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2020年伊始,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牽動著無數中國人的心,隨著疫情不斷擴散,全國各地萬眾一心,齊心協力抗擊防禦。在這場戰“疫”中,既有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前線先鋒無畏戰鬥,更有無數個無私奉獻的幕後衛士默默付出。中科院雲計算中心健康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盧子忱,在疫情爆發初期便身先士卒,心繫疫區捐贈物資,至今仍奮戰在疫情後方,用自己的大愛和行動為祖國、為災區人民貢獻力量,用自己的專業和技能為全國人民的健康事業添磚加瓦。

快速響應疫區,志願募集醫療物資

  作為東莞市和沐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秘書長,中科院雲計算中心健康產業研究院院長盧子忱在疫情爆發初期便迅速反應,除夕當夜就建立了“預防冠狀病毒擴散”工作群,並聯繫到各領域專家、企業家、有醫療資源背景的熱心人士三十餘人迅速加入。同時,他還組織基金會工作人員聯繫協調國內外醫療物資生產機構,嘗試募集護目鏡、N95口罩、外科口罩、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帽、防護服、手術衣、防衝擊眼罩、防護面罩等醫院緊缺物資,不足十日,

共採購了177300只醫用一次性口罩,並將13萬隻捐贈到湖北十堰等當地5家一線醫院。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大年初四,盧子忱匆匆趕回東莞處理口罩採購事宜

  1月31日凌晨,經過長達12小時的艱難跋涉,盧子忱和基金會工作人員一起募集的首批6萬隻口罩到達湖北省十堰市,並分發到茅箭區人民醫院及太和醫院武當山分院進行驗貨、收貨。2月2日中午,基金會捐贈給湖北省公安縣人民醫院、公安縣藕池中心衛生院的最後一批4萬隻愛心口罩,運送到了湖北省麻城市三河口鎮衛生院,院方當即分發給醫務人員和當地村民。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盧子忱迅速響應疫情,保證物資捐贈到位

  在盧子忱和基金會成員們的努力下,再次成功採購到6萬隻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並克服運輸障礙將愛心口罩順利運送到東莞當地。2月3日上午,盧子忱和志願者們興高采烈地趕到接收現場,對這批經由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護送”到達的愛心口罩進行驗收。當天,在統戰部民族科領導帶領下,將首批醫用口罩贈送給在莞務工的新疆籍少數民族兄弟。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盧子忱及基金會人員對口罩進行驗收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盧子忱向在莞務工少數民族兄弟贈送愛心口罩

  2月6日下午,盧子忱又與和沐志願服務隊環保分隊長朱報開等一行,專程從東莞驅車來到新灣社區,為奮鬥在一線的社區工作人員送上防疫物資,包括1100個愛心口罩、一箱(12支)消毒液,支援疫情防控工作。此後,盧子忱和基金會工作人員分頭來到物資緊缺的東莞市中堂敬老院、東莞市橫瀝鎮隔坑社區服務中心、虎門鎮北柵社區居民委員會、東莞市虎門鎮新灣社區居民委員會、東城街道崗貝社區居委會等各社區、敬老院進行捐贈物資的派送。共派發捐贈物資一次性醫用口罩5200只,消毒液36瓶*1升,84消毒液250公斤(5箱*5桶*5公斤),洗潔精100 公斤(5桶*20公斤),用於支援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的工作。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盧子忱和基金會人員為虎門人民醫院捐贈物資

  盧子忱以及基金會的“抗疫戰士”們還把5000只一次性醫用口罩分別捐贈給中國科學院雲計算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沙田海關、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科技教育局、東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中堂分局、廣西欽州市公安局指揮中心等各機關單位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手上,助力社會各界堅守崗位、防控疫情。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盧子忱和基金會為中科院雲計算中心捐贈口罩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盧子忱和基金會為廣西欽州市公安局捐贈口罩

  對於疫情中一系列捐贈和愛心行為的順利開展,盧子忱表示,“應急事件發生,要快速反應才能給予應急區域最有效的幫助。醫療物資採購需要一定的醫學常識,中國科學院雲計算中心一直從事健康產業研究,恰好在此次公益事業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深耕紅外領域,取得豐碩科研成果

  如果說慈善工作是盧子忱的一個社會身份標籤,那麼,從事科研事業則是他的職業身份標籤。作為一個深耕於健康領域二十多年的學者,他與科研事業的結緣還要從上個世紀說起。

  1994年,盧子忱研究生畢業,進入中國海洋大學從事計算機教學工作。90年代,大學教師這個職業讓別人羨慕不已,而教授計算機這門專業更是一件“神聖”的事情。這段在校園的時光平靜而舒適,但盧子忱知道這種狀態並不符合自己的性格和追求。1996年,他毅然辭去在大學的工作,南下廣東,進入深圳先科從事VCD和DVD的開發工作。在這份工作中,盧子忱將自己在大學裡所學的計算機和光學兩項技能結合起來,並開始關注紅外研究工作。

