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

輕奢飲食


郭店楚簡老子的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楚簡包含多種古籍,其中三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其餘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所記載的文獻大多為首次發現,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郭店楚簡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點,而且字體典雅、秀麗,是當時的書法精品。郭店楚簡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古文字學、簡冊制度和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郭店楚簡

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恰好的楚國文字寫的。這是我們迄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的《道德經》。我們不能確定老子真正的出生年代,但我們可以推斷下,按照很多史料的記載,孔子在世的時候,是親自拜會過老子的,孔子生辰有明確的史料記載。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諸多文獻和考古資料都證實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馬王堆漢墓帛書:公元前168年

郭店書簡:公元前4世紀中期至3世紀初,戰國中期。

在這些《道德經》或曰《老子五千言》版本中,郭店書簡是最早的版本,其次是馬王堆帛書,我們撥開這些竹簡,打開這些帛書,我們看到的是大不一樣的《道德經》,和我們現在通行的抄本有絕大的區別。

所以我才說,《道德經》是我們錯讀了2400年的經典。

我們現代版的《道德經》是篡改過的,這裡邊不能不提一個人,這個人叫——河上公!

河上公,是歷史上真正的隱士,其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書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無人能知。《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是個傳奇人物,查不到確切的生辰紀年,但是他對老子五千言的譯註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基本是依照他的譯註弄出來的。

嚴格的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河上公譯註道德真經》(自己起的名字),根據我們現在看到的郭店書簡和馬王堆帛書這些真實的歷史文物,我們可以很明確的認定,文物上所載的這五千言,才是老子真正給我們留下的真東西。

我看到了帛書版《道德經》,後來又接觸到了郭店書簡版的《道德經》,把他們與現代版的一比較問題凸顯。

軒轅凌霄想找個詞來形容我的心情,那就是“石破天驚”。我略有中國古文學的底蘊,古版的《道德經》與今版的比較起來,簡直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很多困惑我很多年的東西有豁然貫通之感,這種不是思想,而是隱藏在體內的共振我可以感覺出來,古版的《道德經》或說《老子五千言》是個極度完美的體系,它的價值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

我想在不久的將來,不管是郭店書簡還是馬王堆帛書,這些真實的歷史文物上所載的《老子五千言》,一定會上升比今天高得多的高度,指導人類的思想,這個人類當然不只是中國,老子在世界各個國家有無數的粉絲,他真實的思想一定會更加璀璨,一定會更加光耀世界。

軒轅凌霄

12.24




軒轅凌霄


1975年12月,1155枚寫滿文字的秦代竹簡在孝感市雲夢縣火車站西側的一座秦墓中被發現。

這批還沒來得及命名的竹簡,一出土便引起了學界的轟動。除了因為它是我國考古學界第一批被正式發掘出土的秦簡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記載的內容可能會顛覆我們對秦代社會的部分傳統認知。

一、我們普遍認知的秦朝

秦朝,這個開始於公元前221年,結束於公元前207年,存在僅14年的一個短命王朝。也是一個起於戰爭,終於戰爭的王朝,由嬴政一個個滅掉戰國的其餘六個國家建立,由陳勝、吳廣點燃起義之火最後被項羽和劉邦滅亡。

但這個王朝對中國以及中國歷史的影響可謂深遠。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但在傳統的認知裡面,一提到秦朝,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想到了“長平之戰”,想到了“焚書坑儒”。甚至民間傳說都是“孟姜女哭長城”這樣的殘暴事情。

立法和司法混亂不堪,政權統治殘暴沒有人性。史學界之前甚至有“秦法粗鄙邪惡,官吏無良普遍貪贓枉法,或憑心情好壞和自己的好惡,胡亂判案,草菅人命,朝廷更是動輒株連九族,滿門抄斬”的說法。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秦朝,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殘暴”。也因為這個,秦始皇本人也成了歷史上“暴君”的代表。

