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历皇帝被杀前,为何竟然有满八旗清军企图营救永历皇帝?

仁勇校尉


首先要弄清楚是满八旗哪支旗军要营救永历帝,先说明以下永历帝在1662年,在昆明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

而在12年前,清朝内部发生了一件了不得大事,权倾天下摄政王多尔衮在打猎回来的途中去世,满清有八个旗,除去皇帝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多尔衮及其兄弟统领两白旗。多尔衮刚去世没多久原先隐忍的顺治立刻就对多尔衮的两白旗下手,两白旗的大臣苏克萨哈见势不妙投靠顺治,其他多尔衮的死忠纷纷受到处罚,估计有些人就被迫带着两白旗的军队去剿灭剩余的明朝“余孽”。

满洲八旗都是在关外苦寒之地长大,用现在语言说怕热不怕冷,现在被发配到西南去剿灭前朝余孽,一去就是十年历经煎熬,虽终于抓到了最后一位前朝皇帝永历帝,但还有李定国的一部分军队在负隅顽抗,不知道何时才能返回家乡。

又见永历帝有帝王之相,凑齐一万人遂起兵造反,无奈实力不济,被吴三桂消灭在萌芽之中。


陆弃


南明永历皇帝被俘后,一群八旗兵合谋要救出永历皇帝反清复明,听来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绝不是天方夜谭,历史上确有其事。

在西南称帝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率兵击败后,仓皇逃入缅甸。至此,南明最后一个政权彻底灰飞烟灭,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威胁清朝的统治。

坐镇昆明的平西王吴三桂,为了邀功请赏,讨主子欢心,上书顺治皇帝,要求带兵进入缅甸境内,擒拿永历皇帝,永绝后患。吴三桂的要求很快得到准奏,于是,吴三桂带领关宁铁骑和八旗兵深入缅甸,他们越峡谷,穿雨林,兵锋直指缅甸首都阿瓦。缅甸王迫于吴三桂的压力,不得不献出永历皇帝。


吴三桂押着永历皇帝,凯旋回到昆明。为了显示自己威风,羞辱一下已是阶下囚的永历皇帝,让人把永历皇帝带到自己面前。他本以为永历皇帝见他跪下磕头求饶,哪知永历皇帝是面不改色,神情自若,看见他就平静地问了一句:你可是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做贼心虚的吴三桂吓得慌忙匍匐在地,浑身发抖,口不能言,连看一眼永历皇帝勇气都没有了……他手下见状,赶紧把永历皇帝带出去。

此时吴三桂可谓是踌躇满志,自以为擒获永历皇帝立下不世之功,只等着清廷封赏了。殊不知,一场劫走永历皇帝的兵变正在悄悄酝酿之中。发动这场兵变的不是汉家子弟,而是跟随吴三桂的八旗兵。有人该问了,这群八旗兵想劫走永历皇帝反清复明,他们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其实,这群人脑子很正常,他们之所以要劫走永历皇帝反清复明,完全是为了报复清廷对他们迫害。



原来,在多尔衮摄政期间,他独断专行,架空皇帝,图谋不轨。多尔衮病死后,顺治皇帝立马对多尔衮展开政治清算。不仅剥夺多尔衮所有的封号,还对他的党羽进行残酷镇压,杀的死,抓的抓,流放的流放。而跟随吴三桂的八旗兵,来自襄白旗与正蓝旗,属于多尔衮的旧部。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些八旗兵虽然远在云贵,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清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八旗兵受到朝廷打压后,早就心生不满,起了反心。但造反总得有个理由,永历皇帝被俘后,他们觉得机会来了。这永历皇帝生的龙眉凤目,气宇轩昂,被抓后,淡然自若,不卑不亢,好似真龙天子下凡,这群八旗兵完全被永历皇帝气度折服了。他们认为如果能把永历皇帝劫持走,然后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就能赢得汉人支持,肯定能成就一番大业的。

