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溃散的军队基本上很少敢攻击督战队?

全面战争影视


为什么有人说“溃散”的军队基本上很少敢攻击“督战队”呢?

  

首先,督战队就是战场上监督士兵作战的部队,他们一般是战时组建的,有权对逃兵进行处置,实际上军队中是没有督战队这个编制的,作为旧式军队的一个特有产物,在现代军事体制之下,军队的组织管理已经不是封建制度之下的军事管理可比,督战队也是旧式军队的产物,国军的士兵大部分是靠抓壮丁强征的,厌战心里严重,打起仗来逃兵特别多,所以督战队就成了国军维护战场纪律的重要武器,督战队还可以充当预备队,如果一场战役连督战队都全部阵亡,足以证明这场战役的惨烈

其次,督战队的武器装备精良,加上他们位于战场后方,占据有利地形,溃兵们一旦畏死撤退,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向溃败开火,溃兵们在战场上也是死,撤退也是死,干脆在前线和敌人拼命算了,至少不会落个逃兵的骂名,而当督战队杀鸡儆猴,消灭了几名溃兵后,后面的溃兵根本不敢撤退,更别谈攻击督战队了,当遇到大规模溃败的军队,督战队则直接选择用炮火封锁他们后退的道路。

最后,封建制军队一旦出现战败,溃兵就成了流窜的犯罪分子,无法管束,在现代军事体制之下,溃兵只是失去了指挥的人员,宪兵的任务之一,就是收拢这类人员,当溃兵遇到他们实际上就等于找到组织一样,他们可以得到重新编组,重新回归于军队作战体制之,现代的军事体制之下,不需要用枪逼着士兵去作战,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可以将溃兵重新编组起来,重新投入到作战当中,这在现代军事体制当中是一个优势,这也是封建制军队与现代军队的主要区别。

  


读史论天下


一般情况下,督战队往往只有那么几个人,二战苏军为例,苏军一个师的兵力,督战队也就一两个连的士兵,多了没有,也拿不出来。

苏军督战队的作用是拦截溃兵,多数情况下,拦截的是个别数量的溃兵,但是一旦整体溃败,这些督战队也是溃散士兵中的那么几个。而士兵反抗督战队,基本不可能。



如果是大面积的溃退,多数情况下是这仗已经是没法打了,苏军会下令撤退。但是大规模光明正大逃跑的事情,并不多。至于攻击督战队这种事情,一般不会发生。毕竟,溃兵就是溃兵,有勇气抵抗督战队的话,就不会溃退了。


并且有一个问题很关键,督战队这类性质的队伍,通常是见官大一级。而且,随便通知一下,其他没溃退的部队会立刻合围过来,这不就找死了么。逃跑归逃跑,攻击督战队,等于造反。

攻击督战队,确实就是造反,这就是死路一条了。个别的一个两个士兵不会有这种勇气,但是整个部队这样做,基本是没啥希望,只有绝望。

像类似于德军的,他们叫做战地宪兵,想进去是比较难的,素质必须过硬,要考核,要培训。当宪兵,对于德军来说,是个荣誉。德军宪兵主要工作是负责整肃军纪,战场上指挥交通,做导视,组织平民,都是他们的工作。



一般溃散的时候,这仗已经打不下去了,全军都在败退。督战队,也是跟着一起败退,仗都打输了,也不能自己傻傻的顶着对吧。


军武文斋


谁说溃散的军队很少攻击督战队的?!这要说说督战队的作用机制,从古到今,无论中外,督战队的作用就是以少数人,借军队组织的力量,用执行战场纪律威压多数人,战场是个让人高度精神紧张的地方,是真正需要直面生死的地方,再强的军队,都无法完全制止有人在临战时,精神崩溃,出于本能的溃逃,而战场一有人逃,更容易带动一大批人逃,结果明明可以打赢的仗,就这么崩了……



这时督战队的作用就体现出重要性来,无论战前怎么做动员工作,怎么强调战场纪律,一但上战场,督战队就是军纪的最后底线,它的作用机制就在于最早发现动摇份子,一有苗头,立即严厉警告,当凶狠的警告,稍被质疑,就会直接当场处死动摇者,用他的人头,来震慑潜在的动摇者,稳定全军军心。所以督战队最关键的作用就是要发现及时、处理果决,不能有丝毫犹豫,必需有杀气冲天的权威性。至于说溃散的军队,不敢攻击督战队,这是一个伪命题了:当一支军队,还有督战队,逃兵还头脑清醒,知道不能攻击督战队时,绝不是一支溃散的军队!


