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刘骠


【用心回答,交流历史】

导语:题主这个问题提的好!清朝时期,八旗的旗主确实很威风,权势也很大,即使官位再高的当官者对于自己的旗主也是毕恭毕敬的。(本回答仅针对满八旗来回答,蒙八旗和汉八旗,同理相似于满八旗)

根据题目,暂且将题主的问题分为两个部分来分别回答,这样更加妥当。

【第一部分】,回答“八旗旗主权势到底有多大?”

1️⃣满八旗的前身及当时旗主权利;

满清的基业就是起于八旗制度,最早的八旗制度源自于女真人传统的狩猎制度。那时候女真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都是以各自的部落形式存在,如女真三大部落‘’“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

狩猎制度下,部落中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大小统领,他们决定着部落中的人口、居住范围、生产生活工具、狩猎武器以及狩猎所得猎物的分配权。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小统领拥有者至高的权利,可以说,普通女真人的生命都是掌握在这些大小统领的手中,这些大小统领就是满族八旗旗主的初期代表人物。

2️⃣满八旗制度的正式确立,旗主权力的强化;

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多部落后,他开始对各个部落的人口、士兵进行统一编制,开始设立了“黑、白、红、蓝”四旗,后期又逐步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统称为满八旗。

在满八旗制度正式确立后,后金政权仍然需要四处出战,攻打辽国以及金国。这个时候,统治者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就是这八旗的旗主,再由旗主带领旗民出征。在平时休战时,八旗旗主各自管控着自己旗内人口的所有一切事务,上至军事训练下至结婚丧嫁,可以说,对于旗内的百姓,旗主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就是他们旗内的王,一切事务由旗主说了算。

所以,从女真到后金,再到清朝,打天下靠的是各个旗主们带领旗人的冲锋陷阵,治天下还是靠的旗主们约束管辖自己所属的旗民,再加上旗主的身份是世袭的,这就造成了旗主的权势很大,即使是朝中大员,也是招惹不起的。当然了,清朝统治者也深知这样八旗旗主权利过大的局面不利于皇室的统治,于是自雍正、乾隆时期就开始逐步剥夺原八旗旗主的权利,到了清朝末期,基本上八旗旗主成了可享受奢华生活的公子哥,而没有过多的实际权利了。


【第二部分】,回答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我认为题主所问“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可能是由于几个原因:

1️⃣升官后可能会被旗主羡慕嫉妒嘲讽甚至打压;

都说怕功高盖主,官员通过自己努力,升官后一般情商高一点的都会去面见以下自己的旗主,做一个汇报。而这个时候,遇到大度开明的旗主还好,若是遇到小气阴险的旗主,免不了还会受到一番羡慕嫉妒。所以,这种情况下,升官后的官员是怕见到自己的旗主的。

2️⃣升官后可能会被旗主要求提携平庸本旗子弟;

作为旗主,肯定是希望自己本旗的人在朝中为官的越多越好,官也是越大越好,于是难免就会想着在见到升官后的官员时,要求他多多提携自己旗内的子弟,帮衬帮衬。这个时候,遇到有才能的还好,就怕旗主硬是安排给旗内的才能平庸但身份高贵的八旗贵族子弟。这个时候,升官后的官员面对自己的旗主,是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处于两头危难的境地,这时候,他是很怕见到自己的旗主的。

3️⃣升官后可能会被旗主以不利的消息所要挟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

在清朝,基本上一个旗内的人大多数都是相熟悉的,作为旗主自然拥有者最高的宝贵信息库。所以那些升官官员的所有情况,包括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也都掌握在了旗主的手中。当升官后的官员遇到自己的旗主时,就怕旗主拿出某个见不得光的秘密,以此来要挟自己做一些事情。所以,这时,这些升官后的官员更是怕见到自己的旗主。


问题总结:

所以,从满八旗制度建立起初,旗主在世袭的情况下,拥有者本旗内的政治、军事、生活等一切大小事务的管辖权,俨然就是本旗的王,最高统治者。而那些升官后的官员,要么怕受到旗主的羡慕嫉妒甚至嘲讽,要么怕旗主硬安排让自己提携本旗平庸子弟,或者被旗主以一些不利消息要挟办理某些见不得光的事情,都很惧怕去见到自己的旗主,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醉观沧海


八旗的旗主权势到底有多大?

