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永动机”——王学军

“疫情就是命令,跟我出发!”娄星区疾控中心主任王学军铿锵发令,机动队员闻令而动,迅速集结,火速赶往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

无眠的指挥员,无畏的冲锋手

自疫情发生以来,王学军作为娄星区疾控中心一把手,又是预防医学的副主任医师,有着丰富的疫情处置经验,面临严峻的形势,他临危不乱,思路清晰,合理调配,狠抓落实,各项防控工作紧张有序的开展。

一天24小时,他最忙的时候没有合过眼。每天要参加不同时段的各类会议,回单位要及时传达部署、安排调度、分析病例的调查处置情况、核实掌握相关数据等等,一天下来,上百个电话,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都不能出错。晚上,接到阳性病例报告,身先士卒带队去现场开展调查处置,现场处置完回单位汇总分析,判定密切接触者,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工作常态。

抗“疫”“永动机”——王学军

(王学军(中),凌晨两点多,分析流调情况、判定密切接触者)

拼命的工作狂,“抠门”的贴心人

连续二十多天以来,高度紧绷的神经,白加黑连轴转,使得王学军满脸憔悴,胡子拉碴,喉咙嘶哑,但是他一直在坚持。

中心的机动队员说:“王主任是工作狂,高标准严要求,虽然有时候会感觉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作为单位一把手,都能带头忘我的工作,作为单位的职工,理应勇往直前,全力以赴投入这场战“疫”。王主任就是我们的榜样!”也有人说:“王主任就是战‘疫’场上的拼命三郎,连续这么多天不睡觉,顶着那么大压力、高强度超负荷工作,但是他一直在负重前行,从不退缩。”

由于王学军的高标准严要求,听着他的高音,大家都有点紧张,但是每当机动队员出动时,他都会细心地提醒:“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第一次执行任务的同志出发前,他关切地说“不要紧张,保护好自己”。为打好阻击战,保持战力持续投入,他强制要求一线人员必须轮休,保持战斗力。防护物资异常紧缺,特别是N95口罩和医用防护服,为了一线人员的个人防护安全,他千方百计想办法、各种渠道打听,哪怕有一线希望也会尽力争取,仅有的一点N95口罩和医用防护服,他视如珍宝,必须都留给一线人员。

可这位细心的当家人,对同事细心贴心,对于自己的身体却完全不放在心上。王学军患有高血压,必须坚持服药,可忙碌的他经常忘记吃药,妻子只好每天准时送降压药到办公室来,提醒他吃药,默默在背后支持。他的妻子说:“他性子急,每天压力这么大,又没时间回家,我很担心,我能做的就是准时送降压药过来!”

抗“疫”“永动机”——王学军

(王学军(右一),出发前为队员们准备防护用品)

合格的扛旗手,“不合格”的女婿

王学军的岳父患有老年痴呆症,并且非常厉害,春节期间又突发生病住进了医院,但是这个做女婿的一次都没有去看过,春节期间也没有去拜年,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上。

在王学军的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抗“疫”“永动机”——王学军

(王学军的妻子送降压药来办公室)

2003年非典,王学军时任防疫站副站长,一直冲锋在最前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任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的他,又主动请缨参与抗震救灾。2017年,抗洪救灾,他也是冲锋陷阵,带领疾控队伍有效地做好灾后防疫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作为疾控中心一把手,在这场疫情前面,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来不得半点拖沓,不能有任何一个环节的漏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任何时候我都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压实责任,优化、细化工作流程,全力以赴确保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王学军如是说,也是如此做的。

“在他的身上,有一种永动机的力量,不仅激励他自己,也激励着我们。”一位同事说。(张春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