所谓溃军,那是兵败如山倒,完全没有组织建制,发狂一样只知逃跑,会疯子一样的攻击挡在他逃跑路线上的一切。历史上就发生过一场很离奇的战事,后金建奴第三次入关劫掠,兵锋一直直指山东,前锋某营扎营后,第二天因大雾,没有出动,只是派侦骑外出哨探,不料数里外就是山东总兵刘泽清因恐惧后金,猬集成一大坨的山东地方兵马,发现后金侦骑后,全军崩溃,竞相逃命,谁知大雾里遇到的是反方向回营的后金侦骑,十几万人朝后逃,却是朝后金前锋营方向逃跑,结果十几万人在个位数的侦骑追赶下,在大雾里居然莫名其妙把有两千多人的后金营冲垮,踩踏如平地,形成后金该次入寇最大损失。

我国古代兵法都有穷寇莫追、归师毋竭的总结,面对一支崩溃的军队,胜利者从后面追击掩杀才是最好最大限度扩大成果的方式,要堵在前面,即使胜利,也要付出更大代价,这是作为胜利者的敌方,而崩溃散兵己方的督战队,在这种时候,试图阻拦溃兵,根本就无需溃兵攻击,直接就会被人潮踩死!所以督战队必需在部队最初有不稳迹象时,就铁血镇压住,这时候镇不住,等崩溃发生,那就无力回天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溃散的军队不敢攻击督战队?孙元良就敢!事实证明,打不过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战败溃散的军队不敢袭击督战队?督战队明明人数很少啊?其实历史上,还真有敢袭击督战队,那就是国民党将领中最擅长逃跑的"白马将军"——孙元良。

孙元良这个人,黄埔一期毕业,生得一副好皮囊,又有一个"党国元良"这样讨喜的名字。这两点,让擅长相面、测字等神秘学说的校长对他刮目相看。在黄埔军校时孙元良就受到校长青睐,毕业后更是成为天子门生,平步青云。自从龙潭之战时不战而逃反而被送到日本进修,此人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打得过就跑,打不过就跑快点!

抗日战争一开局,日军就一路攻击到了首都南京。孙元良作为71军军长兼88师师长,负责中华门守卫。中华门刚刚受到攻击,孙元良就带着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孙元良到达挹江门时,早遭到了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的机枪"劝阻",只好返回中华门继续作战。

非常有趣的事,宋希濂和孙元良一样,都是黄埔一期的同学还都是师长兼军长。宋希濂本来是36师师长,结果又当了73军军长。其实,孙元良和宋希濂的两个师,因为前期在淞沪会战中大溃败损失惨重,没有来得及整编补充,连一个师都凑不齐,结果还加上了一个军的番号。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抗日战争爆发,各路杂牌军地方军溃败严重,随便拉过来都能转化为中央军。其实这是国民党内讧的重要表现。

孙元良的想法很简单,南京城肯定守不住,最后肯定要撤退。晚撤退不如早撤退,早撤退保全军队也算立功一件。而且,唐生智早在作战部署中讲了,如果正面突围不可行,就从城北坐船过江!大家都知道长江码头上的船都调走了,到时候肯定拥挤不堪,大型踩踏事故不可避免。所以,必须走!

可是,孙元良没想到的是,唐生智要求背水一战,开走了所有的运兵船,还在江边码头挹江门附近设置了最精锐的36师当督战队。可是,为了给自己逃跑留一条后路,唐生智竟然秘密告诉黄埔系中央军,可以北渡长江撤退!

