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的成功是偶然吗?

不屑一我


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英雄从不拒绝运气,刘邦这个平民英雄,他也不能例外。所以,汉高祖刘邦的成功,非常偶然。而且,他的好运气简直能气死人。

有很多事都能把刘邦置之死地,但刘邦不仅没有死地就死,反而成了打不死的小强,甚至只要不被打死就越来越强。

01.沛丰起义,凭啥刘邦当领袖

如果刘邦不当起义领袖,那就是萧何或曹参这两个人。沛县令,是秦朝廷委派的代理人。这个人可能很有能力,但是在沛地无根,也就是没有支柱人脉。他能县令沛城,是因为大秦朝堂的任命。所以,造反就肯定没他啥事了,只能是沛县人民说了算。

但是,沛县人民的精英担当,自然是县吏萧何。沛县,是朝廷命官加地方精英的治理模式。朝廷命官不行,自然是地方精英的萧何担当起义领袖。即便萧何不行,还有典狱长曹参,一手通着官道、一手通着黑道,黑白两道通吃。

但是,在起义的关键时刻,这两个人怂了。因为万一起义失败,其他人可以法不责众,但起义领袖必须灭门处死。于是,这两个主导沛县起义大局的人,萧何和曹参,就谁也不愿意担当起义领袖了。

然后,这个问题就交给沛县父老做主,擦亮群众眼睛、开发人民智慧。沛城父老,一共推举了十大杰出人物,刘邦也在其一,要从中选一个,选的方式不是民主投票而是抓阄,抓住谁、谁就是领袖。

刘邦有十分之一的机会。但是,萧何搞鬼,把十个阄的名字全写成了刘邦。于是,刘邦就有了百分之百的机会。

萧何为什么这么做?

没啥别的原因,就是跟刘邦熟,让一个熟人当领袖,万一成功了,自己也好腾云驾雾。而且,这个熟人跟自己又没有亲戚关系,所以就是杀其九族,也挨不着自己啥事。

于是,刘邦成了沛丰起义的领袖。

02.雍齿造反,刘邦柳暗花明

打完沛城、打丰城,因为这俩地方不仅离得近,而且丰城还是刘邦的出生地。大家都是熟人,一起把秦朝官员赶跑,然后刘邦这个本地人当老大。这是太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且也着实非常顺利。

但是,雍齿这家伙出现了。本来刘邦派他守丰城,结果他却带着丰城投降魏国周市了。雍齿为啥投降?一是他从来就看不上刘邦,自己都不理解为啥刘邦能当领袖;另一个是魏国周市的势力更大,抱大粗腿总比跟刘邦混有肉吃。

刘邦就带兵过来打。但是,也不怪雍齿瞧不起刘邦,刘邦真心打不过雍齿,被揍得跟丧家犬一样,不仅丰城收不回来,连泗水郡也待不下去了。

本来刘邦起义的结果,也就跟陈胜起义一个德行。原因就是泥腿子造反,没啥后劲。折腾出再大的声势,也是给别人作嫁衣裳。但是,雍齿造反,刘邦就没法割据沛丰了,只能别寻他路。

树挪死、人挪活,刘邦这个大活人竟然一头扎到了项梁的楚国集团门下。这就厉害了。刘邦立即等级提高,不再是泥腿子造反而是楚国集团的别部将军。因为项梁正在招兵买马,不管是谁,只要带着兄弟来投,就是创业元老,不说肯定能分到股份,至少能分到职位。

对于刘邦来说,这是找到了一棵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而这棵大树还是灭秦的主力担当。

03.楚国集团的重新洗牌,刘邦等级提高

楚国集团的老大,是项梁。楚国集团的支柱力量,是项羽、是龙且,是江东八千子弟兵。而刘邦呢?排名至少在十几位之后。楚国集团虽是一个大凤凰,但刘邦连个凤凰尾巴都靠不上。

但是,定陶之战,项梁被章邯干死了。楚国集团的老大死了,权力只能重新洗牌。洗牌的结果,绝对让项羽窝火,却绝对让刘邦手舞足蹈。

本来项羽是楚国集团的二把手,而且是潜在的继承人,就是怎么也得接叔叔项梁的班。但是,洗牌之后,楚怀王熊心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而宋义拜为卿子冠军,成了军事上的一把手,项羽为亚将、成了军事上的二把手。同时,楚国朝堂立即扶植刘邦、英布这些外来投靠力量,目的当然是瓦解江东势力。所以,不用管刘邦封什么武安侯、砀郡长,只要明白一点就够了:

