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的成功是偶然嗎?

不屑一我


漢高祖劉邦的成功是偶然的。

我看了不少其他朋友的回答,大部分都認為劉邦的成功是必然的,我不敢苟同。我先說一句有點像抬槓的話,哪怕有一百個必然的理由,但只要有一個偶然的因素存在,那它就是偶然的。

劉邦的成功當然是指其贏得了楚漢爭霸的勝利,建立了四百年大漢基業。相信大家都認同,劉邦之所以能成功,韓信是居功至偉的。可以說,沒有韓信,劉邦就贏不了項羽,做不了皇帝。

劉邦成功的偶然因素非常多,今天我只說韓信這一點。

韓信剛投軍時,是跟著項梁、項羽叔侄混的。跟著項梁時,在山東定陶被章邯偷襲,主帥項梁戰死,韓信卻死裡逃生。這是一個偶然。如果韓信在戰場上掛了,就沒有後面投奔劉邦、登壇拜將等事,劉邦也得不到國士無雙的韓信,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韓信接著跟項羽參加了九死一生的鉅鹿之戰,又倖存下來。這是一個偶然。

韓信作為項羽的執戟郎中(保安大隊長),不想著幹好本職工作,卻屢屢給項羽提用兵計策,教項羽打仗。項羽一臉黑線,言不聽計不從。韓信心灰意冷,才去投奔劉邦。這也是一個偶然——如果項羽是個虛懷若谷、從諫如流的人,肯定會採納韓信所獻的計策(雖然不知道韓信具體獻的是什麼計策,但畢竟是兵仙,肯定不是爛大街的計策),並由此重用他,讓他帶兵打仗什麼的。相信韓信會感激涕零,盡忠職守,吊打反抗項羽的各路諸侯。試想一下,劉邦在戰場上遇到個比項羽更恐怖的韓信,基本死翹翹,還有毛線機會做漢高祖。可惜項羽就是個剛愎自用的主。歷史雖然不容假設,但偶然就是偶然。

韓信來到劉邦軍營,沒多久就犯事了,與其他十三個漢兵一起被判了死刑。在刑場上,看著其他十三個漢兵一個一個掉了腦袋,韓信腸子都悔青了,千里迢迢過來,結果要被砍腦袋,悲怒之下對著監斬的夏侯嬰喊“漢王不是要統一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非常驚訝,覺得其是個人才,就下令停止斬殺韓信,並帶他回營侃大山。這一侃就發現了韓信是將相之才,並向劉邦推薦。這又是一個偶然,要是當時監斬的是樊噲或其他人,聽到韓信臨死前的話,大概率會說,“你丫的死到臨頭還那麼多廢話,給我斬”。

夏侯嬰和蕭何屢次向劉邦推薦韓信,可劉邦只讓他做治粟都尉,一個管理糧草的官。韓信又心灰意冷了,連夜離開。蕭何得知消息,激情演繹一段“月下追韓信”的大戲,並在一條河邊找到了韓信,勸其回營。原來是那條河水上漲,擋住了韓信的去路。這又是一個小小的偶然,要是那條河的水沒上漲,韓信騎馬涉水過去,不知所蹤,蕭何月下追回個毛線,劉邦沒有韓信的幫助,可能連打敗章邯、司馬欣還定三秦都困難,更別提打敗項羽、登基做皇帝。

種種的偶然並沒有阻礙到劉邦登壇拜將,將韓信封為三軍統帥,使其在四年的楚漢之爭中發揮出決定性作用。

僅僅是韓信之於劉邦的成功,就有這麼多偶然因素,更別提其他的了,例如劉邦曾被項羽方面射中胸膛,幸運地沒有掛掉;劉邦參加項羽、范增擺下的鴻門宴,有驚無險地逃掉;等等。諸如此類的偶然,數不勝數。正是這不勝枚舉的偶然,讓劉邦取得成功,做了皇帝。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漢高祖劉邦的成功是偶然的。





追逐孔方兄


運氣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英雄從不拒絕運氣,劉邦這個平民英雄,他也不能例外。所以,漢高祖劉邦的成功,非常偶然。而且,他的好運氣簡直能氣死人。

