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子女多,但都不願意贍養老人,有什麼好辦法嗎?

美麗鄉村丹丹


我家的老人最後選擇了一家照顧兩家出錢的方式。

我老婆一共有兩個弟弟。十年前,老婆的爹去世了。老婆的娘漸漸的患上了老年痴呆,不能自己生活了。剛開始的時候是姐弟三個輪流照顧,但是兩個弟弟都住在城鎮裡面。每天都需要上班,家裡沒有人能一直照顧老人。老人一個人在家閒得難受,讓她出去就很容易走丟。發生過幾次比較危險的情況。而我和老婆是住在農村的,有條件能一直看著她。到後來老人也都不願意到兒子家裡去了。所以有一段時間就是一直我和老婆在照顧。漸漸老人徹底老年痴呆,不省人事了。雖然說是自己的親孃,不過照顧老年痴呆的老人確實是太累了。加上這樣一來那兩個兒子就好像不管不顧,心裡就覺得不是滋味兒。後來這件事兒說開了,老人一直住在我家。但是兩個兒子每個人給300塊錢的贍養費。

農村子女不願意贍養老人一般是有客觀原因,需要協調克服

確實有的子女就是沒法照顧。比如有的子女經濟能力有限,有些生活方式不允許。

這時就需要幾個子女一起商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配合協調。

要是都在外面,老人也要體諒體諒子女,養老院也可以考慮。

當然還有一種原因是因為子女情感問題不願意贍養父母。


如果是真的養了一群白眼狼,自私自利到一定程度了,不能自己解決。那就需要外部的力量來調節。

  1. 首先,可以找一下自己家族裡的親戚來做一下調解。

  2. 可以去尋求村委會的幫助。
  3. 最後實在不行,就只能去法院起訴子女。

不過,也有可能是父母沒有做到對子女的撫養責任。子不教,父之過。

這種情況下建議父母去道歉。

現在的社會,子女和父母的義務是相互的。

如果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做錯了什麼,建議自我反思一下。去道歉是必要的,畢竟血濃於水,真誠的道歉,子女不會一直選擇不原諒的。


老農大偉


在農村,這種現象確實很多,但是也有一些孝順老人的例子。每年過年才回一次家,每次看到我的爺爺奶奶都是不同的景象。皺紋一年比一年多,背一年比一年彎,有時候咳嗽了,好幾分鐘停不下來,我看到了,心裡很是酸溜溜的滋味。所以每年回家大部分時間都是陪著他們說說話,聊聊天。

在農村裡,由贍養老人這個問題還是很實行分家這一做法的。在我身邊就有這種事情發生。她和我奶奶是一平輩的人,我叫她姑奶奶(不是你們想的那個姑奶奶哦),她家就有好幾個孩子。在12年的時候,由於家裡出了點事,幾個兄弟就要分家,但是她的歸屬卻在幾個兒子當中發生了爭執。最後跟了小兒子,卻也因為這個事情,幾兄弟之間也不和諧了好幾年。

對於這個問題,從親情層面來說,贍養老人是孩子長大的責任。所謂一報還一報,她拉扯你長大,你就有責任護她平安一路。但是在農村,這樣的問題很現實,現實到從旁人的眼中看就不是一家人。因此出現兒子們吃肉,老人卻在一旁吃青菜的現象。

從法律層面來說,是最公正、強硬的手段。《婚姻法》中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也就是說子女獨立後有義務贍養老人,對於多個子女,是共同承擔贍養義務。法律的公正與公平規範了很多家庭,使得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所以,對於那些不願贍養老人的,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實行。


居山先生小邦


看到這個問題,不禁想起了我的奶奶和姥姥,她們都在我家住過較長的時間,也經歷過各個子女家輪轉居住的經歷,也有被兒媳打罵欺負的情況出現過,我的姥姥因為老年痴呆,還是我母親親力親為照顧了幾年才老去的。

在我看來,其實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也不在於子女的多少,贍養老人的問題都存在,也基本都和經濟情況、兒女小時候的的道德教育、婆媳公媳關係等等有直接關係,往往子女眾多的家庭老人贍養的問題反倒更復雜。

