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你怎麼理解?

55e4680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白話翻譯:知道其榮耀,卻甘守羞辱,而成為天下的虛谷。作為天下的虛谷,永恆的恩德充足豐滿,使人復歸於存在的本源。

如何理解:放下貪念、秉持謙卑,放下名利、知足常樂,放下聒噪、歸於寧靜。

淺析:老子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是唯一一個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家,核心思想便是無為、放下、復歸淳樸自然之態。題目原文“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就是在告訴我們知道了榮耀、獲得了榮耀,要要能放下貪念,將榮耀置身之外,保持謙卑的心態。這種思想幾乎貫穿道德經始終:第二章的“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九章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第34章的“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第四十一章的“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從整個《道德經》出發,不難看出老子所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的真實意義是在教導人們懂得放下貪念和名利,保持謙卑並知足常樂,進而才能效法大道之道,修得“玄德”。

《道德經》雖僅五千言,但其中蘊含的哲理卻是包羅萬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可以從中汲取營養;為民、為政、從商、悟道者也可從中收穫頗豐。

知榮守辱、虛懷若谷、無為而治,才是道法自然。



奔跑的老範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這段話出自《道德經》,但還不完整,還缺“復歸於樸”這句,這句不可缺也。

老子(網絡圖片)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有兩種解讀。

一是: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才能充足,而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純真狀態。

二是:既知人們皆崇尚高貴,法律就應當關注卑賤,為天下填平高貴與卑賤的鴻溝;為天下填平高貴與卑賤的鴻溝,法律才能具足道德,社會必復歸於淳樸。

以上兩種認識都有它一定的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一個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認識人生,如何做人?要用道德來約束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天下大治,迴歸似大自然一樣純真的生活;一個是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去認識這句話,如何治理社會。要用法律武器,來解決社會貴賤,以此來填補道德的永恆,治理天下,使社會歸於純真。

筆者認為:這段話說的是個“人生觀”問題。就是說人為什麼而活著?既然人知道榮辱,又寧肯“守其辱”,又要為天下做事情,這怎麼能行呢?

想為天下做事,就必須用“德”來束縛自己,而且要永遠用“德”來純潔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為天下做事,做好事,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幫助人,改變人,達到做人真實,淳樸的境界。


言者青青


出處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一般它有兩種解讀:一是知道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其胸懷如同川穀一樣博大,這樣的話,永恆的德才能充足;二是既然知道人們皆崇尚高貴,法律就應當關注卑賤,為天下填平高貴卑賤的鴻溝,法律與才能具足道德。這是老子以柔弱、退守來保身處世的原則,也是用來要求“聖人”治國安民的原則。今天蘇木便從人的角度為大家解讀。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道德經》



解讀

俗話說“官升脾氣大”,有些人升了官,有了權利之後,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甚至濫用職權行不義之便。人生在世,立德成名是很多人的追求,但獲得榮耀之後,如何對待榮耀或者說保持榮耀是一大學問。

世間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並且他們都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弱”可以變“強”,“強”也可以變弱;“黑”可以化“白”,“白”也可以化“黑”;同樣,“辱”可以變“榮”,“榮”也可以變“辱”。高明的人在這些轉化之中,守變化的起點,而不處於終點:守弱以達強,守黑以處白,守辱以保榮。


在中國歷史上,很多達高顯貴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一方面是因為其才華過人,並且為民謀福;另一方面則是其身居高位卻平易近人,百姓對其有好感。

晚清政壇“四巨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其中左宗棠他和曾國藩等人不同,他只是舉人出身,當時關衙門的門檻高,他沒能混進去,只好做了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師爺。他在做事業的時候脾氣很大,巡撫手下的大小官員不論文武做事稍有疏漏,都會招他一頓臭罵。有一次巡撫手下的總兵見了他沒有行李,左宗棠便把他臭罵了一頓。在清代總兵是二品武官,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正部級。當時,湖南戰事頻發,在湖南主持戰事的駱秉章在軍事上是個乏善可陳的人,多虧有了左宗棠,長沙才得以保住。伴隨著與太平軍的作戰中,他屢戰屢勝,逐步把太平軍的勢力逐出湖南,屢破太平軍,名震天下。從一名沒有職稱的師爺成為僅次於曾國藩的第二號“中興”名臣。短短10多年間,左宗棠從草根階級到權力高端階層,仕途坦蕩,深受朝廷器重。