有很多事都能把劉邦置之死地,但劉邦不僅沒有死地就死,反而成了打不死的小強,甚至只要不被打死就越來越強。

01.沛豐起義,憑啥劉邦當領袖

如果劉邦不當起義領袖,那就是蕭何或曹參這兩個人。沛縣令,是秦朝廷委派的代理人。這個人可能很有能力,但是在沛地無根,也就是沒有支柱人脈。他能縣令沛城,是因為大秦朝堂的任命。所以,造反就肯定沒他啥事了,只能是沛縣人民說了算。

但是,沛縣人民的精英擔當,自然是縣吏蕭何。沛縣,是朝廷命官加地方精英的治理模式。朝廷命官不行,自然是地方精英的蕭何擔當起義領袖。即便蕭何不行,還有典獄長曹參,一手通著官道、一手通著黑道,黑白兩道通吃。

但是,在起義的關鍵時刻,這兩個人慫了。因為萬一起義失敗,其他人可以法不責眾,但起義領袖必須滅門處死。於是,這兩個主導沛縣起義大局的人,蕭何和曹參,就誰也不願意擔當起義領袖了。

然後,這個問題就交給沛縣父老做主,擦亮群眾眼睛、開發人民智慧。沛城父老,一共推舉了十大傑出人物,劉邦也在其一,要從中選一個,選的方式不是民主投票而是抓鬮,抓住誰、誰就是領袖。

劉邦有十分之一的機會。但是,蕭何搞鬼,把十個鬮的名字全寫成了劉邦。於是,劉邦就有了百分之百的機會。

蕭何為什麼這麼做?

沒啥別的原因,就是跟劉邦熟,讓一個熟人當領袖,萬一成功了,自己也好騰雲駕霧。而且,這個熟人跟自己又沒有親戚關係,所以就是殺其九族,也挨不著自己啥事。

於是,劉邦成了沛豐起義的領袖。

02.雍齒造反,劉邦柳暗花明

打完沛城、打豐城,因為這倆地方不僅離得近,而且豐城還是劉邦的出生地。大家都是熟人,一起把秦朝官員趕跑,然後劉邦這個本地人當老大。這是太順理成章的事情了,而且也著實非常順利。

但是,雍齒這傢伙出現了。本來劉邦派他守豐城,結果他卻帶著豐城投降魏國周市了。雍齒為啥投降?一是他從來就看不上劉邦,自己都不理解為啥劉邦能當領袖;另一個是魏國周市的勢力更大,抱大粗腿總比跟劉邦混有肉吃。

劉邦就帶兵過來打。但是,也不怪雍齒瞧不起劉邦,劉邦真心打不過雍齒,被揍得跟喪家犬一樣,不僅豐城收不回來,連泗水郡也待不下去了。

本來劉邦起義的結果,也就跟陳勝起義一個德行。原因就是泥腿子造反,沒啥後勁。折騰出再大的聲勢,也是給別人作嫁衣裳。但是,雍齒造反,劉邦就沒法割據沛豐了,只能別尋他路。

樹挪死、人挪活,劉邦這個大活人竟然一頭扎到了項梁的楚國集團門下。這就厲害了。劉邦立即等級提高,不再是泥腿子造反而是楚國集團的別部將軍。因為項梁正在招兵買馬,不管是誰,只要帶著兄弟來投,就是創業元老,不說肯定能分到股份,至少能分到職位。

對於劉邦來說,這是找到了一棵大樹。大樹底下好乘涼,而這棵大樹還是滅秦的主力擔當。

03.楚國集團的重新洗牌,劉邦等級提高

楚國集團的老大,是項梁。楚國集團的支柱力量,是項羽、是龍且,是江東八千子弟兵。而劉邦呢?排名至少在十幾位之後。楚國集團雖是一個大鳳凰,但劉邦連個鳳凰尾巴都靠不上。

