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祝忠建

盆缸瓮长相相似,用途相近。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农村人还可能见过,有些记忆。城市的年轻人,许多人不知道其为何物了。

盆缸瓮都是陶土制作而成,根据上不上釉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土陶型(不上釉子),就是花盆那种,特点是有细微的毛孔,有一定的透气性。放米面,随用随取,盖上盖子,防潮、防鼠害,干净卫生。第二种是陶瓷型(上瓷釉),表面光滑,最大特点就是耐腐蚀,不变味,不变质,可以长期存放,所以经常用来盛酒盛醋。过去北方条件差,许多地方吃水困难,必须要用水缸存水。酿造行业离不开,油坊、染坊也离不开。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北方冬季漫长,以前入冬之前,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要做一些越冬准备。其他的暂且不说,起码要储备一些蔬菜类,萝卜土豆红薯放入地窖,主要是防冻。白菜等水菜不便久放,就要腌制成酸菜、咸菜一类的。最好的器物就是缸瓮。

盆缸瓮最大的缺陷就是硬物碰撞,容易损坏,重则粉身碎骨,轻则产生裂纹。一旦打碎,只好弃之。有了裂纹,还可修补,于是就有了“箍辘盆瓮”这门手艺和这个行当。“箍辘盆瓮”的手艺人,一般都是南方人,安徽一带的居多,他们心灵手巧,服务热情周到。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过去这些手艺人,挑着担子,一头是工具,一头是材料(用新鲜竹子划成的竹皮子)走村串乡,不像现在有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三轮摩托车等代步工具,方便、快捷,省力,省事,省时,那时全靠铁脚板,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

遇到村庄就放慢脚步,边走边吆喝,“箍辘盆瓮来……”有需求的人家,就出来招呼手艺人,找一块地势平坦地方,把需要修补的缸盆瓮,小心翼翼地抬出来,倒扣在地上,师傅全凭经验,眼力观察和一边干,一边比划,很快就会编制一两个大小适中的竹圈,这是技术的关键,大了太松,起不到紧固的作用,太紧了套不到合适的位置,所以太紧太松都不行。套上竹圈后,要把竹圈推进到合适的位置,这时候也是师傅耍手艺的时候,围观的人越多,他越“带劲”,左手拿木头楔子,右手拿划刀,木头楔一头顶在竹圈上,划刀在木楔的上头敲打,竹圈慢慢的推进。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瓮壁是陶瓷,和竹圈的硬度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不同,瓮壁发出的声音清脆,“铛——铛——铛”,竹圈发出的声音沉闷,“嗒——嗒——嗒”。师傅不紧不慢,小心翼翼,一下一下的敲击着,发出悦耳的声音“铛嗒嗒,铛嗒嗒”。这一切一经老师傅的口说出来,就变得非常有趣了,他们把这个称之为“老鼠磕牙”,你说形象不形象。到最后,竹圈到合适部位为止,这就算是大功告成。随着竹皮的自然风干,紧缩,“箍辘”盆瓮更加结实坚固。

现在绝大部分村庄都通了自来水,水缸已经淘汰了。食醋,已经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的规模生产,大小商店都有供应。随之醋瓮也淘汰了。科技的进步,大棚解决了萝卜土豆白菜蔬菜“老三样”的问题,有人调侃“大棚搞乱了四季”。酸菜缸也淘汰了。所以“箍辘盆瓮”的行当必然消失,手艺也就必然失传了。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当然这些手艺的消失并非一定是坏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必然有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被社会所淘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是作为一门技艺,我们有必要把它用文字甚至影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因为这就是历史曾经走过的脚步。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作者简介:祝忠建,阳峪乡祝家堡村人,1956年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88年转业地方工作。

“行走在乾县”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平台编辑:刘立军,笔名乾州蕞娃,又名终南鲁人,初中语文教师,性木讷,爱文学。俯仰天地间 ,自知无所愧。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展示生活中的美好,记录生命历程的每一次真实,每一份感动,这里是“行走在乾县”,欢迎您的参与,欢迎您的关注,点赞留言,批评指正。

所有文稿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稿件须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电话、电子邮箱和微信号码。文中配图有特殊要求者,可以将图片打包一并发送至投稿邮箱。作者简介不超过100字。作品发表后所得赞赏低于5元的,留作平台运营;超过5元的,30%留作平台运营,70%返还作者。投稿邮箱为:[email protected]。请勿一稿多投,所有投稿审稿期限为一周,一经采用。主编会给您通知,作品发布后会给向您发送网页链接,便于您转发分享。所有赞赏结算时间为作品发布一月之内。预留作者微信号码是为了便于发放赞赏。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二)“箍辘”盆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