  2012年,盧子忱迎來了人生的第二個轉折點。經朋友介紹,他離開企業,來到廣東東莞的中國科學院雲計算中心進行科研工作,幾經輾轉,他還是回到了科研、回到了學術界。如今,盧子忱院長一週裡有一半時間都在與各行業專家及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學術交流,在吸取行業前沿知識的同時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另一半時間他則會在辦公室將自己的收穫寫成論文。“充分利用每一分鐘,創造更多社會價值”,盧子忱這樣說。

  在進行紅外檢測研究時,因為需要AI工程師、臨床醫生、光學專家等多方協作,每一個數據都要嚴謹的臨床驗證,盧子忱遇到了不少困難,但他仍然在極端缺乏資金、缺乏數據、缺乏人才的情況下,利用個人影響力和行業資源,組建新的研發團隊,潛心研究紅外熱像技術,並常年奔走於醫院、企業、行業組織之間,專注於“基於紅外熱像圖的乳腺疾病自動診斷平臺”應用研究,以期對重大疾病的快速篩查起到關鍵作用。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盧子忱院長深耕於紅外熱像技術研究

  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盧子忱處處身先士卒,勇於面對各種技術難題,開發出一個又一個新產品,不斷獲得新的知識產權成果。

  由於出身光學專業,盧子忱潛心研究紅外技術二十多年,從近紅外激光技術,到紅外理療產品開發,再到現在的紅外熱像圖檢測,他把人生的大部分光陰都用來研究紅外技術。作為主要發明人共申請53項專利,在紅外技術應用領域已獲得37項專利授權,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3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4項;公開發表論文29篇,其中SCI論文8篇,國際學術會議宣讀2篇;作為主要專家共參與11項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制訂工作,並當選為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374/WG24 、TC121委員,2016年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項目一等獎”,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目前,他正在潛心研究“用紅外熱圖分析重大疾病的早期症狀”,花費3年時間完成了自動分析軟件的第一版本,現正在一些醫院臨床試用,以提高分析結果的準確率。

立足數字醫療,探索健康大數據發展

  基於在科技工作上取得的諸多成績,以及個人不懈的努力和在紅外行業的辛勤奉獻,盧子忱院長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和寶貴的社會資源,並得到了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團隊和中國科學院雲計算中心領導的認可。2017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兩位專家的指導下,盧子忱成功組建了中科院雲計算中心“健康產業研究院”,專門從事健康大數據領域的應用研究,並和廣醫一院共同申報一項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目前,該項目仍在進行中。“未來,時機成熟的時候,我們會與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在突發性疾病大數據研究方面有更深層次的合作”,盧子忱說道。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盧子忱與鍾南山院士合影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中科院雲計算中心“健康產業研究院”團隊與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團隊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醫療也將成為健康醫療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發酵,醫療行業迎來一系列變化。一方面多地暫停了部分常規診療服務,另一方面不少企業上線了互聯網診療服務,讓行業呈現了另一種想象空間。可以說,

經此一“疫”,中國醫療行業的政策導向、行業趨勢、消費者習慣等都將迎來深刻變化,疫情或將深刻推動醫療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對於這一行業態勢,盧子忱認為“此次新肺疫情的爆發顯示出,大數據分析已經在此次事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比如說疾病群體分析,人群流向分析等,在國家層面上,未來健康大數據一定會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健康產業的發展已經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期。”

  目前,健康產業研究院團隊已經從事臨床疾病研究3年了,他們通過採用紅外熱像儀非接觸式檢測獲得人體紅外熱像圖,結合臨床診斷技術和圖像處理算法,進行大數據分析,可判斷一些重大疾病的早期徵兆。目前,能夠診斷的疾病種類有11種:乳腺增生、乳腺纖維瘤、導管原位癌、粘液癌、乳腺髓樣癌、鼻咽癌、大腦疲勞、肝區異常、靜脈曲張、疼痛診療、血管性疾病(心臟供血異常、糖尿病下肢血管情況),並已經積累了乳腺疾病、鼻咽喉疾病等臨床大數據分析經驗。

  盧子忱介紹說:“紅外熱像技術本質上就是根據人體表面溫度分佈異常並結合臨床來判斷疾病的即將發生,比如呼吸類疾病、乳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新冠肺炎發病前也會伴隨低燒、上呼吸道異常等症狀,理論上用紅外熱圖可以可以看到。現在,我們正在研究用患者的紅外熱圖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來預判新冠肺炎發病前兆“。

學者仁心繫疫區 數字健康謀未來

紅外熱像技術檢測的人體紅外熱像圖

人物簡介:盧子忱,高級工程師,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雲計算中心健康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紅外醫學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秘書長,東莞市和沐慈善基金會秘書長。投身於企事業單位並從事紅外技術研究和紅外理療產品開發工作20餘年,被授予“東莞市優秀科技工作者”、 “東莞市首席技師”、“東莞市十大創新人物”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