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到底是左為大,還是右為大?有何依據?

汏城小事丶


左大?右大?涉及到左右尊卑問題。

古代的左右尊卑問題集中體現在官職上,題目中說到“看電視有時候是左大,有時候是右大”,指的應該也是官職的左右尊卑。以左為尊,還是以右為尊,不可一概而論,不同朝代有不同規定。以左為尊,則左大於右;以右為尊,則右大於左。

下面結合各主要朝代的中央官制,探討古代的左右尊卑問題。

先秦,左右不一,尊卑各異

先秦時代,各國禮儀制度並不統一,有的以左為尊,有的以右為尊,如:

1、趙國以右為尊,故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2、秦國、楚國以左為尊,故而《左傳·桓公八年》記載“楚人上左。”

秦朝,以左為尊,左大於右

秦朝中央的最高官職為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秦朝丞相設左、右兩員,實際上是正相、副相。秦朝以左為尊,故左大於右,左相為正相,右相為副相,左相地位高於右相。

漢朝,以右為尊,右大於左

漢承秦制,中央官制差別不大,但漢朝以左為尊,與秦朝相反,故右大於左,右相為正相,左相為副相,右相地位高於左相。如《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乃以絳侯勃(周勃)為右丞相,位次每。平(陳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

不過,漢朝很多時候只設一名丞相,此時就無所謂左右了。

武官方面,漢朝設有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同樣是右中郎將的地位略高於左中郎將,但兩者的秩祿是相同的,都是秩比兩千石。

漢朝以右為尊,有一個典型例證:左遷。左遷,又叫“左轉”,指的是降職,所以後世文人便以“左遷”一詞指代“降職”、“貶官”,這在古代文章中經常可以見到。比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左遷就是被貶官的意思。

實際上,唐朝以左為尊,但“左遷”已成為表示貶謫的習慣用語,所以白居易才用“左遷”一詞,後世文人也都用“左遷”表示貶官降職之意。


對這一點,宋人戴埴明確指出“漢以右為尊。謂貶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居高位為右職。”

唐朝,以左為尊,左大於右

唐朝繼承隋朝官制,中央機構為三省六部制,很多官職都有左、右之分。因唐朝以左為尊,故左大於右,同一官職前帶左右者,均以左為上,左尊右卑。

1、中書省、門下省,均設左右拾遺、左右補闕,都是左大於右。

2、尚書省,設左右僕射、尚書左右丞,則左僕射高於左僕射,尚書左丞高於尚書右丞;設左右司郎中、左右司員外郎,都是左大於右。

3、六部,分別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設侍郎一至兩名,當設兩名侍郎時,左侍郎高於右侍郎;六部各轄四司,每司設左右郎中、左右員外郎,也都是左大於右。

另外,唐朝三省中,門下省被稱為“左省”,中書省被稱為“右省”,右高於左,門下省的地位略高於中書省,當然實際權力上就未必了。

宋朝,以左為尊,左大於右

宋承唐制,以左為尊,故左大於右,同一官職前帶左右者,均以左為上,左尊右卑。宋朝中央官制受唐朝後期官制影響,十分複雜乃至混亂,但以左為尊的規定始終未變。

北宋宋神宗元豐年間改革官制,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左相,以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右相,左相為正相,左相為副相,故左相大於右相,由右相進拜左相,視為升遷。

南宋孝宗乾道年間改革官制,直接設左、右丞相,仍然是左丞相大於右丞相。

宋朝的諫院,設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都是左大於右。

元朝,以右為尊,右大於左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官制卻是漢制,以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省設左、右丞相,但蒙古習俗尚右,他們把這個習俗也帶到官制中,以右為尊,右丞相高於左丞相,所以右丞相照例都是蒙古人擔任,色目人只能當左丞相。

中書省的辦事機構是左、右司,仍然以右為尊,右司高於左司。

清人錢大昕說“科場蒙古、色目人稱右榜;漢人、南人稱左榜。亦右為上也。”

