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结束后报考医学的会变少吗?感觉吓跑的人比热血的人更多?

萌萌哒的甜甜酱


但凡做父母有在欧美生活过,很少有赞同子女在国内做医护的。13年中大医学系毕业同学,出校门就做网游去了,现在做大数据


Vannnnnnna


上初中的时候姥姥去世了,于是到了寒暑假,妈妈就会让我去个姥爷作伴。之所以老是我去,是因为姥爷的习惯别人受不了。

姥爷的作息时间优先于常人,怎么个优先法呢。不管冬夏春秋,姥爷早上三四点就起床了,然后就忙乎的开始做早饭,吃早饭,午饭时间大概是上午10点,晚饭是下午4点。

吃的早,自然睡的早,冬天下午5点半,夏天不超过7点,姥爷就开始睡觉了。

晚辈们没有一个受得了,就我适应了。

姥爷是个乡间赤脚医生,给人看病的口碑很好。姥爷手里有很多古中药方,尤其是对一些疑难杂症,更是一绝。

如果我没有读高中,上大学的话,那我肯定跟姥爷学医去了。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言归正转,聊聊正题。

此次疫情影响重大,这个不用我多说,大家都亲身经历了。

相信经过此次疫情,上到国家政府、科研专家,下到普通百姓、老弱妇孺,对医学、疾病、消毒、防护,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升级

志愿填报,广大学子多数都忽视了生化医学类专业。

近些年来,广大高考学子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优先选择经管类、计算机类专业,因为这样的专业比较有“前景”。

而生化医学类专业,很少被放在优先位置。

但是经历此次疫情,我们会发现,生死关头,还得靠如钟南山、李兰娟、张宏文等医疗专家,还得考广大的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没有他们,我们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得保障。

有句话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那是因为学医的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

现在医学本科毕业,很难找到工作,因为即使是县里面的医院,在招医生的时候,最低学历也要硕士起。而三甲医学院则更是没有博士学历进不去。

弟弟有个关系很好的高中同学,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选择了学医,毕业后,家里没什么关系,最后转行学编程去了。

学医的人基本要去考研。

学医的人,因为本科毕业后工作不太好找,绝大多数都会选择考研,因为是现实所逼呀。

但是医学类考研有很强的壁垒性,主要有两点:

  • 学医的考研只能继续考医学类。我们知道其他的多数专业,考研是可以跨专业考的。比如我本科学计算机,我考研要考经管类的,没问题。但是绝对不可报学医类的。
  • 学医考研内部也不允许跨专业。学口腔的不能去考临床,学造影的不能靠护理。

同样学其他专业的学生要考医学类的研究生,那也是不可以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崇高理想要有,但也要考虑以后的就业问题。


晓晓笔记


儿子高考时曾经特别想学医,但是因为分数不是特别高,读最好的医学院走不了,一般的又不愿意去,最后阴差阳错学了工科。

后来他给我们谈起为什么想学医,我才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他小时候一直身体比较弱,最让人担忧的是曾经因为阑尾炎住了两回医院。第一次是六年级,在我们县城医院,打彩超没有任何问题,孩子肚子又痛,医生叫做手术。我们权衡后没有做手术,连夜转院到南充,诊断为阑尾化脓,根本不能手术,只能用保守疗法,输液,用中药加蒜泥敷。

第二次阑尾炎复发是初三,几个孩子跑去南充考试,乱吃了东西,试没考完就进了医院,直接割掉了阑尾。

这两次经历让孩子看到某些医生专业素质真的不高,于是他希望能当一名医生,对医疗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

虽然他没有选择医学院,但是对于医生,我们却心怀崇敬,毕竟大部分医生素质高,医德高尚。

结束语:经过疫情后,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热血青年选择医生这个职业,特别是那些在这次疫情中得到医生救护的病患, 他们会希望让孩子长大后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来回报社会。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我只能说我的运气不好吧?真没有碰上几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或者的的病本来就比较简单,我岳父因为食道癌走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咽喉出现和岳父说的差不多的症状,心理特别害怕,就到我们这儿还算有点档次の医院,做了喉镜检查,顺啥咽喉囊肿,需要住院做手术治疗,好吧,只要没说是食道癌,因为我还能吃下饭,做手术也全是小事,因此回来请好假以后吧,就准备住院手术!