但是,定陶之戰,項梁被章邯乾死了。楚國集團的老大死了,權力只能重新洗牌。洗牌的結果,絕對讓項羽窩火,卻絕對讓劉邦手舞足蹈。

本來項羽是楚國集團的二把手,而且是潛在的繼承人,就是怎麼也得接叔叔項梁的班。但是,洗牌之後,楚懷王熊心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大,而宋義拜為卿子冠軍,成了軍事上的一把手,項羽為亞將、成了軍事上的二把手。同時,楚國朝堂立即扶植劉邦、英布這些外來投靠力量,目的當然是瓦解江東勢力。所以,不用管劉邦封什麼武安侯、碭郡長,只要明白一點就夠了:

劉邦在之前作為項家小弟,跟項家少爺項羽,一起並肩作戰。但僅是並肩作戰。而現在,劉邦這個項家小弟,已經能夠與少爺項羽,並列朝堂了。

這還不算完,支援河北這場硬戰,自然要卿子冠軍宋義擔當,但是項羽必須跟著。因為楚國集團不放心項羽,必須讓宋義大將看死這個重瞳子。而西入關中、扣關攻秦的任務,就交給了劉邦。

不要說西入關中是什麼兵行險著,就看當下形勢:

項羽不能獨自領兵,而劉邦卻能獨領一軍,與宋義的河北方面軍並列,劉邦也是方面軍司令。所以,項羽和劉邦,到底是什麼排位,高下立見。

04.鴻門宴有驚無險,分封巴蜀才真是死局

劉邦受降秦王子嬰,項羽打贏鉅鹿之戰。然後,項羽帶諸侯聯軍與劉邦會師咸陽。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亞父屢示手中玉珏。這些都沒事兒,而且很可能都沒發生過。

項羽是楚國貴族,事實上的諸侯盟主;劉邦是楚國集團的關中方面軍司令,第一個攻入關中。

這兩個人在當時絕對都是吸流量的高能人物、大英雄。大英雄之間,只能在廟堂過招,絕對不能玩什麼黑社會的手段。吃著吃著飯就搞起火拼,然後砍死一個、決出勝負。這是耍流氓,項羽不會這麼玩,劉邦也不會這麼玩。

但是,劉邦還是遭遇到了死局,就是被封巴蜀。

為什麼巴蜀是死局?

因為巴蜀和關中之間隔著大巴山和秦嶺大山。劉邦只要到了巴蜀,就別想出來。即便劉邦僅是到了漢中,沒有翻越大巴山到四川,也衝不出秦嶺大山。因為秦嶺大山連鳥都飛不過。而只要劉邦衝不出秦嶺、到不了關中,那中原就是爭霸百千回,也跟他沒啥關係。

而且,劉邦可能到不了巴蜀,就會成為光桿司令。因為跟隨他的那些關東將士,紛紛逃亡。甚至,他都懷疑蕭何也已經逃跑了。這就是劉邦所面對的形勢,要多險惡有多險惡。這比鴻門宴上帶著樊噲跟項羽魚死網破都難受。

但是,劉邦竟然衝出秦嶺、衝入關中,而且還定三秦之戰,打得章邯落花流水、打得司馬欣和董翳立即投降。這個轉變,僅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

你說神奇不神奇?

劉邦在漢中遇到了兩個人,一個是趙衍,為劉邦指出了一條能直入陳倉的小道,但是小道難行;而另一個是是範目,在漢中幫著劉邦組建了一支7000人的巴人山地作戰部隊,打仗彪悍、翻山迅疾。

正是在範目和趙衍的幫助下,劉邦才玩出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大反殺。否則,劉邦要麼在漢中自殺、要麼在漢中老死。說以後還有什麼成功,根本就不可能。

05.薈萃天下精英團隊與堅不可摧的沛豐集團

沛豐集團,就是泥腿子造反。看一看沛豐集團都是一群什麼人,就知道了。

蕭何,一個縣吏而已;曹參,一個監獄長;樊噲,殺狗的;周勃,編筐賣簍子兼職吹喇叭。就是這麼一夥人,他們或許可以很能打,但絕對打不了天下。因為打天下,得有捭闔天下的大智慧,這種複雜的事業必須得有精英人物相助。

但是,精英級人物,甚至超級精英級的人物,一個一個地投到了劉邦麾下。

第一個就是張良,捭闔天下的大英雄。楚漢爭霸怎麼爭?抓住韓信、彭越和英布這三個人就行。然後,下邑奇謀,就定下了戰略圍剿項羽的大戰局。

第二個就得是韓信,擒魏、破代、定趙、脅燕、滅齊,山東六大戰國,有四個都是韓信給搞定的,魏國、趙國、燕國、齊國。沛豐集團可能出這種人物嗎?

