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主之作》中,所有的光和影都在按着"美"的定义要求自己

电影《无主之作》中,所有的光和影都在按着"美"的定义要求自己

首先,这部电影的背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德国,当时的德国经历了纳粹的高压政权、柏林墙的建造与倒塌等等。影片以男主库尔特的视角展开,讲述了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从启蒙到历练再到自主创作的个人成长经历。讲个人成长的电影有很多,为什么这部长达3个小时的电影,却能让我印象深刻?我想这大概是导演加入了许多关于哲学方面的思考。电影不仅只是简单的呈现一位艺术家是如何产生的,还加入了对真实性的思考,对真相的追问,以及人在不同的政权的斗争中,是如何寻找到自我以及建立并坚持何种价值观。

电影《无主之作》中,所有的光和影都在按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电影一开篇就是姨妈伊丽莎白带着男主库尔特,参观希特勒时期的堕落艺术展,这个画展的目的就是用来警示世人,作品也是用来让人批评的。但是伊丽莎白却对库尔特说:"我喜欢这些作品。"伊丽莎白对艺术有特别天赋,她能单凭一幅家庭照片,就能判断出人物背后的情绪。

电影《无主之作》中,所有的光和影都在按着

当真相标记着全体主义的权威,它是种族优越性的极度追求。库特的岳父,也就是曾经为了要保留优良基因而对伊丽莎白姨妈进行绝育的人,也用堕胎这种手段意图阻挡库特的基因。而库特的妻子伊莉再难以将孩子留在腹中。当真相承载着绝对的集体主义,它负载的是战后东德矫枉过正的团结一致,它不欢迎自我。主观和个人都被视为对于集体和统一的破坏性力量,被一刀切地拒绝。但真相远不等于真实。

电影《无主之作》中,所有的光和影都在按着

在真相之上,真实还必须要求自我的认知,否则那些曾经的经历只能成为一个人洞察世事的本领,却无法冲出个人,成为艺术,激荡世界。所以库特选择离开东德。父亲本是一个好人,以自己一点微弱的力量抗拒着纳粹。他的抗拒,就是拒绝加入纳粹党,并由此失去了教师的公职和房子。但父亲又是一个懦弱的人。他最终还是拗不过妻子,选择妥协,违心地成为纳粹党员,因为妻子说,这个身份是他以后的政治资本。

电影《无主之作》中,所有的光和影都在按着

可是,纳粹倒台了。父亲虽然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却最先遭到惩罚,因其纳粹党员的身份,被学校拒绝录用,不能再次成为老师。他就和许许多多本没做过什么坏事的小人物一样,他们虽保有一定的良知,却没那么坚定地遵从自己的内心,为了养家糊口,选择妥协。可是,最先遭受惩罚的也是这些小人物。他们失去一切,工作、尊严,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希望。没有希望,就没有了继续活下去的意义。

电影《无主之作》中,所有的光和影都在按着

最后,我们无法面对那些真实的悲伤与惶恐,因为我们害怕,一旦真正面对,就会痛苦,就会愤怒,就会产生很多我们无法解决的情绪与问题。所以我们宽解自我,想方设法为那些痛苦找到借口。我们会逃避,会麻木。可是,人无法对痛苦麻木。假装看不见真相的人,必定也会被真相所噬。就像库特的岳父,在看到库特的创作时,种族灭绝的要求、病人的怒吼,还有葬身于他手中的外孙都成为他眼前的幻影。

电影《无主之作》中,所有的光和影都在按着

即使他只是服从了命令,他仍然无法面对自己曾经作恶这样一个真相。真相,即使难堪,即使痛苦,却从不曾缺席于人类的生命。而真实,是否如伊丽莎白阿姨所说,是美好的呢?向来我们谈论真善美,运用的词汇不尽相同。我们说,欣赏美,创造善,而"真"是需要面对的。真相具有令人难以直视的特质,所以,接受了真实的世界,我们才有能力感受善意与美好的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