后来还是想了想,我再到一家大型医院再做一次喉镜检查呢,这次检查,医生说没啥,开店药就好了,好吧,先不作手术了,吃药,中药(因为是所中医院),可是吃了一段时间没效果,我又怀疑是不是真改做手术啊?所有又去了旁边我们省全是数一数二的医院检查,没问题,只需要吃药,西药偏多,同一个医院差不多去了了4次,任然没效果,难道我的是疑难杂症?

(你们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后来就逛上了头条,查找了一些我的症状的中医或者说一些用户的明间方子,也就这个时候对中医有所了解,自己开了一个方子,应该是:厚朴姜夏汤吧(原名记不起了),中医名叫梅核气,反正试一试的态度,居然神奇般好了,这期间我也自己熬制了芡实、薏仁、赤小豆等稀粥吃,到底是谁的作用虽然我也不清楚,没事了就好!

(新时代的英雄)

我的睡眠一直不好,看了名字,我们当地市级认定的中医大师,大师就是不一样,70多岁,摸脉只用了三秒钟(我后来一直在想,看着手上老茧很厚,三年能感觉到脉嘛),开药三副700多元,熬制以后就像绿豆汤一样,没一丝感觉,或许疗程不够,可是药太贵,不敢去了,我穷人一个!

还记得一次感冒,很严重,到一所医院去,检查下来还要打点滴,我几乎没有打点滴的习惯,500多元,吓得我直接走了,药店先买药吃了再说,力克舒,居然几元钱搞定了!

这或许只是我自己遇到的,但是我不怀疑有医术、有医德的医生,有时候可以和你聊上半个小以上关于病的问题,所以如果我要是再次参加高考,我一定会选择当医生的,因为我真的想靠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或者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我也能像白衣天使一样上前线!


杨锅来了


你的说法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接下来学医的人数只增不减,理由如下:

1、在经历此次疫情之后,国家势必会进一步加大医学人才的培养力度,学医的人将会有更大更多的平台来发挥自己的才能。


2、医学人才的待遇将会越来越高,目前已经有多个地方都提出对本次参加一线防疫医护人员给予优待,我想这不仅仅是现在的激励政策,而是一种长久的认同。

3、医护人才的社会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在经历这次勇敢的逆行之后,全社会对医护人员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誉,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更因为他们的精神。

4、医学人才缺口很大,未来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大学生最大的难题在于就业,如果某个职业有着大量的就业机会,我想学生还是非常愿意报考的。

5、医护人员的权益和安全将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保障,很多人莫名的担忧医护行业的一些劣势,我们必须要向前看,国家卫健委已经多次表态必须要确保医护人员的各项权益,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所以,我不认为接下来学医的人数会减少,我乐观的认为报考的人数反而会增多。在关键时刻,我们需要医护人员有勇敢的精神,但如果把医护看成一种普通职业的话,我们还是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而不能所有的行为都用热血来支配,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更多有趣的话题,请给我个关注哦


美蛙英语


疫情期间吓跑的比热血的多,这是事实。但跑的也不是没有热血,只是帮不上啥忙,尽量不给国家添负担,在家待着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据报道去驰援湖北地区的医护人员就达到3.2万人,国家陆续还在调兵遣将,现在的形势是国家需要你上你就责无旁贷,暂不需要的老实在家待住。

当然,疫情来临谁都害怕,光有一腔热血也不行,没有防护措施,出去就是无知,愚昧,甚至送死去了。

昨天我去医院急诊,保安拦截咨询病情,我刚说有的低烧,保安马上来推我,轰我去发热门诊,我背对着他,告诉他已经检查过了,排除冠状病毒的可能,让我来急诊开药治疗。保安松了口气,终于放行了。

