇后死后的嚎啕大哭,对朱标说“你妈死了”……那不是一个失去皇后的皇帝,而是一个失去了老伴的老鳏夫。因此,朱元璋对朱标爱之深情之切,自己最疼爱的儿子造自己反的话势必很伤心。

其次,守成和创业不同,守成需要的是仁孝。如果朱标造反,哪还来的孝字可言

朱元璋就难以放心把江山交给朱标。

第三,所有的开国皇帝都是雄才大略,都不会允许有人造自己的反,朱元璋更是杀心很重的人,绝不会妇人之仁。

总结:不管是出于朱元璋内心深处的父子亲情,还是作为一代开国君主,朱元璋都不会希望朱标造自己的反。


颍州女史


近来有个特别好玩的笑话,那就是“朱标造反”。

在听说朱标造反以后,朱元璋不但没有大怒,反而很高兴,虽然看起来很搞笑,不过这也只能是存在于想象中。因为朱标早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先朱元璋一步而去,没能顺利的继位。

不过作为朱元璋自幼就重点扶持的对象,朱标一度带给人很大的希望,尤其是朱元璋晚年残暴好杀的个性来看,在当时朝廷上有不少的大臣表面上不敢胡言乱语,实际上巴不得朱标能够尽早继位。

毫无疑问,朱标在执政理念上,与朱元璋有很大的区别,父子两人也经常就此发生龃龉。

明正德年间有一著名大臣王鏊,在他的记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洪武二十五年,酷吏詹徽同朱标一起主持刑狱工作,朱标主张从轻发落,而詹徽主张从重,后来朱标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认为詹徽做得对,朱标因此与朱元璋产生争执。

也可能是话说的太急,朱元璋当场回了一句:“俟汝有天下为之!”

朱标听了以后,立刻产生了害怕的情绪,竟然投金水河自尽,虽然后来被救上来,然而朱标临终前和儿子朱允炆说:“我之死,徽为之也,无忘我仇!,后来朱允炆上台以后,果然杀了詹徽。

其实这个故事真实性存在很大的疑问,朱标性子虽然温和,但也绝对不是懦弱之辈,此前曾多次忤逆朱元璋的意思,朱元璋虽然动怒,但也基本上都保持了克制。

理论上来讲,朱标不可能因为朱元璋一句话就逼到投河自尽,如果真要到了这个份上,以朱标手中的权力,也多半就要造反了。

纵观历史上太子造反的情况,实际上大多都能看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生前基本上都是被逼的。

如果只是简单的矛盾,大可以不必走上极端,但太子造反的情况,更多的是因为,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生存,所以不得不谋反。如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

而朱标本身并没有被逼迫,他和朱元璋之间的矛盾,始终只是局限在家庭内部纷争上。相反的就是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几乎倾注了很多的心血,等于说是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将大部分的权力都交给这个儿子,从条件上来说,朱标具备谋反的实力,但朱标的性格和其所遭遇的情况来看,即便是从利己主义考虑,朱标也完全没有造反的必要。


漫步史书


那些只是理想化的网络段子,而现实是残酷的,尤其是涉及到皇权。

皇权之下无亲情

有人说朱元璋和朱标时期是中国历史唯一的父不疑子、子不疑父,而且兄弟和睦的时期。

这句话说得过了。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猜之主,他猜疑心十分中,且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从他诛杀功臣上就可以看出来。

朱标是他的儿子不假,明太祖也大力培养他,“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等等,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大权牢牢掌握在明太祖手中。

皇帝牢牢掌握大权,自然不用怀疑太子,而太子一旦羽翼丰满,能撼动皇帝,皇帝一旦察觉,根本不会给他造反的时间,就会开始剪除他的势力。

自古皇帝都是害怕太子有自己的势力,因为一旦如此,轻则皇权被架空,重则篡位弑父。

历史上这些例子太多了。

如汉武帝晚年,卫太子被诬告而起兵造反,汉武帝毫不犹豫下令镇压诛杀,又如唐太宗时期,太子李承乾阴谋造反,也被唐太宗毫不手软的制裁。

又如唐玄宗时期,他曾一日杀三王,杀掉包括太子李瑛在内的三个儿子。

而反过来,太子或儿子造反成功,弑父或求父的例子也很多。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疼儿子朱标,也知道朱标生性仁慈,但是一旦朱标造反,朱元璋绝对不会像段子说的那样,感到欣慰,甚至让人去帮他造反怕他不能成功。