<strong>

二、雲夢秦簡上記錄的真實秦朝

1975年,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學勤先生在見到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之後,第一次見到它時,直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為出土地是雲夢,當地有一個悠久的傳說,傳說該地埋葬著一位戰功赫赫的將軍。李學勤先生據此傳說,取“臥虎藏龍”之典,為這批竹簡起了一個威風凜凜的名字——雲夢睡虎地秦簡。

這些秦簡的長度在24—29釐米之間,這個長度符合我們認知中的竹簡長度。

但寬度卻讓所有人意外不已:秦簡寬度竟然只有0.5—0.8釐米。在寬度相當於一次性筷子的竹簡上書寫對我們來說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但是古人卻可以行雲流水,寫出自己的風格特點,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簡文為墨書秦隸,字跡清晰端秀,筆畫渾厚朴拙。有的簡兩面均有墨書文字,但大部分只書於篾黃上。竹簡用細繩分上、中、下三道編結,按順序編組成冊。

中國在沒有發明紙張以前,竹片是書寫文字的主要材料。雲夢睡虎地11號墓中出土的1155枚秦簡,近4萬字,為秦始皇時期人所手書。但反映的歷史長達100餘年,早到商鞅變法,晚到秦始皇三年。

雲夢秦簡記錄總共十八種內容裡面,法律文書是最多的,簡數共計612枚。根據出土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秦律十八種》《封診式》《法律答問》《秦律雜抄》《效律》五個部分。

《秦律十八種》《秦律雜抄》和《效律》以摘記秦代法律律文為主,應該是喜從秦律中摘錄的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封診式》則以記錄案例為主,這些案例具有典型性,不僅可以為官員判案提供參考,而且對秦律具有補充作用;而《法律答問》則是通過問答形式,對秦律中的一些條文、術語和律文意圖進行解釋,應該具有法律效力。

這些詳盡又完備的法律條文,直接顛覆了我們傳統觀念上對秦朝律法的認知。秦朝法律一點都不落後,一點都不粗鄙,甚至十分完備和先進!

雲夢秦簡中提到的秦法規多達30多種,內容涉及刑法、行政、經濟、民事等方面的法律規定。

而且法律對人們日常生活行為規範幾乎到了細緻入微的程度。比如其中竟然有對如何處理盜採不盈一錢的桑葉、僅值一錢的系羊的繩索,以及倉庫有幾個老鼠洞如何論處之類的瑣碎問題。同時也有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司法解釋與法律有同樣效力),基本實現了“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

另外,秦朝的法律一點都不像傳說中的那樣殘酷而沒有人性,相反,立法的原則與精神體現出相當的合理性與寬刑主義。

比如其中的《法律問答》秦簡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甲盜錢以買絲,寄乙,乙受,弗知盜,乙論何也?毋論。”甲偷錢並買了絲線,寄存在乙處,乙接受了絲線,但不知道甲偷錢的事情,乙應該怎麼處置?答曰:不應論罪。

除此之外,

對自首採取的是減刑原則。對於犯罪以後“自出”(自首)的,予以減輕處罰。《雲夢秦簡•法律答問》:“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當為盜不當?自出,以亡論,其得,坐贓為盜。”攜帶借用的官物逃亡,如果是自首的,以逃亡論罪;被捕的,則計贓按盜竊論罪。自首可以減輕處罰。

原來,秦國的強大是有他的原因的。可能正是依託這詳盡而又完備的律法,真正做到了依法治國,才出現能真正出現政風清廉,民風淳樸,治理高效,秩序井然,政通人和的局面。

荀子在他的著作《強國篇》裡面,對秦始皇的作為盛讚不已

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荀子-強國篇》

自身安逸卻治理得好,政令簡要卻詳盡,政事不繁雜卻有成效,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秦國類似這樣了啊。



