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中,誰能被稱為傳統大國?為何?

資深人士說文史


用心解讀歷史,我是心說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來看看傳統大國的定義,所謂傳統大國,就是說過去是大國,現在還是大國。那麼我們來看看這戰國七雄的發家歷史。

秦國

秦國在秦非子時期立國(大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56年,秦莊公借用周宣王兵馬打敗西戎,獲封西垂大夫;公元前771年,秦國作為護送周平王東遷的四大諸侯(秦晉衛鄭)之一,被封為諸侯,被賜予函谷關以西的土地(這是一個空頭支票,因為此時的函谷關以西的土地掌握在西戎的手裡)。


至此,秦國正式被封為諸侯,但是並不能算是諸侯國中的大國。好在秦國經過幾代人的爭鬥,最終從西戎人手中拿到了函谷關以西的領土,從此躋身大國列表,而且在秦穆公(公元前659-621年在位)時期,並國七十二,拓地千里,稱霸西戎,此時已經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強國了。

從秦穆公時期到公元前376年的戰國時期,秦國未曾出現大變故,一直是大國,因此它算得上是傳統大國。


楚國

楚國在周滅商時期果斷投靠周文王,伐商大業完成之後,楚國獲封子爵。周夷王時期(公元前895-880年在位),此時西周王朝已經開始衰落,各路諸侯逐漸輕視周天子,此時楚國在南方發展不錯,於是楚國國君熊渠封自己的兩個兒子為王。東周桓王時期,楚國實力愈發強大,自封為王,與周天子分庭抗禮。至楚莊王時期(公元前613年-591年在位),稱霸中原。自此之後,在約公元前506年被吳國打到都城,之後立馬光復,之後一直以一個強國的姿態存在。


所以,楚國也是一個傳統大國。

齊國

公元前1044年,西周王朝封姜子牙為侯爵,封地為齊國。姜子牙是周朝的開國大功臣,周天子對其特別優待:允許其對周邊行使征伐大權,當時就是大國。

至齊桓公(公元前685-643年在位)時期,稱霸中原。之後,雖然發生過田氏代齊事件,但齊國元起未傷。

之後雖然有樂毅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但那時戰國中晚期的事情了。題主問戰國七雄,那麼本事件與問題無關,暫不討論。

從以上來看,齊國也是傳統大國。

燕國

燕國的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公元前664年,山戎襲擊燕國,燕國無力支撐,時任燕國君主燕莊公向齊國求救。齊國正值齊桓公霸業時期,於是發兵救之,遂大破山戎,為燕國拓地千里。燕莊公為表感謝,遂親自送齊桓公入齊境。齊桓公說:按周禮,諸侯相送不能出國境。遂將燕莊公所在齊地劃給燕莊公,燕國這才成為大國。


由此可見,燕國的大國地位不是自己掙來的,而且之後數百年,燕國一直在諸侯國中是中下層實力。因此,它不能算作是傳統大國。

其餘韓趙魏,他們的封地來自於他們三家分晉,而三家分晉恰恰就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在戰國之前他們都是沒有正式封地的國家,因此,他們幾個國家不能算作是傳統大國。

由此可見,戰國七雄中,傳統大國就只有:秦、楚、齊三家而已。


心說歷史


戰國七雄之中,能夠被稱得上是傳統大國的只有楚國

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國是新興國家,與傳統沒有關係

關於東周時代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歷史學的公論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也是從三家分家開始寫起,春秋時代晉國算得上第一大國,是春秋時代稱霸時間最久的國家,而且晉國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兒子,是周成王的弟弟,可以說根紅苗正,底蘊深厚,可也是這個國家,對周朝的分封制繼承的最為徹底,周王朝由西周進入東周時代後,晉國逐漸成為第一大國,而且還將這種分封制度執行的變本加厲,結果就是晉國的卿大夫勢力越來越大,最後終於超過晉國國君,而晉國國內的六卿經過大浪淘沙的激烈競爭,最終範氏、中行氏、智氏被淘汰出局。韓、趙、魏三家將晉國分了,可是饒是如此分家後韓趙魏三家仍然是戰國時代的大國,可見當時晉國多麼強大,後來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霸主,韓國滅亡春秋時代的一度牛皮哄哄的鄭國。趙國更是戰國中後期一個強大的存在。