1.       經濟能力造成的贍養問題,往往一家兒女有好幾個,只是都差不多的經濟能力,都不太好,這時老人的贍養就容易出問題,一般多數人採取的方式是讓老人輪流到子女家吃住。對於這種方法,我是極其不贊同的,這種輪轉對於老人來說很容易讓老人家覺得自己就是個包袱,被推來推去,而且老人喜靜不喜動,剛剛在一家住熟悉了,就要搬到另一家從新適應新的飲食和居住環境,這樣對於老人的健康和心理非常不好。應該讓老人選擇一家自己願意且子女自己也同意的家庭固定入住,其他兒女在金錢上給與一定支持即可。如果經濟能力都比較好,其實根本就不存在贍養的問題,我的一個姑姑家裡有兒女六個,因早年一起做生意發了財各個都是身家千萬,所以我的姑姑從來都是想去哪一家就去哪一家,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間去,因為每一家都有錢、房子也大、都有時間精力,所以錢、空間、時間所造成的衝突、壓力、和矛盾都被化解了。所以說老人贍養,尤其是農村老人的贍養問題,經濟能力佔很大比重,因為農家老人往往沒有退休工資等老保性收入。

2.       孩子小時候沒教育好,長大了不願意贍養老人。這個情況現在比較多,有些老人的子女不但不願意贍養自己的父母,還要反過來啃老,甚至對於自己的父母打罵摧殘以達到要錢的目的。想想也是夠讓人心寒恐怖的。但這類情況可以說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如果子女有能力卻自己主觀上就不想贍養老人,那老人自己也只能走法律途徑讓司法機關強制子女盡贍養義務了。

3.       因家庭關係而不贍養老人的,這也是很多的,尤其是很多婆媳關係不好,兒子又不能或不會調解的,往往搞的雞飛狗跳家庭不寧。如果是兒子或兒媳主觀上就是不想贍養老人,這個還是要村集體、村委等部門進行干預,要建立起一種贍養光榮,盡孝光榮的行為嚮導,畢竟農村的環境範圍不大,誰家也不想因為不贍養自己父母而讓別人戳脊梁骨吧?萬不得已,也得走法律途徑,不過這是最後一步了,父母用法律手段逼著兒女來盡孝,即便達到了目的,想想也是夠悲涼悽慘的。

所以,國民的養老問題是個大事,涉及到方方面面。而農村老齡人口的贍養,因其本身收入低、保障性福利少等更是越發的尖銳。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結構的變化,國家應該支持成立更多的公立公益的養老機構、私人化的養老企業,並從法律法規、行政規範、工商稅收等各個方面給與界定,讓養老產業能健康快速的發展起來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畢竟如今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還想要養兒防老,恐怕是行不通了。





瑩瑩小鄉姑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說一個我家裡面的真事。我姥姥今年89歲了,每天跟我小舅生活在一起。我小舅又沒有結婚,在農村來說是個單身漢,照顧自己還行,還要照顧我姥姥,而且我姥姥只剩下一顆牙齒了,日子過的很心疼。我姥姥有3個兒子2個女兒,我媽排行老大,去年的時候把我姥姥接到我家住了4、5個月。到現在也沒有商量出一個贍養姥姥的好辦法,我呢現在能力有限,只能是每次去的時候給我姥姥幾百塊錢,也希望她老人家能理解。

通過我姥姥這個事情,我覺得照顧老人各方面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作為老人,在自己有能力照顧自己的時候,要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打算,特別是老的不能動的時候一定要提前安排。拿我姥姥來說,3個兒子就有一個兒子和兒媳與她有矛盾,並且很多年了。現在姥姥不能動了,她的那個兒子和兒媳不管不問。所以說,在現階段農村養老體系不健全的時候,農村養老還是靠自己的子女。老人提前安排好是第一步。

第二,我覺得村委會有責任行動起來,監督這些事情。還拿姥姥這個事情來說,村委會成員就應該站出來,瞭解家庭情況,拿出解決方案。有困難不用怕,方法總比困難多!村委會解決好這些事情,才是真的為農民辦事。

第三,當然了,有人會質疑做到以上兩點就能解決好贍養老人的問題嗎?當然不能了,我覺得還要靠立法,把不贍養老人作為一種法律來實施。對那些不贍養老人的人實施懲罰,讓他們的不贍養老人的成本增加,這種措施真的可以嘗試。

我覺得贍養老人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我們一定要努力做到更好,謝謝!


