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的含義,我們誤解了千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的含義,我們誤解了千年

做一個“達”人

我們常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本是自古至今中國傳統中稱頌讚譽的個人修養。但時至今日,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獨善其身”一詞形容某人時,卻似乎抱有某種明顯的不滿,不但背離其原初的讚美之情,而且含有相當的批評之意。

誰說“獨善其身”不是善?

“獨善其身”絕非“不善”,更不是“惡”,其實它也是“善”,代表了一個人決不妥協的道德原則,是他無可退讓的“良心”底線。換言之,“獨善其身”是一個善良的人在自己最黑暗、最沉重的階段依舊在保守和堅持的“良知”。所謂“窮則獨善其身”,其中的“窮”類似於“窮途末路”的“窮”,指的是處境的窘迫、人生的失意、長久的不得志。“窮則獨善其身”意味著一個人即使在自己生活最沒落、最不如意、最艱難困苦的階段,也至少要潔身自好,絕不因受害而害人,絕不隨境遇失落而人格低賤,絕不為生活所迫而危及良知——雖處境無比糟糕、自顧不暇的“我”已無力造福於人,但至少還能問心無愧;雖自問無能於獲得“兼濟天下”的“助人之樂”,但至少還有“獨善其身”的“無虧之安”。

事實上,“窮”時的“獨善其身”意味著一個人無論境遇如何,始終保持自我人格的無害;不管是否受到他人卑鄙下作的毀傷,依舊堅持高潔的操守,不動害人之念;即使唯有同流合汙才能換來生活之輕逸,卻不為所動、置身境外,執意保全自我靈魂的清白。

這樣的“獨善”固然不及“兼濟”之“廣利”,但究其實質,始終的“無害”何嘗不是一種長久的“兼濟”?在任何情況下,尤其是舉步維艱的逆境中,能堅持做一個對他人無害、對社會無害、對國家無害、對民族無害、對人類無害的人,何嘗不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公益”?一個人能施以援手、救助他人,當然是美好的大愛,而一個人如果能長期在烏煙瘴氣中立於超然之境,對心胸狹隘之人懷有包容之心,何嘗不是一種“慈悲”?

或許,真正“兼濟天下”的“關懷”必須首先具有“獨善其身”的“清淨”,真正“兼濟天下”的“豪邁”不能離開“獨善其身”的“純粹”。記得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接受記者採訪時,記者問她:“我們能做些什麼來促進世界和平?”她的回答是:“回家,並且愛你的家庭。”

“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完美融合

其實,“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不是兩種截然對立的人格,而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處境中,其內心的“真善美”從不同的側面折射而出的光輝。或者說,一個道德品質真正高尚的人,必然同時具備“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品行,而一個在“窮”時不知“獨善其身”的人,我們也不敢奢望他會在“達”時成為心存關愛、“兼濟天下”的善士,就像我們很難想象出有這樣一種“義人”,在富有的時候積極投身於慈善事業、終日以救助他人為己任,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卻會為了存活不擇手段、傷天害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只是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不論是貧困還是富裕、得意還是失意、窮途還是達境,他都不會心懷惡意、都不會傷害他人,他的善良不以環境優劣而改變,不因他人態度而轉折,他的“向善”“求善”、對“善”的忠誠持之以恆、矢志不渝。

而“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的差別僅在於——人生境遇的起伏跌宕,使其內心之善如浪裡行舟,若隱若現,隱時為“獨善其身”,顯時為“兼濟天下”。而那些在世人口中被一致稱頌為“兼濟天下”的高尚德行,對真正實踐它的人而言,或許只是出於一種微不足道的“獨善其身”,為的是日久年深的問心無愧;那些對眾生始終飽含深情的偉大心靈,我們以“聖人”之名加諸其身、以神聖的光環籠罩其一言一行,而他們看到的自己卻往往是一顆不夠堅強的心和一個平淡無奇的人;我們以為那是犧牲小我的大公無私,卻不知道那是“小我”與“大我”的合二為一,是在愛中自我與他者休慼與共的命運交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