不過令同僚感到奇怪的是,隨著官職的提升,左宗棠的脾氣卻越來越小,朋友也越來越多。有一次左宗棠剛從外地回來,就聽到有人背地裡說他的壞話。當大家都以為他會大發雷霆的時候,他卻不以為意。甚至還特意找了機會和那個背地裡說他壞話的人私下交換意見,消除誤會。

甚至還有人去問他:“你以前脾氣那麼暴躁,現在為什麼沒有脾氣了?”左宗棠哈哈大笑對朋友說:“人在窮困潦倒的時候,要做到不被人欺辱;在飛黃騰達的時候要做到不被人嫉妒懷恨,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當年我一無所有,誰見了我都想欺負我一下,那個時候如果我沒有脾氣,不但不可能有飛黃騰達的機會,恐怕連容身之地都會被人家奪了去,現在我身居高位,如果再像以前那樣形式,未免會給人一種仗勢欺人的感覺,難免遭人非議招致事多,所以現在對於我來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總結

左宗棠為人處世的態度,正是“知其榮,守其辱”的最佳典範。當我們窮困潦倒的時候,要恪守做人的尊嚴;當我們擁有榮耀和無數光環的時候,要懂得具榮思辱,並且尊重那些不得志不如自己的人。這樣處事,我們才能成為不受世俗排斥的人。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蘇木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認準飛揚的專屬logo,點關注,不迷路!


歷史飛揚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筆者不才,無法解釋道德經。在此分享一點拙見。若有不當之處,請多指正。

道德經要全文上下連起來看。

《道德經》是一部道家最高的修煉功法。通常分為道篇與德篇。

道是本質,德是道的顯化。如同:道是燈,德是燈光。體用。人與大道合,便是天人合一,自然無為,看起來是德行很高又不執著於德的人。

第二十八章的原文有3個次第。

為天下溪、天下式、天下谷。

天下溪,復歸於嬰兒;

天下式,復歸於無極;

天下谷,復歸於樸。

次第漸深。嬰兒—無極—樸。

嬰兒——第二十章——貴食母;

天下式——第二十二章——聖人抱一;

樸——第三十七章、五十七章——不欲、無為

知其榮、守其辱,如同上善若水、虛懷若谷。

居於低處,海納百川,包容海量。

從處世上說:做人一來要謙虛,謙恭。二來,不要自以為是,也不要總想著要比別人好,

慾望沒有了,自然而然過日子,心會舒服得多。

從修行的角度講,普通人往往有我執,哪怕沒有成就的人也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常常會看不起一些人的想法,從而“心高氣傲”。心高,氣就傲。氣息就浮在肺,下不去,就無法將氣息安住下丹田。尤其是要無為的狀態下,氣息安住,就必須發自內心的謙下。

到第三個層次,就是要有“不爭、不欲、不比較”的淡然無為,才能自然達到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欲作,就鎮之以無名之樸。






refreshingq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僕。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萌解:

知道(人)事物有剛強(陽面,優勢,長處……)的一面,也要能包容(人)事物柔弱(陰面,缺憾,短處……)的一面。(“谿”這是個啥字我也不知道,但拆開來它的意義就很簡單了。)天下人或事物如同“谿”一樣。谷(強,優,美……)裡必有溪(弱,缺,惡……),溪裡必谷,這是自然常態。能如此看待天下的凡人萬物,可謂赤子之心是也。