《雲夢秦簡•法律答問》

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荀子《強國篇》

<strong>


國史無雙


有很多,這裡試舉一例:曹操

大約是2009年吧,安陽發現了曹操墓地,經過考古發掘,確認了兩具曹操遺骸。據有關專家考證:一具叫曹阿瞞,是曹操小時候病死時留下的;一具叫曹孟德,是曹操老年時所留

消息一經傳出,立刻軒然大波,原來歷史上的曹孟德和曹阿瞞是兩個人

當然,上面是開個玩笑,不過曹操墓地確認,確實解決了兩千年來曹操家世糾紛

在三國曆史上,曹操出身太監曹騰一脈,曹騰有子曹嵩,曹嵩生下曹操開創三國曹魏一脈。大家都知道太監不能生養,老曹不可能是太監親兒子,所以老曹血緣出身一直有爭論,而大部分人認為曹嵩出身夏侯家,畢竟曹魏勢力中夏侯家佔的比重很大,很受曹操器重

但經過曹操屍骸DNA比對發現

老曹和夏侯家真沒什麼關係,猜測是曹騰收養的曹嵩出自他自己的曹氏宗族。至於夏侯家為什麼受曹操器重,估計還得繼續考古……

也不知道用曹操小時候的那具對比,還是用曹操老年時候的那具


靈石蘊珠寶


要說哪些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這個不得不說明萬曆皇帝的定陵了。定陵的發掘是一個悲劇,但是就是在這一次發掘中,對於明代皇室殯葬的方式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以往古代帝王陵墓的發掘中,死去的帝王都是整整齊齊仰臥平躺在棺槨之中,臉朝上,腿伸直,手放在身體兩側,基本上死去的人基本都是這樣被放置在棺槨之中的,但是萬曆皇帝在棺槨中的姿勢卻與眾不同,他不是仰臥平躺在棺槨之中,而是身體側臥的屈肢葬法,雙腿微曲如睡眠狀的“北斗七星”葬式。

實際上,這種屈肢葬法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悠久,可以說這算是秦國非常普遍的了,根據已經發表的資料,解放以來在陝西和甘肅特別是在陝甘交界地區發掘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墓中,蜷曲的屈肢葬佔70%,直肢葬佔12%,葬式不清的佔18%,可見屈肢葬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普遍。

而對於為何採取這種屈肢葬的方法下葬,也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1. 有的人認為這種葬法可以在墓內節省地方或節省人工,使屍體屈肢則所佔的墓壙便可以縮小。

2. 也有的認為屈肢是非常符合人在休息或睡眠的自然姿態。

3. 還有的人認為這種姿勢最像胎兒在臺胞中的樣子,象徵著死後又回到他們所生的地胎裡面。

4. 還有屈肢葬是跽坐贓,屬於侍奉尊長之禮,因而在早期屈肢葬是奴隸葬式。

5. 而被判定這種姿態是被用繩索捆綁的,則代表阻止死者靈魂走出,向生人作祟。

不管以上五種解釋哪一種最符合當時採取屈肢葬的真正意義,但是大同小異的是,這種屈肢葬的墓葬方法都與“靈魂不死”的觀念有關,也許活著的人對於已經故去的人才用這種下葬的方法,希望故去的人在另外的一個世界裡能夠很好地活著,或者在另外一個世界中投胎等等,都是有非常明確的象徵意義的。

而這種屈肢葬一直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秦國非常流行,而在這之後,屈肢葬的方法就很少用了,大家採用的都是直肢葬的方法,仰臥平躺,規規矩矩,歷經幾千年的風雨,在明朝的萬曆皇帝時期,雖然對於定陵的發掘是失敗的,因為當時的技術條件跟不上,對於文物保護觀念意識不強,導致定陵出土的很多絲織品都沒有能夠保存下來,後來定陵還遭遇了巨大的破壞。但是萬曆皇帝在棺槨中所呈現的姿態卻讓人記憶深刻,沒想到,流行在千年以前的屈肢葬法卻被萬曆皇帝所採用。通過觀察他的屍骨,整體呈現出類似於北斗七星式的狀態,而不是規規矩矩的仰臥平躺。