韓趙魏是戰國時才出現的新興國家

齊國也早就不是那個齊國了

齊國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姜子牙——姜尚的封國,在齊桓公姜小白在位期間,齊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當時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旗號,替周王主持著東周的大局,調解各國關係一時風光無限,也是在齊桓公時期,齊國迎來了陳國的逃亡公子陳完。

陳國先祖是上三代的賢君之一的舜,周武王伐紂滅商後,找到大舜的後人分封為陳國,可是到春秋時代的齊桓公時代,陳國發生內亂,陳國公子陳完逃亡到齊國,得到齊桓公的厚待,然而齊桓公沒想到的是他這次其實是引狼入室,200多年後,他的姜氏齊國被陳完的後代田氏掌握,後來田氏更是直接驅逐了姜氏,自立為齊王,並賄賂當時周王得到認證,成為了合法的齊國君主。

戰國時期的齊國仍舊是大國、強國,並且直接終結了魏國的霸權。

戰國的齊國早已不是春秋時代的齊國

可是這個齊國早已不是那個齊國,更加談不上傳統了。

燕國從來都不是強國

燕國是西周開國功臣召公姬奭的後代封國。但是一直都不是什麼強大的國家。

春秋時代的燕國,默默無聞後來還因為受到犬戎的進攻,無法抵抗,被迫向齊桓公求援,最後還是齊桓公的救援之下才打敗犬戎。

而到了戰國時期,燕國仍舊是在打醬油,雖然有著名將領秦開也就是後來跟隨荊軻刺殺嬴政的諸侯秦舞陽的先祖,為燕國擊敗東胡,開拓了遼東,但是遼東在當時還是權力空白地區。

後來在燕昭王時期,燕國才算是硬氣了一把,當時燕昭王的老爹燕王姬噲鬼使神差的將王位禪讓自己的國相子之,結果造成太子平的不滿,最終引發了燕國的內亂,齊宣王趁機出兵燕國,獲取了重大利益,此後在趙國的燕國王子姬職返回燕國成為了後來的燕昭王,他千金買馬骨招賢納士,最終聯合秦、趙、韓、魏等四國攻入齊國,佔領齊國70餘座城市,幾乎將齊國亡國。

燕軍攻破齊國,是燕國少有的高光時刻

然而燕國的光輝就是這樣的一瞬間,燕昭王死後,在齊國的燕軍被擊敗,而後燕國又恢復到以前的狀態,甚至後來燕國屢次的向欺負長平之戰後趙國,結果仍然遭到胖揍。

後來燕國更是企圖以刺殺的方法謀求國家的獨立,後來在刺殺失敗後,燕王還將自己的兒子殺死送給秦王,但是最終仍舊是難以避免敗亡的命運。

秦國是戰國時期才真正強大,而春秋時代和戰國早期一直是打醬油的存在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犬戎給搞死之後,周平王繼位,老秦人前來勤王表現優異,這才讓東遷的周平王將秦人封為諸侯,也就是春秋時代開始才有了秦國,所有秦國的立國曆史算是比較晚的。

秦國的創業很艱難,因為周平王的分封都是空頭支票,封給秦國的土地都被犬戎佔領,於是數代老秦人的艱辛努力,才算給自己打下一片土地。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

春秋時期,秦國在秦穆公時期積極參與中原事務,參與諸侯爭霸也混了一個五霸的地位,但秦穆公以後,秦國仍舊埋頭於西方自己的世界,與犬戎進行爭奪土地。很少參與東方事務。

即使到戰國很長一段時間,秦國都是東方各國所嘲笑的鄉巴佬和野蠻人,此時秦人雖然善於苦戰,但是卻打不過魏國,經常被魏國欺負,甚至還一度丟掉了對秦國至關重要的河西之地。

直到秦孝公的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才逐漸強大起來,後來在秦昭襄王時代徹底確定了戰國老大的地位。