(同第一句)凡事物都有其兩方面,知其白(……)的一面,包容其黑(……)的一面。這是自然常態,大道無極,至陽至剛,至柔至弱的極端是不存在的。

(略同第一句加擴展)凡事物都有其繁盛與不足兩方面,亦有其榮枯之時。跨越時空去看待凡事萬物(包括人),其實也都差不多,簡單而自然。

自然簡單:此強一面,此弱一面;彼弱一面,彼強一面;此一時此強,彼一時此弱,彼一時彼強,彼一時此弱。(強弱不為強弱,概指美惡、長短,優缺等兩方面。)聖人身心超越時空,外其身心觀這世界裡自然離散的萬事萬物之本性,如同看一個容器中的自然反映一般,時時有可選擇的而用,時時有不用者暫不理也。

所以最好的制約就是不極端分化,自然之中自有制約,且可保時時有可用。

編外話:

天生我才必有用!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或者說沒到成為資源之時。

物各有所用,人各有所長。用其用,用其長,容其無用,容其短。凡事萬物都在週而復始的演化中,此無用僅一時無用,時至而為有用;此有用也只是一時之所用;時至復歸無用。

凡物有美惡,凡人有黑白;凡物有盛衰,凡人有榮辱。

好一個“大制不割”。不割,即不極端分化,是為無極,是為赤子,是為自然,是為長久之道!

人之治不若天之制:人之治難免生極,生極而難長久。天之制自然無極,無極而無不制,無不制而無不可用,是謂保用之根,難道不是長久之道?

老子的聖人思維是跨越時空,是立心天地的。凡凡眾生無遠慮,目光短小,是立心於人生的,近憂何其多,何時是個頭?概因對自然的認知不足,也或許是生存近憂的所迫?

人生如夢,夢如人生。一眼萬年,萬年一夢。榮花插滿頭,虛心映殘身。

榮華富貴虛中盛,到頭孤冷繞指柔。

行行復重重,望望織路路。

復身草蘆間,復心天地間。我是我是誰?誰是誰是我?

嘆,愛誰是誰誰,安然臥長眠!

萌解《道德經》二七: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萌解《道德經》二六章: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萌解《道德經》十章——靈肉抱一同步行,玄德皆有天地鑑


愛藝術的小天使


這句話是出自《道德經》。

大概意思是既知人們皆崇尚高貴,法律就應當關注卑賤,為天下填平高貴與卑賤的鴻溝;為天下填平高貴與卑賤的鴻溝,法律才能具足道德,社會必復歸於淳樸。

講的道理是要成就一番事業難,更難的是善始善終。漢朝開國後,最能打仗的韓信功勞太大了,他獲得過劉邦的免死承諾,可是照樣躲不過呂后的棍棒殺戮。而張良深知榮辱轉換之秘,沒事閉門修身養性,假借辟穀修道為名躲避風頭,無意在朝中爭風奪利,反而能善始善終。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做人做事,需要審時度勢,在時機未成熟之時,學會委曲求全。忍受一時之辱,方能換來長久的安寧。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智慧和修養。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大敗於吳王夫差,被困在會暨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他聽從臣下文種和范蠡的建議,裝作向吳國求和,夫妻倆自願入吳宮為奴。 在吳宮的日子裡,他們小心地伺候吳王,受盡各種羞辱,表面上卻極盡諂媚之態,沒有流露半點不滿。 其卑躬屈膝的奴才姿態最終感動了吳王。三年後,決定放他們回國。為了牢記亡國之痛、石室之辱,勾踐臥薪嚐膽,重用賢才,發展生產,君臣同心同德,奮發圖強。 經過近十年的精心準備,越國終於一舉打敗了吳國,勾踐也成為了春秋末年政壇上叱詫風雲的人物,霸業達到了極盛。 知榮守辱,是一種策略。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業的,無不是懂得低頭、放低身段的人。只有甘於卑微,把自己置於最低點,方能實現質的飛躍。 這並非是教人消極避世、不思進取,而是一種做人的修養和水平的體現,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以柔克剛的智慧。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低調退讓、謙卑自守、忍辱守分,才是最安全無憂的狀態,也才是最接近於“道”的狀態。這句話充分體現出老子的以柔克剛思想,讓低調忍讓、以退為進、以守為攻變得更接地氣……