第三個就是酈食其,還有陸賈、隨何,他們三個是劉邦的辯士集團,遊說秦郡守、秦郡守舉城投降,遊說英布、英布舉國投降,遊說齊國、齊國以七十城盟劉邦。甚至,建構之後,遊說南越武王趙佗,趙佗以萬里南越臣服大漢。辯士集團所立的功勳,一點兒都不必武將差。

然後,就是堅不可摧的沛豐集團。這夥人雖然沒有捭闔天下的大智慧,但絕對有對劉邦死心塌地的忠誠。

項羽帳下是一個接著一個跳槽、一個接著一個的投降。但是,劉邦的支柱人脈,沛豐集團,幾乎就沒有一個投降的。

紀信為解滎陽之圍,頂替劉邦送死,被項羽燒死。

周苛誓死守城,被項羽俘虜後,不要項羽封邑三萬戶、但做劉邦帳下鬼,後被項羽烹殺。

劉邦打天下,有這麼多人幫助,甚至都是拿出性命來幫他。你說他還能不成功嗎?

但是,這些人都是哪來的?憑啥就為他賣命?真得沒法解釋了,甚至說劉邦的個人魅力十足,都已經解釋不了了。

所以,運氣是這個宇宙的通行證。劉邦的好運氣是一個接著一個,每一個好運氣都是一個偶然,然後這些偶然加偶然就促成了劉邦的成功。


減水書生


項羽是楚國貴族,他的家族在楚國非常有威望,因此項羽有整個楚國的勢力支持他。這是項羽背後的國力基礎,同時項羽還是個歷史上少有的軍神級別的軍事天才,他訓練的部隊戰鬥力極高,作戰勇猛,項羽本人又善於運用戰術,當時橫掃六國叛軍的秦軍主力和項羽硬碰硬地正面交戰,愣是被項羽打敗了。項羽如此剛勇,六國貴族紛紛臣服,奠定了項羽的統帥地位。

劉邦呢,又是另一種玩法。如果拿網絡遊戲打比方的話,項羽這個角色的戰鬥技能點滿了,但是外交技能忘了點。劉邦正好相反,戰鬥技能一點兒沒加,外交技能卻加滿了。項羽是楚國貴族,他只能得到楚國百姓由衷的支持。其他諸侯國雖然臣服於項羽,只是因為欽佩和恐懼,並非同心同德。項羽稱霸的時候只有二十歲出頭,還是個毛頭小子。他一路攻略殺伐,沒遇到敵手,自然有些心高氣傲。項羽滅掉秦國以後,認為天下都是自己打出來的,對其他諸侯國不知道籠絡只知道遏制,因此得罪了不少諸侯。當時不僅僅是劉邦在反抗他,還有不少諸侯也反叛了他。不應該在同一時間得罪所有人,這是項羽在戰略上犯的錯誤。


劉邦不同。劉邦大項羽二十多歲,項羽稱霸的時候,劉邦已經四十多歲了,社會經驗非常豐富。劉邦從小就混跡在市井和基層官吏之間,深刻了解人性,懂得利用人的弱點。劉邦實力不如項羽,但是他能夠用盡一切手段策反天下諸侯,時而離間,時而拉攏,讓諸侯幫助他圍攻項羽。項羽再能征善戰,也只能靠楚國一地的國力,終究打不過天下諸侯的輪番進攻。最後項羽終於戰敗,劉邦得了天下。

簡單說來,劉邦的國力比項羽的差,但也沒有差太多(沒有差到項羽隨手就能把劉邦滅了的程度),同時,劉邦的戰略水平又比項羽高出好幾個等級,用戰略上的優勢彌補了國力上的差距,所以能贏得最後的勝利。這就是政權爭霸的勝負規律。


