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魏晋之风?

我的红尘有你


魏晋之风的表现如下:

一,社会崇尚白富美;

二,士大夫喜欢吃药饮酒;

三,喜欢宽大的衣服;

四,喜欢谈玄(迷幻于成仙);

五,文章向形式主义发展;

以上魏晋风度的社会原因有两点,一是瘟疫经常流行导致人的自然寿命很短,社会整体悲情笼罩;一是政治黑暗,尤其司马氏为巩固政权对异己大肆杀戮,导致人们不敢谈论政治。


陇右观察


提问者在这个问题下面加了一句话,看得我乐了:“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你对魏晋之风怎么看?”

人都要死了,国也不是你的,没死的人连话都不敢多说,谈什么实干?兴谁的邦啊?真是笑死我了。

魏晋之风固然有玄学背景,但更有时代的大背景。

先简单说说什么是魏晋风度:这个词应该是鲁迅在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来的。返之古代,主要指的就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这短时间,一批士人在学术文化上尊崇玄学,甚至用玄学来解读儒学;在思想上追求超脱,崇尚自然,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在生活上寄情山水,服食一些丹药,不拘凡俗礼法,热爱饮酒等等。

这批人的代表,在东汉末年到魏国,主要是建安七子,以及杨修等人;在魏晋交替之际,主要是正始之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到了更晚一点,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贤。

怎么评价呢?那角度太多了。

我就只从问题里那句“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质问来说吧:

这是魏晋时候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大家都知道,东汉因为一百多年的儒学的涵养陶冶,同时加上东汉皇权不太稳固(东汉的建立是刘秀与诸多军阀妥协的成果),所以,东汉的士风非常强悍,为了捍卫真理和士大夫的名节,是不惜粉身碎骨去对抗宦官、朝廷的。所以,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杀了不少人;但这种格局在汉魏交替、魏晋交替时,不断重演。曹操杀孔融,杀杨修,借刀杀祢衡;司马懿杀何晏,司马师杀夏侯玄,司马昭杀嵇康……等等,基本上过个二三十年,就会杀掉一批士大夫。原因很简单,这批士大夫要么卷入政治太深,要么是前朝的亲信、亲戚、忠臣,不服新贵。

讽刺的是,在这种剧烈的朝代更替中,越是那些叫嚣着忠于汉室、忠于魏国的士大夫,口口声声把名教挂在嘴边,比如王朗,却趋炎附势,马上就投奔了新的掌权者。

正是这种背景下,这批魏晋风度的人,说白了,或者是已经被排挤出政治的圈子;或者是不愿意被拉拢,因为掌权者是仇人;或者是看不惯那些伪君子,这才逐渐生发出所谓的魏晋风度,朝廷上不合作,文化上不沟通,生活上不主流。

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啊,哪里是“清谈误国”了?你的国都被灭了,你不想为灭国的朝廷做事,这就叫清谈误国了?

清谈误国,最好还是从六朝时期,从晚明时期,以及从今天的网络上整天指点江山的键盘侠里找吧。


danyboy


所谓“魏晋之风"指的是魏晋时期别具一格的思想风貌、精神气质,大文豪鲁讯认为魏晋风度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



1.魏晋之风表现首在清谈之雅。

《世说新语》里所记之品德,行为、文学、政事等都是清谈的内容,书里那些放荡不羁、恣情旷达、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狂徒”的实质上都是魏晋名士。



2.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既不羡慕富贵荣华又不妄自菲薄,人生苦短要放旷通达,不能蝇营狗苟,抛开世俗做真人、至人,其实这是对于当时所谓“名教”的反抗。

3.最能代表魏晋之风的是陶渊明的清新自然。

陶渊时欣赏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以躬耕而自给自足,又在塑造了一个“桃花源”的社会,“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读来令人萌发感佩之情。



波谲云诡的动荡时代,云蒸霞蔚的活跃思想,对自由的心向神往,这就是魏晋风度。



说到清谈误国,这就风马牛不相及,如果就具体的魏晋名士某个人来讨论,不无嫌疑;就整个魏晋数百年的时光,还真不能说身处动荡的社会中,谁清谈就误了国家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女装、嗑药、搞基…这才是文坛意淫前真正的魏晋风骨