在清朝初期,八旗旗主共八人,一旗一人。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创立,八旗共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各棋之间相互独立相互依存。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相当于奴隶制度,各个旗主是最大的奴隶主,对手下的旗人有生杀与夺的大权。旗人得罪旗主将会有各种惩罚临到,甚至丧掉性命,被灭族。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诸王、贝勒,开国大臣,是世袭制,他们有声望有实力,朝廷高官见了他们都得下跪。就算旗人在朝中当了最大的官,而旗主成了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这个权倾朝野的官员见了叫花子旗主,也必须下跪行礼。

因为清朝祖制规定一日为奴,终身为奴、世代为奴,无论旗人以后的身份有多么尊贵,他永远是旗主的奴隶。



电视《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出身的和珅,他的旗主是金大烟袋金爷,金爷一语道出了旗主到底有多牛:“就算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给我磕头!”,其实这说的也是现实版的旗主。


皇帝以外的旗主相当于二皇帝,皇帝临到一些国家大事还需要众旗主点头才能裁决,单凭皇帝一人说了不算。

  • 有实力的旗主敢逼大妃殉葬

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的两黄旗分别赐给阿巴亥的两个儿子阿济格、多铎,并准备另赐一旗给她的另一个儿子多尔衮。但是努尔哈赤突然离世,正白旗旗主皇太极在其他旗主的拥护下夺取了王位,逼大妃阿巴亥殉了葬。多尔衮三兄弟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母亲殉葬,却无能为力。

  • 旗主敢对高官家属为所欲为

镶白旗旗主多铎(原镶黄旗旗主)侮辱并占有了他旗下大臣范文程的妻子。

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世孙。努尔哈赤的开国元勋,皇太极的重臣,新手皇太极的信赖,国内外的一些决策都有他参与决定。就这样的一位重臣,被旗主戴了绿帽,还得必须忍气吞声。

最后不知谁透露了消息,让皇太极知道了,因为皇太极早就想整治多铎,这才罚了他银子万两,并夺走镶白旗所属牛录三分之一,而多铎本人依然活得潇洒。



  • 非常时期,旗主有权决定皇位的继承人

皇太极猝死后,八旗旗主在满清的历史上做了一项重大决策。 当时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一场内战一触即发。最后在众旗主的决策下,让皇太极的九儿子,六岁的福临(顺治帝)继承了皇位,这才平息了战争。

  • 在顺治时,旗主的权势更突出。

顺治时旗主的权利甚至超过了皇帝,导致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顺治帝继位后,正白旗旗主多尔衮为摄政王,把持朝政,他可以对皇帝不行跪拜之礼,还令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随时使用,他所用仪仗的种类也与皇帝等同。



后来顺治帝把多尔衮的正白旗给收了过来,正黄旗和镶黄旗也全部归皇帝管理,八旗制度中的上三旗和下五旗制度已经形成。

由于旗主的权力随时都能威胁到皇权,所以清朝统治者都在想方设法削弱旗主的权利,到了清朝后期,原本属于各旗旗主的权力都收回到皇帝一人手中。乾隆之后,旗主的昔日辉煌已不在,剩下的也只仅仅一个称号而已。

为何官员升官后怕见旗主?

官员升官后怕见旗主,主要说的是清朝后期。

清朝前期旗主的身份个个牛掰,旗人跪拜旗主很自然。而到了清朝后期,八旗制度几乎不复存在,世袭好几代的旗主和皇帝的血缘已经很淡。有些旗主过惯了不思进取的生活,现已落魄到流浪街头的境地,而有些旗人凭着真凭实学和能力,在朝中身为要职,身份尊贵显赫。那些落魄的旗主,也许是出于羡慕嫉妒恨,也许是想找回昔日的荣耀,他们对自己旗下的旗人想法刁难。拿着老祖宗的规矩当招牌,对旗人吆五喝六。



