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週歲就萌發“工具性攻擊”行為,家長應該這樣避免和處理

小元迎來自己四歲的生日,這天收到了好多的小禮物,其中有小元最喜歡的小恐龍。小元的的好朋友鵬鵬和小佩也來給小元慶生了,小元今天也是開開心心的大大方方的將自己的玩具都拿出來和自己的小夥伴分享。

眼看著就要到吃飯的時間,這個時候迎來了小元的哭聲,媽媽跑過去一看,發現小元緊緊的握著自己阿姨剛才送的小恐龍。

原來是三個小夥伴玩的愉快的,可是突然姑姑女兒欣欣跑過來看上了小元手中的小恐龍,硬是要上前搶,這樣一來的一搶不給的情況下,就把小元扯到地上給摔倒了,還給磕了一下頭。姑姑上前就開始教育到欣欣,你是一個六歲的小姐姐了,怎麼還去搶弟弟的東西!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也會經常碰到這種孩子之間的吵鬧行為,家長有時候也是很難無法理解,明明小朋友就很喜歡在一起的玩耍,但是過段時間後,就很容易爭吵起來,而且有時候還讓整個場面導致家長都不好控制,那麼對於欣欣的一個行為就是典型的一個“工具性攻擊”

孩子在一週歲就萌發“工具性攻擊”行為,家長應該這樣避免和處理

v 那麼什麼是工具性攻擊呢?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教授謝弗在《發展心理學》指出:“攻擊行為是任何有意傷害生物體的行為,且被傷害者會力圖躲避這種行為。工具性攻擊屬於攻擊行為的一種,是指通過傷害別人,而達到其他目的。”

我們可以這樣的簡單來理解到工具性攻擊,是把攻擊行為當做一個工具選擇來攻擊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上面舉到的一個例子,欣欣想要小元手中的小恐龍,於是就選擇了用推倒的一個目的將小元打到來得到小龍手中的小玩具。

大量的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和兒童間的各種衝突,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在整個0到6歲的期間迅速增加。4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是攻擊性行為的高發年齡。但是在此之後會逐漸減少。

孩子在一週歲就萌發“工具性攻擊”行為,家長應該這樣避免和處理

v 那麼對於一個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都有哪一些種類呢?

1. 工具性攻擊:像上述例子中出現的一個狀況,因為一個玩具而導致出現的狀況。當孩子特別想要一個東西的時候或者想要保護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孩子就會在無意識之間用言語或者肢體動作來對他人進行一個傷害。

孩子出現一個攻擊行為也並不是孩子的一個根本目的,而是孩子在玩耍之間出現的一個意外結果,不是設計得出來的結果也不是故意要去傷害他人的一個行為,大部分這種情況都是因為搶玩具或者傷害到自己的一個權利等

l 物品引起的工具性攻擊

這種情況是常見的情境,通常我們在生活中就會看到,雙方爭執同一個玩具或者同看上的零食,就會因為這種情況就會開始爭吵起來。

l 地盤引起的工具性攻擊

小孩子的一個佔有慾十分強烈的,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得以形象就是幾個小姐妹正在一個玩耍區域晚點很盡興的時候,這個時候其他的小夥伴來了,想要加入小姐妹的一個隊伍中,就會引起孩子的不滿,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因為這件其他的小夥伴的一個加入,就會引來雙方的一個動手行為,甚至還會出現受傷的行為。

l 權利引起的工具性攻擊

我們可能經常會聽到孩子之前爭取誰是老大,誰應該是第一的行為。孩子內心有一個競爭心理這是一個很好的行為,但是有時候如果沒有很好的把握的話,就會出現雙方一個都不示弱的行為。