這又是為什麼呢?有的人提出,是在運送萬曆皇帝棺槨的過程中發生磕碰造成的,而且這有明確的史書記載的。《泰昌實錄》中記載:

葬神宗皇帝及孝端皇后時僅抬槓軍夫多大八千六百人。一路上繩索常有損壞,不斷更換。棺槨到鞏華城時,抬棺槨的木槓有斷裂聲,右邊一角曾墜地。

但是從考古發掘時萬曆皇帝屍骨所呈現的狀態來看,僅棺槨右邊一角曾墜地,是不可能將屍骨改變的如此狀態,最起碼他的右腿應該是直的,但是屍骨呈現的是右腿是彎曲的,所以,棺槨在抬移的過程中屍體應該有變化,但不至於此次大的變化。

而之所以呈現出北斗七星的狀態,實際上還是和北斗七星的寓意有關係的,據考證,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的居處。“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指正北,北斗七星圍繞著它四季旋轉。如果把天比作一個漏斗,那紫微星就是這個漏斗的頂尖。被群星圍繞的紫微星的人稱為紫薇下凡的命。

皇帝都自稱為天子,活著的時候要當皇帝,死後也要當天子,始終享受榮華富貴和至高無上的權力。



2006年,香港中文大學一個名叫張光裕的教授,在文物販賣市場溜達,溜達著溜達著,看到了一批竹簡,就是這批竹簡,顛覆了許多中國人信了兩千多年的認知。


清華簡的發現

我們都知道,在紙張發明之前,我國的書都是以竹簡的形式保存的。如果這批竹簡是真的,那意味著很可能是一兩千年以前的古物。張光裕教授經過判斷、鑑別,得出了一個初步的結論:這批竹簡很可能是戰國時代傳下來的珍貴古籍。


後來,幾經波折,這批竹簡由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買下來捐贈給了清華大學,被命名為清華簡。清華大學邀請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國家文物局等十多位高等學府、權威機構的專家共聚一堂,對這批竹簡進行了碳十四測年工作,最終得出結論:這批竹簡是戰國中晚期時的產物。

其後,清華大學便對這批竹簡開始了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顛覆了不少我們對先秦時代的歷史的認知,其中最大的顛覆,就是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的反駁。

烽火戲諸侯?假的!

烽火戲諸侯最早記載於《史記》,其實歷史上已有不少人懷疑其真實性。大致是說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調戲諸侯,最後導致犬戎攻城時無人來救,西周滅亡。後來西晉時出土了《汲冢竹書》,裡面記載與《史記》頗有出入,直到清華簡的面世,我們終於能理清西周滅亡與東周建立的始末了。

綜合《左傳》《汲冢竹書》與《清華簡》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結論:

一開始,周幽王娶申後為正妻,生王子姬宜臼,被立為太子。但後來周幽王另娶褒姒,褒姒為他生下了王子姬伯盤。周幽王喜新厭舊,十分寵愛褒姒,於是就打算廢除姬宜臼的太子之位,另立褒姒所生的王子姬伯盤。


幽王一開始娶的申後也是大有來頭的人,是申國的公主,姬宜臼害怕不但丟了太子之位,還被被幽王直接殺了,於是就逃到了申後的孃家申國。此時周幽王也害怕自己死後姬宜臼會殺回來和姬伯盤爭奪王位,索性來個斬草除根,帶兵殺向了申國。

申國國小力弱,得知幽王殺來,於是就聯合了盟國曾國,又勾結了犬戎,一起反撲,在申國、曾國、犬戎三股勢力的合力之下,周幽王不敵,與姬伯盤一起死於混戰中,西周也因此滅亡。