天香引


劉邦的成功可以歸納為三個原因,其一是識人善任。劉邦本是一方潑皮無賴,平日遊手好閒,好耍嘴皮子,賣弄小聰明。但這種社會閱歷帶來的本事叫讀心術,他善於琢磨他人性格,發現他人優點併為自己所用,很快他身邊集結了一幫能人異士。韓信有勇,張良有謀,蕭何搞後勤有一手。有這三股勢力在,滅秦才變得勢如破竹。

劉邦成功原因其二是懂得分享。其實,這還是與他早年的混跡社會經歷相關。他親自與手下士卒出生入死,身先士卒的行為極容易激勵鬥志。每每打下勝仗,他就毫不吝嗇,大肆封賞犒勞部下。豪爽的行為自然使手下對他感恩戴德

原因其三叫虛心納諫。劉邦軍隊攻下咸陽城後,面對阿房宮裡如山的金銀,如雲的美人早已神魂顛倒,躍躍欲試。在心腹樊噲和張良的勸解下,他很快清醒過來,敵軍未滅萬不能輕舉妄動。封存金銀,不近女色。這對於一個早年生活淫亂的流氓來說實屬不易。可見他不僅能虛心納諫,還有很強的自控力。

劉邦成功的原因除了識人善任,懂得分享,虛心納諫。還有不少外因,如良好的發兵時機,楚霸王項羽的戰略失誤等。但成功終究離不開劉邦個人的努力。


保羅皮爾斯34


從歷史角度看劉邦是成功確實偶然,從劉邦自身角度看是必然。偶然一方面是,劉邦在陳勝吳廣起義後起義的,陳勝吳廣起義,動搖了大秦帝國的根基,吸引了秦帝國強大軍團的注意,為劉邦崛起提供相對良好外部環境,其後陳勝吳廣滅亡後,以楚貴族集團為主核心豎起了抗秦大旗。以項羽軍團最為耀眼。幾乎吸引了大秦精銳軍團。劉邦才能兵不血刃拿下大秦帝都咸陽。大秦覆滅後,白撿一個閃爍古今的軍事指揮天才韓信。來替他,狂揍項羽,一舉扭轉和在項羽較量中被捱揍的局面。甚至幹掉劉邦眼中神一樣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妥妥的躺贏楚漢爭霸戰爭。總結就是:剛起義的是陳勝吳廣,發展的時候是項羽,最後是時候是韓信。妥妥的現場撿人頭的主。所以我個人覺得劉邦能獲得最後勝利,這幾個人最重要,陳勝、吳廣,項羽和韓信。要是他們隨便一個沒有銜接住。劉邦也就不是後來的劉邦了。所以從這個角度劉邦是有很大偶然和幸運。

從劉邦自身角度看是必然。劉邦性格豁達,深諳厚黑,也會工於心計,察言觀色,駕馭各色人等,也會見縫插針。做事果斷。善於利用對方弱點去攻擊。而他的對手只有一個項羽。項羽是一個優柔寡斷,也不善駕馭各種有能力的人才,為親任用的統領,這是大忌。導致後來很多人才,原本是跟隨項羽最後投入到漢營的原因。還這個缺點被劉邦慧眼識珠的韓信掌握,在戰場上不斷項羽節節敗退,最後取得戰爭。所以從這個角度劉邦也是必然成功的。


沒辦法就這樣黑


前言:劉邦曾經在咸陽見到始皇帝巡視的場面,說出了:大丈夫當如此也!的豪言壯語。這可以看做劉邦心懷大志向,那麼劉邦從泗水亭長到大漢的開國皇帝,他這麼一路走來成功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筆者以為是偶然因素大!