明清,以左為尊,左大於右

明清兩朝,中央官制區別不大,由於廢除了宰相,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六部地位和權力很大,明朝推翻元朝,迴歸唐宋正統,規定“令百官禮儀尚左”,即以左為尊。

1、六部

明清六部與唐朝相同,分別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設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因以左為尊,左大於右,故左侍郎大於右侍郎。

2、都察院

明清的都察院,由御史臺演變而來,設左、右都御史各一人,因以左為尊,左大於右,故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正長官,右都御史為副長官。另外,還設左右僉都御史,同樣是左大於右。

綜合來看,左右孰尊孰卑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規定。即便在同一朝代,左右尊卑問題在政治、軍事、文化、生活等不同領域也有不同規定。若以我們最常見的官職尊卑來看,秦、唐、宋、明、清,以左為尊;漢、元,以右為尊。

最後補充一下:古代君主接受臣子朝見時,坐北朝南,面向南方,左為東,右為西;臣子北面而立,左為西,右為東。自宋朝以後,以文制武,文尊武卑,每逢上朝,都是左文右武的排班,即文官居左,武官居右。當然,這裡的“左右”是從皇帝的視角出發。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無出其右”,現代漢語詞典,出,超出,右,上,古代把右邊作為上位。沒有人能勝過他(或他們)的。《漢書.田叔傳》:“上盡召見,與語,漢延臣無能出其右者”。

古代等級制度嚴格,左右作為區別尊卑、高下的重要標誌,存在於各種禮儀當中,一直影響到現在。有人總結了一下,我拿來直接引用,夏、商、周、晉,文官尊左,武將尊右。秦、唐、宋、明,尊左,漢、元、清,尊右。其實,左右是個相對的方位概念,君王上朝,受臣子朝拜時,君王坐北朝南,左東右西,朝臣面對君主而立,左西右東。

我國幾乎所有的建築物,包括宮廷建築、廟宇及民宅,幾乎都是座北朝南,這個不僅僅是採光,也包括風水。因為按照國人的理解,朝北是失敗的象徵,失敗也稱敗北稱臣。所以,逐漸形成了以北為上的方位概念,這個是以觀察者為基準的,而不是以建築物本身為基準,畢竟建築物是供人享用的。以地圖為例,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個幾乎世界通用。

拿《三國演義》桃園結義為例,三人的排列次序,劉備居中,關羽在右邊,張飛在左邊。這個排列次序,是以觀察者為基準的,而不是以君主劉備為基準。過去大門上貼門神,秦叔寶在右邊,敬德在左,現在過年門口貼對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過去家中擺神龕。即祖宗牌位,祖宗在上,晚一輩的按照輩分,從右到左 依次排列。

古代到所以出現,左為上,右為下的概念,與以君主為核心有關,與觀察者的方位,正好相反,君王才是一切活動的中心。受其影響,男尊女卑,對應男左女右,出現這種方位差異並不奇怪。

 


德雨50926495


在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右丞相陳平一直稱病沒有上朝議事。漢文帝很奇怪,就親自去陳平家裡探問原因。

陳平只好實話實說,他說,在高祖打天下的時候,太尉周勃沒有我的功勞高。可是現在他平定諸呂之亂,功勞比我高了。所以我想把我的右丞相的職位讓給周勃。

漢文帝看陳平說的很誠懇,第二天,就下詔書,任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漢時期,或是在這之前的歷史時期是“右”為大的。

到了東漢隋唐時期,又出現“左“大的局面。在唐朝,宋朝朝廷有官職稱“尚書左僕射(ye)”和“尚書右僕射”,而左僕射官職大於右僕射。到了南宋,又成了右丞相大了。

到了明朝和清朝又改過來了,官職裡有左都督和右都督,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這時的左都督和左都御史,又比“右”的大了。