唯一稱得上傳統大國的只有楚國

在西周時代,楚國的封爵很低,是周朝第四等爵位子爵,然而對於西周王室的分封,楚國並不買賬,在西周早期,楚國就已經自稱為王,這在各國中是絕無僅有的。也就是西周時期楚國就敢於對強盛的西周發起挑戰,西周的第四代王周昭王時期,西周曾經舉國討伐楚國,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想中的結果,而且周昭王還死在了討伐楚國的路上。

進入到春秋時代以後,楚國繼續擴張和壯大,經歷了齊國短暫的稱霸之後,楚國開始與晉國進行爭霸,並與晉國交替成為春秋的霸主,並一直是春秋戰國時期版圖和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

戰國時代以後,楚國仍舊是強大的存在,疆域遼闊,蘇秦到楚國時曾對楚王說楚國“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後來到戰國後期遭遇強大的秦國的連番打擊,西部領土大量丟失,但是楚國還是滅亡了越國和魯國,來及時補充了國力。

戰國後期的楚國仍舊強大

後來在秦始皇滅亡六國之戰中,楚國也是秦國最難對付的對手,後來大將王翦帶著秦國的舉國之兵才滅亡楚國。

但是在楚國滅亡10多年後,一群楚國人由衝入咸陽,滅亡了強大的秦帝國。


大東北的小豆包


戰國七雄是指秦、韓、趙、魏、楚、燕、齊七個王國,這七個王國中秦、楚、齊三國可稱為傳統大國。秦國是東周的開國諸侯,以武立國,在春秋時期就是五霸之一,秦國之強,威震西戎。楚國是西周初年建立的小國,立國之時領地五十里,後來滅國七十餘個,戰國時代楚國縱橫三千里,威震南中國。齊國是西周的開國諸侯,立國之初就以霸道治國,曾經滅國無數,春秋五霸之首,其赫赫武功威震中原。

從某種意義上講,楚國是一脈相傳的傳統大國,畢竟楚國曆史比秦國曆史長數百年,而戰國時代的齊國是田齊國,不是一脈相傳的姜齊國。楚國立國於公元前1042年,亡國於前223年,立國之初為楚子國,領地在丹陽周圍五十里。歷代楚君勵精圖治,披荊斬棘,將楚國變成了一個巨無霸,整個南中國皆為楚地。春秋初期,楚國以蠻夷自居,嚴重威脅中原諸夏,齊桓公曾親征楚國,結果打了一次口水仗結束,齊楚兩國均不敢開戰。楚國多次被攻破國都,但憑藉雄厚的國力,廣袤的國土,楚國又多次收復國都。

秦國的立國之路十分艱辛,比楚國的創業之路更為艱難。秦國(前905年-前206年),先後經歷了王室附庸、伯國、公國、王國、帝國五個階段。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天子之附庸。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公元前623年左右,秦穆公稱霸西戎,滅國十二,益地千里,被周王室賜西方伯稱號,秦伯國升級為秦公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秦公國升級為秦王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秦王政稱皇帝,秦王國升級為秦帝國。

齊國(前1044年-前221年)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強國,齊國不僅兵強馬壯,更在於齊國富庶有錢。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齊國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的人稱為海王之國。 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公元前386年,田氏成功的和平演變了姜齊國,齊國公室變成田氏。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跟魏惠王在徐州相互稱王,齊侯國升級為齊王國。


大秦鐵鷹劍士


我是史山泛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戰國是一個時代的稱呼,而戰國七雄指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當時最有實力的國家,當然還有很多大國,只是比著這些強國沒有多少競爭力。

而提起戰國時代,春秋是不能避免的。總得來說,春秋戰國我們可以認為屬於同一個歷史時代。只是在變化的一直是形式,而沒有一個改革性的變化。春秋和戰國的分割也標誌著我國從奴隸社會過度到了封建社會。

而這次的過度,也形成了戰國七雄的局勢。七雄之中的韓、趙、魏其實是從春秋時期的晉國分割而來,被周天子承認諸侯身份之後,才有了戰國七雄的說法。

從這裡來看,這其中的趙、魏、韓三國都算是在戰國初期新晉的諸侯國,不屬於傳統大國行列。雖然被他們所分封晉國,在春秋時期是霸主級別的國家,但是在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認為這三個國家不屬於傳統大國。