劉邦好運的開始源於押送刑徒到驪山

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

在秦帝國搖搖欲墜之時,仍然不忘奴役大秦子民,而作為泗水亭長的劉邦被攤到了苦差事,負責押送刑徒前往驪山。要知道這些都是刑徒,大秦的律法他們很清楚,在去的路上很難保證不出狀況,包括他們的身體狀況和各自的心理狀況,即使他們彼此相安無事,還得看天氣是否配合。果然在走到半途中,就有刑徒缺少的情況發生了,道路遙遠加上條件艱苦,或死活逃在所難免。面對完成不了的任務,劉邦也只能無奈的接受,索性都放掉大家自求多福吧!

這個時候的劉邦會想到收買人心嗎?恐怕是自己的良心使然罷了!這樣的善行換來的是實實在在的人心歸附,徒中壯士原從者十餘人。這些應該算是劉邦最最初始的老班底成員了,光有這些就行了?顯然不行!那該怎麼辦呢?於是近乎傳奇的橋段“斬白蛇起義”開始上演,經過此事件劉邦被神話,為他拉攏隊伍創造了便利,在回到沛縣之時,樊噲,蕭何,曹參等朋友積極響應,拿下沛縣之後有了初始的根據地。

鴻門宴光有自己人還不夠

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

項羽擺下鴻門宴之後,劉邦想必也知道酒無好酒宴無好宴,但是不去又不行,誰叫自己的軍隊人數比較單薄呢!這時劉邦的幸運人物之一張良出馬了,原來是項羽的叔叔項伯聽聞項羽與范增有意要害劉邦,怕與劉邦一起來的張良被殃及池魚,後被張良引薦與劉邦相見,成了遊說項羽之人。在鴻門宴當天,張良還讓樊噲打馬虎眼,劉邦才有了借尿遁脫險的戲碼。項羽如果真心要殺他劉邦,你即使再有張良與項伯的維護也是於是無補,因為你即使逃脫了,以項羽睚眥必報的性格,會放他前往巴蜀之地就藩?原因很簡單,項羽認為你劉邦頂多算是貪生怕死,貪酒好色之徒,“對手”這兩個字對於劉邦而言顯然被高估了,正是有這樣的心理因素存在,劉邦才得以虎口脫險。

韓信的重用源於蕭何的堅持

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這是劉邦的隊伍到達南鄭之時出現的狀況,軍隊中的士兵或懼怕未來渺茫,或想家怕日後難回,陸陸續續出現叛逃。韓信也出現在出逃的隊伍中,只不過他的出走是認為在劉邦這邊,依舊不會有出頭之日。蕭何跟韓信接觸過,知道韓信有大才,於是就自行追回韓信,而且直接舉薦給劉邦,目的很明確:要想離開這巴蜀之地,成就自己的千秋霸業,那麼韓信這樣的人才絕對不能在棄之不用。而且對於韓信拜將的流程與規格也是一再堅持,後韓信果然不負眾望,為劉邦贏得一個個的勝利,要是當時蕭何放任韓信出走,劉邦的霸業能不能成,何時能成恐怕都要打一個問號了。

張良與陳平等謀士傾力相助

韓信拿下齊地之後,以此地民風彪悍,有復叛的可能向劉邦要權,是張良的說服劉邦從大局考慮,並且還親自前往觀禮,以示隆重。而陳平呢,在有人上告劉邦說韓信謀反之時,先分析情況之後再給出處理意見,讓劉邦借偽遊雲夢澤將韓信擒拿住,之後再來降低爵位軟禁處置,更在白登之圍中,花重金賄賂單于的女眷,放得劉邦回到漢廷。

劉邦的謀士遠不止這兩位,還有靠一張嘴就鼓動齊地歸降的酈食其,眼見大功告成卻被韓信的手下鼓動攻城,而落得敗齊王烹殺的命運。沒有這些人的加入,光靠劉邦從沛縣出來的那些老弟兄就能問鼎天下?而後來加入的人難道從一開始就知道要輔佐劉邦?他們或是別人引薦,或是劉邦謀士用計招攬,當然也有是衝著漢軍的仁義之師而去的,他們能在劉邦的陣營中共事,顯然是偶然現象。

結語:劉邦的成功源於他的知人善任,懂得天下百姓疾苦,他能從秦時的亭長到大漢的天子,他的成功匯齊了天時地利人和。而有這樣的結果,難道是因為他是赤帝之子的緣故?顯然不是!那麼只能由一種解釋,他的成功源於偶然。