孙元良的赶早班船想法是对的,国军在南京城墙上没死多少人,反而在江边的轰炸和踩踏中死伤过半。剩下大部分又逃入南京城,成了南京大屠杀的导火索。

只可惜,孙元良打不过宋希濂,只好躲进南京城的妓院里,直到南京大屠杀结束,才独自回武汉编故事继续当官。

溃败的军队,绝对不敢攻击督战队,主要原因有三:

1,溃军没有编制,没有战术配合,想要打败督战队,几乎没有可能。

军队的战斗力,来自于内部的严密组织体系,作战时,机枪如何压制,步兵如何迂回、步兵炮如何精准打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些战术配合,溃军不可能打胜仗。

2,溃军没有军心战心,如惊弓之鸟,随时准备丢下武器,甚至已经丢下武器,不堪再战。

溃军,已经在前线的战事中失利,不管是心理上还是战斗力上都已经大打折扣。好比是受伤的飞鸟,听到弓弦声就会崩开伤口,彻底崩溃。军阀混战中,一股2000人的溃军准备洗劫长沙城,却被湖南一师300名学生打败。

3,溃军通常都是杂牌,督战队是嫡系,平时就低人一等,吃饭军饷和军械都不如人,没法打。

明清以来的军队封建建设中,常常搞出一套金字塔般的尊卑体系。明朝将领打仗主要靠重金豢养的家丁,清朝则是每一级军官都建设了自己的"标兵",平时是保镖,战时是先锋队。这一点被国军完美继承,每当打仗,都是用最亲信装备最好的警卫当督战队,最疏远的杂牌则用于当炮灰。

但凡是当了溃军,就失去了军人的勇敢和尊严,想要和每天欺负他的督战队干仗,首先就不敢干,即便是干了也干不过!


历史知事


1944年9月,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本来是可以轻取龙陵的,因为守城日军最高指挥官小室钟太郎中佐是个比较“佛系”的军官,他在远征军攻城部队没有发现的空当,曾经主动放弃城池向中缅边境撤退,这也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官非常罕见的行为。



小室中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属于那种很有文化却不善作战的军官,原职为第56师团工兵第56联队副联队长。滇西反攻开始两个多月后,日军第56师团损失惨重并且军官数量骤减,于是小室中佐被紧急任命为龙陵守备队队长兼混合支队司令官,他接到的命令是,率领若干联队各一部番号杂七杂八的2000多日本兵死守龙陵。

战至1944年9月14日,腾冲、松山已经接连被远征军攻克,由于滇缅公路打通后物资源源而来,十几万远征军得以向龙陵云集,兵力火力占尽绝对优势,连第五军第200师都奉命赶来参战。



守备队长小室钟太郎认为自己的部队已被师团部完全抛弃,继续打下去是一场毫无希望的战斗,守城信念遂发生动摇,为挽救2000多部下的生命,于9月17日晚擅自率部撤出龙陵,一路向西逃跑。然而次日上午,奉命出动的日军第33军宪兵队在芒市公路上截住了这支抗命溃逃的部队,并逮捕了小室中佐以下所有军官,宪兵队长石田德二郎大尉宣布接手司令官职务,下令部队立即返回龙陵城。

也就是说,在整个9月17日的夜里,龙陵城处在没有鬼子一兵一卒的空城状态,可惜主持进攻的第71军副军长陈明仁没有掌握这一情报,浪费了唾手可得坚城的大好机会,殊为可惜。等到远征军重新进入龙陵时已经是两个月以后的11月11日,付出的代价是29803人的巨大伤亡(日军后面增兵了),这些按下不提,重点说日本人逃跑这事。



日军的宪兵队在战场上即有督战之权,从第33军宪兵队长的军衔来看,这个宪兵队的兵力规模不会超过一个中队,但是2000多逃兵根本不敢反抗,军官乖乖被捕,士兵顺从命令。返回龙陵城后的下午5时,石田大尉下令枪毙了小室等五名军官,其中小室被允许剖腹自杀来谢罪,这个古怪的中佐拒绝了传统的自裁方式,选择用王八盒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见了吧,尽管原司令官小室中佐的军衔高石田两级,也只有被处决的份,并没有出现率部反抗甚至主动攻击宪兵队的行为,这就是督战队或者宪兵队的权威。一方面,是日军纪律比较森严,代表军司令部出动的宪兵队享有巨大权威,一方面是溃逃官兵本身就是心虚,明明知道弃城是抗命行为,遇见督战队肯定拉松,只能任凭处置,反抗那就是“造反”了。