春秋五霸相信大家都知道,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就是齊國的第十五為國君。作為中原霸主,齊國可以稱得上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而齊國也一直沒有滅亡,甚至到了戰國時代成為了七雄之一,所以齊國算是一個傳統大國。

而同為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同樣出過霸主的國家,楚國是地域最廣,人口最多也是最富有的國家。而楚國傳承到戰國時期,我們也可以認為它是傳統大國。

秦國相信也不用多說,作為一個努力N代人,最終統一天下的諸侯國。同樣是一個傳統大國,其中秦國的國君秦襄公在幽王之亂時獲封諸侯,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且有一種說法是秦國的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可以想象秦國的“大”。

燕國傳承同樣久遠,燕國的第一任諸侯王是周武王的弟弟。可以說燕國的歷史從周朝開始就已經有了,燕國雖然時間久,但是燕國在歷史中一直處於中下游水平。只能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作為一個能夠傳承八百多年的諸侯國,已經夠傳統,對於是否是大國存在疑問。

不過燕國可以被稱為傳統大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雖然比這齊、楚、秦差了一些。但是比這別的國家都還是屬於強國的,而且也有足夠的歷史。

綜上所述:戰國七雄中,能被稱為傳統大國的有四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秦、燕。而趙、魏、韓雖然在戰國時期屬於強國,但卻是在春秋末期才被承認諸侯的身份,因此不能稱為傳統大國。


史山泛舟


戰國七雄,秦齊楚燕趙魏韓。

其中趙魏韓由晉國分化而來,因此稱不上傳統大國,首先被排除。

那麼剩下的秦齊楚燕四國,誰又能稱之為傳統大國呢?我們來一一分析一下。

燕國

燕國始祖是召公,召公是周朝宗室。

按理說,燕國應該是諸侯國中的強國,但實際上燕國一直處於中下游水平,直到燕昭王的爆發。

這一切與召公有關,召公雖然得到了分封,但他自己卻留在了鎬京輔佐周王,而是讓自己的兒子治理燕國。

召公用自己一生的心血換來周王室的成康之治,但燕國卻沒有得到福澤,長期被各國欺壓。

直到燕昭王的出現,燕國終於揚眉吐氣,大將樂毅竟一連攻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幾乎將齊國滅國。