二王並立之局面

西周滅亡後,姬宜臼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陽,但周平王畢竟殺了父親周幽王,許多諸侯都不服他,以虢公為首的諸侯另外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姬餘臣為周天子,是為周攜王。於是,就出現了同時存在周平王和周攜王的二王並立局面。


二王並立的局面一直持續了21年,後來晉國國君晉文侯站在了周平王這邊,帶兵殺了周攜王,這時候就只剩下了周平王,二王並立結束,我國才算正式進入了東周時期。

這段歷史,因為《史記》沒有記載,《左傳》也只有隻言片語,《汲冢竹書》有提及,但不甚明瞭,直到近幾年《清華簡》研究的發表,才終於讓我們釐清了真相。


(圖源網絡,侵刪)


臥聞海棠


考古發現是我們現代人瞭解歷史很有效的一種方式,一些出土的物品,糾正了我們現代人的一些知識錯誤,而且還不在少數,下面就來具體看看哪些考古發現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歷史解讀。

1,唐朝那個缺失已久的年號

這個年號就是“永新“,此年號出現在唐穆宗李恆的統治時期,只是存活的時間非常短,也正是因為這樣,相關的記載少的可憐,甚至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記載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這個年號的記載。

之所以會發現有這個年號的存在,是在一次發掘唐朝墓的時候,遇到了一個趙姓女子的墳墓,其墓誌銘中出現了這個年號。

《趙氏夫人墓誌》:“夫人元和十四年七月十一日不起宿疾,終於淄川。以元和十五年少帝即位,二月五日改號為永新元年,以其年歲在戊戌二月十二日歸窆於長安縣昆明鄉魏村先妣段夫人塋。”

當時大家都很奇怪,因為從來就沒有聽說過這個年號,於是趕緊翻翻中國歷史紀年表,發現也沒有,很多唐代的史籍裡也都沒有出現過這個年號。

這位趙夫人是京城長安縣人士,年號這樣的大事總不至於弄錯,而且也完全沒有編造年號的必要,又根據唐代改元初期的《舊唐書》穆宗紀正有元和十五年“二月……丁丑御丹鳳樓大赦天下”之文,可以證實穆宗即位之初頒行過這一年號。

可見是我們後人遺漏了這一年號。

2,被顛覆的秦朝無頭盔說

我們接觸各種秦朝的歷史,都會發現有秦朝士兵沒有頭盔的說法,甚至很多的發掘也真的沒有發現秦朝有頭盔出現,很多學者也是這樣的看法。

終於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發掘打破了這一切。秦始皇陵陪葬坑有一處發掘出了大量的石制頭盔。

3,光緒皇帝是病死的嗎?

光緒的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是個謎,大家怎麼說的都有,有的人還分析說光緒一直體弱多病,病死的很正常,也有的說他是為情而死,甚至《清史稿》中也記載,光緒是病死的。

1938 年深秋,光緒的崇陵地宮被盜,雖然損失了大量的文物,但是同時也為揭開光緒的死因提供了機會。

1980年, 在國家文物局的指示下, 相關部門對地宮進行了保護性清理工作。

2003年經與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專家初步研討之後, 在徵得河北省文物局和清西陵文物管理處的同意, 將多根光緒帝的兩小縷頭髮送至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反應堆研究設計所29 室進行檢測。

檢測發現光緒的兩縷頭髮中含有高濃度的元素砷,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砒霜。光緒的死就此大白於天下,這樣的結果不禁令人唏噓。

4,活環玉器的出現時間?

