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物資緊缺,他們“轉行”了

 疫情之下,口罩成緊俏貨。

在內蒙古,為了保障口罩等防疫物資的供應,大家沒少想辦法。

一些企業“轉行”了。石油化工、紡織服裝企業等紛紛“跨界”轉產口罩。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發佈“支持復工復產十條”,表示對生產企業轉產生產口罩、防護服等應急物資的,簡化生產資質審批程序。


應對物資緊缺,他們“轉行”了


  在鄂爾多斯控股集團東泉公司車間裡,正月初四開始,40多名紡織工人開工生產基礎外用型口罩。這裡曾經用來製作羊絨大衣的生產線現已被改造,用於生產抗疫一線急需的防護服,每天平均生產防護服300~500件。


  原本主要生產無紡布的內蒙古中煤蒙大新能源化工有限公司,2月7日緊急調整生產計劃,轉產防護服和醫用口罩基礎材料聚丙烯Z30S丙綸纖維;中國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24小時加班加點生產聚丙烯HT40S,以滿足口罩、醫用防護服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


  內蒙古格林特製藥有限公司第一條醫用口罩生產線於2月12日建成投產。該公司負責人表示,2月底前有望建成8條口罩生產線,預計8條生產線可日產50萬隻口罩。


  捐口罩、護目鏡、防護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盒、藥品……除了生產,還有捐贈。疫情發生以來,內蒙古多家單位捐錢捐物資,支援疫情防控工作。截至2月14日17時,全區紅十字會系統累計募集接收捐贈款物合計55682.59萬元。


  一些年輕人動起來了。疫情面前,內蒙古青年們有擔當,有作為。


應對物資緊缺,他們“轉行”了


  80後小夥兒李輝,正月初二和初三的下午,在包頭東站附近向路人免費發放了2萬個口罩。他是一家一次性酒店用品店老闆,這些口罩原本是年前進貨準備賣給酒店的,疫情面前,他決定將這些口罩發給路人應急用。


  家在呼倫貝爾的一對俄羅斯留學生姐妹,跑遍了赤塔市內所有的藥店和醫療器械商店,購買了10000只口罩,全數捐贈給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購買口罩的過程中,有人留意到她們的“可疑”行為,報了警。俄羅斯警察瞭解實情後,深受感動。


  內蒙古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學生王佳龍,在越南旅行時跑遍了芽莊所有藥店,購買了2500個醫用一次性口罩,捐獻給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奮戰在防疫一線的工作人員。


  在武漢讀大學的楊澤晗,去年11月底學期結束回到內蒙古。疫情暴發後,他和武漢一些搖滾樂迷通過網絡發起組建了“魯磨路救援會”。從正月初一到初五,他協助團隊籌集到1000多人的善款,為湖北省內276家醫院提供了價值406982.5元的援助物資。


  一些醫護開始了“自救”。他們靈機一動,自己做起了口罩。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護士長劉愛華,和同事們用醫用吸水紙和醫用無紡布自制口罩,在全面消毒滅菌後發放一線以外的同事使用,把節省下來的醫用口罩留給一線醫護人員。


應對物資緊缺,他們“轉行”了


  在包頭市中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醫務人員用兩層醫用滅菌包裝材料加一層一次性洗臉巾,按照N95口罩的尺寸比例裁剪和縫製口罩,單獨塑封后滅菌處理,留給醫院採購的正規廠家口罩無法及時供應時備用。除此之外,他們還利用透明文件夾、海綿密封條、止血帶等材料製作了一批防護面屏。


  長期佩戴口罩,耳朵會被勒疼磨紅。一些醫護人員想出了小妙招,用牛奶包裝箱的提手鉤住口罩的帶子,可以代替耳朵掛住口罩,為耳朵“減負”。得知這一信息後,2月10日,湖北黃岡伊利乳業有限公司將15000多個提手郵寄給了湖北的24家醫院。


  一些藥房提供了服務。口罩預約,解決普通老百姓的購買需求。


  “口罩、酒精、消毒液均已售鑿。”大街小巷無數家藥店的門口都貼出了類似信息。許多普通民眾表示“一罩難求”。近日,全國多地區以各種形式上線了口罩預約系統,解決百姓購買口罩難的問題。


應對物資緊缺,他們“轉行”了


  2月14日,“內蒙古國大藥房”微信公眾號發佈了口罩線上預約服務的信息,當晚投放了1萬隻DM95一次性防護口罩,4分鐘即全部被預約。2月15日晚,該平臺繼續投放1萬隻口罩用於線上預約。預約成功後,可到呼和浩特市所有國大藥房線下門店購買。


  看到這個消息後,內蒙古其他地區的網友們投來了羨慕的目光:“什麼時候我們這裡也能預約購買口罩?”


  日前,內蒙古正加強民用洗滌、消毒用品供應,幫助民眾積極應對醫用口罩等防護物質緊缺。隨著口罩產能繼續擴大,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口罩需求也將會進一步得到滿足。


當然

相比買到口罩

人們更期盼的是

——疫情結束,摘下口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