朱元璋一旦得知朱标造反,肯定是大怒,认为朱标出来的仁慈都是装的,是获取他信任的假象。他会毫不犹豫的派兵镇压,势必要生擒活捉。

至于谁能获胜,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微史春秋


这个肯定是有夸张成分在里面的…

首先要肯定,朱元璋大概确实是历代帝王中,对自己的太子最为信任的:朱标从洪武十年开始监国治政,此时朱元璋尚年富力强,而且并未有其他特别的事需要处理(比如朱棣的频繁亲征之类的),就在这种极为安定的大环境下,直接让自己的太子监国,而且一监就是十多年…这在任何王朝历史上都是不可想象的信任…

同时,朱元璋还竭力扶持朱标的威望和势力:朱标展现仁厚,而朱元璋保持高压,说白了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说穿了就是一场政治双簧,逻辑其实很简单(从朱标在生前的三大案的隐约表现来看,其实他并不是菩萨心肠,照样会弄死人的)…这事说来简单,但要一个皇帝,为他的太子铺路铺到这种程度,真的是耸人听闻…

另外,朱标本身的势力被培植得极为庞大:文官集团的全力支持(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被干掉后),同时在武勋家族中,徐达的继承人,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是朱标从小的伴读、亲卫;常遇春家族是朱标的姻亲(朱标正妃为常遇春嫡长女),进而蓝玉是朱标的亲舅舅(从太子妃常氏来算),直接对朱标负责…这样的铁杆天团,可以说是把他全部的弟弟加起来都不够他掉锤的…如果真要造朱元璋的反,成功率那也至少在五成以上(唯一的麻烦在于,当时的皇城和皇帝亲随近卫的上十二卫估计很难整体控制,因为上十二卫的名义最高统领是郭英)…

但是作为一个朱元璋眼中最完美、最优秀的继承人,朱元璋信任他的前提就是:他值得信任!

从道德要求上来说,明朝讲究以孝为先!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皇陵就叫孝陵!以子弑父,何以为孝?!真搞出这种事的,人格上绝对是万世洗不清的污点!(李二在某种程度上是被逼无奈,而且之后也证明了自己是千古一帝,但那又如何?杀兄逼父的锅少说要背一万年…)

况且朱元璋是个极重亲情的皇帝,在他眼里,臣子和家人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朱元璋的一个奇葩属性,大概跟他早年经历有关),举个简单的例子,朱文正一度试图背叛他,放在任何正常的帝王手上,那绝对是手起刀落…但并没有…反而让他的儿子做了靖江王,这个儿子也不行,惹事…废王爵,然后又亲自抓教育,再封…反正始终都坚持,自己大哥的血脉不能断…你说这种人,能和有弑父之心的人尿到一个壶里么?

所以从这个角度,一旦朱标造反,朱元璋对他的人格评价就会瞬间跌落至冰点…鼓励是不可能鼓励的…不过应该不会打死…

再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说,朱标只要脑子有一点点正常,其实也不可能造反,除非喝大了,或者抽什么抽嗨了…

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几个储君(或者准储君)造反的例子,其实大家都是被逼无奈,真有好日子,谁愿意去做杀头的买卖?!

戾太子刘据,那是因为被奸臣诬陷,眼看要性命不保了,才无奈起兵…李二是因为他老爹玩平衡玩得太厉害,他没有退路了,而且他哥已经准备搞他了…李承乾,那是因为李泰为首的兄弟对他威胁已经极大,而且李二也对他极度不满,眼看要被废了……真完全因为等不及的,真的是绝对的奇葩和极少数…毕竟造反这事,风险太大…

所以,好好的,干嘛要造反?