“旗主每有贫无聊赖,执贱役以餬口,若途遇其奴之高车驷马者,必喝其名,使下车代役。”——《清稗类钞》

道光皇帝时,他的军机大臣松筠属于正蓝旗旗人,正蓝旗旗主家死人了,旗主命令他为其家人奔丧,松筠只好放弃朝廷事务,慌忙去了。旗主让他穿一身白袍,腰间一鼓,见有人来就敲鼓。一个国家的军机大臣,就像是被人耍猴似的,整日敲敲打打,滑稽搞笑,也让朝廷的颜面扫地,一连好几天,天天如此。他无暇顾及朝中大事,面对道光的呼召,他也只能回复两个字:“没空”。道光皇帝了解后,下旨将松筠抬旗进入“上三旗”,松筠的旗主就变成了道光本人,这才摆脱为正蓝旗旗主服丧的尴尬局面。

“道光朝,大学士松文清筠秉政,宣宗甚倚重之。忽请假数日不至,异也。次日,军机召见,奏对毕,上忽问曰:‘松筠何事请假?’一满军机对曰:‘因该旗主家有白事,松筠照例前往当差。’上曰:‘汝往视之,如无甚要事,可命其早日销假。’满军机衔命往,至则见松筠摘缨冠,身白袍,坐大门外司鼓。”——《清稗类钞》

身份显赫的官员,亦属于被众人跪拜的人物。如果让他们给落魄的旗主下跪,或者遭旗主戏弄,这场面不仅让其颜面扫地,更让朝廷颜面扫地。所以这些官员们怕见到旗主,能躲则躲,但是实在躲不掉就会面临被奚落的局面。而被皇帝抬入皇帝的旗下为奴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给皇帝下跪总好过给落魄的旗主下跪。


小姐姐讲史


  • 权势大不大先不说,威风那是必须的,影视剧中相信很多朋友都看到过一段:和珅在兰州府城下馆子,遇上了“金大烟袋”,起初,和珅不服气,也正常,毕竟和珅也算是皇亲,且任清王朝关键要职,位极人臣!不过镜头一转,和珅向金大烟袋下跪磕头,后来金大烟袋又在皇帝面前要求和珅要老实听话。

这就厉害了,剧中可能虚构,但至少反映了清代旗主的地位。金大烟袋自称正红旗老旗主,而和珅为满洲正红旗,所以见到旗主那是必然要下跪请安的,且是毕恭毕敬!下面来详细说说。

八旗是清代的一种制度,起初为黄、白、红、蓝4色旗,后又增4旗,八旗之制确立。清太宗皇太极七年,八旗汉军编制完成。至此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全部编成,八旗制度得于完善!

其军队本身就有极强的战斗力,再加上明末衰败,和明朝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八旗子弟获得了巨大战争利益。努尔哈赤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予不同官衔,并赐赏土地财宝,供其享用,且实行世袭制,所以八旗子弟享受着特殊待遇。

至十八世纪中期,八旗营兵已完成全国军事要地的分布,实行永久性的驻扎,是清王朝中前期国家重要军事武装,军事支柱!

说到权势,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八旗的最高长官是各旗的旗主。在清朝中前期,这些旗主的权力是相当大的,且地位甚高,仅次于皇帝。在清朝政治制度中是单独的一种存在,其他大小任何官员都没旗主的地位高。这些制度都是由努尔哈赤所立!从八旗角度看,当时的皇帝本人也可以理解为旗主,清朝早期的军事大事都需要和八旗旗主共同商议,共同裁决,皇帝本人不能独断,且也没有这种特权。

然后问题就出来了,旗主的权力太大、地位甚高,这个时候经常和皇权贵臣发生冲突,清朝初期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法用各种手段削弱旗主的权力,但效果并不理想。很明显的,这需要时间,经过几代皇帝的前期努力,最后到了乾隆时期,旗主的权力几乎被架空,原本属于旗主的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到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各旗主虽然失去了权力,但旗主依然是旗主,也就是说所处地位、所享待遇丝毫不受影响。剧中有这么一段:我们就不要掺合国家之事了,朝廷每年给我们银两财宝,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求享乐!确实,八旗贵族日夜花天酒地。

和珅见到金大烟袋,被训斥到:老人没有给你说过旗里的事?见到主子该怎么着?都忘了?