刘邦在之前作为项家小弟,跟项家少爷项羽,一起并肩作战。但仅是并肩作战。而现在,刘邦这个项家小弟,已经能够与少爷项羽,并列朝堂了。

这还不算完,支援河北这场硬战,自然要卿子冠军宋义担当,但是项羽必须跟着。因为楚国集团不放心项羽,必须让宋义大将看死这个重瞳子。而西入关中、扣关攻秦的任务,就交给了刘邦。

不要说西入关中是什么兵行险着,就看当下形势:

项羽不能独自领兵,而刘邦却能独领一军,与宋义的河北方面军并列,刘邦也是方面军司令。所以,项羽和刘邦,到底是什么排位,高下立见。

04.鸿门宴有惊无险,分封巴蜀才真是死局

刘邦受降秦王子婴,项羽打赢巨鹿之战。然后,项羽带诸侯联军与刘邦会师咸阳。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亚父屡示手中玉珏。这些都没事儿,而且很可能都没发生过。

项羽是楚国贵族,事实上的诸侯盟主;刘邦是楚国集团的关中方面军司令,第一个攻入关中。

这两个人在当时绝对都是吸流量的高能人物、大英雄。大英雄之间,只能在庙堂过招,绝对不能玩什么黑社会的手段。吃着吃着饭就搞起火拼,然后砍死一个、决出胜负。这是耍流氓,项羽不会这么玩,刘邦也不会这么玩。

但是,刘邦还是遭遇到了死局,就是被封巴蜀。

为什么巴蜀是死局?

因为巴蜀和关中之间隔着大巴山和秦岭大山。刘邦只要到了巴蜀,就别想出来。即便刘邦仅是到了汉中,没有翻越大巴山到四川,也冲不出秦岭大山。因为秦岭大山连鸟都飞不过。而只要刘邦冲不出秦岭、到不了关中,那中原就是争霸百千回,也跟他没啥关系。

而且,刘邦可能到不了巴蜀,就会成为光杆司令。因为跟随他的那些关东将士,纷纷逃亡。甚至,他都怀疑萧何也已经逃跑了。这就是刘邦所面对的形势,要多险恶有多险恶。这比鸿门宴上带着樊哙跟项羽鱼死网破都难受。

但是,刘邦竟然冲出秦岭、冲入关中,而且还定三秦之战,打得章邯落花流水、打得司马欣和董翳立即投降。这个转变,仅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

你说神奇不神奇?

刘邦在汉中遇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赵衍,为刘邦指出了一条能直入陈仓的小道,但是小道难行;而另一个是是范目,在汉中帮着刘邦组建了一支7000人的巴人山地作战部队,打仗彪悍、翻山迅疾。

正是在范目和赵衍的帮助下,刘邦才玩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大反杀。否则,刘邦要么在汉中自杀、要么在汉中老死。说以后还有什么成功,根本就不可能。

05.荟萃天下精英团队与坚不可摧的沛丰集团

沛丰集团,就是泥腿子造反。看一看沛丰集团都是一群什么人,就知道了。

萧何,一个县吏而已;曹参,一个监狱长;樊哙,杀狗的;周勃,编筐卖篓子兼职吹喇叭。就是这么一伙人,他们或许可以很能打,但绝对打不了天下。因为打天下,得有捭阖天下的大智慧,这种复杂的事业必须得有精英人物相助。

但是,精英级人物,甚至超级精英级的人物,一个一个地投到了刘邦麾下。

第一个就是张良,捭阖天下的大英雄。楚汉争霸怎么争?抓住韩信、彭越和英布这三个人就行。然后,下邑奇谋,就定下了战略围剿项羽的大战局。

第二个就得是韩信,擒魏、破代、定赵、胁燕、灭齐,山东六大战国,有四个都是韩信给搞定的,魏国、赵国、燕国、齐国。沛丰集团可能出这种人物吗?