孩子在一週歲就萌發“工具性攻擊”行為,家長應該這樣避免和處理

2. 敵意攻擊:有這種行為的孩子是故意給他人的造成一個痛楚,孩子的這種傷害性的行為是一個有意的會給他人帶來一個言語傷害或者行為上帶來攻擊。這種行為主要是為了報復自己之前受到的侮辱等。敵意攻擊的故意性要比工具性攻擊更大。

l 身體攻擊:這是一種通過雙方的一個肢體打鬧造成對他人的傷害。

l 關係攻擊:這是一種通過言語來對他人的一個攻擊,比如通過散佈謠言或者製造其他的謠言導致一個社會輿論;這種行為就會給對方的社會地位或者自尊就會受到破壞。

孩子在一週歲就萌發“工具性攻擊”行為,家長應該這樣避免和處理

v 對於孩子的工具性攻擊行為,萌發的一個原因在哪裡呢?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謝弗所寫:孩子在一週歲時,就已經在心中開始萌發工具性攻擊行為。從小就開始萌發的工具性攻擊的原因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是因為孩子的年齡太小,自己的內心的想法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表達能力也是不強,就會導致出現工具性的攻擊。

二是因為孩子的在一歲的年齡還不會懂得如何分享自己的玩具或者其他物品,他們會認為自己動作是被他人搶的拿走的,孩子還沒有學會一些如何分享的方法。

那麼關於孩子的一個攻擊性的行為的會一直持續下去嗎?那自然是否定的答案。美國心理學家謝弗在《發展心理學中》指出一項研究表明:“在一項關於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發展的經典研究中,心理學家要求2至5歲兒童的母親,在日記中記錄自己的孩子憤怒時的詳細情況。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心理學家發現,身體攻擊會在3-5歲逐漸減少。”

但是有時候我們還是會看到一種現象,孩子在5歲以後還是會有頻繁出現的一個攻擊性行為,而且攻擊性還會不斷地加強。這是一個什麼原因造成的?孩子在6歲之前,受周圍環境影響很大,就會受家庭影響,如果孩子周圍的環境是一個經常吵架的氛圍,就會一直影響到孩子,也會加劇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孩子在一週歲就萌發“工具性攻擊”行為,家長應該這樣避免和處理

v 家長如果看到孩子的出現工具性攻擊行為,家長應該如何避免和處理?

1. 家長要給孩子創造非攻擊行為的環境

家長首先需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孩子出現工具性攻擊行為的一個原因是什麼,孩子在玩具分配上,家長首先就要注意到這一點,比如玩具應該備份齊全,因為小孩子在1-3歲左右是發生工具性攻擊行為的一個高峰。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懂的一個分享機制,家長給孩子準備創造一個非攻擊行為的環境,是會很難去產生一個衝突所在,但是家長還是需要在這個環境中,應該多多觀察,創造了非攻擊的環境但是就不代表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只是將這種行為的減少發生的幾率。

孩子在一週歲就萌發“工具性攻擊”行為,家長應該這樣避免和處理

2. 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喚醒孩子的利他主義

謝弗在《發展心理學》中提到:“共情是指一個人體驗他人情緒的能力。 利他主義是指通過分享合作和幫助等親社會行為表達對他人利益的無私關注。”共情能力是能夠讓孩子相互理解對方的一個情緒,當孩子能夠分享合作或者幫助他人的時候。

那麼攻擊性的行為就會大大的減少,而共情能力也是踐行利他主義的前提,因為只有感受到了他人的情緒,才能做到換位思考。只有當家長慢慢的一個耐心的培養,就會讓孩子的一個友好的對待他人並且學會到分享。

孩子在一週歲就萌發“工具性攻擊”行為,家長應該這樣避免和處理

3. 教會孩子交友原則,要對自己的一個行為負責

教會孩子的一個交友原則應該是怎樣的,通常在攻擊性行為出現的一個情況中,是因為孩子沒有懂得朋友之間的應該如何相處,朋友之間應該合作或者懂得分享,如果真的是在攻擊中出現了失誤,那就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道歉和學會和解。

對於孩子出現的一個攻擊性行為家長需要的做的就是學會制止和教育孩子正確的一個方法應該是什麼,不能縱容也不要過度的責怪,給孩子帶來一個正確的一個示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