从1936年“二二六事变”处决叛军军官开始,日军绝少再出现攻击上级的反叛行为,山东馆陶县驻军中队曾有五个鬼子兵殴打了小队长,被冈村宁次下令全部枪决,同样,督战队代表着上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司令部,日本兵是不敢造次的。不要错误理解日军所谓“下克上”的风气,那是特指中级军官的独断专行,不代表日军随便就能抗命和藐视命令。

大约是耳熏目染,1947年陈明仁守四平街时也学会了这招,打到6月18日蒋军已经丢掉整个城西区,第71军覆灭在即。陈明仁下达了一道严酷的命令:各部队独立死守,打光为止,转移和放弃阵地的命令只有他本人有权发布。



同时以军部人员组成督战队,前一道防线的部队如果没有命令擅自后撤,后一道防线的部队即有权在督战队指挥下射杀溃逃官兵,这道命令为第71军等来援兵起到很大作用,也没有真的发生火拼事件。

敢攻击督战队的军队有没有?肯定存在,一般是那些军纪败坏的军阀部队,比如北伐时期的吴佩孚直军和张学良奉军,为了阻止部队后撤都设立了督战队。在临颍血战中,张学良的督战队一口气枪毙了四名作战不利的团以上军官,但是仍然不能挽救败局,溃逃的士兵真敢向督战队开枪,那真是兵败如山倒,因为向前向后都是死,督战队总比北伐军好对付些。


度度狼gg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俺突然想到了《我的团长我的团》那个扣了鼻屎都要搁嘴巴里吮一吮的龙文章,这个波皮无赖似的糙汉子。

“你们是沙子做的军队吗?一个能卷走十个,十个能卷走一百个!”即痛又恨:“回去!打回去!告诉河对岸的孙子,咱手里的家伙什不是烧火棍!你们还想让他们挖了你们的祖坟,糟蹋你们的姐妹吗?”

他在怒其不争,恨其不争,为什么会这样?

但这又能如何,依然阻挡不住被恐惧所笼罩的溃兵,他们害怕,他们怕死,而且怕的要命,哪怕能多活一秒,他们也乐意。

“砰!”盒子炮一枪打爆了溃兵中跳的最欢的。

在溃兵的眼中,出现了一个利用死亡威胁他们的混蛋。

“打!打回去!冲!冲回去!俺们不要把屁股对着小鬼子。”

吃自己人的子弹,还吃小鬼子的子弹,选一个!

能拆了骨头的重机枪就摆在众人的眼跟前,前后都是个死,打小鬼子也许还能赚一个。

此刻的龙文章扮演的就是一个督战队的形象。不得不说,龙文章是一个短兵相接的天才,俺喜欢这个占人便宜还特别不要脸的家伙。

挨他一个大耳瓜子,还得跟着他玩命的冲锋:“妈妈呀!”挨一个耳光还得赔上一条命,值了!

刀子捅到鬼子的身体里,那种畅快,奔跑中盯着鬼子因为恐惧流露出来的害怕,那种痛快,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说实话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俺哭了,看着他们满足的笑容,看了十次流了九次泪!

如果当年大华夏多几个这样的家伙,咱能被鬼子不要脸的喊出三个月占领大华夏的妄语吗?不能!

恐惧何尝不是战场最后一支强心剂,兵法上把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战场的决斗往往取决于下场双方的意志,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那么督战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用而生的。

督战队往往拥有精良的装备,素质超强的士兵来担当,在大华夏军阀混战的时候,督战队还被分为大刀督战队,手枪督战队,以及机枪督战队,可谓手段多样。

但督战队,真的能够起作用吗?

要俺看,一支没有灵魂的军队,他需要督战队,需要他们去维护,去监督整支军队的运作!