第三个就是郦食其,还有陆贾、随何,他们三个是刘邦的辩士集团,游说秦郡守、秦郡守举城投降,游说英布、英布举国投降,游说齐国、齐国以七十城盟刘邦。甚至,建构之后,游说南越武王赵佗,赵佗以万里南越臣服大汉。辩士集团所立的功勋,一点儿都不必武将差。

然后,就是坚不可摧的沛丰集团。这伙人虽然没有捭阖天下的大智慧,但绝对有对刘邦死心塌地的忠诚。

项羽帐下是一个接着一个跳槽、一个接着一个的投降。但是,刘邦的支柱人脉,沛丰集团,几乎就没有一个投降的。

纪信为解荥阳之围,顶替刘邦送死,被项羽烧死。

周苛誓死守城,被项羽俘虏后,不要项羽封邑三万户、但做刘邦帐下鬼,后被项羽烹杀。

刘邦打天下,有这么多人帮助,甚至都是拿出性命来帮他。你说他还能不成功吗?

但是,这些人都是哪来的?凭啥就为他卖命?真得没法解释了,甚至说刘邦的个人魅力十足,都已经解释不了了。

所以,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刘邦的好运气是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好运气都是一个偶然,然后这些偶然加偶然就促成了刘邦的成功。


减水书生


汉高祖刘邦的成功是偶然的。

我看了不少其他朋友的回答,大部分都认为刘邦的成功是必然的,我不敢苟同。我先说一句有点像抬杠的话,哪怕有一百个必然的理由,但只要有一个偶然的因素存在,那它就是偶然的。

刘邦的成功当然是指其赢得了楚汉争霸的胜利,建立了四百年大汉基业。相信大家都认同,刘邦之所以能成功,韩信是居功至伟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刘邦就赢不了项羽,做不了皇帝。

刘邦成功的偶然因素非常多,今天我只说韩信这一点。

韩信刚投军时,是跟着项梁、项羽叔侄混的。跟着项梁时,在山东定陶被章邯偷袭,主帅项梁战死,韩信却死里逃生。这是一个偶然。如果韩信在战场上挂了,就没有后面投奔刘邦、登坛拜将等事,刘邦也得不到国士无双的韩信,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韩信接着跟项羽参加了九死一生的巨鹿之战,又幸存下来。这是一个偶然。

韩信作为项羽的执戟郎中(保安大队长),不想着干好本职工作,却屡屡给项羽提用兵计策,教项羽打仗。项羽一脸黑线,言不听计不从。韩信心灰意冷,才去投奔刘邦。这也是一个偶然——如果项羽是个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人,肯定会采纳韩信所献的计策(虽然不知道韩信具体献的是什么计策,但毕竟是兵仙,肯定不是烂大街的计策),并由此重用他,让他带兵打仗什么的。相信韩信会感激涕零,尽忠职守,吊打反抗项羽的各路诸侯。试想一下,刘邦在战场上遇到个比项羽更恐怖的韩信,基本死翘翘,还有毛线机会做汉高祖。可惜项羽就是个刚愎自用的主。历史虽然不容假设,但偶然就是偶然。

韩信来到刘邦军营,没多久就犯事了,与其他十三个汉兵一起被判了死刑。在刑场上,看着其他十三个汉兵一个一个掉了脑袋,韩信肠子都悔青了,千里迢迢过来,结果要被砍脑袋,悲怒之下对着监斩的夏侯婴喊“汉王不是要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非常惊讶,觉得其是个人才,就下令停止斩杀韩信,并带他回营侃大山。这一侃就发现了韩信是将相之才,并向刘邦推荐。这又是一个偶然,要是当时监斩的是樊哙或其他人,听到韩信临死前的话,大概率会说,“你丫的死到临头还那么多废话,给我斩”。

夏侯婴和萧何屡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可刘邦只让他做治粟都尉,一个管理粮草的官。韩信又心灰意冷了,连夜离开。萧何得知消息,激情演绎一段“月下追韩信”的大戏,并在一条河边找到了韩信,劝其回营。原来是那条河水上涨,挡住了韩信的去路。这又是一个小小的偶然,要是那条河的水没上涨,韩信骑马涉水过去,不知所踪,萧何月下追回个毛线,刘邦没有韩信的帮助,可能连打败章邯、司马欣还定三秦都困难,更别提打败项羽、登基做皇帝。

种种的偶然并没有阻碍到刘邦登坛拜将,将韩信封为三军统帅,使其在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发挥出决定性作用。