害怕是正常现象,人之常情。

疫情过后报考医学院的会不会减少?我觉得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要增加,有志青年要报效祖国,会义无反顾,决不会因为一点疫情拦住他们为国分忧的脚步。

昨天女儿医院要派人员去前线,在微信上报名,那个场面热烈感人,都纷纷请战,我也支持女儿去,都知道前线苦还有危险,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安逸,需要出去锻炼锻炼,让他们尝点苦头。大家都在请愿书上签字摁手印,让人看了热血沸腾。女儿的朋友家有十个月大的孩子也报了名,有的都没有和家里商量就报了名。

他们不怕吗,他们也怕,但是强烈的责任心战胜了恐惧,让他们义无反顾。

不要在抹黑我们的白衣天使们,他们是我们的守护神,他们在一线冲锋陷阵,我们才是安全的。


元气女神


君子未死,人格未崩!疫情让我们明白:学医,不是为了争锋,而是为了守护。

我一朋友在本地三甲医院当业务副院长。有一次我问他:“现在医生这么吃香,每年一定有很多人想进你们医院吧?”他说:“现在真正打心眼里,想报考医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他又表示:”每年想进的不少,但能进的却少,尤其是名校毕业的更少。”

问其原因,他道出了个中原委:

1.医学专业的辛苦和医患关系的紧张,让部分考生不愿意选择本专业。

2.高学历或名校毕业的学生,都想进一、二线城市,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医院,很难引来这些凤凰。

3.医生的成长太慢,要在某个领域成为大拿,没有10——20年的沉淀很难出头。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困难,仍挡不住每年有无数的学子在报考医学专业。而此次疫情过后,我相信报考医学的考生,只会更多,不会更多少。

一、医生救死扶伤,是个崇高的职业,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喜爱。

我们学校有一个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女老师,研究生学历,人长得很漂亮,但年龄已经27岁,本人不着急,但父母担心再不嫁人,就步入剩女行列了。后来经人介绍了一个外科医生,谁知两人一见面就来电了,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大家问她为什么这么快。她自我打趣:“王八看绿豆,对眼了!”私下里她说:“缘分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崇拜医生。”当然,从现实的角度看,医生+教师本就是理想的组合:一个负责健康,一个负责教育。

如果说这是人们对医生的喜爱,那此次疫情中涌现出的诸多事迹,则更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伟大。

84岁的钟南山,72岁的李兰娟,吹哨人李文亮、患渐冻症的张定宇……还有大量用生命与疫情争时间的护士们,他们用无私、果敢、技术,与死神赛跑,与病魔较量,把14亾中国人挡在身后,令人感到,令人敬仰。

二、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医务人员。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医生会越来越受到亲睐,国家对医学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多。

在我国,历来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中同济”的说法。他们分别代表了我国五个区域最顶尖的医类大学,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升。在这五所大学的辐射和带动下,医学类院校遍地开花。

目前,国内有140多所医学院、医科大学,这其中,大部分比较好的“医科大学”都并入了985大学之中,例如北大医学部、上交医学院等,而仍旧以“医科”为名的大学还剩70多所,例如首都医科、中国医科、南方医科、天津医科、重庆医科等大学。

2019软科中国最好医科大学排名TOP10的有:


每一年报考这些大学的高考都很多,竞争相当激烈,录取分数也是逐年提高。所以,根本不担心没有生源。

三、疫情不会吓跑人,只会聚拢人。

人都有英雄情节,所以我们赞美英雄。

新冠肺炎发生以来,我们大都看到的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信息,但也有在考验面前退缩的人。

我们不能用道德去绑架他们,也无法去谴责他们,毕竟生命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样趋利避害的人只是极少数。

人活着,总是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因此,绝大多数人在灾难面前,都愿意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疫情面前,只有医护人员才明白:生命固然重要,但守护比生命更重要!

综上:

个人认为,疫情过后,报考医学的人,只会更多,不会变少!


大家觉得呢?