葫蘆文化


《道德經》第28章起點//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相準自身長處發力,不露聲色掩藏短項。揚長可找到更多自信,避短可消除更多顧慮,保持定力展示穩重前行。相準自身愛好發力,拒絕一切敷衍誘惑。興趣可使人趨向敬業,避怠可消除慵懶散慢,保持熱度展示厚實篤行。相準自身稟賦發力,去掉行事不自量力。特色獨具可使人意氣風發,避嫌可消除外加壓力,保持初衷展示品性德行。發揮自身優勢特長,於任何時間地域都會得心應手,依此人生無論大小成就終歸取決於仍是起點。

(薦讀品)


55e4680


道德經:老子曰: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我個人的理解是:為人、創業,即要知己所長,自信自尊,又要知己所短,明己之誤,安辱忍辱;虛懷若谷,方為得道;做事以德義自量,盡力即足;追求質樸自然的風格。古人云,大器近樸,樸散為器。一旦成器實則已經遠離自然。樸實無華,自在自然方是處世之道。



愛直播益起來


瞭解自身的優勢發力,不露聲色掩藏短項。揚長可找到更多自信,避短可消除更多顧慮,保持定力體現穩重前行。相準自身愛好發力,拒絕一切敷衍誘惑。興趣可使人趨向敬業,避怠可消除慵懶散慢,保持熱度體現厚實篤行。相準自身稟賦發力,去掉行事不自量力。特色獨具可使人意氣風發,避嫌可消除外加壓力,保持形象體現品性德行。發揮自身優勢特長,在任何時間地域都會得心應手,依此人生無論大小成就終歸取決於仍是起點。


陳重1973


我以為讀《道德經》不用把其意思想的太宏大,當然也不用想的太狹隘。

那個時候的人和人是有區別的,有的人出生就是貴族,有的人出生就是農民甚至是奴隸,貴族看農民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狀態,他們的似乎看上去就比貴族們髒,但這種髒是有原因的,他們要下地種田,沒錢買新衣服!而有些人是幹體力活的,到家就是躺著沒力氣整理儀容儀表。而那些貴族通常不需要體力勞動衣物也有人代洗,所以他們無法體會。

什麼是榮?出門光鮮亮麗即是榮。什麼是辱?破破爛爛髒兮兮的讓別人感覺嫌棄就是辱!

但社會是需要那些做髒活累活,需要那些被人貶低的職業的人才能運轉,如果所有人都好面子,不願意成為身份低下的那類人,那就種地的人少了,所以才會有為天下谷,不然你想這榮辱和糧食有什麼關係?那個時候不像現在有很多職業所以農民就代表了那個辱的身份。

其實如今這個時代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我是上海人,來過上海的都知道上海人喜歡叫別人鄉下人,而他們口中的鄉下人是比他們更正宗的上海人。因為這些所謂的鄉下人就是隔了一條馬路的農村人。當然現在鄉下人這稱謂己經越來越少了,因為己經改成土豪了!

我們小品舞臺上經常會出現的農民工話題,農民工包括現在送外賣的也會被寫字樓裡的鄙視,我自己經常送外賣這種鄙視我是有感覺的,我經常感覺別人在想這人這麼帥還這麼有禮貌盡然在送外賣!

為什麼會出現這此鄙視?因為看上去髒,以前農村人下地幹活身上會比廠裡面的髒一些,而那些農民工在工地的往往是因為一套工作服不怎麼洗的,很多送外賣的也是有些收入高但一天工作十個小時,回家就躺沒空打理自己。

有些人做著看上光鮮亮麗職業,有些人的工作卻並顯得很不入流,為什麼說不入流?我經常在頭條上看到些不能理解的問題,比如有人會問“那些那著3000-5000工資的人回到家就打遊戲,這輩子就廢了嗎?”這種問題,不是要罵人!!!!!!!!!!!!!!!!!!!!

所以回答這種問題就四個字,老子願意!

其實那些辱的工作才是社會運轉之根本,也之所以老子說要守其辱,因為老子願意被人看不起,所以榮辱這件事在於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