只可惜,虎父犬子,燕惠王卻因憎恨樂毅,臨陣換將,導致燕國滿盤皆輸。

綜上所述,燕國並不能稱為傳統大國,畢竟始祖召公的初衷,是將燕國成為周王室的輔國。

楚國

楚國從建國開始,就已經定位明確,幫助周朝鎮守南方夷越地區的動亂,防止他們入侵中原。

能夠鎮守一方,實力自然不弱,甚至一度向南方擴地千里。

春秋時期,楚國就已經消滅了蕭國、鄧國等大批諸侯小國,更是在楚莊王時期稱霸。

不過,在周王室心裡,是不承認楚國傳統大國的地位,周王室將楚國同樣看作是蠻夷,只不過需要楚國來抵擋南方夷越的進攻。

但楚國的強大是不可否認的,因此還是要把楚國歸入傳統大國之列。

齊國

齊國始祖就比較厲害了,是我們熟知的姜子牙。

姜子牙除了輔佐武王伐紂,女兒邑姜還是周武王的妻子。因此齊國在諸侯國間的地位崇高,甚至有徵伐之權。

當然姜子牙本身就有治國之能,他藉助齊國疆域接近大海的優勢,煮鹽墾田,讓齊國國富民強。

等到了齊桓公,與管仲君臣同心,勵精圖治,成就春秋霸業。

不僅如此,等到了齊湣王,甚至率軍攻破函谷關,逼得秦國割地求和。後來更是與秦昭襄王並稱為“東西二帝”。

因此,齊國稱得上是傳統大國。

秦國

秦國後來者居上,吞併六國,一統天下,但想要稱為傳統大國,就有些牽強了。

因為秦國從一開始是作為周朝的附庸的。而且秦國地處偏僻,國家積弱,一直都是一個不起眼的國家。

不過秦國曆代君王勵精圖治,秦穆公五張羊皮換下賢臣百里奚,秦孝公以商鞅推行變革,宣太后智滅義渠國……

也難怪後世人說,秦滅六國,非始皇帝一人功績,而是大秦歷代先祖的心血努力。

學習總結:沉浸在歷史榮耀無法自拔的人,終究會被湮滅在歷史潮流中。讓我們放下曾經的榮耀,繼續努力吧。


暖暖的三眼君


前言:戰國亂世幾百年,七國互相爭鬥,雖最後為秦國統一,但是追溯起來,秦國的底蘊和其他國家還是無法相比,戰國七雄中,最能稱之為大國的當屬齊國?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讓我慢慢為你道來:

齊國的輝煌歷史

從西周到春秋這段時間,經過,姜太公和齊桓公的努力,齊國因地制宜,依靠著富饒的東部沿海和管仲等賢臣的努力下,齊桓公第一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能力,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於是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鼎盛,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司馬遷把這個稱之為"大國之風"。

司馬遷在《史記》記載:"吾適齊,自秦山屬之琅邪並被於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

司馬遷認為,齊國稱霸春秋是一種大國風範。

一、齊國有著各諸侯國沒有富饒的土地

齊國在山東半島以東,三年環海,沿海面積達到

"膏壤二千里"氣候宜人,雨水豐富,所以齊國農業、海洋貿易商業發達,齊國向各國大規模出口糧食和魚鹽以及絲綢,使齊國國庫充盈,成為列國最富裕的國家。而且山東半島人口一度佔全國比重較大,人口密度居全國之首,而且水陸發達"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這是齊國作為傳統大國的表現之一。

二、齊國文化開放自然,有著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優勢

齊太公實行"因其俗,簡其禮"的文化政策,管仲相齊仍然採取"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順其自然,思想開放,包容各種文化,所以齊國才能文化繁榮,稷下學宮才能網羅天下之士,讓齊國文化一度達到鼎盛的程度,此為傳統大國表現之二。

結論

這裡把齊國作為傳統大國的表現簡要的敘述出來,齊國雖然軍事能力確實無法與秦國等虎狼之軍相比,但是齊國的歷史比之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明顯佔據上風的,其政治、經濟、文化確實是各列國之中無法比擬的,有資格稱之為傳統大國。


絕塵的時光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傳統大國這個名字我們可以換個詞來理解,也就是誰是老牌強國。

先用排除法看一下,趙,魏,韓三國。從春秋到戰國標誌性事件就是三家分晉,晉國原來是老牌大國,一度是春秋時代的霸主。最後分裂了,類似於蘇聯解體。分裂為趙,韓,魏三個國家,雖然三家實力不俗,但畢竟從時間線上來看,是三個新國家。所以也就算不上傳統大國。

我們再來看一下燕國。雖然燕國年代久遠,而且經過戰國的大兼併時代存活下來稱為戰國七雄之一,但燕國地處偏遠,一直遠離中原戰亂,偏居一隅,再加上春秋時代一直是一個小國,並長期被齊國欺負,也沒有在歷史上稱霸過,只是在春秋末期,秦國因為戰略需要,幫助燕國打敗齊國才強盛起來,時間線上來說,只能算後起之秀。

好,我們再來看剩下的三國,齊,秦,魏可算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老牌強國。為什麼?且聽我到來。

先來看楚國。在春秋時代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就有楚莊王的名號。楚國地處南方,西周以前是荒蠻之地,到處是丘陵樹林和沼澤,不適合人類生存,但是西周之後楚國大力發展,稱為領土範圍最大的國家。楚國覬覦中原,討伐附近所有的諸侯國,甚至在春秋時代,所有諸侯都還在名義上向周天子稱臣時就已然成王。到楚莊王時已然將勢力染指中原並坐穩霸主職位。朝秦幕楚這個成語就是說當時小國在兩個大國之間生存狀態,也就可以看出楚國的強大。真事是在當時華夏大地上橫著走,要中原各國組織聯軍才可以抗衡。所以楚國是名副其實的傳統大國,不僅領土而且軍事上都是大國。

