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妈妈是一个特别负面的人,可以从早上抱怨到晚上,你该咋办?

铝黄杰


如果是一个很负面的妈妈,也许是她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人生里程,也许她也是为这个家操心过度,没有不关乎心自己孩子的妈妈,每个小孩长大的过程,都缺少不了妈妈的关怀,和妈妈一起欣赏一些正能量、励志真人真事,不要完全否定妈妈,要知道她也需要更多的陪伴,让她感受这个世界的温暖,有温暖地方处处是阳光,有能力的你一定会慢慢改正好母亲不好思绪。



小小闹


很幸运,我妈妈是一个特别大度,体贴,宽容的人,在她的世界里,再恶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她从来不会跟我抱怨生活,除了抱怨我爸爸喝酒抽烟,别的如婆媳矛盾,妯娌,姑嫂矛盾等,在她那里都不存在,,,,我这辈子都做不到她这样子了,因为我的婆婆是一个跟我妈妈完全相反的人。

婆婆的嘴里没有一个人是好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如果有违逆她意思的行为,那恨不得打死!每次去婆家,她都是喋喋不休地抱怨,老公的姑姑,叔叔,姐夫,亲家,村里的大爷大妈,都是她抱怨的对象,好像全世界的人都跟她不对付。我非常坚信,她一定也会在别人面前抱怨我的不是,所以当她在我面前抱怨不停的时候,我都笑笑或者当没听见,否则她会把我说的话添油加醋说给别人听。有孩子后跟她生活了一年多,简直生不如死,每天她还会打电话给老家的那些邻居们,探听八卦,继续抱怨。无语啊!


茜茜说


我觉得每个人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我分享下亲身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家长之间的矛盾问题不断增加,尤其是母亲,一句话说不对了他就会跟你争论不完,喋喋不休,家庭环境决定了很大音速,我的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作为子女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很难受,每个人之间都在挑自己的毛病,一旦问题出现,家庭之间就会产生纠纷,各自觉得自己都没做错,我的妈妈就是这样的,她无论做什么都会叨叨,说这个怎样那个怎样,完全不考虑自己做的对不对,对他人会有怎么样的影响,我觉得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更多的是体贴,理解,不要刻意的去在意他,好好的跟她沟通,我觉得自己一定要争气,有理想,有追求,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妥善的处理好家庭之间的关系,即使你的父母再怎么样,也不应该去跟她吵架,沟通不了就不要搭理她就好。


每日一周


我妈妈就是个非常善良勇敢的家庭妇女,从小到大听她教诲和唠叨的那些话,想想这些年都没怎么变过,小时候她说为什么我学习成绩没别人好,长大她问我为什么工作没别人好,为什么别人家那么有钱。。。我也很无奈啊,我争吵过,辩论过,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不在同一个思想上,在她面前我只能认输。

我想最好的方式是适当的远离,你要把你的时间精力发挥在工作或赚钱上,只留少的时间和她沟通,当然这个沟通你最好还是以倾听为主,听过蚱蜢是三季人的故事吗?不是我们不孝顺,不是我们不听话,而是我们长大了,不见得父母也会共同成长,我们长大了,父母也老了,就像老小孩一样

我们除了努力赚钱,切身陪伴,哄着她还能怎样呢,这就是亲情嘛


慢盈


1、前一个过程,让她自言自语,她抱怨她的,我们坐在她不插话,不回话,也就是沉默不语。出于尊重,我们只做个默默无语地叫众,让她适量情绪释放;

2、如果她成了祥林嫂,每天念叨,念叨,那么,我们只要她一抱怨,我们也不说话,直接走到自已房间。关上房门,自已该干嘛,就干嘛,让她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样,没有听众,她也会有所收敛;

3、如果你妈妈是一个特别抱怨的人,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她有什么爱好?比如让你妈妈去学跳广场舞,跳广场舞的都是和她一样的同龄人。大家有共同话题,可以互诉衷肠。慢慢地,她就会改变性格;

4、如果你妈妈是特别抱怨的人,你可以教她学会用微信,教她用度娘,也可以教她下载歌曲,电视剧。让她多交朋友,多学习,这样她也会改变自已的性格。爱好多了,有事干了,心情就好了。

5、如果你妈妈是特别抱怨的人,你先了解一下,她正能量的好朋友是谁?让她正能量的朋友,来和她沟通交流,这下,你妈妈也会改变自已的性格,也不会负面的,一天到晚抱怨了。

6、相信只要我们在生活上多关心父母,空闲时间,多和父母聊天,多理解父母的心理所想。让他们觉得自已的儿女是爱自已的,在乎自已的。这样,他们也没有理由会一天到晚抱怨了。最后,祝你全家幸福!