但一支拥有灵魂的军队,督战队?这是一个没有用的摆设,还不如将他们投入到敌对的正面战场,后方不需要他们。

举个例子,做个对比,大家伙就心知肚明了。

贺胜桥之战。这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路上的一场著名战斗,战斗双方是国民革命军和吴佩孚。

话说吴佩孚的军队崩溃了,那叫个兵败如山倒,你跑俺也跑。

阵地眼瞅着就没了,吴佩孚急眼了,这就命令他的大刀督战队,机枪督战队架到了贺胜桥上。

在暴怒中的吴佩孚,干掉了十几个团长,旅长挂在桥头上示众。

就算是这样,依然阻挡不了溃兵的脚步。步枪响了,手枪响了,机枪也响了,大刀也砍了过来。

而溃兵却拿起了手中的武器,对准了昔日的长官,一场自己人的厮杀可就开始了。

最终吴佩孚被自己的溃兵逼上了火车跑了。

这就是一直没有灵魂的军队,面对督战队,当敌人给予的恐惧大于督战队给予的恐惧,啥督战队不督战队的,这就是敌人。

溃兵很少攻击督战队,这是在督战队的恐惧大于敌人的恐惧,或者督战队压根不会成为溃逃路上的绊脚石的前提下。

如果是面对其他时候的督战队,溃兵依然会举起他们手中的枪,干掉督战队。这种事不在少数。

当年朝鲜战场上,大宇宙帝国韩国每次要溃逃的时候,他们总是先干掉督战队然后在跑,这已经形成了规律了。你们不得不说他们的奇葩。

那么一支有灵魂的军队呢?

上甘岭战役,躲在地道里的大华夏军队,在夜以继日的炮击中,在饥饿的笼罩中,在口渴的煎熬中,他们有督战队吗?

长津湖之战,面对飞机的轰炸,坦克的炮击,机枪的扫射,一个连队的坚持下,能活下来的没几个,他们有督战队吗?

在零下四十几度的严寒中,穿着单衣,枪口瞄向大桥的连队中,他们有督战队吗?到死他们都在盯着那座桥。

不哭!泪水会结冰的,不睡!不然赶不上战斗了!需要督战队吗?不需要。

他们知道只要坚持下来,胜利就是俺们的。国家已经打了好多年了,他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俺们这一代战斗已经打多了,所以战斗在他们这一代结束就好了。

不就是命吗?玩的起!俺死了,至少这个国家还在,这个民族还在,至少他们不用再打仗了。

这就是一支拥有灵魂的部队,他们压根就不需要督战队。

所以抗洪的时候,将军可以跳入缺口用身体筑人墙,士兵也可以!因为他们是一支有灵魂的军队。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抗战初期,国军在从淞沪会战溃退下来之后,没有能够按照战争爆发前的计划,从淞沪战场退到吴福线,锡澄线一线继续依托既设永备国防工事继续抵抗,拒止日军,而是一路直接从上海溃退到了南京一带。原本战前的计划中,应该是在淞沪战场顽强抵抗之后,退到国防工事,第三步是后退到南京一带,与日军进行战略决战,将日军反包围并歼灭之。但战争的发展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只能仓皇组织南京保卫战。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除了教导总队之外,还有七十四军,八十七师,八十八师等部队,以及从广东刚增调过来的六十六军,八十三军等部队,这些部队中,除了教导总队建制完整之外,其余部队都在之前的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但是留下来参战的已经是相对比较完整的部队了。比如原本有上万人的八十七师,八十八师,这时候也只有三四千人残兵败将了。

三十六师撤退到南京之后,经过收容整顿,还剩下了四千人左右,在参战部队中,算是情况相对比较好的,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一些。所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命令将三十六师配置在南京北部沿江一线,一方面是防止日军沿江西进,从江上登陆,进攻南京,另一方面则是长官部交给了一个特别的任务,也就是控制江面上的渡轮,没有长官部的命令,任何人不许渡江向长江北岸撤退。