相關史料:

《史記》


農夫說歷史


劉邦的成功絕不是偶然,也可以說是必然。

接下來我帶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漢高祖劉邦能成功的因素。

劉邦是一個好的領導者,他知道手底下人擅長什麼,想要什麼,還知道應該怎樣和他們相處。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情商高,智商高。劉邦知道韓信帶兵打仗是位奇才,他就把攻城伐寨,帶軍打仗重任交給他,若不是韓信,也沒有人能夠將威震天下西楚霸王逼的自盡。

他知道蕭何有治理國家的天賦,便讓他在自己身邊幫助自己處理朝政,他知道張良有掌控百萬雄獅之才,便放心將軍中事務交給他。

劉邦知道單憑自己的本事是無法跟項羽抗衡,所以他將這些將才任為己用。讓他們在各自擅長領域發揮作用。這是劉邦成功的重要因素。

劉邦不僅知人善用,他還不計較用人的出身,韓信在跟隨他之前是一個無業遊民,劉邦沒有嫌棄他,將他封為大將,才有了後來戰無不勝的大將軍,為他打下江山。

劉邦還有一個特點,賞罰分明,不計前嫌,不計較別人得罪自己的事情。劉邦對跟隨自己的大臣們論功行賞,大多數都得到了賞賜。也有一部分人沒有得到賞賜,還是曾經得罪過劉邦的人,想要造反。 劉邦在詢問張良對策之後, 立即封賞了曾經得罪過自己卻也立下戰功的人, 讓朝中大臣無一不信服。

劉邦另一個為人稱道得地方就是用人不疑,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跟隨他的原因。

總結,劉邦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用人,賞罰分明,不計前嫌 ,用人不疑,懂得整合身邊資源為自己所用,也是他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歷史朝代的統治者手下都有不少謀士和武藝高強的將領,爭奪天下當中,劉邦做到了把他們牢牢拴住,讓他們心甘情願為自己效力,這就是漢高祖劉邦成功的因素,並非偶然。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劉邦的成功絕非偶然。實際上,任何歷史人物的成就,看似偶然,都有其必然性。

劉邦成功的必然,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論述。

第一,劉邦的政治才能。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志向遠大,早期他遇到秦始皇的馬隊出巡,看到皇帝威風八面,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在他攻佔咸陽城後,率軍退到灞上,並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暴秦苛法一律廢除。贏得了民心。他為義帝發喪,舉哀三日,並藉此討伐項羽,號召各路諸侯與自己共同復仇。他忍辱負重,接受分封,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伺機滅楚。他籠絡韓信,確保了漢軍的團結。終於在楚漢爭霸中,反敗為勝,消滅項羽,建立了西漢政權。

第二,劉邦的軍事才能。劉邦還是歷史上傑出的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劉邦並不是精於對具體戰役的組織,而是善於利用敵我雙方的優劣,在軍事大局上做出正確的選擇。韓信和劉邦曾談過用兵之事。韓信毫不隱晦的說,劉邦最多隻能帶十萬兵,而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韓信說多多益善。表面看,劉邦不如韓信。但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可見劉邦的軍事才能是宏觀的,戰略性的。這也是劉邦能夠戰勝項羽,建立大漢的重要因素。

第三,劉邦的用人才能。說實話,劉邦文不如張良,武不如韓信,卻能夠鶴立雞群,統領三軍,成為眾人之領袖,完全是因為他善於用人。劉邦的手下,人盡其位,人盡其才。毛偉人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絕非虛誇。何去非盛讚劉備:“漢太祖挾其在己之智術,固無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歸之者,蓋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範浚也說:“夫以高祖權略智數,攬英豪而驅御之。”

應該說,劉邦的成功並非完全在於天命,還在於他個人的努力。蘇轍有言:“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總而言之,時勢造英雄。劉備的成功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必然之中的偶然。