活環玉器呢,就是一種雕刻技藝很高的玉器,一個玉器連著另一個玉器,我們在電視劇中見到的一個個連在一起的玉環,很難解開的那個,就是這一類的器物了。

一般史籍的記載和學者都認為這項技術到了清代才有,1978年,曾侯乙墓的發掘打破了這一認知。

曾侯乙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其中出土了環環相連的十六節龍鳳玉佩,一下子把活環玉器的工藝往前推了2000多年的時間。

5,好壞海昏侯劉賀

《漢書·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中記載,劉賀“既至,即位,行淫亂”;“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節詔諸官署徵發,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我們對於劉賀的認識也是一直如此,他是個昏庸無道的壞人,但是隨著海昏侯墓的出土,一切都被打破了。

在古代,人們都是視死如生的,一個人生前喜歡什麼,死後就會陪葬什麼,甚至很多東西都是墓主人生前的最愛。

海昏侯墓出土了孔子的畫像以及名言的屏風,這就說明劉賀是尊賢的,還出土了大量的竹簡,這就說明劉賀不是個不學無術的人,還出土了他的李夫人留給他的遺物,可見劉賀也是重情重義之人。

漢書中也出現過劉賀刻苦學習的記載。

這些證據雖然不能徹底的證明劉賀是個愛學習尊聖賢的好人,但是卻足以說明他不是個昏庸無道的人。

我是專注歷史領域的歷史試卷,歡迎大家關注~


土裡刨金


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在進行市紡織廠的基建時發現了三國時東吳名將朱然之墓。朱然在三國時代似乎存在感並沒有那麼高,但他曾與潘璋擒殺關羽,又隨陸遜打敗劉備,也算是東吳的的大人物了 。

經考古鑑定,朱然墓是迄當時為止長江中下游區域已發掘的300多座東吳墓葬中最能反映東吳最高統治集團墓葬特點的一座大墓。墓室雖早年被盜,但許多隨葬的精美漆器倖免劫難。在140餘件出土文物中,有部分還被列為國家一級珍品。

<strong>


看上去是不是並沒有太厲害?

朱然墓中發掘的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文物卻不僅震動了中國考古界,並且震動了日本全國。

我們都知道,木屐算是日本文化中一件非常特殊的存在,被日本人視作傳統文化中的國粹,輿論一直以來都認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發明的。

但在朱然墓中卻發現了一對漆木屐,和當代木屐樣子差不多,通過朱然墓漆木屐的發現,證明了木屐不是日本發明的,二十在中國通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最後被日本逐漸使用。

在朱然墓發現了這種木屐後,日本方面還多次請求將其運到日本展覽,在很多日本人看到了在中國出土的木屐後,都紛紛表示詫異,以及那不可避免的尷尬。

但自2002年起,日本人再想看這對木屐,就沒那麼容易,必須到中國來了。這對木屐在2002年,已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一共只有64件,全是國寶。


張明揚不說話


一、定陵

定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陵寢,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主動挖掘的帝陵。

萬曆皇帝執政早期勤政愛民,堪稱“一代英主”,但後來為改立自己最愛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他消極怠政、拒不上朝,和朝臣抗爭達三十年之久。

這一切的起因,都來源於一個女人——鄭貴妃。

萬曆皇帝雖有三宮六院,但一生最寵愛的只有鄭貴妃一人,朱常洵便是她所生。

萬曆的抗爭並沒有幫他實現願望。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萬曆皇帝帶著一份歉疚和希望,留下遺詔,封鄭氏為皇后,死後合葬於定陵地宮。

但當人們打開定陵地宮,裡面並排擺放著三隻朱漆金絲楠木棺槨,中間是萬曆皇帝,左邊是孝端皇后,右邊是孝靖皇后,所有的房間內都沒有鄭貴妃的棺槨。

這樣的安排,確實出乎意料,萬曆的遺詔沒被執行。

如果萬曆皇帝地下有知的話,大概是要抱憾終生了。

帝王鮮有的愛情生前不被認可,死後依然不能如願。

但仔細想想也能理解,萬曆生前長年不見朝臣、不理朝政、不祭宗廟,早已失去了皇權的威懾力,他死後,新皇帝即位,這種威懾力更微乎其微了。

再加上,鄭貴妃被認為是萬曆怠政的罪魁禍首,人人慾除之而後快,她唯一的兒子朱常洵立儲不成、朝中也沒有支持。

所以,萬曆死後,除了鄭貴妃,沒人再把萬曆的遺詔真正放在眼裡了。

這是萬曆的悲哀,也是鄭氏的不幸。

二、戰國水晶杯

1990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的一個戰國墓中,出土了一個水晶杯,形狀酷似我們現在喝水的玻璃杯。