作为黄埔一期生中损失惨重佼佼者,宋希濂这时候已经是三十六师师长,并且在淞沪会战后期,为了表彰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三十六师三个表现比较好的部队,分别给了三个军的番号,分别由这三个师的师长王敬久,孙元良和宋希濂兼任,但是实际上各军仍然只有原来的一个师,这就是七十一,七十二和七十三三个军。宋希濂这时候名义上就是七十三军的军长。

宋希濂接到任务之后,就将部队分为几部分,一部分沿江守备,防止日军从长江上登陆,一部分则占领制高点,控制挹江门一带,防止参战部队提前从这里逃跑溃退。不过,日军在追击前进的时候,并没有从长江上登陆,所以三十六师在南京保卫战期间实际上并没有和日军发生战斗,主要的任务实际上就变成了控制挹江门,阻止其它参战部队逃跑,这就相当于整个战场的督战队了。

到十二月十二日,国军在南京城外的防线已经被突破,国军被迫放弃城外紫金山等主阵地,退入复廓阵地,继续抵抗。但是这时候日军从芜湖登陆,向北进攻,切断南京国军的退路的消息已经传过来了,参战的各部队刘开始人心动摇,准备逃跑。孙元良先带着两千多人跑到挹江门,要求出城渡江,但在三十六师的一番劝解之后,又回去继续抵抗去了。这也是南京保卫战种第一个逃跑的部队。


到下午五点,各部队都得到了撤退的命令,但先得到消息的军官开始纷纷直接扔掉部队逃跑,剩下的部队在各种留在阵地上的军官的带领下向挹江门一带跑。但是这时候三十六师控制挹江门的部队仍然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所以拒绝放行,并且对企图强行闯关的部队开了枪。因为这时候各部队都已经完全乱了,失去了建制,每个人都在争先恐后的逃跑,所以完全是混乱无序的强行通过挹江门逃跑,最后导致大量的人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再挹江门一带被踩死了。

也是因为三十六师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让三十六师和宋希濂本人后来在同僚中的名声受到了影响。实际上,在一开始三十六师还能开枪吓退逃跑的士兵,但是当人越来越多之后,三十六师的部队实际上也开始溃逃,而他们的处境和下场也并没有比其它部队好多少,同样是没有办法渡江,许多人自己扎竹筏渡江时被日军扫射,落入江中淹死了。


萧武


都说穷寇莫追,什么叫溃军?那是一波为了逃命,可以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主。如果能被督战队弹压回战场的,只能说他们还不能算是溃军。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军队纪律约束了,并且深信没有什么比他们回头更糟糕的事情了。


其实督战队历史比较悠久,历史上最早的督战队出现在罗马军队。其实督战队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军队里出现逃兵,而影响到整个军队的情绪和节奏,恢复军队纪律。因此他们有直接处理逃逸士兵的权力。

当正面战场攻击不利的时候,出现了极少数的怯战情绪,开始出现小规模逃逸的时候,必须让督战队及时弹压回去,纠正着负面影响。

逃兵如沙子,一个逃兵会影响一个排;一个排会影响一个连;一个连会影响一个营。而督战队就是要在逃兵“聚沙成塔”成为溃军之前,将整体溃败的可能消灭在萌芽里。


如果整体崩溃一旦发生,就凭人数远低于军队的督战队是根本弹压不住的。阻挡溃军,只会被踩死。所以此刻不得不动用规模比这支部队更大纪律的部队进行拦截,使溃军冷静下来,恢复秩序,重新归建,再组纪律。

这里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溃军到底敢不敢攻击督战队。

第一个例子,1951年4月朝鲜战场上的李承晚的韩军第6师。


由于在1950年10月遭遇过刚进入朝鲜的志愿军第40军,所以韩军第6师对我们志愿军惊恐成疾。在我志愿军距离战场还有1英里的时候,就发了疯地整体溃退,抛弃了刚修筑的战壕,丢开友军英国格鲁斯特军团,把美军第3师第6步兵团直接暴露给了我志愿军。

这很丢脸,但是更丢脸的事情是,李承晚为了给友军有交代,夺回阵地,派出了督战部队对韩军第6师进行弹压。结果派出去的督战队被韩军第6师溃军彻底杀光了。谁说溃军怕督战队?韩军第6师的溃军就不怕。

