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車有房,可我即將跌入“貧窮陷阱”

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我的成長軌跡是與新中國的30年經濟騰飛期緊密相連的,從某種程度來說,“貧窮”這個詞離我彷彿有些遙遠。

可是,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速度的整體放緩和我國開始經濟結構化轉型,我開始感受到了巨大的經濟壓力——私家車、學區房、孩子的教育、父母的醫療......出國旅遊大買特買奢侈品的瀟灑生活彷彿就在昨日,看著花唄和信用卡賬單焦頭爛額的日子已然來到——不知不覺間,我已經成為“隱形貧困人口”大軍的一員。

是什麼原因讓本應該三十而立的我們不得不“月光”、“啃老”,變成令人難堪的“隱形貧困人口”呢?

或許這本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作品《貧窮的本質》能夠告訴我們答案。

有車有房,可我即將跌入“貧窮陷阱”

《貧窮的本質》的兩位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為了弄清“人為什麼會貧窮,貧窮又會導致哪些特定問題,從而不斷讓窮人陷入無法逃離的貧窮陷阱怪圈”,歷時十五年,深入五大洲多個國家的窮人世界,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創業、援助等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因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或許您會覺得貧困國家和地區的窮人跟已經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國富民強,更不需要援助,這本書離我們普通中國人的生活過於遙遠,完全沒有必要一讀。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讓我用一個身邊的真實例子來向您說明:

我的好友李小姐,今年33歲,原金融行業從業人員,從某著名外資銀行跳槽到p2p金融理財平臺後遭遇2018年p2p平臺大規模“爆雷”,李小姐慘遭失業,積累多年的行業人脈、客戶資源均付諸流水。不僅如此,李小姐及其家人也投入了一部分資金在其工作的p2p平臺,至今尚未追回。2019年,李小姐在家人的支持下,耗資十餘萬開設了一家小型美容院,由於經濟增速放緩和附近小型美容院競爭激烈,李小姐的美容院營業一年也未能實現盈利,老公的工資在還完銀行的房屋按揭貸款和支付私家車養車費後所剩無幾,一家人的日常開支只能靠父母的退休金維持。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李小姐的美容院無法營業,員工工資、鋪面租金(尚未與房東談妥如何減免)、房屋貸款、私家車費用、全家日常生活開支等等壓得李小姐日夜難寐,

李小姐不明白,為何自己短短兩年就從月入數萬的“白骨精”變成了囊中羞澀的“隱形貧困人口”?

而《貧窮的本質》一書,從兩個方面解答了李小姐的疑惑: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書中提出的“貧窮陷阱”s曲線圖。

有車有房,可我即將跌入“貧窮陷阱”

在曲線圖上,P點就是一個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左邊,你沒有足夠的積累,所以每天入不敷出,越來越貧窮;而在這個臨界點右邊,你每天都有一定的正向現金流,因此你手裡的錢會越來越多。

李小姐曾經是處在“貧窮陷阱”之外,奮力向上攀登的一員,可是作為普通工薪族,她和丈夫的收入不足以使他們實現財富自由,反而被消費主義浪潮所裹挾著,將本該用於積累以徹底改變經濟狀況的資金投放在了私家車、奢侈品、豪華婚禮等一系列完全無法產生正向現金流的地方

其次,本書第九章——不情願的企業家們,也值得李小姐借鑑。

這就是窮人和他們所做的生意的矛盾之處:他們精力充沛,擁有豐富的資源,而且努力地做著白手起家的生意。但他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很小的生意上,而且他們同周圍很多其他人都在做著相同的生意。結果,他們失去了過上一種富裕生活的機會。

書中所描述的窮人們的生意,與李小姐的美容院生意相似之處頗多:規模較小、投入大部分精力卻收穫甚少、競爭者眾多。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不加大對生意的投入,形成規模經濟,從而賺取更多的財富呢?答案很簡單,沒有經商背景或者雄厚家底的普通人,哪敢拿太多家當去賭一個新開始呢?好在李小姐不屬於窮人,所以一兩年的負現金流沒有讓她的生活陷入困頓。但毫無疑問,李小姐的生活正在向“貧窮陷阱”滑落。

有車有房,可我即將跌入“貧窮陷阱”

李小姐的故事並不孤立,相信不少80後朋友也正面臨著向“貧窮陷阱”滑落的困境,那麼我們可以從書中得到哪些方面的啟示,以幫助我們遠離“貧窮陷阱”呢?

一、開源節流,加強積累

“開源”意味著各位需要想辦法增加收入,利用自己現有的技能和資源開拓新的增收途徑,比如:寫作、教學、直播等等。

“節流”則需要經過規劃,將收入的一部分,定時定量的長期存儲起來,直到達到自己制定的目標。比如:月入1萬,每月存2000元,目標是湊夠買房首付或者開店的啟動資金。

絕大多數80後、90後都奉行“活在當下”的思想,加上生長在祖國經濟騰飛的黃金時期,饑饉、貧窮彷彿只是存在於字典裡的詞語,對勤儉節約更是往往不屑一顧。殊不知盡情享受生活意味著在我們人生最富有創作力、生產力的時候,將本應用於擴大再生產的資本挪作他用,變相地將自己推入“貧窮陷阱”的怪圈。

二、明確目標,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指的是犧牲當前的利益和享受換取將來更大的利益和收穫。舉個例子來說,為了儘可能地攢錢,我們每天都要剋制自己衝動消費的慾望,犧牲眼下的安逸和享受換取未來更多的儲蓄。

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作為支撐,延遲滿足將很難達成。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當看著身邊的人紛紛買車,參加工作不久唐先生也不禁產生買車代步的念頭,雖然他每天走路上班僅需20幾分鐘。然而一臺購置費用15萬元的家用汽車,還將花費每年24000元左右的養車費用(包括保險費、油費、停車費),如果將上面提到的174000元用於投資理財,將為他產生正的現金流入,直到達到設定的儲蓄目標,當然他可以選擇分期付款的方式買車,但他選擇為自己設定一個存錢買車的目標,並以每月基金定投2000元的方式開始儲蓄,三年時間,唐先生所持有的基金價值達到了10萬元,嚐到甜頭的他並沒有選擇將這筆錢用於買車,而是作為首付的一部分,為自己按揭購買了一套市區的小兩居。

通過延遲滿足,達到自己預定的目標,將提升我們的自我效能,讓我們更加自信,進入人生的良性循環。

三、理性投資,分散風險

雖然大家都知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但是理財的學問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如果不是有著豐富投資理財知識和經驗的老手,還是不妨稍微保守一點,選擇諸如基金定投、可轉債申購等方式進行投資。

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如果對於理財方式所知甚少或者沒有多餘的金錢用於投資,不如先將有限的金錢用在提升自己的“可變現”技能上,集中資源為自己打開“開源”之路。所謂“可變現”技能,就是能夠為我們帶來現金收入的技能,比如一個失業人員,最優先的投資就是給自己的技能配置升級,讓自己能夠儘快重返職場,等到實現淨現金流入再尋求安全的投資渠道。

以上,就是個人在閱讀《貧窮的本質》一書後,對我們普通人為何向“貧窮陷阱”下滑的一些思考,雖然這本書講述的是世界上最貧困地區的窮人們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風險、阻礙,可其中不乏與我們普通人生活緊密相連的部分。

我們或許不用去操心怎麼援助窮人更有效,但是分析貧窮的本質,找到窮人的缺陷,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讓我們離“貧窮陷阱”越來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