仅仅是韩信之于刘邦的成功,就有这么多偶然因素,更别提其他的了,例如刘邦曾被项羽方面射中胸膛,幸运地没有挂掉;刘邦参加项羽、范增摆下的鸿门宴,有惊无险地逃掉;等等。诸如此类的偶然,数不胜数。正是这不胜枚举的偶然,让刘邦取得成功,做了皇帝。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汉高祖刘邦的成功是偶然的。





追逐孔方兄


项羽是楚国贵族,他的家族在楚国非常有威望,因此项羽有整个楚国的势力支持他。这是项羽背后的国力基础,同时项羽还是个历史上少有的军神级别的军事天才,他训练的部队战斗力极高,作战勇猛,项羽本人又善于运用战术,当时横扫六国叛军的秦军主力和项羽硬碰硬地正面交战,愣是被项羽打败了。项羽如此刚勇,六国贵族纷纷臣服,奠定了项羽的统帅地位。

刘邦呢,又是另一种玩法。如果拿网络游戏打比方的话,项羽这个角色的战斗技能点满了,但是外交技能忘了点。刘邦正好相反,战斗技能一点儿没加,外交技能却加满了。项羽是楚国贵族,他只能得到楚国百姓由衷的支持。其他诸侯国虽然臣服于项羽,只是因为钦佩和恐惧,并非同心同德。项羽称霸的时候只有二十岁出头,还是个毛头小子。他一路攻略杀伐,没遇到敌手,自然有些心高气傲。项羽灭掉秦国以后,认为天下都是自己打出来的,对其他诸侯国不知道笼络只知道遏制,因此得罪了不少诸侯。当时不仅仅是刘邦在反抗他,还有不少诸侯也反叛了他。不应该在同一时间得罪所有人,这是项羽在战略上犯的错误。


刘邦不同。刘邦大项羽二十多岁,项羽称霸的时候,刘邦已经四十多岁了,社会经验非常丰富。刘邦从小就混迹在市井和基层官吏之间,深刻了解人性,懂得利用人的弱点。刘邦实力不如项羽,但是他能够用尽一切手段策反天下诸侯,时而离间,时而拉拢,让诸侯帮助他围攻项羽。项羽再能征善战,也只能靠楚国一地的国力,终究打不过天下诸侯的轮番进攻。最后项羽终于战败,刘邦得了天下。

简单说来,刘邦的国力比项羽的差,但也没有差太多(没有差到项羽随手就能把刘邦灭了的程度),同时,刘邦的战略水平又比项羽高出好几个等级,用战略上的优势弥补了国力上的差距,所以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政权争霸的胜负规律。


天香引


刘邦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其一是识人善任。刘邦本是一方泼皮无赖,平日游手好闲,好耍嘴皮子,卖弄小聪明。但这种社会阅历带来的本事叫读心术,他善于琢磨他人性格,发现他人优点并为自己所用,很快他身边集结了一帮能人异士。韩信有勇,张良有谋,萧何搞后勤有一手。有这三股势力在,灭秦才变得势如破竹。

刘邦成功原因其二是懂得分享。其实,这还是与他早年的混迹社会经历相关。他亲自与手下士卒出生入死,身先士卒的行为极容易激励斗志。每每打下胜仗,他就毫不吝啬,大肆封赏犒劳部下。豪爽的行为自然使手下对他感恩戴德

原因其三叫虚心纳谏。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面对阿房宫里如山的金银,如云的美人早已神魂颠倒,跃跃欲试。在心腹樊哙和张良的劝解下,他很快清醒过来,敌军未灭万不能轻举妄动。封存金银,不近女色。这对于一个早年生活淫乱的流氓来说实属不易。可见他不仅能虚心纳谏,还有很强的自控力。