所以說古代尊“左”和尊“右”也是在變化的。包括我們現在貼對聯,有時左為上,右為上,都各有說法。


路遙lgy


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

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越靠近皇帝官位越大。

目前中餐通行的規範是:主人座於上方的正中,主賓在其右,副主賓居其左,其他與宴者依次按從右至左、從上向下排列。

1、“主陪”位置:主陪是請客一方的第一順位,即是請客的最高職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貴的人。位置在正衝門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基本就是莊主,把握本次宴請的時間,喝酒程度等。

2、“副陪”位置:副陪是請客一方的第二順位,是陪客者裡面第二位尊貴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對面,即背對門口。傳統意義上,這個位置應該坐請客買單的人。但隨著近幾年請客腐敗之風的盛行,一般情況下,陪客者是傾巢出動,因此實際上,掏錢這樣的小事是用不到第二順位的請客者親自出馬的,所以,這個位置更多的是帶動客人喝酒。

3、“三陪”位置:這是近幾年剛剛流行起來的一個稱呼,實際上這個位置跟上面所說的“主陪”和“副陪”的稱謂,位置在主陪的右手邊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賓”夾在中間,便於照顧。

4、“主賓”位置:主賓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順位,是客人裡面職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貴者做的地方。位置在“主陪”的右手邊。

5、“副主賓”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順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

6、“三賓”位置:副賓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順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7、“四賓”位置:副賓是客人一方的第四順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一直開心快樂


這個問題三哥來回答。現在國際上通行的外交禮儀,客人的位置應在主人的右側,也就是說,當今世界是以右為尊的。但在古代的中國,到底是“左”大,還是“右”大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因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規定。

秦漢之前,以“右”為尊。周朝規定,天子面南而坐,諸侯朝於天子,同姓從西面向北而上,位於天子的右側;異姓則從東向北而上,位於天子的左側,可見周以右為尊。大約到了戰國時期,就確立了以右為尊的制度。

以大家熟悉的廉頗、藺相如的故事為例,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職位在廉頗之上,因此廉頗就不服氣。

(廉頗和藺相如)

漢承秦制,也以右為尊。《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孝惠帝元年(前194),相國曹參卒,以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後來王陵得罪了呂后,被免去右丞相之職。左丞相陳平徙為右丞相,以闢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可見漢右丞相比左丞相高。

到孝文帝元年(前179),因太尉周勃誅諸呂有功,文帝便以周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陳平為左丞相,位在周勃之下。沒過不久,周勃覺得自己的才能比不上陳平,於是上書文帝,要求將右丞相職位讓與陳平,獲得了文帝的准許。

由於秦漢以右為尊,所以人們還把貶官稱為“左遷”,把世家大族稱為“豪右”。

(西漢丞相陳平劇照)

漢代以後乃至隋唐、兩宋,慢慢演變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新唐書·百官》中規定:“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即尚書左丞於品級上高於右丞。清代學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左右》記載:“唐宋左右僕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為上。元左右丞相,左右丞,則以右為上……明六部左右侍郎,左右都御史,左右給事中,左右布政使,仍以左為上。”

也就是說,元朝建立後,一改唐宋舊制,規定以“右”為尊。《元史·伯顏傳》載,至元二年(1265)七月,伯顏官拜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各部官員向其稟報事務,有難以解決的,他往往用一兩句話就決斷了。眾人都贊曰:“真宰輔也!”至元四年,伯顏被升為中書右丞相。可見元朝官制以右為上。元朝不但官職以右為大,考科取士也分左榜和右榜。右榜為社會地位高的蒙古人、色目人,左榜為地位較低的漢人、南人。

(元朝丞相伯顏)

但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復改為以左為尊。明初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清承明制尚左。清代官員,一般以滿人提任左職,漢人出任右職。

總結一下,中國歷史的早期,秦漢之前,以右為尊;秦漢之後,直至明清,除了元代短期內的以右為尊外,其餘都以左為尊。



聽三哥說歷史


這個在古代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時期每個朝代都存在著不同的規定。

周朝,秦,漢,我國以“右”為尊,當時的皇親國戚稱為“右”戚,世族大家稱為“右”族。其次,右尊還表現在建築住宅方面,豪門世族必定居住市區右側,平民百姓則居住在左側。