秦國自從東周滅亡,因幫助建立西周有功,便被周天子在西方封疆列侯,而且有一項所有諸侯國都沒有的權利,可以討伐異族,也就是當時不是諸侯的國家不在中原文明範圍內的國家,秦國都可以征討,秦國經過不斷的征討,極大的拓大自己的領土,使自己成為大國做好了基礎。秦國自從實行商鞅變法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在當時的中原大地上,任何一個單獨的國家都不是秦國的對手,而且虎視眈眈的覬覦中原,一直被中原各國防範。所以也稱的上是傳統大國。

齊國這個國家在周朝分封時就與眾不同,因為齊國是周朝建國的功臣姜子牙的分封國,所以國家實力一直強橫,地處東方,目的就是幫周朝看管東方門戶,所以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自然而然也就幫齊國拿到一張傳統大國的入場券。

以上是本人分析,如有不足,望大家指教



歷史的瞧客兒


戰國七雄中,楚國一直強盛而廣大,雖然幾次因戰爭失敗而面臨亡國,但總是能迅速恢復實力而強大,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齊國中,楚國可以稱得上傳統大國!

楚國(公元前1042~223年),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朝第二代國君周成王冊封楚部落首領於郢,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從武王開始擴張,經文王,到成王,先後吞併庸.隨.羅等25國,可以稱的是春秋時的大國了!

隨後,楚國越過了江淮地區,推進到了黃河南岸,楚成王十七年,中原霸主齊桓公聯合陳,曹.宋.鄭.衛.魯邾等八國聯軍攻擊楚.蔡聯軍,楚軍打敗,被迫退出中原。

楚成王41年(公元632年) ,楚國齊.魯.魏.宋 邊界地區。引起了春秋五霸的晉文公的強烈反對。晉文公親率三軍,聯合魯.衛,於楚軍在城濮大戰。戰前楚成王瞭解晉軍上下一心,君臣和睦。有意退出戰爭,帶走了一半多的軍隊,但是楚軍主帥成得臣堅持要打,結果不幸戰敗。成得臣在返回楚國的路途中自殺了。

楚國雖然先後敗給齊國.晉國,但是主力尚存,中軍損失不大,楚國的實力尚在!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後,任用孫叔敖為相,改革經濟.內政,銳意進取,楚國的國勢很快增強了,前597年在鄢陵之戰中打敗晉軍,乘勝進攻到黃河岸邊,成為新的中原霸主!

楚莊王熊旅

晉楚爭霸,各有勝負,但是晉國大夫士燮向國君獻策,從經濟,軍事,外交各方面支援楚國背後的吳國!吳國的國君壽夢即位後,吳國開始崛起,進攻楚國的屬國,州來,鍾離,後來一度打敗了楚軍。

吳王闔閭即位後任命伍子胥為相,改革軍事.政治。任命兵家始祖孫武為大將,訓練軍隊,吳軍戰鬥力很快增強!

前506(楚昭王十年)年,吳王闔閭任命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弟弟猛將夫概為先鋒,帶領三萬精銳之師,進攻楚國。夫概帶領五千先鋒,在淮河打敗五萬楚軍,接著吳軍在柏舉大破楚軍主力二十萬人。隨後吳軍乘勝攻入楚都郢。楚昭王流亡江漢。

就在楚國幾乎亡國時,楚國人申包胥趕到秦國,找到秦悼公,哀求他抗吳救楚,開始,秦公不答應,於是申包胥在王宮外,不吃不喝,痛苦了七天七夜。秦國君臣都被他感動了。於是秦悼公發兵十萬,打敗吳軍,接著越軍偷襲吳都,吳國大軍在孫.伍的帶領下回到了吳國!楚軍大司馬子西帶領軍隊恢復了楚國!