这里能看到八旗的规矩,即使你是再大的官,见到旗主,也得恭恭敬敬下跪请安,哪怕旗主衰败成要饭的,旗人见到一样行规矩。这也是八旗制度的弊端,八旗子弟是清朝前期攻明的重要军事力量,也是清朝最终走向衰败的原因。


行走者believe


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旗人一日为奴,终生都是奴。旗人即便在外面混的再好,其与旗主的主奴关系是不会变的。至于为什么旗主与旗人是主奴关系,这要从清初的制度开始说起。



清朝有个特点,就是没有“裂土”制度。入关前是这样,入关后也是这样。

所有的功臣,所有的皇室子弟,即便是皇帝的亲儿子,皇帝也不会封地。

皇帝不封地,那就有一个问题了——皇帝该如何体现皇室子弟身份的高贵性呢?该如此拉拢人心呢?

赏赐金银珠宝,赏赐爵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两项,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毕竟商人、土财主也有钱,只靠金钱和空头爵位还远远不能体现皇子身份的高贵性。

所以清朝皇帝就以“赏赐人头”的办法,退而求其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赏赐人头,就是皇帝赏赐给皇子或有功宗室的“属人”,并使这些“属人”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就连皇帝也不能轻易剥夺他们对这些“属人”的所有权。

比如,代善立了功,努尔哈赤就让他统领正红旗的旗人,于是正红旗的旗丁就变成了代善的私有财产。

还比如皇太极当了皇帝,为了扩充实力,同时也为了给大儿子豪格铺路,他把正蓝旗赏赐给了豪格。于是正蓝旗的旗丁就变成了豪格的私有财产。

别人都没“属人”,就只这一小撮人有。于是皇族子弟的高贵性和特殊性就体现出来了。

PS:这里只是拿代善和豪格和举例子,清朝旗主、领主与旗人的附属关系经常在变,到了清朝后期,正红旗和正蓝旗的旗人也不完全是代善和豪格后裔的附庸了。清末具体的旗属关系见下面这张图。


由于旗主和旗人是主奴关系,于是新的现象就产生了——旗主变成了一旗之君主,各旗主对属下旗员、兵丁有严格的统属关系。上到行军打仗,下到男女婚配,都要旗主同意才行,而皇帝管不着。旗主和旗人变成了实际上的小圈子内的“君臣关系”。

通俗的说,就是皇帝只能管旗主,而各旗主管理的旗人,皇帝管不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太极和多尔衮。皇太极是皇帝,他能管多尔衮,但皇太极无法插手两白旗的事务,两白旗的旗人在没有多尔衮的授意下,不会听从皇太极的指令。

堂堂皇帝连各旗的旗人都管不了,皇帝能善罢甘休?万一旗主造反了怎么办?旗人又不能忤逆旗主。


所以从顺治、康熙开始,皇帝就开始插手各旗的旗务。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插手旗务的手段,就是剥夺旗主对各旗的事务的管理权,将管理权交给新设立的“都统”负责。

都统只是流官,由皇帝任命,而且都统对旗人也没有所有权,只有管理权。因而由都统管理各旗,皇帝很放心。

当然,皇帝也不能太过分。毕竟旗人与旗主的关系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就确认了的。所以顺康两朝,旗主仍然是旗人的主子。其二者的主奴关系不变。

也就是说,入关之前,旗主不仅有地位,而且还有军政大权。入关之后,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了,交由都统负责,旗主不再负责本旗的军政事务,但主奴关系还在。

到了雍正时期,皇权进一步加强。之前各旗的都统必须由本旗的旗人担任,旗主对都统仍然有影响力。但从雍正时期开始,都统都是跨旗出任,比如正红旗的某位旗人出任正蓝旗的都统,他与正蓝旗主没有主奴关系。

于是,各旗的旗主也就是彻底变成了所谓的“空筒子王爷”。

又没有封地,又没有权力,如果旗主不出仕当官,就只是个普通的王爷。每月按时领自己的俸禄,指挥不了旗人。

PS:像《雍正王朝》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关外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逼宫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是,这个时期的旗主,仍然可以享受主人的待遇,旗人见了旗主还是要毕恭毕敬。这就好比儿子在外面威风八面,回到家里还是得老老实实,见了爸爸一样要规规矩矩。