朱标监国十多年,父慈子孝,老爹非常信任他,除了没有皇帝的名头,他跟皇帝有什么区别?

再说朱元璋做出如此信任他的态度,其他兄弟对朱标可以说是毫无威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上面有朱元璋顶着,其实他自身的压力还小一些(比如铲除某些对皇权有威胁的人和势力,就用不着他亲自动手,沾上骂名,锅都他老爹背了)…

可以说,他的位置稳如泰山,毫无威胁,而且距离真正的皇帝,也就只差半边屁股,这是要神志不清到哪种程度,才会想到要造反?[捂脸][捂脸][捂脸]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是朱标真的造反,那就说明他和朱元璋父子之间出了极大的问题,至少是朱元璋已经显露出易储的迹象,那造反也就完全不可能成功了…毕竟朱标的势力虽然大,但那是相对于那帮兄弟们的,对比他老爹,不过也是一群过家家的孩子…朱元璋真有心防备,朱标连皇宫都出不了…(明代的正式东宫是在皇宫内部的,朱标的东宫大概就是故宫文华殿的位置,南京故宫…不过南北京故宫结构其实是大致一样的,只有后来有内部的细节改建)…


不知道叫啥子3


我以为朱标造反,朱元璋非但不会高兴,反而会相当震怒,甚至会起兵镇压,将朱标置于死地。

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朱元璋自身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尊严和地位不容挑战。我们从众多史料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相当严厉、性嗜杀戮的皇帝,从来没有妇人之仁。虽然他一直善于用人,但那些都是彻头彻尾的利用。一旦发现危险来临,哪怕这种危险只是出于他内心的猜测,他也绝不留情。他滥杀功臣,洪武年间通过胡惟庸和蓝玉案,前后诛杀了几万人,受牵连者更是不计其数,甚至连刘伯温,徐达这样的人都没有放过,手段可谓毒辣至极。他之所以杀人无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他从一个僧丐做到登基天子,历尽艰辛,宝座岂容他人觊觎?他杀的人中,有功高盖世的大臣,也有不少皇亲贵戚。所以,他绝对是对事不对人,不会因为造反者是自己的儿子,就网开一面,听之任之。网上说他会因为朱标造反而高兴,则简直是千古奇谈,可笑至极。

第二,朱标对于朱元璋来说,并非无可替代。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能够继承其皇位的并不乏人。之所以选中朱标做太子,是因为朱标为人宽宏仁厚。而朱元璋一生杀戮太多,性格暴虐,所以想通过朱标立储挽回自己的一些过失。当然,也还有其他一些方面欣赏朱标的原因,比如谦逊好学,爱护幼弟等等。但这并不等于朱元璋除了朱标,就无人继承大统,像朱棣等人其实也很突出,完全可以担当大任,延续大统。事难两全,朱标仁厚但性格懦弱,如果他能有所担当,杀伐果断,朱元璋自然是乐于见到。但那是有底线的,是绝对不能挑战父皇权位和尊严的。





笑谈古和今


        假如朱标造反,朱元璋肯定不会高兴,甚至震怒,而后会依法处置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在朱元璋还未称帝的时候他就出生了,他的生母是孝慈皇后马氏。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一直很好,因为朱元璋在自己还是马前卒的时候就深受马氏的照顾。那个时候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任职,被郭子兴的儿子设计陷害,是马皇后挺身而出为朱元璋求情,朱元璋才得以免受长久的牢狱之灾。还有一次,朱元璋在征战中受伤被敌方追击,是马皇后背着他逃脱了险境。所以朱元璋不仅感恩、疼爱马皇后,而且对马皇后生下的儿子朱标也是喜爱有加,这种情感的寄托是人类的本能。后来朱元璋称帝后更是册封朱标为大明太子。