刘邦成功的原因除了识人善任,懂得分享,虚心纳谏。还有不少外因,如良好的发兵时机,楚霸王项羽的战略失误等。但成功终究离不开刘邦个人的努力。


保罗皮尔斯34


从历史角度看刘邦是成功确实偶然,从刘邦自身角度看是必然。偶然一方面是,刘邦在陈胜吴广起义后起义的,陈胜吴广起义,动摇了大秦帝国的根基,吸引了秦帝国强大军团的注意,为刘邦崛起提供相对良好外部环境,其后陈胜吴广灭亡后,以楚贵族集团为主核心竖起了抗秦大旗。以项羽军团最为耀眼。几乎吸引了大秦精锐军团。刘邦才能兵不血刃拿下大秦帝都咸阳。大秦覆灭后,白捡一个闪烁古今的军事指挥天才韩信。来替他,狂揍项羽,一举扭转和在项羽较量中被挨揍的局面。甚至干掉刘邦眼中神一样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妥妥的躺赢楚汉争霸战争。总结就是:刚起义的是陈胜吴广,发展的时候是项羽,最后是时候是韩信。妥妥的现场捡人头的主。所以我个人觉得刘邦能获得最后胜利,这几个人最重要,陈胜、吴广,项羽和韩信。要是他们随便一个没有衔接住。刘邦也就不是后来的刘邦了。所以从这个角度刘邦是有很大偶然和幸运。

从刘邦自身角度看是必然。刘邦性格豁达,深谙厚黑,也会工于心计,察言观色,驾驭各色人等,也会见缝插针。做事果断。善于利用对方弱点去攻击。而他的对手只有一个项羽。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也不善驾驭各种有能力的人才,为亲任用的统领,这是大忌。导致后来很多人才,原本是跟随项羽最后投入到汉营的原因。还这个缺点被刘邦慧眼识珠的韩信掌握,在战场上不断项羽节节败退,最后取得战争。所以从这个角度刘邦也是必然成功的。


没办法就这样黑


前言:刘邦曾经在咸阳见到始皇帝巡视的场面,说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豪言壮语。这可以看做刘邦心怀大志向,那么刘邦从泗水亭长到大汉的开国皇帝,他这么一路走来成功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笔者以为是偶然因素大!

刘邦好运的开始源于押送刑徒到骊山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在秦帝国摇摇欲坠之时,仍然不忘奴役大秦子民,而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被摊到了苦差事,负责押送刑徒前往骊山。要知道这些都是刑徒,大秦的律法他们很清楚,在去的路上很难保证不出状况,包括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各自的心理状况,即使他们彼此相安无事,还得看天气是否配合。果然在走到半途中,就有刑徒缺少的情况发生了,道路遥远加上条件艰苦,或死活逃在所难免。面对完成不了的任务,刘邦也只能无奈的接受,索性都放掉大家自求多福吧!

这个时候的刘邦会想到收买人心吗?恐怕是自己的良心使然罢了!这样的善行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人心归附,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这些应该算是刘邦最最初始的老班底成员了,光有这些就行了?显然不行!那该怎么办呢?于是近乎传奇的桥段“斩白蛇起义”开始上演,经过此事件刘邦被神话,为他拉拢队伍创造了便利,在回到沛县之时,樊哙,萧何,曹参等朋友积极响应,拿下沛县之后有了初始的根据地。

鸿门宴光有自己人还不够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项羽摆下鸿门宴之后,刘邦想必也知道酒无好酒宴无好宴,但是不去又不行,谁叫自己的军队人数比较单薄呢!这时刘邦的幸运人物之一张良出马了,原来是项羽的叔叔项伯听闻项羽与范增有意要害刘邦,怕与刘邦一起来的张良被殃及池鱼,后被张良引荐与刘邦相见,成了游说项羽之人。在鸿门宴当天,张良还让樊哙打马虎眼,刘邦才有了借尿遁脱险的戏码。项羽如果真心要杀他刘邦,你即使再有张良与项伯的维护也是于是无补,因为你即使逃脱了,以项羽睚眦必报的性格,会放他前往巴蜀之地就藩?原因很简单,项羽认为你刘邦顶多算是贪生怕死,贪酒好色之徒,“对手”这两个字对于刘邦而言显然被高估了,正是有这样的心理因素存在,刘邦才得以虎口脱险。

韩信的重用源于萧何的坚持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这是刘邦的队伍到达南郑之时出现的状况,军队中的士兵或惧怕未来渺茫,或想家怕日后难回,陆陆续续出现叛逃。韩信也出现在出逃的队伍中,只不过他的出走是认为在刘邦这边,依旧不会有出头之日。萧何跟韩信接触过,知道韩信有大才,于是就自行追回韩信,而且直接举荐给刘邦,目的很明确:要想离开这巴蜀之地,成就自己的千秋霸业,那么韩信这样的人才绝对不能在弃之不用。而且对于韩信拜将的流程与规格也是一再坚持,后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为刘邦赢得一个个的胜利,要是当时萧何放任韩信出走,刘邦的霸业能不能成,何时能成恐怕都要打一个问号了。