楚惠王即位後,發展生產,訓練軍隊,想恢復楚國的霸業,終於在越王勾踐去世後打敗越軍,重新稱霸南方。

進入戰國時代,楚國重新煥發了活力。楚悼王在位時,軍事家.改革家吳起受到魏相公叔痤的迫害,從魏國逃亡到楚國,楚悼王任命他為令尹,在楚國變法,楚國經過變法,增強了經濟.軍事實力,南方統一百越,在中原吞併陳.蔡。並以一己之力抗擊趙.魏.韓,擊敗強秦,儼然有統一中華之勢。

可惜的是楚悼王突然逝世,楚國的貴族集體反對變法,聯合謀害了吳起,並因此冒犯了楚悼王的遺體。楚肅王即位後,誅殺了冒犯先王遺體的貴族七十多家,極大的打擊了楚國的封君勢力。

隨後楚國在楚威王(前339~329年)時代達到了頂峰,消滅了越國,設置了江東郡,佔據了古代中國的整個江南地區。控制著今天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安徽的全部,四川.重慶.陝西.河北.山東福建.廣東的一部分,面積達到150萬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000萬,軍隊100餘萬,戰車一萬五千乘,聲勢震動了諸國!

進入戰國後期,楚懷王在位時,曾經組織楚.趙.魏.韓.齊五國合縱。楚懷王為縱約長,五國聯軍百萬,圍攻函谷關,後來因為內部矛盾,很快就解散了,但是也給秦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秦惠文王時,任命魏國人張儀為相,張儀欺詐楚懷王,許割地六百里,讓齊.楚斷交,到楚國使者去交接時,只答應給六里,哄騙了楚懷王,徹底激怒了楚懷王,他集結楚軍數十萬進攻秦國,在丹陽被秦軍擊敗,被斬首十幾萬人,大將屈匄被俘。接著楚懷王為了報復秦王,出動傾國之兵進攻秦國,打到了咸陽附近的藍田。秦軍殊死抵抗,把楚軍牢牢阻擋在藍田關下,接著韓.魏兩國偷襲楚國,楚軍只得撤退。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極大地削弱了楚國,從此楚國由強盛轉為衰弱!

牆倒眾人推,隨後齊國相國孟嘗君報復楚國私自拆散了齊楚聯盟,公元前301年,聯合韓國和魏國,以齊將匡章為主將,帶領三國聯軍,圍攻楚國,在垂沙大破楚軍,戰後,楚國被迫把南陽地區割讓給了韓,魏兩國!

公元前279年,秦國大良造白起帶領幾萬精銳士兵,連戰皆捷,在郢都打敗楚軍數十萬人,很快攻佔了郢都,楚襄王帶領臣民遷都陳縣,也稱郢。隨後,楚軍反攻,又攻下了十六座城池,接著穩定了東部的形勢,楚國再一次復活。

公元前257年,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帶領八萬楚軍與趙.魏三國合縱,在邯鄲之戰中大破秦軍,迫使秦軍歸還了以前佔據的六國領土,再次龜縮到函谷關的後面。

邯鄲之戰後各國形勢圖

公元前225年,秦國消滅了魏國,隨即進攻楚國,秦國將領李信帶兵20萬攻克壽春(楚國自稱郢都),殺楚幽王。接著進攻楚軍大司馬項燕,結果被項燕擊破。被迫率領殘兵敗將退回咸陽。秦王嬴政只得懇求老將王翦,希望他再次出山,王翦同意攻楚,只是需要兵力六十萬,這幾乎是秦國機動兵力的全部了。最後嬴政還是克服了困難,湊夠了六十萬大軍,並在出戰前安排自己的女兒和王翦的次子王賁成了親。隨後王翦帶兵打敗楚將項燕,俘虜了新楚王(秦國的昌平君),楚國終於滅亡,享國820年(1042~223年),可以說楚國雖敗猶榮,直到最後,仍然算是戰國七雄中的巨無霸!


少校說歷史


戰國七雄中,誰被稱為傳統大國呢?首先我們要知道都有哪些,周朝末年到秦朝統一這期間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春秋時期,一個是戰國時期,這兩個不要搞混了。春秋是五霸,戰國是七雄。春秋五霸分別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公;戰國七雄分別是秦、楚、趙、魏、韓、燕、齊。

我個人覺得戰國七雄裡面除了齊、楚、秦三國可以稱得上傳統大國外,其它四國都不能得此名號。各位看官且聽我逐個分析。傳統強國的概念是什麼?包括兩個點,一個是傳統,也就是說傳承歷史悠久;另一個是強國,具有人口眾多、面積廣大、戰鬥力強勁。