在很多年以前,华夏大地上有过一段民风彪悍、自由任性的时期——风骨魏晋。

这个时期的人们崇尚随性和美,穿衣服要广袖博带行走当风,约个会要曲水流觞风雅十足,喜欢一个人当天晚上就敢把人绑在自己的床上。

有一个公主,她觉得凭什么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就要死认一人,于是她强上了朝廷的官员,搜罗民间的美男,为驸马定制了三十几顶不同款式的绿帽。

敢公然蓄养男宠当面首,这位公主虽不是独一份,但也是光明正大头一份。

女子都敢这样彪悍行事,男人岂非更加放浪形骸?

一、才高八斗曹子建的面基现场

有一天,曹操的儿子、写了《洛神赋》《白马赋》、被谢灵运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帅哥——曹植,要和神交已久的基友邯郸淳线下面基了。

这年的夏天格外热,曹植左等右等都没等到人,一心急出了一身汗,便决定先洗个澡。

正洗得舒服,下人说邯郸相公到了,曹植那个激动连忙让人给自己穿衣扑粉。

魏晋时期的男子都喜欢往自己身上扑粉,一是因为魏晋流行阴柔美,男生女相更受追捧;二是因为他们觉得香粉可以滋养肌肤,强身健体。

又能美美的又能养生,还能走在时尚的尖端,何乐而不为呢。

再说邯郸淳一进门,只见曹植披散这头发,袒露着白花花的胸脯,只套了件外衣就载歌载舞而来,甚至给自己耍了几个高难度杂技,当场就有点懵。

曹植不但不觉得尴尬,还腆着脸问:邯郸兄,你觉得我整的棒不棒?

曹植的杂技耍的棒不棒我是不知道的,但邯郸淳能够接受这么热情的欢迎方式,并且此后与曹植相交甚密,也确实不是一般人。

二、嗑药成瘾的敷粉小鲜肉

何郎敷粉,荀令熏香。

魏晋时期的大佬都喜欢把自己搞的香喷喷、白嫩嫩的,只有这个何晏不一样,人家由内而外自己白。

何晏是曹操的女婿,他这个人就一个特点,贼白。

曹操的孙子曹叡,史上有名的直男皇帝为了证明何晏不是素颜是化妆的,专门大热天里赐热汤面给他吃,吃的何晏汗流浃背。

不得已何晏就拿衣服的袖子擦汗,粉是没见掉,就是据说曹叡看着白里透红的何晏眼睛都直了。

这样一个素颜达人,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吸毒。

《世说新语》记载: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郎。”

秦祖德的《寒食散论》也提到何晏向广大好友宣传五石散是个好东西。

何晏好酒色,长久身体就虚,五石散性燥热,吃了短时间提神醒脑,会让人出现亢奋的状态。

一包提神醒脑,两包虎虎生风,三包五包不嫌多,十包下去命没了…是不是觉得这东西作用有点眼熟?

五石散=毒品≈海洛因,我们只要看看现在那些吸毒者,个个脸色苍白瘦骨嶙峋就应该明白,何晏的白不是自然白,而是吸毒过后出现的病态白。

同样嗑药成性且名声大扬的人物,还有桀骜不驯的广陵散大佬嵇康,狂放不羁的草书大家王羲之…

一直到唐朝,五石散依旧活跃在权贵舞台之中发光发热,直到后来有了大烟,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直男皇帝的女装绯闻

魏明帝曹叡,野史中赫赫有名的女装大佬,集恋母癖、搞基等多种怪癖为一体,三国秘史热搜榜里的前三甲。

可事实上,除了恋母癖,曹叡是个不错的皇帝,毕竟女装和搞基只是绯闻罢了。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阜尝见帝著绣帽,被缥绫半袖,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

曹叡有天接见大臣杨阜,戴了一顶有着华丽刺绣的帽子,穿的是一件半臂的上衣。

杨阜非常生气地责问他:您的穿着符合一个皇帝的礼仪吗?