山林小宋哥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說我老家一個真實事情,我們鄰居老人都七十多了,家裡有兩個兒子,自從大兒子結婚以後就和大兒媳婦不對付,互相看不順眼一直有矛盾,所以大媳婦搬出去以後一直沒有往來。小兒子結婚以後一直沒有小孩,也特別鬧心,就一直是各顧各的,現在老了還是自己做飯,自己下地幹活。


【1】從小培養,

父母要從小就培養孩子孝順父母的傳統美德,更要以身作則,贍養父母,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所以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對孩子的影響。



【2】村集體干預


現在農村的孤寡老人特別多,希望村幹部多去關心一下這些老人,瞭解老人家庭的實際困難,根據情況做出正確的決定。


【3】國家介入


希望國家應該多出臺關於老人贍養的法律法規,保護老人的身心健康,讓不扶養老人的年輕人承受金錢損失,道德譴責,


最後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從我做起,以身作則,給下一代樹立一個榜樣,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待,到時候追悔莫及。





打工小寧


我就是農村的,並且從事過民政調解工作。過去農村,確實存在贍養問題。主要是兒子不願意出錢出糧的問題。農村養老,不要說女兒,只說兒子就是。因為儘管法律規定了贍養義務是兒女共同應盡的義務,但習慣上女兒不分財產,也不強迫接受贍養義務。至於女兒出於孝心,盡了義務,也是自願的。

而現在的農村老人贍養,已不再是過去的錢糧問題,而是陪伴和伺候,如何讓老人快樂生活的問題。現在的老人,每年有將近兩千塊的養老保險,像我們村每年沒人有五百塊的老人生活補貼,還有一千塊錢的分紅,逢年過節還有米麵肉蛋,加起來大約三千多塊錢。若無大病,吃穿是不成問題的。

可以肯定的說,現在農村老人的贍養問題已經不是問題,即便有個別戶口出現贍養糾紛,大部分是覺得財產分配不公造成的。而且都是男性老人居多,那也是過去。

我在各種場合都講贍養義務是沒前置條件的,不依財產取得多少作為條件。財產繼承權在老人生前,是由老人贈予形成的。贈予權是由選擇的,給誰多少,給什麼,是由贈予人決定的,是贈予人的權利。不允許我不要財產,也不盡贍養義務,這也是法律規定。

就現在看,到的,不贍養父母的兒女,不是沒有,是很少很少了。即便出現,也不是大問題。除了擔心法律責任,還有就是擔心在村裡人中的名譽問題。


羊娃唱風


首先就題論事

第1:

農村子女多,至少是兩個以上,每家每個月或者按年出贍養費,至於多少與家中老人協商。

第2:

不願意贍養老人。首先是孝順與不孝順。

孝順的:

那不用說,老人也是最希望的與子女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其樂融融。

不孝順的:

老人去養老院是最佳選擇,如果在農村獨住,老人涉及到有個頭疼腦熱的無人問津,很危險,嚴重點的就不說了。

以上回答只如題所答。

以上回答只是個人意見或建議,僅供參考。

我的小時候,和我長大成人

在你不能自主飲食的時候

在你不能自主行走的時候

想想天下父母心

勿噴。




劉沁之


其實在農村,子女多,但都不願意贍養老人的人還是比較少的,有極個別的家庭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我們來講,還是沒有子女不贍養老人的,當然對老人不是很好的人還是有的。

百善孝為先,在我們國家從小就會教育我們孝道,孝道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贍養老人,關愛老人,尊敬老人是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那麼為什麼會還是有不贍養老人的子女啦。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我們村現在存在著一個問題,其實也不只是我們村有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婆媳關係搞不好,很多家庭經常會出現一點小矛盾,老年人本來那個時候的生活條件就要差一些,生活方式和現在年輕一點的人不太一樣,價值觀也所不同,從而就會發生一點矛盾。而有一些家庭隨著時間的增長矛盾越來越深,到最後像仇人似的。這個時候男人所扮演的角色啦,一邊是自己的父母,一邊是自己媳婦,左右為難。而在我們這個地方有一個形容詞叫做‘幸福的耙耳朵’,有一些男人在媳婦面前都不敢大聲說話的。其結果就是想對父母好一點又不敢的尷尬境地,在外面會有人說你不孝,在內又說不上話來。