然而在乾隆中后期,由于乾隆不满意旗主的特权,就对旗主特权进行了削弱。之后的嘉庆和道光两朝也是数次削弱旗人对旗主的义务。所以其实到后来,旗主和旗人的统属关系也就没有清朝中前期那么严格了。

当然,具体情况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朝后期,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等铁帽子王出任军机揆首,手握实权,他们对各自掌握的旗人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三位都是领主,也就是小旗主)



总的来说。清朝早期,旗主和旗人是一种实质上的君臣关系。旗人见了旗主,就像臣子见了皇帝一样。但从顺治开始,旗主的军政大权被剥夺。之后的康雍乾三代连续打压旗主,因而旗主在乾隆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荣誉身份。其与旗人的主奴关系虽然还在,但影响力大不如前了。

旗主地位的没落过程,其实就是清朝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表现。


Mer86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

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

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

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

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

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

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

《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

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

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葛大小姐


<strong>满洲八旗制度其实属于一种带有奴隶制色彩的军事体制,及其讲究等级尊卑,效忠和服从,特别是尊卑方面,几乎完全是绝对化的——单纯看出身,你生在什么旗籍,就决定了你在八旗圈子里的终身地位。即便通过后天努力,你飞黄腾达了,官至庙堂之上,遇到旗籍比你高的人,哪怕他就是个拉洋车的,表面上,你也得毕恭毕敬的把他当大爷;同理,如果遇见同旗的旗主,哪怕他是已经沦落成要饭的,你也得给他下跪请安。

虽说这传统一直在逐渐淡化,但即便到了20世纪初,旗人的圈子里,规矩还是相当多的。

清末的一篇随笔里就生动的描述过这种非常“奇葩”的现象。

随笔作者汉族师爷出身,当时正给知府儿女当家庭教师,某日,见证了一次在汉族人看来,特别尴尬的午餐。

参加午餐的是知府夫人和某个佐官夫人(下属基层官员)。知府官位从四品,而这个不知名的佐官属于最垫底的九品。然而,佐官夫人进来以后,一直摆出一副老大的姿态,让都不让,直接坐正坐,而知府夫人竟然没有直接入座,而是在一旁侍立,亲自端茶倒水。

直到佐官夫人坐好,整理了衣服,吃了两口茶,才跟知府夫人说到:“姐姐您也坐吧”。知府夫人才诚惶诚恐的侧坐在桌旁,仅占了椅子的二分之一位置,像仆人伺候主子一样,继续非常恭敬地侍奉佐官夫人吃饭。

对于这种上级家属毕恭毕敬伺候下级家属的尴尬场面,知府家的旗人保姆却不以为然——因为知府夫人是下五旗出身(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而佐官夫人来自于上三旗家族(镶黄、正黄、正白只有满蒙,没有汉军旗),这两种地位,类似于奴才和主子的关系。因此,尊卑的沟壑,并没有被自己老公的官位弥合掉。

再比如,当年的慈禧太后由兰贵人晋封懿嫔的时候,就先进行了“抬旗”活动,把她从镶蓝旗(下五旗),抬入了排名NO.2的镶黄旗,这才凑齐了晋级的资格。

那么,如果是同一旗的旗主,规矩就更多了。

早年,上三旗旗主都是皇帝的近亲,下五旗旗主虽说血缘稍远但也全属于跟皇室沾亲带故的关系,都是皇族成员,官位和血统很高的。所以刚开始的那一百多年,跪旗主,也没啥解释不通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旗主的家族开始没落(旗主头衔为世袭性质)。根据相关规定,除了几个世袭亲王外(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其余的几十位亲王,他们的后代在没有军功嘉奖的情形下,从袭贝勒,然后再降级从贝子,再往后就没品级了。

后代的不断降级,导致其家族享受的国家政策补贴和各类特权阶级的待遇也跟着降级,排除一些旗主的后代通过个人奋斗,维系或者重振家族外,大部分都难免走向落寞,甚至落魄的贫困潦倒。这么多年,一代又一代下去,虽然他们离早年的皇家血统“越来越远”,但主子老大的身份和祖传的“谱儿”却得坚持“摆下去”。

(真正的旗人闺蜜们聚会,画风是这样的)