根據文獻記載和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戰國時人們的飲用器具主要是青銅材質的觚、觶、角、爵等,這樣由一整塊水晶打磨製成的杯子倒是很少見。

除了這種材質,同樣罕見的還有它的製作工藝。

這個水晶杯經過細緻的拋光和打磨處理,線條流暢,邊角圓滑,這在戰國簡陋的技術條件下,能做成如此精品,是非常難得的。

更令人驚歎的是,它的外形非常現代化,如果不加說明的話,是不是和我們日常用的玻璃杯一模一樣?

所以,在剛出土的時候,大家都不相信這是戰國時期的作品。有考古專家認為它是現代人盜墓遺忘在墓裡的,更有甚者說墓主人穿越帶回去的……

後來經過嚴格的考古鑑定,證明這個頗具傳奇的杯子,就是戰國時期的水晶杯。

雖然解決了水晶杯的年代問題,但古人是如何依靠簡單的石器,就把它的內壁和底部打磨的如此光滑平整?這麼高純度的水晶,我們今天在中國境內都找不到,古人是從哪裡得來的原料呢?

這些問題,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依然是個謎。


歷史奇女子


當然是石峁遺址。長時間以來,我們的歷史觀總認為甲骨文不曾記錄的歷史就是傳說 。甚至受左翼史觀的影響,認為上古時期乃是一荒蠻社會,甚至懷疑否定世代相傳的古書古籍。但是這次石峁遺址的髮型完全是把“顛倒的歷史”又“顛倒了過來”。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石峁村,從2011A.D.開始挖掘到現在已經整整八年。這座具有四千年曆史的古城堡面積是北京紫禁城的四倍。周長十幾裡的石砌城牆高度當時應該在四——五米以上,且已經具備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城牆形制,尤其重要的是石峁古城已經擁有後代城牆所具備的甕城、馬面,被認為時間要晚的多的陶寺和二里頭,卻沒有類似甕城或馬面這些設施,直到東周時代擁有甕城或馬面的城牆才再次出現在諸侯卿大夫的采邑上。作為中國目前最大的史前考古遺址,石峁遺址包括城牆、宮殿、房屋、祭壇和墓葬等。而早在近百年前,神木一帶,尤其是石峁古城就出土了大量玉器,當地的貧苦農民曾以這些玉器換取糧食。但是精美玉器卻是大量散亂埋入城牆,玉器的風格、用料遍佈全國,包括了陶寺、良渚玉器。可見這不是一個尊玉的族群。而那些玉器被藏在城中也許是一種對這些玉器原先擁有者的一種鎮壓。

此外石峁遺址的核心皇城臺的大臺基南護牆牆體的倒塌石塊內,返現了三十多件石雕,而且有一些還鑲嵌在南護牆牆面上。這些石雕絕大多數為雕刻於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以減地浮雕為主,雕刻內容可分為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這些石雕雕刻水平水平不一,風格不同,比如有一些畫面長度近三米,以中心正臉的神面為中心,兩側對稱雕出動物和側臉人面,體現出成熟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當然另一些石雕就要粗糙幼稚許多,明顯說明了這些石雕來自於不同的地區。負責石峁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孫周勇氏認為,這些石雕可能來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級建築,系“舊物新用”,在修砌大臺基時嵌入南護牆。也就是說那些精美的石雕定然是來自於一個或若干個更加古老更加繁榮的文明。