古代官場座次尊卑嚴重。古人貶官稱為“左遷”說明右為尊。至於在交際場合,座次則左為尊。古人是坐北朝南,左為東,右為西。

從東漢到隋唐,兩宋,我國又形成了左尊右卑。這一時期,左丞相大於右丞相。

蒙古族建立元朝之後,規定以右為尊,當時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

朱元璋建立明朝又改左為尊,這個制度,明朝,清朝兩朝沿用了五百多年。

老子曰:“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契。”這也是“左”為尊的一個體現,聖人拿著“左契”(借條的左半邊)不會去逼著人還債。另外,還有乘車,經常出現“虛左”(空出來左邊的尊位給別人),《史記•魏列傳》:“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說明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

總得來說,古代在每個朝代,每個場合都有特定的規定,所以說古代的左右都是當時朝代和場合決定的,沒有從古至今一定的左右尊卑。


深挖歷史真相


在中國古代是"左為大,還是右為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朝代時期,存在著不同的規定。

周,秦,漢時,我國以"右"為大,故皇親貴族稱為"右"戚,世家大族稱"右族“或"右姓",右尊左卑表現在建築住宅上,豪門世家必居市區之右,平民百姓則居市區之左。

在古代官場上座次也有尊卑有別,要求十分嚴格,按等級區別,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為民,至於在交際場合,其座次則以左為尊,因為古人坐北朝南,則左為東,右為門上,故座次上以"左"為尊,《史記,魏公子列傳》載,信陵君為迎接夷門侯生,大辦酒宴會賓客,並"從車騎,虛左",親自去迎接。

從東漢至隋唐,到兩宋,我國古代又不止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這時期,左僕射高於右僕射,左丞相高於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後,一改舊制,規定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復改以左為尊,此製為明,清兩代沿用五百多年,在現在戲劇舞臺上上演古裝劇目,客人,尊長,總是坐在主人,幼輩的左側,這反映出明朝崇"左"的禮儀。

老子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是"左"為尊的一個證明,聖人拿著"左契“(借條的左半邊)而不去逼人還債,另外還有乘車,經常出現"虛左"(空出左邊的尊位給別人)的說法。


徐國華


古代以左為尊,右次之。例如我們拜年作揖時,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如果你右手在上,遇到懂的主人,可不高興哦。

古代有宰相,分為左右丞相,左丞相的權力大於右丞相。

現在社會遵循國際慣例,講究以右為尊,左次之,家裡來人了,主人主動居左,客人居右。像國家領導人訪問時,都是主人在左,訪問國領導人在右。



黑眼睛星系


這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不同時代不盡相同,同一時代也未必相同。

先秦時期以右為尊多一些,降職稱為“左遷”,地位比別人高叫“位在某人之右”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但也有相反的情況,戰車甲士三人,以左為尊,右邊執長兵器的稱為“車右”,相當於保鏢。車右的職責是保護長官和御者,當敵人逼近時負責與之肉搏格鬥,另外如果戰車碰到障礙或者出現故障,車右有責任下車排除。

漢以後基本繼承了先秦尊右的傳統,如設兩員丞相時,右丞相高於左丞相。

孝文帝立,以為太尉勃親以兵誅呂氏,功多;陳平欲讓勃尊位,乃謝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問之。平曰:“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平。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原以右丞相讓勃。”於是孝文帝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史記·陳丞相世家》)

魏晉以後左右高低之分不再明顯,但還保留“左遷”之類用法。

到元朝時則反過來,左高於右,左丞相高於右丞相,左丞也高於右丞。明清繼承了這種做法,明代五軍都督府左都督為長官,右都督為副,左副將軍也要高於右副將軍。文官中,左侍郎高於右侍郎。


真正鱷魚不哭


這不一定的,時代不同,朝代不同觀念都會有所差異。先秦時代,就各不同,在楚國左尊右卑,在趙國就右尊左卑了,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為在廉頗之右。秦漢是右尊左卑,還有元朝,蒙古人尚右,其他的皆以左為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