而其他的旗籍人员,即便通过各种运作或者个人奋斗,当上了权倾朝野的大领导,成了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遇到旗主,还得摆出一副奴才伺候主子的姿态,磕头下跪自然不在话下。

此情此景下,即便是心态超好的人,尴尬必定是自然的。

当然,这些都属于带有奴隶色彩的陈规旧习,大清国时,也仅仅流行于旗人群体中,跟普通汉族老百姓生活距离很远。到了民国时代,满族的旗人把姓都改了(真正的爱新觉罗一族都改姓“金”,比如溥仪亲妹妹们。现在一些网红“爱新觉罗”后代,山寨成分可疑),而这些所谓的“祖制”也就逐渐埋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只不过随着近年来“清宫戏”的潮流,又被翻出来“蹭热度”罢了。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在清朝初期,八旗的旗主权利是非常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人,是不是很厉害。但是既然八旗旗主权利这么大,那么后来的君主肯定会想方设法的削弱甚至收回他们的权利,所以清朝中期以后,旗主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权利了,旗主的身份基本上只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而已。

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是一个枭雄,他以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创立了八旗制度,最终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主要军事力量。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也就是说大家一起去打猎,打完了东西一起分。努尔哈赤就用满族人的这种习惯把满族人分为若干个牛录,每个牛录大约三百人左右。大家平时为民,丁壮战时皆兵,这样的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一开始起兵以黑旗为旗帜,统领各个牛录,这时候其实努尔哈赤就一个旗的人马。后来由于努尔哈赤不断的征战,手底下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就不断的增加新旗。并且由于夜间作战时,黑旗不容易辨认,就取消了黑旗。再加上新增加的旗,一共八个旗,即:正黄旗和镶黄旗、正红旗和镶红旗、正白旗和镶白旗、正蓝旗和镶蓝旗。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是旗主,旗主拥有很大的权利,负责管理本旗的军事和民政。努尔哈赤为两黄旗的旗主,剩下的旗由努尔哈赤的儿子和侄子统领。所以旗主一般是由皇帝和王公担任,权利大是必然的。

从此以后,八旗旗主几乎参与了清初的很多国家大事,就连皇位的归属,八旗旗主都可以左右。就像皇太极死后,其皇位之争就源于八旗旗主之争。当时多尔衮和豪格都拥有两旗人马,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一点权势没有的福临继承了皇位。其实这就是因为各旗势力妥协的产物。

等到顺治帝亲政时,他为了加强皇权,就把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到自己手中,并且规定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

正红:礼亲王世袭,代善后裔。

镶红: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肃亲王,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豫亲王,多铎后裔。

后来清朝统一全国,把下五旗的一半人马分别驻守全国的重要城市,上三旗和剩下的五旗则负责京师的守卫。

八旗旗主权利的衰退

八旗旗主在清朝建国之初确实权利很大,但是后来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的努力,基本上旗主的权利被削弱殆尽。

先是康熙皇帝建立了八旗都统制度,都统是从一品的高官。都统负责整个旗的训练、器械和民政等工作,实际权力非常大。这些工作原本是八旗旗主王爷的工作,八旗都统负责各个旗的实际工作以后,旗主王爷被逐步架空。

再加上下五旗一半人马已经到全国各地驻防,旗主早就无法控制本旗的士兵,而皇帝却有上三旗人马,所以这时候皇帝已经基本上把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中了,旗主有的权利只是一些封建宗法特权。康熙皇帝还在下五旗继续安插自己的人出任左岭,甚至还让自己儿子到下五旗担任小旗主,更是把最后一点点旗主的权利给收回了。

雍正皇帝又设立了军机处用来加强皇权,议政王制度(由八旗旗主王公组成的会议)已经名存实亡了。到了乾隆年间议政王制度直接被废除了。所以乾隆之后,八旗旗主和贵族就不怎么参与朝政了。


清朝入关之初,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诸王、贝勒,旗人被旗主欺负,还可以理解,能承受。但是到了清朝后期,旗主与皇帝的血缘已经很远了,在朝廷里的地位也很低了,他们却照样在旗人面前颐指气使,甚至故意让他们难堪,但是也没有办法,谁叫人家是旗主来。