曹叡听了沉默许久,从此再也没有衣冠不整地见过杨阜。

不少朋友在看到这件事时,将绣帽误解成了女子的帽子,半袖被误解成女子穿的半臂,由此就认定曹叡是个女装大佬。

另一个用来作为曹叡是女装大佬的佐证出自《南齐书》和《晋书》。

《南齐书·卷十七·志第九》:魏明帝好妇人饰,改以珊瑚珠,晋初仍旧,后乃改。

《晋书·舆服志》:“ 后汉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

原文说的很明白,天子冠冕的前后旒后汉以来一直用的是白玉珠,因为魏明帝喜欢妇人首饰上的珊瑚珠,所以改用了珊瑚珠。

但是珊瑚珠其实并不是妇人之饰,而是佛家七宝之一。

公元220年,魏代汉,中原重新恢复对西域的直接控制,西域佛教得以与中原沟通。

三国佛教,以魏、吴两地最为明显。

曹叡改白玉珠为珊瑚珠,与其说是喜欢妇人的首饰,不如说是受佛教传播的影响。

一个击退吴蜀攻伐,平定鲜卑的英雄汉,不该为史官笔下的扭曲与戏子的笑谈而蒙冤至此。

————————————————————————————————

参考文献:

《三国志》: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三国志·魏志·杨阜传》:阜尝见帝著绣帽,被缥绫半袖,阜问帝曰:“此于礼何法服也?”帝默然不答。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

《南齐书·卷十七·志第九》:魏明帝好妇人饰,改以珊瑚珠,晋初仍旧,后乃改。

《晋书·舆服志》:“ 后汉 以来,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魏明帝好妇人之饰,改以珊瑚珠。”


南闻北史


魏晋之风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魏晋人物们表面的清谈之风,男人们的好容貌之风,也不仅仅是他们藐视礼教,性崇自然的率性。


魏晋之风是一种真正的哲学思维。

这一时期的名士们,思想上崇尚玄学,他们不再积极地探索治国兴邦的学问,他们把目光放在探寻世界的本原上来。真正意义上开始探索纯粹的哲学问题,开始思辩名词的深层次含义。这是真正的哲学精神。

魏晋之风是一种精神境界。

魏晋真正的名士士人是精神独立,人格独立的。

他们不趋炎附势,不攀权附贵。他们一边体验着人生无常,一边,他们意识到个人人格的尊严。他们在内心建立起自己的理念和道德准则并贯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作为一群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苦闷,他们彷徨,但是他们高贵,拒绝同流合污。

魏晋之风是中国文学的一次觉醒。

魏晋的文学摆脱了两汉以来的文以载道的束缚,文学的描写对象不再是空幻的大道理,他们用诗歌,信件,散文的各种文学体裁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用笔描写人类的内心,人类个体的体验。这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晋之风是中国审美价值观的以人为本。

魏晋名士们都崇尚“美”。讲究男人形体俊雅,气质超脱。

这是我们民族第一次把审美的目光投向男人的外貌和精神气质。

魏晋留下那么多描写男人容貌的文学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贡献了中国古代四大美男的三个,这不是社会对男色的消费,而是第一次对男人的审美觉醒。

魏晋之风后来有清谈误国的污名,诚然,这种作风对于国家建设,安邦定国的帮助不大。但是对我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是大有裨益的。

而且魏晋,南朝汉族人的所谓正统政权的弱势,魏晋文人应负的责任远不及当权者的腐败无能应负的责任。

这个历史的黑锅,不应该让文人来背。


昔圭读史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大分裂而动荡的时代。“魏晋”则指曹魏时期,短暂的西晋统一中原时期,以及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并存的时期。

严格说起来,这个三个时期都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曹魏政权与蜀汉和东吴并立。西晋将曹魏、蜀汉与东吴整合在一起,又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政权(乌孙、鲜卑、肃慎)以及唐古拉山脉为中心的西羌并立。东晋是一个建都建康统驭江左的南方士族政权和北方变动频繁的五胡十六国并存,此外还有北方的乌孙、高车、扶余,西边吐谷浑、金沙江流域的附国以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女国。

