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說了多遍打人不對,為啥不管用?分清“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相信許多家長都會遇到孩子發脾氣的情況,甚至有些孩子還會因為生氣去打別的小朋友。父母也會反覆告訴孩子,打人這個舉動是不對的,但孩子仍舊會被情緒所左右,想要出手的時候就不會手軟。就算是有些家長用語言威脅的方法來制止還是沒有什麼特別大的用處。

我的同事小於的孩子就是個暴脾氣,小時候還算是乖乖巧巧的,用他媽媽的話來講,幼兒園的時候脾氣還是挺好的,也沒聽老師說過有在學校打人的“豐功偉績”。這到了小學可就不得了了,三天兩頭有其他小朋友的家長找上門來告狀。

對此,我也是哭笑不得。但既然有問題出現,我們就需要去解決。《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曾明確指出:孩子的行為多種多樣,而其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和成人不太一樣的行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孩子打人的這個舉動被歸結於“攻擊性行為”裡面的一種。

攻擊性行為是以傷害另一生命的身體或心理為目的的行為,對他人的生理與心理上造成傷害的一種舉動。比如抓、掐、踢、咬人、威脅、羞辱、貶損、辱罵他人和毀壞物品等都屬於攻擊性行為。


家長說了多遍打人不對,為啥不管用?分清“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哪些舉動也屬於攻擊性行為的範疇之內的呢?

第一、情緒不穩定

有些孩子的性子非常敏感,遇到了一點事情就喜歡流眼淚,哭起來的架勢連十頭牛都拉不回來。有些孩子還會非常情緒化,喜怒無常,脾氣暴躁,這其實就說明你的孩子已經徘徊在攻擊性行為的邊緣了,如果再不加以正確引導,孩子很有可能就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

第二、喜歡摔東西

有些孩子表達不滿的方式也會比較偏激,脾氣上來的時候還會不管不顧地把家裡的東西給砸了,甚至還會以離家出走來威脅父母。這些表現其實也說明了孩子存在攻擊性行為的極大可能性。


家長說了多遍打人不對,為啥不管用?分清“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那麼為什麼原本情緒平和的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呢?

第一、生理原因

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這種攻擊行為的頻率會大大增加,尤其是男孩子,他們會錯誤地認為這些攻擊性行為恰好就是自身魅力的體現,他們更喜歡得到外界的關注和認可。此外,曾經有個研究表明,有些孩子生來就比其他同齡人對待外界困擾有更強烈的情緒,對於事情的反應也就會更強烈,一旦出現激烈的情緒就很難平復。而在這種急躁的情緒之下,孩子就很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第二、缺少陪伴

有些家長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環境,就會把孩子留在爺爺奶奶身邊教養。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這也會使得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減少。隔代教育的弊端就在於年老的長輩過於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卻對孩子交際等方面能力不夠重視,這也是孩子容易用動手打人的方式來宣示主權的原因之一。

第三、缺少知識和技能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採取攻擊性行為,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正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當自己的想法被否定時,當自己被小團體的人排擠時,只能通過身體的力量來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


家長說了多遍打人不對,為啥不管用?分清“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那麼如果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會對孩子的未來發展造成怎麼樣的影響呢?

第一、影響孩子正常的社交

在每個班級裡,我們會發現最受歡迎的學生要麼就是脾氣火爆的“黑老大”,要麼就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作為家長,我們當然希望孩子是後者。但是如果孩子是處於兩者之間的話,便是兩頭都不討好。因為脾氣不夠硬,容易被欺負,但又因為脾氣也不算太好,也就沒有多少同學喜歡親近他,這樣的話就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社交。

第二、影響心理健康

孩子之所以會動手打人,很有可能是因為心裡沒有安全感,如果長期處於這種惴惴不安,內心煩躁的狀態是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的。


家長說了多遍打人不對,為啥不管用?分清“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那麼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這種壞習慣,作為家長的我們又應該怎麼做來引導孩子,走回正軌呢?

第一、營造良好的環境

如果身處於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當中,那麼也就會減少孩子攻擊性行為的次數。在所有孩子的心理,沒有一個地方會比家更讓人覺得值得依賴。所有,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多麼重要。比如父母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經常陪伴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等等。這些實質性的行為也會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滿滿的愛意。

第二、用愛好發洩孩子多餘的精力

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宣洩情緒的窗口,這樣孩子才不會用錯誤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培養孩子擁有一個愛好是一個非常正確的做法,比如說畫畫、踢足球等等,畫畫可以安神,踢足球可以收穫運動的快樂。在運動的過程中,也可以讓遇到的一些困擾隨風遠去。


家長說了多遍打人不對,為啥不管用?分清“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第三、及時鼓勵孩子取得的小進步

著名的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孩子們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沒法生存。”當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漸漸學會用非攻擊性行為解決遇到的問題時,父母需要及時地鼓勵孩子,不妨這樣跟他說:“今天寶寶真棒,懂得把玩具讓給弟弟玩了,也沒有因為搶不到玩具就去打其他的小朋友,真是越來越厲害啦,媽媽給你點贊!”孩子在接收到爸爸媽媽的鼓勵訊號之後,也就能慢慢轉變過來了。

第四、排查生活中的“暴力原型”

有些孩子之所以出現攻擊性行為,很有可能是他們從一些傳播暴力思想的電視上學來的。這其實就是在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千萬不要讓孩子接觸到這類含有暴力血腥因素的電視或者電影。平時給孩子觀看的視頻也要經過爸爸媽媽的檢查,多看一些有益身心的電視節目比較好,比如動物紀錄片,益智答題類的節目等等。


家長說了多遍打人不對,為啥不管用?分清“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因此,作為家長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及時識別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和引導孩子正確發洩情緒,這樣才能讓孩子成長得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