就比如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的金大烟袋让和珅下跪一样,这个金大烟袋应该是正红旗旗主,也就是代善的后人,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让和珅下跪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现实中,一般是没人这样不给和珅面子的,毕竟和珅是皇帝的红人,谁离权利忠心近谁就厉害的,和珅当时的权势基本上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金大烟袋即使真是旗主,也不会得罪和珅的。


其实如果旗人升官后,或者家里有人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皇亲,要想摆脱旗主的欺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抬旗,抬入上三旗,毕竟上三旗的旗主是皇帝,给皇帝下跪肯定没什么好说的啊!慈禧太后曾经就把自己娘家抬入了三三旗,这样慈禧的家人就不会被旗主欺负了。


楚风说历史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一个八旗旗主的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各旗主的权力相当于清朝的“二黄帝”,这些人对自己旗下的旗人拥有生杀大权。

即使是高官重臣,遇到自己的旗主时,旗主要求旗人下跪,旗人也是不能拒绝的。

旗主之制设立于1601年,努尔哈赤为了更好的管理部下,首先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后期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自此八旗建成。

八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独立。

到了皇太极时期,又慢慢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但是满八旗的地位最高。

八旗制度是清朝时期的立国之本,也是最根本的管理制度,相当于升级版的奴隶制度。

每个旗主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清朝的奴隶主,而旗人就相当于旧时的奴隶,需要听从旗主的指挥。

各旗主世袭罔替,可以将这份殊荣传给自己的后世子孙。


世代为奴

清朝有一项制度“一日为奴,世代为奴”,也就是说只要你曾经当过这个人的旗奴,那么你的后代子孙就一直是这个家族的旗奴。

而且处于八旗之下的旗人,无论获得多么大的成就,当了多大的官,见到他们的旗主,也不敢作威作福。

举一个例子,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和珅是一个皇亲国戚,并且还是朝中重臣。

但是因为他是正红旗的旗人,而他的旗主金大烟袋却说过这样一句话:

“就算是我当街要饭,和珅看到我也得下轿给我磕头。”

和珅在剧中还真就给金爷下跪磕头了,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朝中权臣看到自己的旗主,即使自己的官职比旗主高,但还是要向旗主下跪。

另外各旗主对旗下的旗人拥有生杀大权,如果旗人得罪旗主轻者被惩罚,重者灭族。

在清朝初期,这些旗主的权力极大,甚至可以说是为所欲为。

有时候皇帝想要发号施令,还需要问过各旗主的意见,之后才能下令。

在清朝顺治皇帝时期,皇太极突然猝死,朝堂动荡,众皇子都想要争夺皇位,众旗主主持大局,将皇太极的九皇子推上皇位,也就是顺治帝,由此可以看出旗主权力有多大。


为何官员在升官之后害怕见到旗主

在清朝前期,众旗主的身份地位极高,不仅掌握着军权,还能左右朝政。

但是在清朝中后期,旗主的军权逐渐收归中央,旗主的权力也就慢慢消散了。

而这时有些旗人凭借真才实学,受到了朝廷的重用,成为了朝廷重臣。

但是还是那句话,清朝有一项规定“一日为奴,世代为奴”。

即使某个旗人成为了一品大员,本质上还是旗主的奴隶,如果一些旗主想要刁难某个旗奴,这个人不敢不做。

所以有些官员在升官之后,害怕见到自己的旗主,毕竟这些旗主的权势太大,又贪图享乐,传承了几代之后,只剩下一群败家子,因此很多人过得并不如意。


如此一来,那些好吃懒做的旗主,只能去那些官员家中索要钱财,尤其是在官员升官后,他们以道喜为借口,借机敲诈勒索,或者要求这名官员替他做一些违法乱纪之事,这让那些官员如何不怕旗主。


东方大史


为何清朝时期旗人出身的官员升迁后,最怕见到旗主?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这个官员的职位有多大,但是在八旗内部,其政治地位依然要低于旗主,甚至在名义上,这个旗人只是旗主的奴才。

八旗服饰

既然官员是旗主的奴才,那是不是意味着,旗主的地位和权力远高于清廷朝堂的官员呢?并非如此。清朝八旗的旗主权利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康熙之前和康熙之后。

