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父母會拿“我這是為了你好”,來傷害孩子們的內心?

僥倖8979


我不盡贊同這個說法!

其實又有多少人吃了沒聽“我這是為你好”的虧呢?這些其實很多時候就真的是父母輩的肺腑之言,他們拿一輩子換回來的經驗!

還記得那個年少輕狂、不愛讀書的你嗎?還記得那個早戀被騙的你嗎?還記得那個愛玩遊戲的你嗎?還記得那個離家出走的你嗎?還記得那個投資失敗的你嗎?。。。哪一個場景不是有這句話提醒過你呢!

可憐天下父母心!


芬莎說


我有一個10歲的孩子,他祖母答應給他一本郵票簿作聖誕禮物。可是過了很久她也沒有給他,也不再提起,孩子也不放在心上。

當小夥伴來看他的禮物時,他一件一件把收到的禮物拿出來給他們看,還加上一句:他很詫異,似乎也奇怪我怎麼會問這樣問。

“祖母既然答應了,就等於我已經得到了啊。”

我不再說什麼,免得傷他的信心。

一個月過去後,郵票簿仍然沒有著落。一天,我想試試他的信心,就對他說:

“喬琪,我想祖母已經忘記了。”

他堅持說:“不,媽媽,她決不會忘記的。”

那懷著深深信賴的親愛的小臉,顯出很正經的樣子,好像要辯服我似的。過了一會兒,他又現出了喜悅的神色。

“媽媽,你想我好不好寫一封信去謝謝她的禮物呢?”

我說:“我不替你決定,你可以試一試。”幾分鐘之內他就把信寫好,並且寄出,回來時還唱著歡樂的歌。不久回信來了,裡面寫著:

“我親愛的喬琪:我並沒有忘記我對你的承諾——一本郵票簿。我想照你合意的樣式去買,可是在本城買不到,所以就到紐約城去函購。寄到以後一看,仍不對,所以我又到芝加哥去函購了。——你所愛的祖母。”

他臉上帶著勝利的氣概,對我說:“媽媽,我不是告訴過你嗎?”

他心裡從來沒有疑惑過,這就是“在無可指望的時侯,因信仍有指望”他深信郵票簿一定會來。他信他的祖母,所以不久信心就變成了事實。


孫老蔫吧


我能回答為什麼有些家長會以“我這是為你好”的理由來傷害孩子的內心。

首先我們來分析,“我這是為你好”這個句式,句子的開頭是“我”也就是在家長在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上,來做出自己以己度人,以自以為好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strong>“在為你好”的這個過程當中,是以家長為主體,以自己為根本,站在自己自我的立場上面,做出來的對孩子的語言或者行為。

把孩子拿來跟別人的孩子比較,成為了中國家長的習慣。因為比較帶來的焦慮就成為了中國家長“以愛之名”的種種行為源泉。中國家長常犯“以愛之名”的錯誤。

中國家長很多是長時間處在焦慮當中的。

就像著名的海淀家長,這一群家長,在他們的童年時期,不上輔導班兒,會玩兒卻成績優異。以優異的成績,突出的專業技能,獲得了紮根海淀的資格。原本想給孩子和自己一般幸福的童年,但是隻要一進入到幼兒園,甚至在孩子剛一出生之時起,便開始進入到一個無形的快速奔跑賽道。幼小銜接時,孩子的英語詞彙量達到1500還忐忑於自己給孩子的早期英語教育打下的基礎不夠好。處於中國精尖金字塔頭部,殿堂級的人群,尚且對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大的教育焦慮,更何況我們普通人。

我們可以嘗試來換一個句式就是:你怎麼怎麼這樣,我感覺怎麼怎麼樣。

也就是,家長換一個角度,可以學習,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面,在孩子的先導行為之後做出客觀的評價,並且向孩子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悠悠樂淘淘


為什麼有些父母會拿“我這是為了你好”,來傷害孩子們的內心?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還真是很多,他們為孩子無私地奉獻了許多,無論是精力上,金錢上,這些父母的確是很令人稱讚,但是這些父母為什麼要說:“我這些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呢?你說這句話是想讓孩子回報你嗎?回報是需要孩子自己自然而然的來感悟到,而不是你強加給他,讓她必須回報,這樣說,是不是有點道德綁架的意思?

對孩子來說,一旦說了這句話,就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孩子一旦聽到這句話以後,就會覺得父母對我這麼好,我不能出錯,我必須要回報父母,帶著這樣壓力的孩子,他們就會負重前行

知道嗎?孩子一面要承受巨大的學習壓力,競爭的壓力,還要承受不能辜負父母的壓力,小小的肩膀,你讓他承受這麼多,他還是個孩子呀

所以我不贊成家長這樣說,這句話永遠不要說出口,讓孩子輕鬆上陣,在學習上也不要給他太多的壓力,要讓他有自由的發揮空間,這樣孩子才會潛力無限,而且有自信心,無論你的孩子考第一名,還是考最後一名,他都是你最優秀的孩子,你認為他是優秀的孩子,他就會照著優秀的孩子去做。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關注我大道至簡,隨時和你分享我的思想火花


大道至簡6666666666


不是父母這句話傷了孩子的內心,而是題主的題目傷了天下父母的心!從古到今,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長大成才,生活幸福?從十月懷胎,到孩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父母當牛做馬一輩子,所做的每一件事,哪一件不是為了孩子好?父母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句"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既是父母對孩子的真情關切,也是父母對自己人生目的表白。如果這樣說是傷害了孩子們心,那是否應該這樣說___我們這一倍子就是不讓你好!孩子這下該高興了吧?

