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聚焦」與您一起戰“疫”的江蘇社工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江蘇省民政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依法有序支持疫情防控工作。1月27日,江蘇省民政廳印發了《關於動員社會組織、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參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積極引導社工服務機構、志願服務組織等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江蘇省社工協會發布了《致全省社會工作者的倡議書》,向全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和廣大社工同仁發出倡議。

各地社會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充分發揮專業和紮根社區、熟悉群眾的優勢,積極協助街道、社區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為各類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生活服務及心理疏導、壓力緩解、社會支持等專業服務,成為基層政府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力助手。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省已有55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約1000餘名社會工作者投入疫情防控工作,服務超1.8萬人次。

社區——社工戰“疫”主戰場

社區工作者是奮戰在基層一線的“逆行者”,他們服務於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卻經常忙得顧不上吃一頓飯。鹽城市亭湖區久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瞭解到這一情況,便與鹽城市成林餐飲有限公司聯合免費送餐到各個社區,讓忙碌的社區工作者能吃上一口熱乎飯。

南通市崇川區仁愛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積極鏈接資源,為南通市文峰街道廠北社區、和平橋街道起鳳社區等20個社區送去消毒液,緩解了社區消毒物資緊缺的問題。這一份份物資,承載的是對奮戰在防疫一線社區工作人員的感謝和關心,凝聚著所有社工人和疫情作鬥爭的動力和信心。


「地方聚焦」與您一起戰“疫”的江蘇社工

社區需人力,社工來頂上。南京市愛心傳遞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與祿口街道謝村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起,挨家挨戶上門發放《給村民的一封信》,向村民宣傳教育疫情防控知識。在社區張貼疫病防控知識宣傳橫幅標語,及時向居民宣講疫情防控相關政策和信息,告知村民做好自我防護,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配合社區做好返程人員詳細信息的記錄和跟蹤,組建“防疫好住戶”微信群,關注居家隔離人員的需求,及時為他們提供各類服務。淮安市淮陰區惠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全體社工提前取消春節休假、奔向一線,協助社區落實宣傳防疫等事項,做到宣傳橫幅掛起來、標語口號貼起來、流動字幕動起來、宣傳展板擺起來、防疫要求抓起來,做到流動宣傳,不留死角。泰州醫藥高新區祥泰社會工作事務所的社工和志願者們,積極參與當地社區防疫工作,“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配合開展社區居民的體溫檢測、人員信息登記、交通秩序維護、汽車道路宣傳等工作,全力以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服務需支持,社工來賦能。淮安市清江浦區心苑社會工作服務社通過微信群等工具加強疫情防控相關知識、政策的宣傳,建立“心苑社工新型肺炎防疫支持微信群”,每日更新最新的疫情發展情況,普及抗疫防護知識以及各方社會資源的聯繫方式,讓廣大群眾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全方位瞭解和預防疫情。開啟線上督導熱線,以淮安市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中心等組織為依託,為參與疫情防控的社會組織提供督導支持,包括抗疫工作的開展方式、社會組織與社區的合作抗疫模式、一線抗疫社工的實務技巧培訓等,幫助更多社會組織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用專業技能服務案主,用良好心態戰勝疫情。

防疫當前,社區工作者鉚足幹勁,加班加點,身心都處於緊繃的應激狀態。常州市勝名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通過表達性藝術療愈等專業方式,為奮戰在一線的社區工作者、社工提供心理支持,利用短暫空隙時間為疲憊的“逆行者”們充電、賦能。

各地民政部門積極加強“三社聯動”“社工+志願者”聯動,組織引導社工、志願者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深入一線,配合街道、社區開展人員排查、信息登記、測量體溫等工作,並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聚焦居民各類需求。

特殊時期的特別守護

各地社工機構積極開展疫情防控線上心理疏導工作,滿足群眾各類心理諮詢需求,緩解疫情焦慮心情,增強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

江蘇省社會工作協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聯合江蘇省人民醫院,編印新冠肺炎患者、居家隔離患者、普通群眾、醫務人員心理防護手冊,為受新冠肺炎影響的群體構築起心理防護安全網。1月30日起,江蘇省社工協會聯合南京腦科醫院、江寧心理學會等開展“防控疫情,江蘇社工在行動”的活動,組織協會醫務社工專委會和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的會員單位及個人開展線上諮詢服務,為居家隔離人員、確診病人及其家庭、醫務人員等開展情緒疏導、心理諮詢、社會支持等。

南京佑康康復指導中心主要從事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工作,目前有60餘名服務對象。疫情發生後,社工每日在微信群及電話回訪裡宣傳疫情防控知識,併為服務對象提供病情監控、用藥指導等服務,提醒服務對象按時服藥,避免疾病復發。同時,加強對弱勢群體防疫教育及心理疏導工作,針對各社區的殘疾人及老年人群體進行電話回訪問詢工作。 南京市鼓樓區相約花開關愛中心開通4006697669諮詢熱線,面向全市市民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支持服務,並主動通過電話安撫江北新區大廠街道568名老年服務對象,降低他們對疫情的焦慮。