在康熙之前,尤其是清朝初期,八旗的旗主不但权力极大而且地位极高,是名副其实的一旗之主。权力确实在远高于各级官员,实际权利和地位仅在汗王和皇帝之下。

众所周知,自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以来,八旗就是后金乃至于清朝最根本的制度,清朝也是倚仗八旗,最终入关占领天下的。因此,八旗对于清朝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努尔哈赤画像

那么,作为统领八旗的旗主,其地位之高自然毋庸置疑。努尔哈赤创立八旗以来,就赋予了旗主极高的权利。八旗的各个旗主不但是该旗的最高军事领导人。

同时,他也拥有极高的政治权利和地位,旗丁之于八旗旗主,相当于奴隶之于主人,八旗的旗主对于其麾下旗丁的命运,完全可以一言而决。因此,命运完全掌握在旗主身上的旗人们,自然对于本旗的旗主十分敬畏。

当然,旗主并非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女真人能由关外的渔猎部落,最终成为天下的主人,八旗旗主可谓居功至伟。清朝初期的几乎所有战役,都是由八旗旗主率领八旗军队完成的。也因为八旗旗主的巨大功勋,清朝的铁帽子王,大部分都是旗主出身。

八旗形制

当然,有人身依附关系的旗主,由于其过大的权力,在清朝稳定对天下的统治之后,开始受到统治者的忌惮。尤其是经历了多尔衮和鳌拜的专权之后,痛定思痛的康熙皇帝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剥夺旗主的巨大权力。

到康熙中后期,在康熙的种种手段之下,八旗的各旗旗主已经只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而没有多大的权力,八旗旗主从一个掌握军政大权的超品大员,变成了一个只有荣誉地位的虚职。

但是即便如此,鉴于八旗各旗主在崛起八旗崛起之初的重大贡献和清廷的祖制,已经变成荣誉化的各旗旗主,依然拥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在名义上,八旗的各旗人依然是各旗主的奴才。

清末八旗子弟

也因此,虽然旗人出身的八旗高官们虽然拥有显赫的地位,巨大的权利,甚至更为隆重的眷宠,但是,其政治地位依然要低于各旗旗主,他们见了本旗的旗主,依然要自称奴才,对老主子敬礼请安。

位高权重的高官大员们,却要对只有虚职的旗主伏低做小,这自然令这些官员十分不适,因此,清廷的旗人官员们最怕见的就是旗主。


鸢飞九天2018


八旗旗主权势有两个方面,这里主要说一下对内

简单的说八旗内部有旗主、旗民、旗奴三部分组成。旗主都是爱心觉罗皇家亲王,旗民则是普通在旗百姓,旗奴就是包衣奴隶

一般说来,在旗领内部,旗主和旗民属于君臣关系,虽然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说法,但实质上君臣之间还是有一定规矩相互遵守的,一般情况,旗主不会去杀臣子

但旗主对于旗奴就不一样了,旗奴是完全隶属于旗主,对于包衣奴才,旗主拥有生杀予夺大权

比如说范文程,早期虽得到重用,做到了清朝大学士位置,但他身份仍然是镶白旗旗奴,当时的镶白旗旗主叫多铎,这个人看到范文程老婆漂亮,直接就拉进府中奸淫,范文程明知道也无可奈何,因为这种做法并不犯规矩……

当然,范文程毕竟是重臣,皇帝知晓后还是斥责了多铎,罚了些钱,后来还把范文程编入了镶黄旗,成为正儿八经旗民

关于此事,清史稿是这么记载的

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

史书虽然用“谋夺”二字,给人没有得逞感觉,但按照惩罚力度,多铎应该是得逞了。多铎干这事用意很明确:你范文程再厉害,也是我包衣奴才,你的老婆我想玩就玩,要记住自己身份

范文程的遭遇,也能体现题主说的“为何官员升迁最怕见旗主”事宜。估计也因为范文程事情,后期包衣奴可以通过科考、立功等方式脱离奴籍成为正儿八经旗人。但……

八旗旗主对外权势,主要体现在亲王议政,而亲王议政可定皇位!

不过这一点,让皇太极和康熙他们废的差不多了,不仅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三旗主位置全让皇帝一人占了,而且其它五旗也被皇帝掺沙子架空,到雍正以后,八旗旗主已经和旗民分开,基本就剩个头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