那麼我們就拿上面講的兩個傳統強國的概念來套用,來說明戰國七雄哪些是傳統強國,哪些不是

一、從“傳統

”方面來講

韓趙魏三個國家是又春秋時期的強國晉國分出來的,成立的時間短,要論傳統應該不在此列;

燕國呢?成立於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燕國伴隨著周王朝的整個時期,東西周滅亡之後還存在了很長時間,國祚八百二十二年,可謂是傳統國家。

秦國,公元前905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商朝早期即建國,可謂是歷史悠久,稱得上傳統。

楚國,根據《史記 楚世家》記載,楚人先祖鬻熊輔佐周文王滅商有功,周成王念其功勞,封鬻熊曾孫熊繹為子爵,建國於丹陽,領地50裡。也就是說楚國在周朝建立之前就有了,更能算的上是傳承悠久了。

齊國,始封君為軍師太公望,輔佐周武王推翻商紂王,建立統一的商王朝。於燕國差不多同時,享國八百多年。

所以,從傳統來講我們就排除了韓趙魏三國。

二、從“強國”方面來講

通過上面一條的排除,現在就剩下秦楚齊燕三國了,我們再來逐個分析。

秦國:讀過《大秦帝國》的人可能都知道,這部書對秦國的崛起和統一中國做過詳細而生動的描寫。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力空前增強,最終在秦始皇嬴政的帶領下逐一將六國剪滅,統一了中國。

楚國:楚國在戰國七雄裡面一直處於第一陣列,足以和秦國抗衡。楚國兼併的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戰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楚國之疆域,雖然時有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據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餘,為戰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的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了大約700年之久。

齊國:戰國時期稱為東帝國,秦國為西帝國。因齊國不與秦國接壤,所以很少受到秦國的蠶食,其實力始終比較強大。秦採取的是遠交近攻的策略,遠交其中最重要的國家就是齊國。當時的形勢來講,齊國與其他國家連橫則秦不能輕舉妄動,如果與秦國合縱則秦可橫行與鄰國。

燕國:周朝時期,中原腹地人口都很少,人口大部分是沿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分佈,其他地區人口就更少了。燕國地處今天的河北、北京北部地區,古代屬於苦寒之地,人口稀。我們知道,古代人口得多少代表著實力的強弱,沒有人就沒有糧食和兵員。所以,燕國除了在燕昭王時期在樂毅的帶領下聯合多國部隊打敗齊國外,其他時期都比較弱小,在戰國七雄裡面只能歸為實力較弱的一類。

所以,通過“強國”方面來說,排除了燕國。

綜上所述,能稱得上是傳統強國的只能是秦楚齊國了。


痴言


戰國七雄中能稱為傳統大國的,是齊國,楚國,秦國。

齊國立國者,是姜子牙,居東海之濱,擅魚鹽之利,最先富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以後一直是比較強的國家。至戰國,田氏代姜氏,齊國仍保持比較強的地位,其間雖遭遇樂毅伐齊,幾乎傾覆,但隨即田單火攻,反敗為勝,仍傲踞東方,直至秦統一。

楚國始終是南方大國,在七國中,其面積始終最廣大。中原霸主,對楚國只責其貢獻苞茅,而不敢強加以兵。楚莊王時,一飛沖天,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只是發展不平衡,忽高忽低,至楚懷王,信任奸佞,排斥忠臣,使國力日削,終至亡國。

秦國起勢較晚,但後來居上。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等良臣,儕身春秋五霸。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奠定秦國強大的基礎。其後諸君目標一致,前仆後繼,以虎狼之師,東向蠶食諸侯,終滅六國,一統天下。

此三國所以長期強大,除其他原因,地理位置是一個重要原因。齊國背靠東海,東面無威脅,可以專一面西而爭。楚國居長江流域,南面無強敵,可以專一面北而爭中原。秦國處西方,西面無強敵,可以專一東向而爭天下。

中原也曾有一些比較強的國家,如鄭國、宋國、趙國、魏國,但因處四戰之地,易受夾攻而不便發展,故終未能保持強大。

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