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反倒是很容易促进哲学的思辩、爆发各种思想的潮涌以及推动美学、艺术、文学的发展。所谓“魏晋之风”,也叫作“魏晋风度”、“魏晋风流”,指的就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而独具一格的思想风貌、精神气质,以及这些风貌气质在社会风俗、诗书礼乐、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体现。鲁迅说魏晋风度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鲁迅的观点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实质。李泽厚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李泽厚的认识也太拘泥了。

魏晋风度给世人的印象似乎是时而慷慨悲凉如建安七子;时而烟水云气的孤芳自赏如陶渊时;时而清丽绮靡如乐府情诗;时而佯狂佯醉又沉迷于药石……山水之美,儒释道的完美合流,首倡礼乐、苦心经营的王谢风流,无一不体现魏晋之风。

如果要给魏晋之风找一些具象化的表现,应该如下:首先就是清谈之雅。清谈、玄学最能体现魏晋思想。初期以老庄为基本内容,后来士大夫之间的雅谈都可以称为清谈。《世说新语》里所记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都是清谈的内容。书里那些恣情旷达、不拘礼法、风度翩翩的就是魏晋名士。

其次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自视轻贱,也不羡人富贵,人生苦短而纠缠于蝇营狗苟,抛开眼前的世俗做真人、至人,这是对于当时名教的反抗。

最能代表魏晋之风的是陶渊明的清新自然。陶渊时人格与品格的孤高是魏晋时期最具高度、最高洁的精神思想。陶渊明既能以躬耕而自给自足,又能在心里保持一个桃花源的理想。“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既使今天读来仍然人心里充满了感佩之情。

动荡的时代,活跃的思想,自由之风心向往之,这就是魏晋风度。


沅汰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说到贾宝玉和史湘云拿了块生鹿肉来烤了吃,刚刚进贾府的薛宝琴也在一旁,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宝钗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身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她也爱吃。”刚刚进贾府的薛宝琴,不一会儿就成黛玉的小迷妹。听宝钗这么说,她便也跟着湘云他们吃起来。接下来便有黛玉、湘云和宝钗一段对话。

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摁上些,以完此劫。”

在史湘云的口里,“是真名士自风流”,这话,大体就反应了魏晋风度所要表达的意思。他们自在潇洒,不向权贵屈服,也不受外界思想的束缚和左右,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这一群体的人有思想有才华,用鲁迅的话来说,他们是“简约云澹,超然绝俗”,凡是俗世的东西都是与他相悖的,他们要回归人性的本真。你们说按照什么样的规矩执行,我偏偏不认可。就像史湘云那样,你们或许觉得这样的大家闺秀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她来说,能够有好吃的肉,不违背人的本性,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了以后诗照作,“锦心绣口”,这份洒脱大观园里谁人能比?

至于说到清谈误国,这个帽子扣得太大了,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具体到某个人,可以就某个人的实际情况去讨论。整个魏晋时期,数百年的时光,社会虽动荡,却不是简简单单地说哪个人清谈就误了国的。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苏小妮


魏晋之风,说白了就是魏晋时一帮子胸怀天下却无心仕途,只知终日纵情山水的帅哥嗑药、喝酒后扇出来的歪风。

魏晋之风的整个历程可谓是地中海平原式的虎头豹尾,两头茂盛,中间颓唐。自曹阿瞒喝了两口烧刀子跳到那海岸边的石头上高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始勃勃兴起。

至那个身兼万贯家财却忽悠说不为不斗米而折腰,天天在田里醉酒,所以种出了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还是“草盛豆苗稀”的鬼田而宣告结束。


这两人都算是顶顶大名,在文学上卓有成就,也仅仅是酗酒,没有嗑药。两人在魏晋风骨上也算是照相呼应了。

但是,从建安七子的清谈派开始,路子就走歪了。首先说孔子的世孙孔融,天天吃着曹操俸禄,整天喝了酒没事儿就嘲讽挖苦曹操不算,占着茅坑不拉屎还开始干涉曹操的政法,如此二愣子很快被曹操正法了。


然后就是正始名士,曹操自己的养子何宴堪称其中佼佼者。这帮子人,天天胭脂水粉往脸上抹得妖里妖气不算,还嗑药、酗酒,享受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据说何晏私下里常作女儿状学那苏妲己回眸一笑就愣是学了三个月,最终足可以假乱真。



得是有多闲呀!