说干就干,这群八旗兵纷纷剪去辫子,拥戴一个叫邵尔岱的军官为首领,他们计划把永历皇帝劫走后,攻入四川,恢复明朝,再利用四川险要的地形与清朝抗衡。就这样数千八旗兵在邵尔岱的率领下,杀奔永历皇帝的关押地。吴三桂得到消息 ,立即命人将永历皇帝及其太子转往他出,自己亲率关宁铁骑杀气腾腾扑向八旗兵。历史上狗血的一幕上演了,曾经是明朝的精锐之师关宁铁骑,与想恢复明朝的八旗骑兵,在昆明城内展开了一场厮杀。尽管八旗兵剽悍善战,但架不住关宁铁骑人多势众,经过恶战,八旗兵被斩杀殆尽。

经过这次兵变,为防止夜长梦多,吴三桂决定处死永历皇帝。在一个冷风凄凄的早晨,永历皇帝及其太子一行25人被秘密押往昆明城外,用弓弦一一勒死。永历皇帝没有天子之命,却有天子之相。据说,他临刑前,神情自若,引颈受死,行刑的官兵无不肃然起敬。

吴三桂杀害永历皇帝后,马上上报清廷。清廷对这个卖主求荣的大汉奸,给予最高嘉奖,封他平西亲王,节制云贵川大小事务。一个“亲”字表示清廷对吴三桂的认可,意思是你虽是汉人,但朝廷已经不把你当外人看了。吴三桂踏着永历皇帝的血,如愿以偿走向了他人生的巅峰 ,成为横行一方的土皇帝。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1662年,在“咒水之难”中被俘的永历帝被押解至昆明,在吴三桂上奏清廷等待如何处死永历帝时,确实有一小部分满八旗清军将领企图营救永历皇帝朱由榔,准备挟持其北上共谋大业。这段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却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据钱海岳先生《南明史•昭宗本纪》记载,明昭宗即永历皇帝朱由榔,具体情况如下:

“上自蒙尘,冠马尾楞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故事大意如下:当时在云南驻军中,有个来自正蓝旗名为“兀儿特”的将领非常看不惯忘恩负义的吴三桂,认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义,认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拥戴,可以立得大功。便自称平汉王纠集部分官兵准备拥护永历帝杀出重围,北上川陕进攻北方的清廷,最终“反清复明”。当然,最终被吴三桂镇压以失败告终。

除了《南明史》之外,《广阳杂记》、《罪惟录》、《云南备征志》等等都有记载,相信确有此事。上述史料还明确指出了参与政变的满清八旗官兵主要来自正蓝旗和两白旗。

那么,这些满八旗官兵为何要不惜背叛本民族“反清复明”呢?结合当时的满清内部实际情况,大致可以以下几种可能原因:

一是这些满八旗官兵并非来自建州女真即爱新觉罗家族本部落,而是来自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或者叶赫纳拉部族。这些部落早期被建州女真征服,虽几经同化,但女真族内部也存在歧视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不排除部分心怀不满被编入正蓝旗和两白旗的满洲人准备趁机与建州女真决裂,以拥戴永历帝为名,开创本部族的基业。

二是参与政变的满八旗官兵来自受到清算的正蓝旗和两白旗。正蓝旗因两任旗主莽古尔泰、豪格先后被处死备受歧视待遇,两白旗因是多尔衮和多铎兄弟的直属旗,在两人死后,受到两黄旗等的清算,许多两白旗的官兵受到株连,对受到不公正待遇不满的人不在少数,在这个时候,有人利用时机趁机聚众起事,也不足为奇。

总的来看,这次营救行动不过是少部分满八旗官兵因满八旗内部矛盾而萌发的小规模叛乱,以永历皇帝有王者之相而准备拥戴是借口,形不成气候,失败不足为奇。经此叛乱,吴三桂怕夜长梦多,不敢将永历帝押往北京,而是选择用弓弦将永历帝勒死于昆明。


沧海拾遗录


不邀自答。

本来我对这个问题是没什么兴趣的,因为在我看来这不过是清初一帮子明朝遗民死鸭子嘴硬而已,不过看到有人一本正经的说是真的,那好吧,我们就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

为什么说这段故事不过是死鸭子嘴硬?你要说是清军当中的绿营官兵妄图劫走朱由榔去建立不世之功业,这还有点可信度。但是说是清军满洲人要劫走朱由榔,Are you kidding me?

