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紅色陰霾中難得的一抹晴空藍


石嘴山,紅色陰霾中難得的一抹晴空藍

從1月23日武漢封城,到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天,我所居住的小城平羅,保持著無一例新冠肺炎感染的紀錄,抗疫地圖上的石嘴山,是晴空一般明媚的藍。

二十多天來,神經一直繃得很緊,不是因為做志願服務的工作緊張,而是每天看著寧夏不斷攀升的確診和疑似病例,查看他們的運動軌跡,唯恐哪一次擦肩,哪一刻停留,就成了被居家隔離觀察的對象——畢竟,寧夏太小,南北、東西相距不過幾百公里,地不廣人不稀,公路四通八達,路網縱橫交錯,說是茫茫人海,其實一不留神誰就踩在了誰的腳印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來勢迅猛,傳播速度之快,讓人措手不及。這是人類欠自然的一份敬畏,除了接受懲罰,別無選擇。疑似、確診、新增、治癒……疫情地圖上,黑紅、深紅、淺紅,每一種紅,都似血,刺得眼睛生疼。一家一戶、一村一鎮、一縣一市、一省一國,全面進入抗疫狀態。兩千多平方公里的平羅大地上,迅速密織起一張防控的大網。

石嘴山,紅色陰霾中難得的一抹晴空藍

摸排、檢測、盯控,責任落實到人。每一條通往村莊的路口,每一個居民小區門口都搭建起了臨時帳篷。石嘴山的二月,風大酷寒,夜晚的氣溫在零下十幾度,但城鎮、鄉村的各個卡點夜夜燈影綽綽,從暮色四合到旭日東昇,24小時輪班值守,對進出的每一輛車每一個人進行詢問、登記、測溫、消毒。社區村鎮工作人員深入村莊、街道、小區、樓宇,爬上一層又一層的樓梯,敲開一戶又一戶的家門,詢問、核查、登記,精準排查外來返鄉人員,確保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無論摸排、檢測還是盯控,幾乎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員都遭遇過不同程度的白眼、冷語、謾罵和人身攻擊,但終是勸自己去理解百姓的不理解,畢竟對於生活在平羅這片土地上的每個老百姓來說,在自身生活的近五年、近十年、以及往前追溯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風風雨雨有過,但總體上承平已久,讓每個人都能用平和的心態來接受這突如其來的各種檢查和盤問,是有點苛刻的一件事情。

面對每天更新的疫情通報,不斷攀升的患者數據,日趨嚴峻的防控形勢,人員嚴重緊缺的社區,每個工作人員都變成了長著三頭六臂、手拿乾坤圈腳踩風火輪、遇妖降妖、見魔伏魔的哪吒。一項一項的工作山一樣地壓下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村鎮這些基層單位要在一個比麥粒還要小的針眼裡,同時穿過N根線,將七站八所的每根線引到每一片區每一村點,該縫的縫,該補的補,還要隨時配合各種明察和暗訪,你也來,他也來,非常時期,走馬燈一樣。

石嘴山,紅色陰霾中難得的一抹晴空藍

一張張朝令夕改的表格,一份份內容雷同的通知,一個個通宵達旦的夜,一雙雙熬得通紅的眼……上,層層加碼;下,項項落實。

隨著防控一天天推移,口罩、消毒液、手套越來越緊缺。堅守一線的工作人員每天不厭其煩地安頓居民要做好防護,勤換口罩,勤洗手,勤消毒。而他們的口罩一戴就是好幾天,實在沒辦法,就在口罩裡面墊一張面巾紙做防護,手套爛了也捨不得丟掉,“戴上總比不戴強。”檢測組小劉無奈地說。免洗消毒液更是奢侈品,每個抗疫點只能分到一瓶,有時甚至幾天分不到一瓶……無人能安撫他們的焦慮,疼痛,煎熬,疲憊,甚至恐慌。

當愛心人士送來各種牛奶、蛋糕、八寶粥等慰問品時,上了夜班又值中班、三天沒有領到一隻口罩的小武說:“我說不出感謝,我現在除了需要口罩和手套,什麼都不需要。我有兩個孩子,真的傷不起。今天我兒子生日,孩子還等著我回家給他過生日呢。” ——他們不是英雄,甚至沒想過要當英雄,他們只是普通父母的孩子,普通孩子的父母,十幾個小時不休息,一天吃不上一頓飯,喝不上一口水是他們防疫工作中的常態,而守住一份健康平安與家人共度,是所有普通人最普通的心願。

石嘴山,紅色陰霾中難得的一抹晴空藍

每天都會在朋友圈裡看到有人發寧夏防疫地圖,獲贊後的評論裡,複製粘貼著“最喜石嘴山的這片藍”,我不知道這些人裡有沒有不戴口罩的,有沒有強行衝卡的,有沒有聚餐聚會的,有沒有打滾撒潑的……但願沒有。