关注“豆爸侃教育”,说教育事,解教育规,做教育人!

豆爸侃教育


上高中时,我对于很多专业感兴趣,唯独没有填报医学类的专业。今天想来,那时的想法幼稚得有些可笑:害怕当了医生以后,给病人开错药怎么办,那可是性命攸关的事,我负不起责任。

直到前天看了上海“网红”医生张文宏的一个讲座,我的想法得以改变。他说到他所在的传染病学和防疫学,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人类和细菌病毒在共存,现在人类已做好准备,来面对很多疾病。

他判断清晰准确,能从病人的描述和症状以及皮肤上,确定是哪一种病毒而对症开药治疗。

看了这个讲座后,我突然觉得做一名医生真好,至少可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解我们自身,治病救人,多么伟大。今天的我,对医学有一种向往,对学医的人有了一种敬仰。



今年的新冠肺炎,让全国人民都在家待着,也让很多有高三学生的家庭很担心,担心他们在家时间待得太久而复习效果不好。

还有人想,这次疫情,让人们见证了做医生的责任和担当。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是做一个置自己的生死不顾而勇往直前的医生,还是做一个明哲保身的普通医务人员?

这次疫情中有1716位医护人员被感染,有6位去世。有一些医护人员的亲人感染没有床位,自己在工作岗位不能离开,眼睁睁见自己的亲人离去而悲痛不已。

但是,疫情终究会过去,大家的生活一定会很快步入正轨。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的热血高三学生,将来的高三学生,报考医学专业。



年轻的一代,除了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他们自我意识也很强。这次疫情后,社会的价值导向也许会有很大转变,人们对医生,科学工作者,有更深的认识,也会有更多的尊重。

所以,我认为,只要宣传工作到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来报考医学专业,从事医务行业,成为最美的白衣天使。



人类只要对自然界,对自我的认识足够多,足够深刻,认真去面对,用专业去对抗害怕,那将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英语老师Minnie


希望学医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的会这样吗?我认为不一定。

03年的非典和今年的新型冠状肺炎,不得不说医务人员的功劳最大,是他们冲在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与病毒做着斗争。

但是你我是否想过,在这两年中又有多少人在关注这些医务人员呢,最近的一次可能就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了吧。如果没有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可能连李兰娟、钟南山也没多少人知道。但是那些网红、明星的新闻、八卦又有多少人去关注呢。只能说,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太少,了解太少。而且在我们的认识中网红、明星挣钱容易,如果有简单的挣钱方式,又有几个人愿意去辛苦的挣钱呢。

网上有这样一段话:不要在挨饿的时候,才想到袁隆平;不要在遇到疾病的时候,才想到钟南山;不要在酒足饭饱的时候,反而想到网红、明星。

所以说,报考学医的学生多与少,与疫情的关系不大,更多的是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程度。


然规教育说


这是我给一个朋友文章的评论:“任何时候,都有逆风而行的人!或许,这些就是大智若愚的智者。”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把我们的“白衣天使”、“白衣仙女”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推到了“抗疫”第一线的战场上!让全国人民真正看到了谁才是真正的勇士,看到了谁才是解救我们出“新冠魔窟”的英雄!


是的,这次是血与火的考验,但这次也是白衣天使们充分展示人性光辉的时刻!

和平安宁时期,曾经有多少人对这些医护人员有这样、那样的说法,认为他们“只看钱、不看病”;曾经又有多少人为了一点点的不愉快,而对他们大打出手,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

可正是他们,在国家有难、人民有难的时候,逆风而行、逆行而上、舍生忘死、不顾一切地冲上“战疫”第一线!甚至还有像李文亮这样牺牲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英雄!

也正是他们,让我们这次疫情的患病民众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让我们健康的民众流下了感动的热泪!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2020年最可爱的人!

有英雄当然就会有懦夫,“抗疫”战争的严酷与残酷,当然会有一些人被吓到趴下;但却会有更多的勇士挺身而出!因为懦夫什么时候都是少数。而我更相信,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