张良与陈平等谋士倾力相助

韩信拿下齐地之后,以此地民风彪悍,有复叛的可能向刘邦要权,是张良的说服刘邦从大局考虑,并且还亲自前往观礼,以示隆重。而陈平呢,在有人上告刘邦说韩信谋反之时,先分析情况之后再给出处理意见,让刘邦借伪游云梦泽将韩信擒拿住,之后再来降低爵位软禁处置,更在白登之围中,花重金贿赂单于的女眷,放得刘邦回到汉廷。

刘邦的谋士远不止这两位,还有靠一张嘴就鼓动齐地归降的郦食其,眼见大功告成却被韩信的手下鼓动攻城,而落得败齐王烹杀的命运。没有这些人的加入,光靠刘邦从沛县出来的那些老弟兄就能问鼎天下?而后来加入的人难道从一开始就知道要辅佐刘邦?他们或是别人引荐,或是刘邦谋士用计招揽,当然也有是冲着汉军的仁义之师而去的,他们能在刘邦的阵营中共事,显然是偶然现象。

结语:刘邦的成功源于他的知人善任,懂得天下百姓疾苦,他能从秦时的亭长到大汉的天子,他的成功汇齐了天时地利人和。而有这样的结果,难道是因为他是赤帝之子的缘故?显然不是!那么只能由一种解释,他的成功源于偶然。


相关史料:

《史记》


农夫说历史


刘邦的成功绝不是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

接下来我带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汉高祖刘邦能成功的因素。

刘邦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他知道手底下人擅长什么,想要什么,还知道应该怎样和他们相处。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情商高,智商高。刘邦知道韩信带兵打仗是位奇才,他就把攻城伐寨,带军打仗重任交给他,若不是韩信,也没有人能够将威震天下西楚霸王逼的自尽。

他知道萧何有治理国家的天赋,便让他在自己身边帮助自己处理朝政,他知道张良有掌控百万雄狮之才,便放心将军中事务交给他。

刘邦知道单凭自己的本事是无法跟项羽抗衡,所以他将这些将才任为己用。让他们在各自擅长领域发挥作用。这是刘邦成功的重要因素。

刘邦不仅知人善用,他还不计较用人的出身,韩信在跟随他之前是一个无业游民,刘邦没有嫌弃他,将他封为大将,才有了后来战无不胜的大将军,为他打下江山。

刘邦还有一个特点,赏罚分明,不计前嫌,不计较别人得罪自己的事情。刘邦对跟随自己的大臣们论功行赏,大多数都得到了赏赐。也有一部分人没有得到赏赐,还是曾经得罪过刘邦的人,想要造反。 刘邦在询问张良对策之后, 立即封赏了曾经得罪过自己却也立下战功的人, 让朝中大臣无一不信服。

刘邦另一个为人称道得地方就是用人不疑,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跟随他的原因。

总结,刘邦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用人,赏罚分明,不计前嫌 ,用人不疑,懂得整合身边资源为自己所用,也是他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历史朝代的统治者手下都有不少谋士和武艺高强的将领,争夺天下当中,刘邦做到了把他们牢牢拴住,让他们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力,这就是汉高祖刘邦成功的因素,并非偶然。








带你走进中国历史长河


刘邦的成功绝非偶然。实际上,任何历史人物的成就,看似偶然,都有其必然性。

刘邦成功的必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刘邦的政治才能。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志向远大,早期他遇到秦始皇的马队出巡,看到皇帝威风八面,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在他攻占咸阳城后,率军退到灞上,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暴秦苛法一律废除。赢得了民心。他为义帝发丧,举哀三日,并借此讨伐项羽,号召各路诸侯与自己共同复仇。他忍辱负重,接受分封,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伺机灭楚。他笼络韩信,确保了汉军的团结。终于在楚汉争霸中,反败为胜,消灭项羽,建立了西汉政权。

第二,刘邦的军事才能。刘邦还是历史上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刘邦并不是精于对具体战役的组织,而是善于利用敌我双方的优劣,在军事大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韩信和刘邦曾谈过用兵之事。韩信毫不隐晦的说,刘邦最多只能带十万兵,而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韩信说多多益善。表面看,刘邦不如韩信。但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可见刘邦的军事才能是宏观的,战略性的。这也是刘邦能够战胜项羽,建立大汉的重要因素。