如果有,相信他已為自己曾經的衝動感到不安。因為他不知道為了這片藍,明珠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紅梅兩天兩夜不曾閤眼,八天不曾回家,帶領工作人員冒著零下十幾度的氣溫一夜之間在1.33平方公里的轄區內搭建起12個帳篷;還在哺乳期的李哲、柏蓉將嗷嗷待哺的孩子留在家裡,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奶水溢出來浸溼了內外衣還堅持在崗位上;66歲的黨員陳子榮每天早來晚走,堅守崗位,只為了對得起“黨員”兩個字;65歲的黨員王洪林,盯控外來返平人員,一守就是十二個小時,因為“當初舉起了拳頭,我就沒打算再放下”;63歲的普通居民馬兆賓得知社區需要志願者,不顧自己曾經兩次做過心臟搭橋手術的身體,走進社區辦公室,進門撂下一句話:“書記,我來了。你看我能幹啥,你安排吧。”;六零後的丁保雲,帶著自己的皮卡車到社區做志願服務,車,全天候在崗,哪裡需要開到哪裡;人,不在陽光下值班就在夜色裡守點。自己做志願者的第二天就把上大學的女兒也帶到社區做了志願者,成為防疫戰場上的父女兵;85歲的回族老人班文禮、馬蘭花夫妻做好熱乎乎的攤餅送給值守卡點的工作人員,只有樸實的一句話:“從電視上看到全國各地到處都捐物、捐錢,我沒有錢我就送點吃的。”;十幾歲的少年將一包口罩放到值班桌上,問起名姓淡然一笑,一句:“阿姨,你們辛苦啦!”只留劍眉如星……這樣的情節每天都在上演,不在這個卡點,就在那個卡點;這樣的名字隨口就可以叫出許多,姓王姓張,或趙錢孫李。

石嘴山,紅色陰霾中難得的一抹晴空藍

在被解除醫學隔離觀察十四天後,曉曦和媽媽一起報名做了志願者。她說,剛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時,一家人都無法接受,因為實在無法想象14天不出門的日子會是什麼樣。但社區工作人員很快就打消了他們的顧慮,送米送面,買菜買油,有什麼需要一個電話工作人員就到了。家裡的馬桶堵了,維修人員不敢上門修,社區幫忙借來馬桶下水管道疏通機,半小時就解決了問題。“我奶奶說,活了大半輩子也沒享受過這樣的服務。明明是我們給人家找了麻煩,反倒讓人家來為我們服務,心裡真是過不去。所以,我和媽媽商量好,等隔離期一結束,我們就去做志願者,我們曾經被別人服務,我們也應該去為別人服務。”——愛是土壤,種下一粒種子就會開出一朵花來。

平羅地處寧夏北部的交通要道,公路交通十分發達,是客、貨運輸的中轉站,每一部外來車輛、每一個外來人員都有可能帶來致命性的病毒傳播。為將病毒杜絕在平羅之外,通往縣城和鄉村的各個路口都鋪上草簾子,隨時噴灑消毒液對過往車輛進行消毒。人員報備,信息核查,從出發地到目的地,從身份證號到手機號,從航班車次到隨同人員,從有無不適到是否咳嗽發熱……讓人恍惚得以為遇到了警察和醫生,每一個細枝末葉都被悉心收錄。

石嘴山,紅色陰霾中難得的一抹晴空藍

一城一地,一村一點,包片領導、黨員、社區工作人員、醫務人員形成“四包一”工作制度密切管控,時刻護衛著一片紅色陰霾中難得的一抹晴空藍。

平羅這片土地上,自古就有保家衛國、守土盡責的勇士。在刀光劍影、槍林彈雨的戰爭年代,有抗逆孤忠的蕭如薰、精忠固圉的孫應舉、堅貞不屈的李雙雙……在馳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有身穿白色戰袍、書寫生死故事的白衣天使蘇豔玲、姬淑光、張豐、李俊榮、李瑞、王瑾、張正莉、馬瑤、賀曉……在防控疫情的社區、村莊有堅守崗位二十多天不離崗的趙清、李冬梅、李燕、萬曉燕、李菊紅、張曉茹、馬寶琴、丁漢林、毛生國、王建利、郝金良……為了他人平安而置自身安危苦累於不顧,他們,都是勇士。

春已至,大地回暖,春耕備耕,復工復產,人員又開始大量流動,防控疫情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天降災,人受難,雖有無數勇士衝鋒在前,但他們也是血肉之軀,會生病,會受傷,會流淚。我們沒有辦法要求每個人都崇高、無私,但至少應該對生命持有敬畏,對他人抱有善意。

大地上的一切依舊,家園也還是曾經的模樣。防疫地圖上,我們的家園蔚藍依舊,這藍,是晴空一般明媚的藍。


石嘴山,紅色陰霾中難得的一抹晴空藍

石嘴山,紅色陰霾中難得的一抹晴空藍

作者簡介:王淑萍 回族 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人。寧夏作家協會會員,石嘴山市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石嘴山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理事。喜歡用我手寫我心,喜歡用文字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深情。著有個人散文集《遇見自己》《流年裡的餘溫》,作品散見於區內外各類報刊雜誌和公眾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