我們承認父母與孩子之間,在年齡,文化,理解能力上存在差異,在教育批評孩子時,有時不被孩子所接受,甚至造成父母與孩子感情隔閡。但這種情況多數都發生在孩子未成年之前(兒女結婚後,有幾個父母能管得了孩子的事),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關心才形成的。這時的孩子,由於缺乏社會生活的歷煉,三觀未立,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時期,父母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加強教育和管理是必須的,絕不能因為怕傷了孩子心,而撒手不管。子不教父之過,幼不教老來苦。古人之訓,尤未過時。


碧野56


我覺得父母總是用自己的經驗來教育孩子的,父母認為只有他們的才是對的,如果孩子不聽,就會很生氣,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用“為你好”來壓迫孩子聽他們的話,時間久了,孩子可能聽話了,但變得內向自卑了;也可能孩子還是不聽話,但脾氣也會變的暴躁起來。



筱元的育兒生活


“我這是為你好”這句話是孩子他媽最熱門的一句話了吧,中國的媽媽們有誰不是頻繁得在使用這樣的語言呢?

但是很多負面的結果也可以說深層次的原因就在這裡。尤其是孩子。

小孩子的內心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各種渴望,絕不是隻有孩子他媽世界裡,想要強加給孩子的那點狹隘思維。中國媽媽心裡的孩子,就應該成為她們心裡的理想樣子,而不是去尊重作為孩子他自己的個性存在,懂得因材施教這樣的媽媽實在是太少太少了。本人認為這就是道德綁架。她們以為把孩子生下來以後,把他們培養長大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以後她自己可以得到某種依靠,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虛榮而已。

這種潛意識裡的文化糟粕是中國文化長期以來形成的積垢,我們經常可以聽見某某學生因不堪各種壓力而選擇自殺的痛心案例。很大程度上就是這類文化糟粕帶來的結果。

作為孩子來說,就完全靠自我本能去抵擋這樣的重壓,性格內向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傷害,結果是很難想象的,現在社會上的問題家庭,問題孩子太多了,我們作為父母來說真的需要深刻反思呀。


快樂宿主


我覺得父母說是為了孩子好是每個父母的真實心聲,如果拿這句話去抹殺父母的真心我覺得就太不公平了,父母親走過很多路,歷過許多事,人生感悟肯定比孩子們足,他們所希望的,所想的,所焦慮的正是不想自己的孩子去受他們所受的“苦”,或者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焦急了些,歸根結底還是希望在未來的世界裡孩子們能過的好,但是父母們也忘記了孩子們是一個個體,一個有思想的,主意的,情緒的,又對什麼都好奇的個體,不是父母親的附屬品,有些事,有些苦,有些彎路不經歷是不懂也不理解的。

這就像孩子在前面拼命的往煙花炫爛處跑,父母在後面拼命的追,因為他們知道那是海市蜃樓,因為自己經歷過,苦口婆心得想讓孩子別白忙一場,白累一場,但孩子們覺得什麼事情都有不確定性,都有可能,對父母的話覺得不理解,甚至厭煩,這就會形成一種僵局,雙方對會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

其實父母如果願意陪著孩子一步一步的慢跑,在長跑的過程中再給孩子們一些人生感悟,孩子也會容易接受來自父母的提醒,也更能感覺到父母的關心和愛。

年輕人覺得父母跟不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腳步,那就請你們偶爾停下自己的腳步向後看看,父母在自己身後努力跟上自己的樣子,傾聽一下父母的心聲,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想父母們也能理解了。


伊家可樂


每對父母心裡面都會有一套做人的準則、做人的底線,這是他們經過時間的洗禮而不知不覺產生的。在父母看來,他們確實是為了孩子好,他們只是急於把自己所有的經驗都傳授給孩子,希望孩子過得更好,卻忽略了他們的經驗對孩子是否有負擔,忽略了孩子是否樂於接受。沒有父母願意傷害自己的孩子,或許只因缺乏溝通,彼此都沒有坦露自己的內心,不知道對方真正的想法,相信只要彼此好好溝通—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畢竟你們都是愛對方的。



雨後秋筍


我覺的首先這個問題的本身就是個問題。哪有為人父母的想要傷害自己的孩子?哪個不是扒心扒肺把最好的給予子女。自己經歷過的,失敗過的經驗告訴孩子,希望子女少走彎路。為什麼父母和孩子會出現對立面,是因為父母太心急,對孩子的期望太迫切。而子女的成長跟不上,無法理解。沒有切身的體會,哪裡來深刻的認知?所以有時候,孩子大了,我們做父母的,可以給建議,幫她分析利弊,處理權交給她自己。有句話說的好,年輕人要走的彎路,一步都不會少。這是成長要付出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