清军绿营基本上都是以投降的明军官兵经过整编组成,如果你说是部分绿营官兵因为不忘旧主而妄图起事,这说得过去;你说是满洲官兵要劫持永历去建设万世功业,我只能说这是在编故事,因为逻辑上根本说不通。

因为旗人在清初的利益是完全和清朝的国运绑在一块的,只有大清统御四海旗人才能因此而获利。比如说,清初因为八旗人口稀少,旗丁仅仅十万左右,所以每个八旗男丁身上都有差事,不是当官就是当兵。而以武立国的清朝对旗人的要求就是只有建立武功才有肉吃,所以这段时间武德充沛的满洲人建立了赫赫战功,因此每户都过得不错。

更何况当时朱由榔已经被引渡到清朝,其死期将近,只要是个人都盼着能够赶快回家享福,因为人都会安于现状,不会在天下基本太平的时候再把脑袋别裤腰带上去打打杀杀。所以,这个故事从逻辑上根本说不过去。

而且,这项罪名在古代属于大逆不道,既然是大逆不道,除了本人处决之外,连带亲属也要跟着吃瓜落,最轻也是家族当中成年男子一律处决,女眷以及未成年男子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可是,各种版本的故事却没有交待对家属的处罚,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编故事的人也知道编不下去了,所以就只能把这段略去,故事也草草了结。

另外,我把《清圣祖实录》以及《清史稿》康熙元年部分翻了个编都没找到相关记载,《逆臣传》名单翻来覆去也没看过有此等人物。而且清朝对自身的龌龊事一般都没有什么隐晦,像这种事不可能没有记载。

至于有人说什么朱由榔有天子之相,我只能呵呵,一个被吓的只会跑路甚至跑到缅甸的走天子,又有何帝王之命可言?

所以,我只能认为这段故事是假的,是一帮子人死鸭子嘴硬罢了。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满洲人要“反清复明”这种事儿搁到现在绝对让人难以置信,但是要搁在大清朝,人们就不会感到任何奇怪或不理解。因为现在的“满族”基本上是以大清朝的“旗人”阶层为主。而旗人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个身份,类似于周之“国人”、汉之“功臣”、元之“怯薛”、明之“勋卫”,都属于君臣关系,是“政治概念”,而非“民族概念”。

好,既然是君臣关系,那按照近代以前的惯例,就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如果 “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也就说大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

只有概念先讲清了,才可以再分析细节。

据钱海岳先生《南明史•昭宗本纪》记载,明昭宗,也就是永历帝纵使蒙尘之后也不失一位帝王和君子所应有的气概:

“上自蒙尘,冠马尾楞鬃帽,衣屯绢大袖袍,束黄丝带,举止端庄,甲士参谒,静坐不视,奏语不答。满兵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八旗将士拜呼万岁,争去辫为号。统领邵尔岱牛录下蟒出洒出,纠兵官阿尔必、岳得济、苏间色、对大拜、门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余人,自称平汉王,刻印缮装。乘城演剧举事,共扈上幸汉中起义,尽杀汉中大营兵。事泄,死者二千余人。”