       但是即使朱标是朱元璋最为疼爱的儿子,如果他造反,朱元璋会高兴吗?答案肯定是,不会。

       朱元璋此人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在他为了使穷困人民摆脱元顺帝的压迫,揭竿而起的时候,他的形象是勇敢的,伟岸的。在他为了江山稳固,滥杀忠臣功勋的时候,他的形象是残忍的,无情的。在他的这两面的性格中,那一面会占据优势呢?在我看来是分阶段的。朱元璋称帝之前,他是一个讲义气,讲道理,真诚,率直的人。在他每次打完胜仗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怎样犒劳将士们,而不是居功自傲。他懂得团结士兵们,所以他所带领的军队所过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士兵们也都对朱元璋爱戴有加,令下必达。朱元璋称帝之后,他是一个多疑,残暴之人。许多为他打江山的元老忠臣都相继被他施以刑法处死。流传广泛的火烧庆功楼事件到底是真是假,我们无从得知,但从侧面反应出朱元璋具有滥杀功臣之嫌。当然了,朱元璋也做出了许多萌茵于今的大事,比如推动科举制的发展,推动刑罚日趋完善等等。

         朱标坐于太子之位是朱元璋称帝之后,那时朱元璋的性格变得多疑、残暴。他一心为国家的安全稳固着想,任何具有威胁国家稳定的因素,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甚至出现过皇帝御驾亲征蒙古鞑靼的景象。试想这样一位皇帝他能允许国内出现造反的事情吗,即是是他的儿子造反,他一样会采取雷霆手段进行镇压。

      朱元璋在称帝后,他派自己的儿子远离京城,镇守大明朝的边境。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来是为了防止各个王侯争夺太子之位,二来是为了镇守边关要塞。两者来说,哪一个目的更加明确呢?当然是第二个。因为古代的一些皇帝也有这种派遣儿子远离京都镇守边关的做法。但是仍然防止不了夺嫡现象的发生,比如玄武门之变。所以朱元璋也明白,自古无情帝王家,他利用儿子们帮他镇守边关,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更加稳固。试想,这样一位皇帝,他能允许朱标造反吗?

       朱元璋在称帝后让精通儒家学说的大学士教导朱标学习。他的目的何在?战争之后,新的王朝诞生,国家之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百姓们需要的是一位仁明之君的带领。朱元璋意欲把朱标培养成一位贤明之君。另一方面,朱元璋也不想本朝的太子被其他思想,如法家的思想所左右,如果那样,会使太子产生更多的想法,使千疮百孔的土地再遭战乱的纷扰。总的来说,朱元璋还是为了国家能够繁荣昌盛,固若金汤。试想,这样一位皇帝,他能允许朱标造反吗?

       

      



用心聆听生活


如果假设成立,个人认为朱元璋并不会很高兴,反而会觉得很伤心。

随着各种网络信息的传播,我们看到号称对官吏最严苛的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当朝太子朱标是满满的宠爱。故有人说,如果朱标造反朱元璋不仅不会伤心还会很高兴。

本人觉得只能把这种言论当成段子来看!

首先,朱标作为朱元璋嫡长子,从小被朱元璋带在身边给予最好的教育,也给予了最大的权利。是史书记载。这点毋庸置疑。只是,朱元璋一手打下的天下,一定要交于自己最信任最宠爱的儿子手里这种观念一直存在。并不能说明朱元璋就想退居幕后让朱标上位。

其次,朱元璋作为开国大帝,深深的明白守成与创业的不同。自己可以强权压制,第二代仁孝治国才是让江山永固的根本。所以对于太子待人仁厚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如果朱标造反,何于仁厚二字?

最后,从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的福利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极其重视血缘关系的人。他与朱标为君臣,亦是父子!儿子造反父亲岂能不伤心?




小何才漏尖尖角


朱标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儿子,甚至在朱标英年早逝后,将朱标的儿子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从他立朱标的儿子,自己的长孙,也说明,他对去世的大儿子很有骨肉情和器重。

作为如此器重自己的儿子,如果造反,当然是痛心疾首。

君王时代,忠君比孝顺还要重要,如果朱标造反,朱元璋只会无比的痛心疾首和对他的巨大失望 又怎么会高兴呢。


乔加贝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渊乐得给李世民造出一群弟弟妹妹!

朱标造反?朱元璋马上给朱标娶一群后妈!!!

李渊享尽风流!朱元璋何乐而不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