故乡人和事


针对这个观点,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和看法:

学会忍受

如果我妈妈是一个特别负面的人,能从早上抱怨到晚上,那也没有什么办法,谁让我是她的女儿呢?要学会忍受。

而且,尽量不要在她抱怨的时候和她正面发生冲突,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烦?

这不仅会让她不高兴,而且还会让她更加不停的唠叨,甚至你们还可能发生争吵。

因为改变别人是很难的,毕竟他们已经这样过了几十年。

你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要受她影响。

让自己静下心来,告诉自己说就说吧,也没什么大不了。

然后让自己尽快地去做自己比较喜欢的事情,投入进去,进入“心流”状态,就顾不上听她在那唠叨了。

帮她宽心

现实生活中我的妈妈也是有一点负面的,遇到一些事情也是不停地抱怨。

在我保证自己心情平静的前提下,会在心里想一想怎么劝她,开导她。

毕竟抱怨没有用,而且伤身体。

比如昨天上午我们家的烟囱堵了,掏的时候不知道把哪给弄坏了,然后我妈就不停的在那儿说。

我就说,光说也没有用啊,咱得想办法解决事。

咱们先自己看看是不是哪接触不良,如果没有问题,咱们给安炉子的那家工人打电话询问一下这是什么情况。

不要光说这说那的,没有用,实在不行,咱就买个新的嘛,犯不着着急上火生气的。

每天为一些小事让自己不开心,多犯不着啊,咱得尽量让自己开心,每天乐呵呵的!

陪她做些有趣的事

你每天的生活其实很单调的,每天发生的事已经重复无数次,尤其是上了年龄的人。

比如说做饭洗衣,这些事他们都干了五六十年了,到现在每天还是自己在干。

换成谁都有抱怨的权利,我们要理解他们。

我们要倾听他们抱怨什么,看看可不可以主动帮她分担一些事情。

可以和她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接触一下现在的新事物,培养一些新兴趣。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带她出去旅旅游,散散心,不要一直闷在家里。

努力让她高兴,心里感到幸福,她慢慢的就会更加热爱生活,抱怨的也就少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我的情感表达地


这样的母亲的做法确实是很不合适的,将孩子作为自己抱怨和情绪宣泄的垃圾桶,孩子通常很难应对如此强烈而持久的负面能量,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世界很有可能也发生扭曲,像题主提到的那样,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缺乏信任,容易紧张和怀疑。

而这样的家长,却很有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因为他们本身驾驭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就不是很高,说白一点,就是本身情商就不高,很难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结果就是,当已经意识到伤害的孩子指出家长的不当行为时,家长会急于否认,而无法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孩子尝试沟通和改变父母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期望转变为失望,甚至是怨恨。

其实,很多这样的家长会觉得,我已经生你养你,操了很多的心,你不该再有抱怨和不满。其实,养孩子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他们已经尽了他们的所能。他们之所以和你抱怨和倾诉,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应对压力,或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只能做到这样了。也许在父母小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学会如何更好的面对人际关系的种种难题,也没有人去包容或尊重他们。

也就是说,父母是很难改变的,不知题主是否能接受这一点?许多成年人对父母的感情,都要经历这样的变化,开始的时候,眼里只有对父母的不满、愤怒,觉得父母亏欠自己,或者试图改变父母。但做这样的尝试经常是无效的。因为改变别人远比改变自己困难的多,何况是三观已经固化多年的父母?

在这里需要提醒题主注意,如果你是个成年人了,也认识到过去情况对内心造成的伤害,那最重要的不是去埋怨和怨恨父母,而是学习为自己负责。什么意思呢?很多人会改变父母愿望的背后,是一种潜在的依赖心理:就是因为我爸我妈对我怎么样了,我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应该负责任的是他们而不是我。如果我能改变他们,一切就会好起来。

当意识到这种潜在的依赖心理后,许多人会慢慢放下对改变父母的执著,而将改变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这样才不会在自己为人父母后,重新走上父母的老路。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对人不信任、看问题负面,就要学习调整自己,学习如何与别人建立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重蹈父母的覆辙。在这部分如果有困难,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当你能处理好自己内心的阴影部分后,你会发现,自己看待别人和周围世界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你能更多享受人际关系的乐趣,能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而不像你的母亲那样固着于一点,你也不会在内心中认同她看待事情的方式。

这时,内心强大的你会有多种选择:要么,你能温和而坚定的拒绝母亲的抱怨,而不会因此而内疚,也不会试图去改变她的想法;要么,你能耐心的听她抱怨几句,但也能温和地指出她看待事情的偏颇之处。甚至,你看待父母的眼光都会发生变化,除了看到母亲不胜任的阴影部分外,也能看到她正面积极的部分,而她阴影的部分也不会再伤害到你。