第二,子女有好幾個而沒有人贍養老人的。這種情況一般是幾個子女是因為贍養問題斤斤計較,這個子女多出了一點錢,那個子女少出了一點錢,這個子女多拿了一點東西,子女少拿一點東西。就這樣產生矛盾導致了父母一個都不願意贍養。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要繼續加大孝道文化教育,讓每個人都知道贍養老人是子女的法定義務,成年且有經濟能力的兒女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免除,這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必須贍養老人。同時國家再出臺一些措施,比如不贍養老人在某方面有什麼限制等,買不了房買不了車等。這種實質性的處罰方式,應該會有所幫助。

‘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話在很小的時候我就一直聽著這句話,我現在也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養兒女真的很不容易,不為別的,我們就衝‘感恩’這個詞都應該去贍養老人,贍養父母,況且,你就算是報恩,父母的恩情你能夠報答完嗎?

讓我們一起弘揚孝道文化,傳播孝道文化吧


大兵在鄉村


我騎車在南方的陌生的鄉間小路上,遇上一個小個子女孩,娃娃臉,可她身後揹著一個嬰兒,立馬陰天,闇然神傷,不由的悲從中來。就覺得沸騰的生命一下子冷卻下來,覺得心石塊一樣的下沉……

她能養誰?嬰兒,父母,還是自己?她最可怕的是再無可能去學習什麼了。她會有多餘的精力去考慮父母嗎?她的人生可能就剩下活著了。

她已經沒有能力弄清楚自己該怎麼長大,怎麼成人。到時侯不養父母就太正常了。她的生活邏輯已經定死調了,恐怕連夢都貧窮到不會做了!

人連做夢都不會了,還能養活誰呢?

當然,她只是一種,一部分。不是全體。貧窮到極致會兔除人的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這就是半大老頭的回答了。能力的喪失意味著愛,責任的喪失。


秋歌988


我們都知道,居住在城市的大多數老人都有養老金和退休金,即使他們是老人,他們也可以靠這些保障過活。但現在他們仍然在這個城市,許多老年人經常要補貼他們的孩子。但是,大多數農村老年人沒有養老金和退休金。在老年後,他們經常需要自己的孩子照顧和供養,而且往往有很多這樣的現象,但是不孝的孩子是不願意養活自己的年邁父母。

歸根結底,我們發現了以下原因:

一:與當地的風氣有關

有沒有孝道的現象,有些地方沒有,有些地方會有很多。一個孝道風氣不佳的地方,肯定就會生成這種風氣,。現在每個人都覺得不孝順很普遍。很多人都是這樣的,雖然不贍養老人已經十分普遍。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是在這種風氣之下,那麼今天的老人就是你的明天。

二:與“窮”這個詞不可分割

有些人只要窮了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如果是在有錢的前提下,那麼可能沒有那麼多人不願意贍養老人。畢竟,我相信沒有人願意不孝作暱稱。但是,如果有些人貧窮,無力支持自己,那就另當別論了。畢竟,我已經自己都照顧不上,怎麼養別人?所以才會有不管自己爹孃的事情發生。

三:與當地教育有關

有一句話說得好,知書明理。與城市相比,大多數農村教育和水平差得太遠了。在一些偏遠地區,連義務是什麼都不知道。還有一些家庭教育問題。在這些沒有自己孩子贍養的老年人中,有一部分他們沒有履行對自己子女的職責,上行下效,就也有了不被子女贍養的行為!

還有在某些地區仍然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因此,許多老人覺得女兒是生來送給別人的,而且還會和婚後的女兒關係慢慢疏遠。這就導致了很多女兒不贍養老的的情況。

那麼養兒防老的觀念是否還正確?

養育子女是為了防止自己老年有人贍養,對於這種觀點,特別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觀念已經逐漸被人們拋棄。獨生子女非常普遍的時代,養兒防老已成為過去式。因此,很多人認為養兒防老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在中國,孝道的概念深入到骨髓,所以很少有孩子敢於抗拒父母。農村地區越不發達的孩子就越孝順父母,即使他們嫁出去的女兒,也對父母非常恭敬,不贍養父母的兒女仍然比較少見,只不過少數事件過於暴光,遮蓋了更多的美好。雖然農村地區的條件不好,但我們應該相信所有孩子的孝道都是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