常州市民政局啟動關愛常州市未成年人公益服務之危機干預項目,由多家社工機構組成項目組,開通心理危機干預熱線,通過入戶、視頻、電話、微信等方式為1700多名困境兒童和200多名留守兒童提供情緒管理和情感支持服務。2月8日以來,受常州新北區民政局委託,常州市新北區恩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與常州市心理諮詢師協會聯動,主動為區域內6個鎮1320名因疫情接觸隔離人員開展心理疏導服務,40餘名社工每天通過電話回訪排查、在線個案服務、心理干預效果調查等,切實做好隔離人員的心理疏導。

徐州市民政局積極動員社工機構,充分發揮行業和專業優勢,以互聯網為載體,組建由專業社會工作者、心理諮詢師、醫務工作者和相關志願者參與的“公益心理援助工作服務隊”,共同發起心理防疫聯合行動。搭建線上“2+2+N”支持性服務體系,即通過一部24小時服務熱線和一個預約平臺完成在線接案;建立一個信息群用於服務信息發佈、一個接待群預估服務對象需求;N個不同的專業服務群開展公益服務,主要為確診或疑似患者家屬、居家隔離人群、健康人群、社區工作者、醫務工作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社會工作服務,涉及情緒疏導、情感支持、危機干預、防疫常識等內容。針對鼓樓區社區工作者防疫工作壓力極大等問題,特別發起“你守護社區,我們守護你”心理防疫加油站項目,為一線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提供溝通技能、情緒撫慰、應急方法和在線培訓指導等支持陪伴服務。

泰州市陽光心理服務中心不僅及時幫助失獨老人學習掌握疫情防控心理知識,還在第一時間開通“泰陽光”疫情心理援助熱線,及時回應廣大市民的心理關切,並針對一線醫護人員、警察、社區幹部、企業職工等不同人群實施分類干預。

蘇州太倉市啟航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招募有個案諮詢經驗的社工,組建線上諮詢團隊,開通電話、郵件、微信群三種諮詢渠道,為本市青少年家庭提供線上諮詢。同時鏈接社工督導、專業醫生、心理諮詢師、部門領導形成諮詢督導團隊,為在一線服務的社會工作者、志願者提供專業支持。崑山市柏廬城市管理辦事處和崑山市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共同發起了“柏廬防疫心理支持志願服務工作小組”活動。


「地方聚焦」與您一起戰“疫”的江蘇社工

把溫暖送進困境兒童的心門

未成年人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需要特殊關心的群體。當前,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各地學校延遲開學。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情況怎麼樣?

困境兒童是社會關心關注的群體。他們有許多人與祖輩共同居住,可能存在疫情信息瞭解不及時、物資缺乏等情況。南通市崇川區仁愛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在瞭解崇川、港閘兩區困境兒童家庭居家防護情況時得到,有6個困境兒童家庭需要口罩和消毒液。社工們當晚就通過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籌集口罩與消毒液,最終在一家超市採購到了口罩和消毒液等物資。他們連夜將物資送到困境兒童家中,叮囑他們疫情期間非因工作或生活所需絕不外出,指導他們正確佩戴口罩和安全使用消毒水。

蘇州明基友達公益基金會的醫務社工,通過QQ、微信等社交平臺與基金會“麥心築夢”助學項目的部分受助人進行連線,關心問候孩子們的近況,重點了解孩子們對疫情防控的掌握情況。醫務社工用深入淺出的語言介紹應對疫情的防護措施和注意事項,分享權威的疫情信息,瞭解孩子們對疫情的認識情況和目前的心理狀況,幫助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學習掌握抗擊疫情的知識,並鼓勵孩子們將學到的防疫知識和心理疏壓技巧分享給家裡的親人。

張家港市困境兒童關愛中心的兒童社工在市民政局帶領下,在全市範圍篩選需要幫助的兒童,評估他們的緊急迫切需求,排查並鎖定高風險兒童。招募統籌可以參與疫情防控的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合理排列工作表並進行必要培訓。中心的社工通過電話和微信對219名困境兒童進行了跟蹤排查,共計送出2600個醫用口罩,及時為52個相對高風險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服務。

轉移陣地,開展線上服務。疫情發生後,根據相關要求,社工服務機構、志願服務組織等停止了常規性的服務。廣大社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作為,將線下服務轉移到線上,做到服務不間斷。蘇州崑山市大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動員骨幹社工、志願者開展困境兒童專項服務,實施微信群內日報制,密切關注困境兒童的外出情況、疫情人員接觸史和身體狀況,並鏈接心理諮詢平臺,免費提供遠程心理支持緊急救援服務。

鎮江仁愛社工中心在鎮江京口區未檢檢察官的指導下,利用“仁愛護航”QQ群、電話、微信等線上交流方式,逐一核查、跟進15名附條件不起訴考察期內未成年人的生活情況,指導他們做好自我防護;通過每日打卡報平安,嚴守疫情防控管理要求,確保特殊時期做到防疫和幫教兩不誤。宿城區青少年心理健康志願者協會的成員積極主動參加疫情防控心理支持志願者團隊,為需要心理支持的青少年群體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和干預,堅定戰“疫”信心,減少焦慮情緒。

泰州市公益先鋒社會工作服務社通過線上交流工具,與本地困境兒童家庭保持通暢聯繫,舉辦各類線上趣味主題活動,既豐富了孩子的生活,也幫助孩子和家人疏解不安情緒,提高服務對象抗壓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