然后是竹林七位帅哥出来了。这群人是最清谈的,每天抱在一起哭着说胸怀天下,但是却又无心仕途。于是七兄弟日日酗酒麻痹自我,醒来了就赤膊打铁,发泄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他们带头不洗澡,那时候走在街上,身上抓不出几个虱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时尚先锋。


阮籍更是牛气,每天两件事儿,喝酒喝醉酒,把棺材随时走到哪抬到哪,喝死了往里面一躺算是了事儿。

也就到了王谢时期,出了个写《兰亭序》的书圣王羲之才算是给魏晋风骨挽回点颜面。但是书圣之所以能得书圣,还是因为仕途受阻,才在字里行间发泄自己无处安放的青春,如果他仕途顺了,《兰亭序》搞不好写不出来。

总之,整个魏晋风骨从曹操后,都是一帮子知识分子吃饱了没事做发牢骚,自我作贱的过程。所谓君为源,民为流,整个社会风气如此,可见魏晋南北朝的司马家风气注定短命。


不书


魏晋之风也称魏晋风流或者魏晋风度,是指在魏晋时期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魏晋之风;“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也是魏晋之风,那么魏晋之风到底是什么?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这样描述魏晋之风这种文化思潮:“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读者不免会有疑问,魏晋之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又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就来为您介绍一下魏晋之风。

竹林七贤

魏晋之风是当时魏晋的士族阶层所信奉追求的一种艺术化的人生状态,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为其主要的思想特征,具体的代表人物有“兰亭名士”和“竹林七贤”。具体可以体现魏晋风度的文章名篇也有很多,例如阮籍的《达生论》、《大人先生传》,嵇康的《游仙诗》、《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向秀的《庄子注》、《思旧赋》等等。

阮籍

那么魏晋风度的具体特征又是什么呢?既含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隐田园自然的怡然自得,恬静安逸。又有阮籍《咏怀诗》中“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深情慨叹,既含有玄学思想,又向往自然山水。

陶渊明

魏晋之风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思潮,使得在魏晋时期儒释道三教走向合一,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独特的一个篇章,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也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产生了提供了一个大的历史环境,造就了诸多名篇,发展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士大夫精神,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晋风度美学。但其也产生了一些弊端,例如士族阶层醉生梦死,狂放不羁,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清谈误国,因此魏晋风度在之后遭到了反对和抵制。


参考文献:

1.《论“魏晋风度”与士文化的审美开拓 》 皮元珍 中国文学研究

2. 《魏晋风度的内涵与接受研究 》赵前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3.《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居瑢 人民论坛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李蕾


季我努学社


魏晋时代,并不是历史里最为辉煌的时代。连年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司马夺权后实行白色恐怖政策,以嵇康为代表的诛多名士全部被杀,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人心惶惶的时代。

但是,那却是中国思想史中闪闪发光的时代。

袁弘在《国家宝藏》中扮演的嵇康


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中,有这么一群人,逆时代潮流而上,而追随在他们之后,大批名士前仆后继。晋人血性生命中包含着人格之真、情感至真

时至今日,这份血性却难再觅。我们相信时代的潮流,相信消费主义的正确性,我们甘愿抛弃独特性,去成为整齐划一的社会螺丝钉。当所有人的目标只剩下金钱的追逐,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的时候。


以“竹林七贤”为例,我们可以窥见魏晋之风:

“竹林七贤者,是以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者也。七贤以阮籍、嵇康、山涛为核心。”