这时可以说,你真正的成为了一个成年人,以成年人成熟的方式对待父母了。而你会发现,当自己以成熟的方式对待父母后,父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tinomam


我认为可以这么做

一:调整自己心态。在安慰别人时,首先得自己心态好,可以每天读一篇励志文章、励志故事,听励志歌曲等。时时刻刻让自己充满正能量。

二:帮助妈妈调整心态。方法有——1.讲出她的优点,让她意识到自己的价值;2.为她讲励志故事,播放励志音乐;3.每天早上给她发一段励志语录(如果可以,就读给她听);4.求助于她的朋友鼓励她。

社会时刻都充满着正能量,虽然我们有时会变“负”,但在社会、环境的熏陶下终会正气满满的,相信自己!





结衣麻衣


最好是让她絮絮叨叨一番,你只默默做个倾听者,干万别顶嘴,反之会愈发不可收拾,用时间来证明,她负面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离离朵朵


一、问题



别急,咱们先看两个“似曾相识”的故事:

  1. 我的故事

这一年,我17岁,高中生。妈妈全职在家照顾我的起居生活。

与其说是“照顾”,不如说是【打扰】:完美戳中我每一个“燃点”。

我和她的交流只能以“互相吼叫”贯穿全程。原因只有一个——她压根“不懂”我在说什么。

她的角度看我呢?我知道呀,天下第一不肖子孙本孙呗。

我现在读寄宿制学校,“带多少衣服去学校”这个话题:她能揪着我说俩小时你敢信?非得要我带两大包衣服…拜托,我那么多书和作业,和两大包衣服一起背去学校,背东西累坏了我学不进去可怎么办呐…这完全【是在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不是吗?

然后她开始抱怨我的态度、叛逆、学习……最后成功升级成为大吵一架…无语了。

她就一【爱抱怨】的人,除了挑刺还会点啥啊。

2. 妈妈的故事

孩子快成年了,这马上高考。

我这人吧,没读过多少书。孩子学习帮不上忙,生活可不能给她拖后腿啊。

电视上说是最近要降温,给她带点厚衣裳免得着凉…这孩子【性子火急火燎】的,写字把笔划衣服上,我寻思备上两件,弄脏了也有得换。

才给她装上两袋就给我往地上一扔…嚷嚷着什么我不懂。

唉,我的确没什么文化。但她这一说,我心里就一紧一紧地疼。当时也确实恼了,和她置了气…说了几句狠话。平时心里一直搁着她学习的事儿也当气话说出来。

这阵子想想挺后悔的,现在什么时候,还让孩子为我生气伤神。要说吧,这孩子现在八成是处在【叛逆期】…

但…我想让她注意保暖,真的错了吗?

二、答案


看完这两个故事,是不是仿佛又被妈妈“抱怨”的紧箍咒念得头疼?

别慌,咱们冷静分析一下上面的故事,答案其实就在其中:

1.反思自己的判断

聪明的朋友一定发现了,两段故事中,【 】符号内,用的都是极具负面感情色彩的表达。

【打扰】/【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爱抱怨】

【性子火急火燎】/【叛逆期】

问题中,

“妈妈是一个【特别负面】的人”

是不是异曲同工?

亲密关系中,用简单的负面词汇去概括对方,会极大地威胁到双方真实的感情交流。相反,更大程度上,我们是在和自己想象中那个负面词汇争吵。

反思一下:这个判断产生的依据是?爱抱怨就一定负面吗?可不可能是因为担心的事情特别多?

2.尽可能 中立地 倾听她的“抱怨”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暂时地搁置那个“负面判断”,听听她抱怨的内容大概是什么。心里大概分个类记一下。

思考一下:没有人的爱好是纯粹地抱怨,这背后必定有她需要的东西:是我的学习吗?对她的尊重吗?或者只是单纯地同我交流?


3.如果可以,和她沟通

对于和她直接就“尊重”、“学习”之类她所抱怨的话题交流,如果你并不抵触。

摒弃“她特别负面”这个判断。这不是辩论/吵架。妈妈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会心碎的女生。她和你一样,希望被听懂。

沟通一下:和她交流 吵架时你的感受、你为什么生气、你希望她怎样做以及这背后的原因。

三、小结


预先设定好“坏人”的印象,只会让妈妈和我们成为“物理上生活在同一固定空间”的陌生人。

喊停自己的好胜心和表达欲。

用心倾听她那些“抱怨”背后的声音。

一开始,改变可能有点难,总是会回到以前的“惯性”中去。

如果坚持下去,相信我,你的亲密关系会大为改善,并为前进提供你能感受到的爱与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