另一个例子,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中孙元良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


中华门受到日军攻击的初期,负责守卫中华门的国军71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就当了逃兵,就带着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在未接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向下关撤退。结果到达挹江门时,遇到了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宋希濂摆出机枪,要求孙元良要么回中华门继续作战,要么被机枪收割。孙元良只好带着部队回中华门。

宋希濂的督战队之所以能弹压得住孙元良部,是因为孙元良是逃兵而不是溃军,他的部队秩序仍在。


炒米视角


我想说一句,这个人真的是电视剧看多了吧!首先咱们先了解一下什么叫督战队,督战队就是战场上,为了防止士兵逃跑的一种临时组建起来的部队,他们有权利对于逃兵进行处置甚至当场枪毙。而我们最常看到的是在电视上国民党临时抓些壮丁到战场跟解放军作战,为了防止这些临时兵逃跑,而弄个什么军官督战队之类的东西。但是结果很显而易见了,并没什么用。

而有人说溃散的军队很少敢攻击督战队这件事情,在我看来本来就不成立的。首先来讲,什么叫溃散的军队。如果真的说这支部队溃散的话,那么督战队应该也算是其中的人员吧!前线的部队跟督战队本来就是一个部队的,只是说两者的任务不同而已。

如果真的比较一下其中的战斗力的话,我感觉可能溃散的部队的战斗力可能会比督战队更强一些。

第一,溃散的部队虽然他们打了败仗,但是既然他们在战场上活了下来,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更渴望的是想要如何让自己生存下去,所以这个时候不管是遇到谁,如果敢组织他们逃生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会跟他们拼命。

第二,对于督战队来说,他们虽然装备可能比溃散下来的部队装备优良的多。但是督战队的人员数量比较少,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让战士们去战场上拼命。如果真的是遇到大部队从前线溃败下来,他们最可能的就是跟着溃败下来的部队一起逃走,而不是去敢强行让溃散下来的部队重新回到战场上。

所以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应该不成立。


临沂百态


督战队其实就是在战场上监督士兵,防止出现逃兵的兵种,他们有着当场处置逃兵的权力。

在古代的时候,虽然并没有专门的兵种督战,但逃兵的行为还是明令禁止的,一旦发现就是处死。而且古时候,打仗都是密集的军阵冲杀,即便是士兵想要逃走也无路可退,还不如往前冲了。如果打败仗之后,溃散的军队都是四处跑路的,哪还有心情攻击其他人,而且古代将领遇到了大规模溃兵,根本是不敢拦他们的,而是让开道路让他们通过。因为在历史上溃兵冲击己方阵营,最后被随之赶来的敌军击败的案例数不胜数。

而在一战的时候,各国也开始组建相关的督战部队了,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属于现代化战争,更加地残酷。比如在一战时期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可见其战况的惨烈。在这种情况下,士兵就有可能心理防线崩溃而当了逃兵。二是一战中的士兵伤亡人数也很多,也就导致了很多士兵都是新兵,根本没有任何战斗经验,更没有战争的准备,所以他们一旦遭受到打击,就很容易出现逃跑的情况。

不过即便是有逃兵,他们也是不敢攻击督战队的。虽然督战队的人数不多,但也有上百人,如果逃兵还能够打败这些督战队,也不至于当逃兵了。如果逃兵的人数太多的话,那说明前方的战事基本上已经失败了,那么督战队也就跟着逃兵一起撤退了。所以说,督战队是针对那些临阵脱逃的士兵而设立的,至于因为战事不利而溃散的大批士兵,督战队也无力回天,更不会拼命阻拦了。

其实督战队的作用像是一条大河一样,给士兵们背水一战的感觉,能够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在二战苏德战场中,苏军和德军浴血奋战,期间数百万人伤亡,战争的残酷性已经是空前绝后了,以至于后来德军的士兵打死也不去东线战场。而苏军能够在残酷的东线战场上坚持下来,其实也有苏军设立的督战队的功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