「狂放公子阮籍的挣扎:退让」

四十岁是阮籍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作为那个时代的宠儿,他“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又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后,且“容貌瑰杰,志气宏放”。无论怎么看,他都相当耀眼。

但在四十之前,阮籍一直仕途不顺。太尉蒋济曾因闻其贤,想辟其为掾属。阮籍写《奏记》一封,以示推脱。为表尊敬,亲自送到都亭。不想,却被蒋济误会他已答应,喜派人迎接。阮籍被迫就任,不久便告病辞归。

阮籍所作《劝进表》现存魏碑


在随后的几年里,几次征召,他都以病推辞。可就在他四十岁这一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杀伐异己,曹氏政权摇摇欲坠。摆在天下人面前只有两条路,不是跟随司马集团,便是成为反叛者,非此即彼的难题同样也落在阮籍头上。为时势所逼,阮籍被迫成为司马懿的从事中郎。

阮籍不曾想,自己一退再退,退到最后,竟是无路可退。

为了避人祸,阮籍终日醉酒,他曾大醉六十天,只为逃避和皇室结亲。公元263年,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完成他篡权的重要一步。阮籍受命执笔,在半醉状态下写下《劝进表》。写下此篇劝进表后一个月,阮籍逝世,终年五十四岁。


「皇族异类嵇康的抵抗:生死」

<strong>

提起嵇康,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风貌。


《世说新语》里写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着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嵇康不修边幅,但不损其风度,尽管放浪形骸,仍受世人追捧。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核心。尽管身逢乱世,嵇康仍希望自己可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抚琴


只是,命运弄人。


嵇康不愿同流合污,当好友山涛举荐自己时,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志。嵇康始终是那个最彻底忠实自己内心的人,他佩服山涛“殊俗内不失正”,却也不愿指鹿为马,向时代妥协。


嵇康一生写下八十二首咏物诗,情真意切,读来却是满腹委屈与心酸。他始终不为自己的时代所理解,人们只看到他外表的放荡,人们赞颂他的不拘,却未能有人看出,他的家国理想,他所追求的一切,乃是逆时代洪流之上,却又被这洪流拍的粉碎。

图为嵇康所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风格清峻,立意超俗,行文精练


嵇康被卷入吕安的诉讼案,被判死刑。临死前他毫无畏惧,“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他始终不屈。


「选择之后,时代之前」

<strong>

在此三人中,山涛得以善终,他虽对时事不满,却甘愿妥协,后官至三公。只是,他也有自己的尺度,他敢于直言不讳指出司马昭的错误,为官清廉,始终以民生为己任。

对于山涛来说,他不图隐士之名,只要能为民出力,就甘愿出仕。这是山涛的选择,这是他的尺度。

山涛画像


此三人,是竹林七贤中最受瞩目的三个人。在命运的洪流之下,任何人都被裹挟于其中,而难逃时势的捉弄。这三人,也不例外。

阮籍本是门阀之后,光耀的家族史,是压在他头上的一座大山。首次入仕不利后,阮籍逐渐看清了形势,碰壁之后终于明白,自己正深陷一张门阀的巨网,即便他已是如此优秀,仍是难以逃脱。阮籍本有济世之怀,却失望的发现那个唯才是举的时代已经过去,郁闷之中他整日喝酒,以酒灭志,以酒消愁。

只是,积压在心中的愤懑又怎能轻易消除。即便他看轻礼法,不为其所拘,却仍不得不驱车向山顶疾驾驶去,直至前方无路可走,失望的他纵声大哭,醉倒而归。

《世说新语》


时代逼迫他们妥协。山涛取了折中点,他屈服于礼法之下,却在内心保持最后一寸净土。嵇康迎头而上,以狷狂不屈的姿态,撞到自己头破血流为止。嵇康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他始终不肯与司马集团合作。嵇康本人信崇老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公然与新朝主张的儒家专统为敌。他过于强硬的姿态,最终广陵一曲终成绝唱。

此三人,在时代面前,或退让,或妥协,或以生死为代价,换就千古绝唱。只是,联结着他们内心的,都是共同的内核: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在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


魏晋时代的文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风,令人心驰神往。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