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8部門填21份材料,企業復工能不能少些“章”?

2月16日晚,一張瀘州市江陽區某企業復工籤審表《瀘州市江陽區疫情防控期間企業復工復產申請表》在網絡上流傳,表上密密麻麻的審批章引發輿論質疑。“讓企業往返8部門,如此折騰企業是否有必要?”“會不會加大傳染幾率?”……不少網友表達了憂慮。


往返8部門填21份材料,企業復工能不能少些“章”?

對此,當地回應稱,涉事公司的復工復產審籤備案,實際由當地聯合工作組通過全程代辦的方式在不到半日內完成。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目前當地已取消審籤備案程序,將努力為企業復工復產做好服務。

當地對輿論關切的回應,來得很及時;對民眾疑慮的正視,做得也頗堪稱道。在復工復產前置條件已成社會關切的背景下,此事對很多地方也不無啟示。

從現實情況看,瀘州市江陽區有關部門聯合工作組,把落實疫情防控作為復工的首要條件,採取現場指導、全程代辦方式,在短時間內完成審籤備案,體現的是負責任的態度。

其審籤備案制是否科學、必要,可能值得商榷,但確實不像外界所憂慮的那樣“是政府人為設障讓企業多跑腿”。

但也要看到,隨著復工企業的增加,聯合工作組一天內完成審籤備案難度不小,而很多企業可能又等不及。在此背景下,及時取消審籤備案程序,也是很應時的政策轉變。

當地已對錶社會期許、民眾呼聲實現了政策校正、決策調整,但“復工要交多份材料、形式主義累壞企業”現象,在部分地方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日前有媒體就報道,近期,不少申請復工復產的企業負責人吐槽:企業想復工,需要填15個表格、2份承諾書,制定1個應急預案、1個復工方案、1套食堂防護措施和1套宿舍防護措施,共計21份材料,有些材料還需要去街道蓋章。“企業填材料填得手軟,想復個工咋就這麼難?”

拿各種手續證明去“卡”符合復工條件的企業,顯然不合適,抗疫背景下,也要防止奇葩證明藉著防疫之名“復活”。事實上,比起各種人為設障,優化審批服務,簡化審批流程,通過 “網上辦”“掌上辦”“電話辦”“郵寄辦”等非接觸式辦理方式,提高企業復工復產效率,是各地亟需提上日程的做法。

2月15日,市場監管總局等三部門就曾提出,充分依託“網上辦、掌上辦、寄遞辦、預約辦”等有效手段,進一步壓減登記註冊環節、時間和成本;對凡涉及生產許可證、強制性認證的復產轉產企業產品,快捷辦理,壓縮審批時限,對具備生產條件但因辦理耗時長、暫不能提交相應材料的企業實行告知承諾制。地方層面,2月16日,江西省發佈第14號令,要求自2月17日零時起,取消因疫情防控對各類企業、建設項目復工復產的批准手續,復工復產改為報備制。

說到底,政府有關部門完全可以通過公共服務加碼,發揮和調動企業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的積極性。

比如,口罩等防護物資是否充足,員工近期活動路線、社交情況是否摸排到位,上班路線、就餐環境是否安全,是否有緊急隔離房間等,有關部門可以利用互聯網匯合數據提前掌握在手,這樣既能提高防疫效率,也利於根據企業的不同情況排表,提前統籌安排。

如此一來,實行報備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完全就能滿足需求,而非所有企業都需一刀切地“走審批”——還得是程序繁瑣的審批。

疫情當前,各地復工復產不僅需要勞“疫”結合,優化審批程序,還應做到科技賦能、資源共享,用信息統籌機制來有效減輕基層和企業負擔,讓抗疫與復工都有條不紊。

□丁慎毅(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