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蝗災如此難撲滅?

除了非洲的經濟技術水平比較落後外,主要與蝗蟲的特性分不開。


全世界所記載的蝗蟲有萬種以上,蝗蟲的一生有3個蟲態,即卵、若蟲和成蟲。卵生活在土壤中,不能自由活動;若蟲分5個齡期,也就是說要脫5次皮;成蟲具有能飛翔的翅膀並能交配產卵,繁育後代。


蝗蟲壽命一般在2-3個月左右,雖然壽命短,但繁殖能力驚人,卵從出生到具備繁殖能力僅需要約30天左右。在溫帶地區,蝗蟲一般一年兩代,在暖溫帶地區一年3代,在熱帶地區一年甚至能繁殖4代,一頭成熟雌性蝗蟲一生平均能產卵200粒以上,最多能達1000粒左右。


蝗蟲的食量很大,一生大約需要食物100克左右。在它們“未成年”前,多數沒有長出翅膀,被稱為“跳躍者”,但這時也是它們食慾最旺盛的時候。


為什麼蝗災如此難撲滅?

2020年2月4日,一個尚未長出翅膀的沙漠蝗蟲被粘在了灌木叢的蜘蛛網上。圖源:本·柯蒂斯(Ben Curtis)|美聯社

蝗蟲還有一個神奇的特性,以沙漠蝗蟲為例,當它們單獨存在時,顏色一般為棕色,沒有攻擊性,吃的也少,當它們集結起來成為一個群體時,顏色會變成粉紅色或者黃色,極具攻擊性,除了能長時間的飛行和食量大增外,還會殺掉掉隊的成員。


不過,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蝗蟲倡議主任阿里安·塞斯表示,不是所有種類的蝗蟲都具有這種聚集性的“變異”屬性。


除了極強的繁殖能力和“變異”屬性,全球氣候變化無常也可能是導致非洲蝗災爆發的原因。


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含水量在20%~30%的土壤最適合它們產卵。


基思·克雷斯曼認為,“反常的大量降雨使沙漠蝗蟲的繁殖條件更有利,導致蝗蟲數量急劇增長”。


受“厄爾尼諾”影響,2019年成為東非地區氣候最潮溼的年份之一。10月至11月,包括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在內的非洲地區降雨量達到了通常水平的300%。


洪災之後,大雨浸透了土壤,東非地區陽光照射強烈,隨後來臨的乾燥冬天又慢慢蒸乾大地,為蟲卵創造了適宜的孵化環境。此外,東非地區澇完又旱,植被被破壞,蝗群成熟後,殘存的植物很快被吃完,不得不另尋食物,這進一步加快了蝗災擴散速度,最終導致蝗災在世界範圍內蔓延。

為什麼蝗災如此難撲滅?

目前蝗災發生的地區。圖源:ABC新聞

4無力反擊?


難道人類就沒有對付蝗蟲的辦法嗎?


有的,那就是提前預防,把蝗災扼殺在搖籃裡。


糧農組織就發揮著預警作用。所有受蝗災影響的國家,都會將蝗災數據傳送給糧農組織位於意大利羅馬的全球沙漠蝗信息處(DLIS),信息處再將這些信息與天氣、棲息地數據和衛星圖像等結合進行分析,評估發展態勢,及時向可能受災的國家發出警報。


具體到國家,一般需要採取興修水利,墾荒種植等方式,減少蝗蟲的棲息地。


中國的黃河、淮河故道曾是飛蝗的主要發生區,在乾旱的年份,河灘、湖灘裸露,形成飛蝗非常喜歡的產卵場所,使蝗蟲越冬產卵量高,種群密度急劇上升。上世紀50-60年代,科學家們結合黃河、淮河、海河的治理,對大部分蝗區進行了改造,使蝗區面積大幅度縮小,種群密度被長期控制在了較低水平。

全球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也在不斷加強。


如蝗蟲微孢子蟲生物製劑已經實現了商品化生產,蝗蟲微孢子蟲是寄生於蝗蟲體內的一種原生動物,對天敵無害,對環境無汙染,同時具有持續控制作用,即一次施用,多年不需防治。利用蝗蟲的化學信息素如東亞飛蝗的聚集信息素、產卵信息素等,來調控東亞飛蝗聚集行為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成果,不聚集,不“變異”,就能減少蝗災的發生。


此外,有些地區還會採用牧雞治蝗、牧鴨治蝗,或者引進蝗蟲天敵的方法。這些方法對於小範圍蝗災,也有抑制作用。


比如,中國新疆的哈密地區蝗災頻發,當地自2005年起修建鳥巢,總面積已達7000立方米,每年可吸引粉紅椋鳥數萬只。2012年時,該地區300萬畝土地受蝗蟲威脅,4萬多隻粉紅椋鳥從斯里蘭卡方向趕來,加入捕蝗行列。粉紅椋鳥食量驚人,一天可以吃掉120-180只蝗蟲,不僅對蝗災控制起到決定性作用,還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保護草場,維持草原生態平衡。


為什麼蝗災如此難撲滅?

圖為嘴裡叼滿蝗蟲的粉紅椋鳥。圖源:羊城晚報


但是,對於非洲遮天蔽日的蝗蟲來說,以上方法都不奏效了。糧農組織認為,增加空中噴灑農藥,是唯一的對抗方法,但對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說,這很難完全實現。


巴基斯坦國家糧食安全部長庫羅斯·巴赫蒂亞爾(Khusro Bakhtiar)表示,本來糧食安全部有4架飛機在空中灑農藥,但隨後墜毀了一臺,目前只有3架飛機,正在2萬英畝(約為12萬畝)土地上作業,他們還需要更多的飛機。


肯尼亞農業部內閣秘書彼得·穆尼亞(Peter Munya)則確認目前只有4架農藥噴灑飛機,將再部署3架來噴灑約20000升液體,但他們需要更穩定的農藥供應。


埃塞俄比亞目前也只有4架飛機可用於噴灑農藥,治理蝗災。


為什麼蝗災如此難撲滅?

2020年1月17日,一架進行農藥噴灑的飛機飛過肯尼亞桑布魯縣的一個村莊。圖源:恩傑裡·旺吉(Njeri Mwangi)|路透社


為什麼蝗災如此難撲滅?

2020年1月14日,肯尼亞的一個村莊附近,一名男子向蝗蟲噴灑有機農藥。圖源:巴茲·拉特納|路透社

消滅蝗蟲是一場昂貴的戰鬥,從2003年至2005年,全球共花費了4.5億美元來控制非洲的沙漠蝗災,但蝗災依然造成25億美元的巨大經濟損失。


埃塞俄比亞錫達馬地區的居民布尼·奧里薩邦(Buni Orissa)說:“情況非常糟糕,農民正在以傳統方式與之抗爭”。


為什麼蝗災如此難撲滅?

一個肯尼亞女孩揮舞著披肩,試圖讓蝗蟲遠離自家的農作物。圖源:本·柯蒂斯(Ben Curtis)|美聯社


因此,糧農組織呼籲各國加大力度援助受蝗蟲威脅的國家。截止到2月10日,已募得2100萬美元援助資金,但與所需的7600萬美元仍有較大差距。


除了資金的短缺,一些地區還面臨著政治風險。以索馬里為例,自1991年因糧食危機導致政權被推翻後,國內就陷入內亂,經過13年無政府狀態才在2004年成立過渡政府。雖然索馬里在2012年已經成立聯邦政府,但統治力有限,恐怖組織“索馬里青年黨”和海盜活動猖獗,治理蝗災難度極高。


可以說,非洲地區的蝗蟲治理工作困難重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