第三,刘邦的用人才能。说实话,刘邦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却能够鹤立鸡群,统领三军,成为众人之领袖,完全是因为他善于用人。刘邦的手下,人尽其位,人尽其才。毛伟人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绝非虚夸。何去非盛赞刘备:“汉太祖挟其在己之智术,固无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归之者,盖能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也。”范浚也说:“夫以高祖权略智数,揽英豪而驱御之。”

应该说,刘邦的成功并非完全在于天命,还在于他个人的努力。苏辙有言:“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总而言之,时势造英雄。刘备的成功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必然之中的偶然。





笑谈古和今


有一首歌怎么唱的来,没有人随随便便就能成功,成功都是艰苦奋斗来的,没有那一个人偶然成功,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混子,说流氓无赖,但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下

一是志向远大,在刘邦当亭长混日子的时候,偶然一次遇见了秦始皇的车队,说了一句大丈夫当如比也,所以在那时候心中就有了鸿鹄之志吧

二收拢人心,善用人才,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国主力,刘邦抓住机会攻破咸阳,和百姓约法三章。知人善用,像当初的汉初三杰,萧何管后勤,张良出谋划策,韩信冲锋陷阵,虚心接受别人的长处,知道自己的短处

三处事仁厚,不像项羽一样崇尚暴力,乱杀无辜,约法三章,得到百姓拥护,又取消了秦朝的严刑峻法,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减免兵役,

四平衡各个势利,励精图治,刘邦有自己的嫡系,又投奔来的,有投降的,刘邦赏罚分明,很好的平衡了各方面的利益,做了皇帝后,也没吃喝玩乐,而是励精图治,就是后来的平乱,和对匈奴作战,都是御驾亲征,

以上可见刘邦的成功并不是偶然,他有成功者做大事的素质


聊聊古代历史


不是,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知人善用建团队。

刘邦并不完全赞成部下们为自己的总结的致胜原因,他为自己的成功总结的原因可能会更精准一些:“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此话的意思是他之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善于知人善用。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政治家虚怀若谷的胸怀,一代帝王在群臣面前居然敢于承认自己与部属相比不足的一面,这足以让部属自惭而更显忠诚。

古人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的确不错。刘邦的成功最得益于三个人:张良、萧何和韩信。张良的计谋无人出其右,萧何的内政管理是当仁不让的拿手好戏,而韩信用兵更是空前。这三个人各有所长,但如果没有碰到刘邦,这三个人也无用武之地,因此好人才更要有好领导才行,刘邦无疑就是一个好领导,让这三个人分别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长处打拼事业,并最终成就霸业。

知人善用成就一个好团队,也成就领导者的事业。一个好的团队就是各种才能之人的组合与合理分工,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方能兴业强国。

二、从柬如流贤下士。

刘邦出身并不好,自身学历水平也并不是很高,但他能够虚心好学,礼贤下士,当高阳人郦食其前去求见他的时候,刘邦公当时正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见了并叩不拜,只是略微俯身作了个长揖,说:“如果您一定要诛灭没有德政的暴秦,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一听来者语气不凡,赶紧站起身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把他请到上坐 。郦食其劝说刘邦袭击陈留,刘邦采纳,结果得到了秦军储存的粮食,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在韩信称齐王的时候,刚开始刘邦也差点与项羽一样犯错,准备兴兵攻打,但最后采纳了张良的苦劝,并派张良带着王印到齐国封韩信为齐王,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己的同盟力量,避免了内讧损耗,同时也由于韩信在山东的存在,威胁了项羽的北面,使得其不敢放心进攻刘邦,牵制了项羽的力量。

而在攻打宛城的时候,又听从了敌方谋士陈恢的建议,同意对方有条件的投降,不仅增加新的军事力量,壮大了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为其它秦地官员树立了示范作用:那就是降者不杀,还能得到重用。于是在西进途中,许多秦地官员纷纷投降刘邦,让刘邦能够顺利地提前进入关中。

在韩信阴谋造反的时候,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以巡察云梦泽的方式智擒韩信,从而不费一兵一箭平定了叛乱,维持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领导者水平不高不要紧,但要能够明辨是非,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同样可以做好自己的事业。陈恢、陈平、张良、郦食其的出身也不显赫,但刘邦能够抛弃偏见,准确地吸纳正确的意见,并最终成就帝王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