到現在為止,石峁遺址的究竟是何代邦國已經有了多重假說,比如有人根據高大完善的石砌城牆,推崇這也許就是夏朝的前身“崇”的遺址。而崇的初代邦君就是傳說中大禹的父親,曾經為民請命而盜取天帝息壤的鯀。鯀是中國歷史上始造城郭的第一人。《世本》載:“鯀作城。”《呂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另《吳越春秋》載:“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 原道訓》更是給出鯀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鯀作三仞之城。”可以看出他築的城牆為三仞之高,按照周朝的長度單位推算,一仞為八尺,三仞也就是兩丈四尺,高度正好與石峁遺址城牆的高度相似。

石峁遺址的發現,證實了中國歷史的悠久,也證實了古代文獻的真實。而更古老更輝煌的歷史,也定然仍舊在在某個角落靜靜的等著我們去拜謁,揭示給後人更多的秘密。



石峁遺址。



砌在城牆之中的玉璇璣,應為“齊家文化”的產物。






石峁皇城臺遺址南護牆上的石雕。工藝水平相差懸殊,應當是來自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文明。


陳大舍


必須石峁遺址。

地處陝北的石峁遺址,距今4300—3800年,遺址面積425萬平米,規模先進程度空前,擁有內城、外城、甕城、皇城、烽火臺、祭祀臺、皇城大道、馬面城牆、城牆紝木技術、作坊、周圍還另外有十幾座衛星城,出土的玉器非常多,出土的大量鱷魚和鴕鳥蛋,可見石峁的勢力範圍可延伸到長江流域。僅一個東城門遺址就佔地2萬平米。符合中國建城思想“築城以衛君、建郭以守民”。自2013年開始發掘就刷新中國建城史多項紀錄,顛覆傳統中國文明起源認知。

從地緣歷史來看,石峁遺址南邊就是4500年的寨茆梁遺址、和寨山樑遺址這兩處遺址城址面積都在200萬平米和110萬平米,另外還有延安蘆山峁遺址,這是距今4600年的一個佔200萬平米的城址,發現中國最早的宮殿遺址,延安黃帝陵就在附近,黃帝陵南邊就是司馬遷家鄉韓城市,韓城古稱(龍門、夏陽)與大禹有很大聯繫,韓城附近就是著名的洛河,沿著洛河南下就匯入西安附近的渭河,這裡姬家街道辦又發現6000—5500年的中國最早城市遺址,佔地100萬平米的西安楊官寨遺址又是史書中黃帝誕生之地的漆水畔,西邊的寶雞炎帝陵附近又發掘出4700年左右,遺址面積50萬平米的“姜氏城”遺址。韓城東邊隔著黃河就是堯舜之都的山西陶寺遺址。而考古學家認為,石峁人滅了陶寺人,陶寺是堯舜,堯舜死後就是大禹的夏,那麼滅掉堯舜的不就是夏禹嗎?石峁的年代也符合夏代,規模等級更是符合。

從3750—3500年的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牙璋、玉鉞、紋飾尤其是引以為豪的“綠松龍”,這些都與石峁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和”石刻龍”具有明顯傳承關係。

可以根據史料和考古進行大膽推測一下,4300年前,大禹的先祖在這裡建石峁城,到了4100年前因為這裡也是黃河”幾”字彎度最大地區,又在黃土高原,這裡出現擁堵,下游地區就會氾濫。所以舜讓大禹在這附近治水,大禹在此贏得民心,勢力壯大,最終大禹謀反,東渡黃河滅了堯舜的陶寺遺址,建立夏朝,勢力發展空前,達到長江流域,但是石峁遺址雖然夏朝國都,但是地理位置靠近遊牧民族,也許是受外族威脅,也許是氣候變化,也許是太過偏北,最終在3800年前,石峁人捨棄這裡,向南遷移,經過幾十年的不斷遷移最終在3750年前,到了伊雒流域,在這裡建立了新的都城二里頭,但是由於後期國力不足,二里頭遺址相對較小,而且沒有了城牆,後來3600年前被東夷人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