笑談古和今


有一首歌怎麼唱的來,沒有人隨隨便便就能成功,成功都是艱苦奮鬥來的,沒有那一個人偶然成功,在人們的心目中他是混子,說流氓無賴,但真是這樣嗎,我們來看一下

一是志向遠大,在劉邦當亭長混日子的時候,偶然一次遇見了秦始皇的車隊,說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比也,所以在那時候心中就有了鴻鵠之志吧

二收攏人心,善用人才,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秦國主力,劉邦抓住機會攻破咸陽,和百姓約法三章。知人善用,像當初的漢初三傑,蕭何管後勤,張良出謀劃策,韓信衝鋒陷陣,虛心接受別人的長處,知道自己的短處

三處事仁厚,不像項羽一樣崇尚暴力,亂殺無辜,約法三章,得到百姓擁護,又取消了秦朝的嚴刑峻法,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賦稅,減免兵役,

四平衡各個勢利,勵精圖治,劉邦有自己的嫡系,又投奔來的,有投降的,劉邦賞罰分明,很好的平衡了各方面的利益,做了皇帝后,也沒吃喝玩樂,而是勵精圖治,就是後來的平亂,和對匈奴作戰,都是御駕親征,

以上可見劉邦的成功並不是偶然,他有成功者做大事的素質


聊聊古代歷史


不是,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知人善用建團隊。

劉邦並不完全贊成部下們為自己的總結的致勝原因,他為自己的成功總結的原因可能會更精準一些:“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此話的意思是他之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自己善於知人善用。同時也體現了一個政治家虛懷若谷的胸懷,一代帝王在群臣面前居然敢於承認自己與部屬相比不足的一面,這足以讓部屬自慚而更顯忠誠。

古人說一個好漢三個幫,的確不錯。劉邦的成功最得益於三個人:張良、蕭何和韓信。張良的計謀無人出其右,蕭何的內政管理是當仁不讓的拿手好戲,而韓信用兵更是空前。這三個人各有所長,但如果沒有碰到劉邦,這三個人也無用武之地,因此好人才更要有好領導才行,劉邦無疑就是一個好領導,讓這三個人分別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自己的長處打拼事業,並最終成就霸業。

知人善用成就一個好團隊,也成就領導者的事業。一個好的團隊就是各種才能之人的組合與合理分工,做到人盡其能,物盡其用,方能興業強國。

二、從柬如流賢下士。

劉邦出身並不好,自身學歷水平也並不是很高,但他能夠虛心好學,禮賢下士,當高陽人酈食其前去求見他的時候,劉邦公當時正叉開兩腿坐在床上,讓兩個女子給他洗腳。酈食其見了並叩不拜,只是略微俯身作了個長揖,說:“如果您一定要誅滅沒有德政的暴秦,就不應該坐著接見長者。”劉邦一聽來者語氣不凡,趕緊站起身來,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請到上坐 。酈食其勸說劉邦襲擊陳留,劉邦採納,結果得到了秦軍儲存的糧食,解決了軍糧不足的問題。在韓信稱齊王的時候,剛開始劉邦也差點與項羽一樣犯錯,準備興兵攻打,但最後採納了張良的苦勸,並派張良帶著王印到齊國封韓信為齊王,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己的同盟力量,避免了內訌損耗,同時也由於韓信在山東的存在,威脅了項羽的北面,使得其不敢放心進攻劉邦,牽制了項羽的力量。

而在攻打宛城的時候,又聽從了敵方謀士陳恢的建議,同意對方有條件的投降,不僅增加新的軍事力量,壯大了自己的實力,而且還為其它秦地官員樹立了示範作用:那就是降者不殺,還能得到重用。於是在西進途中,許多秦地官員紛紛投降劉邦,讓劉邦能夠順利地提前進入關中。

在韓信陰謀造反的時候,劉邦採納了陳平的建議,以巡察雲夢澤的方式智擒韓信,從而不費一兵一箭平定了叛亂,維持了國家和社會的穩定。

領導者水平不高不要緊,但要能夠明辨是非,能夠採納正確的建議,同樣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業。陳恢、陳平、張良、酈食其的出身也不顯赫,但劉邦能夠拋棄偏見,準確地吸納正確的意見,並最終成就帝王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