好,很多人会说,钱海岳有“倾向性”,所以其言不足为据。那我们在看一看当时的目击者怎么说的。清初独立学者刘献廷先生从当时的亲历者、明降臣吉坦然那里得到的记载。

“永历之自缅归也,吴三桂迎入坐辇中,百姓纵观之,无不泣下沾襟。永历面如满月,须长过脐,日角龙颜,顾盼伟如也。有满洲人见之,以为真天子,遂有密谋以图中兴者。事泄,诛四十余人焉。予(刘献廷)曰:“我向闻其人,而遗其人之名,先生犹忆得否?”(吉)坦然曰:“亦忘之矣。然于法场上见为首者长七尺余,形如虎豹,皆言其膂力绝人,骑射为满洲之冠,永历以此益不得更延时日矣。”

同样记载了明昭宗一望而知的君子气象和满洲将士对这位真天子的仰慕,同时也透露了这样的信息,清兵之中满洲人和吴三桂的旧部一直关系紧张。而且《唯罪录》的史料还透露了这些满洲将士是两白旗和正蓝旗的。

到此揭开这个“谜团”的关键就出现了。大清朝从老憨王起兵反明到三藩之乱以来半个多世纪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内讧不断几乎就没停止过。

永历通宝,在清初藏有这种钱是要杀全家的。

明永历帝殉国处。


比如老憨王杀弟舒尔哈赤及三子阿尔通阿、阿敏、札萨克图。而皇太极、多尔衮兄弟对兄弟功臣的“萁豆相煎”比之于汉明二高帝之“鸟尽弓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有两次株连甚广,那就是天聪九年,正蓝旗旗主,御弟五王莽古尔泰在死后被揭发私刻帝玺、图谋篡位,以大逆之罪追夺爵位,子孙由黄带子降为红带子。 同时,正蓝旗建制被取消,属员被分别编入正、镶两黄旗,“八旗”一时成了“七旗”。虽然时隔不久,皇太极又将正蓝旗恢复,但此时的正蓝旗已不复当年的风光。再往后,正蓝旗又因为新旗主豪哥被整肃而再受牵连,并被发去戍边当差而且待遇恶劣。

此后,两白旗因为旗主摄政王多尔衮主政,取得了许多利益,如在京畿周边侵占原两黄旗圈占的旗产土地;但在多尔衮和阿济格死后,两白旗受到清算。多尔衮一党如罗什、博尔惠、額克亲、吴拜、苏拜、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皆被论罪。如此频繁和大面积的内讧,在旗人内部,尤其是正蓝旗和两白旗的将士们因受到株连,以至于心怀二志者自然大有人在。所以趁势起义,甚至反清复明也就不足为怪。更何况旗人之中更有大量的尼堪外兰部、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这些和建州女真有杀君亡国之恨的部族,如果这些人决定发动起义那就更在情理之中。

“自古降王难瓦全”——纵然苦心竭力,但也难逃“成王败寇”的结果,爱新觉罗的子孙比朱家的宗室只是早晚;看着江山易改,生灵涂炭,清之遗老比明之孤臣也不过是异代同悲。


陳大舍


下面介绍一下此历史事件的大致过程。永历帝逃入缅甸避难期后,势单力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南明抗清势力除了几小股继续战斗外,大部已悉数被清军剿灭。从形势上来讲,永历帝已无法对清朝构成威胁。况且,当时连年战火,清廷财政拮据,根本凑不足继续出征的所需二百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军费(此数目由吴三桂向清廷奏请)。因此,以满清贵族为首的统治阶层,决定放永历帝一条生路。但吴三桂一心要立不世之功,在清廷主子面前献媚,所以,百般请求出兵。最后,经清廷议政王大臣、贝勒、大臣会议后,拔给吴三桂三百三十万两白银充作军费,出兵缅甸,擒杀永历帝。

永历帝被俘的时间是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当天未时,一队缅甸士兵突然闯进永历帝住所,口称:“中国有兵来近战,我国发兵由此抵敌,宜速移去。”说完,不由分说的把永历帝抬入了清营中。就这样,永历帝成了昔日大明臣子吴三桂的俘虏。在吴三桂营中,永历帝将其痛斥一番,责问道:“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把吴三桂骂的狗血喷头,面如死灰。

十二月初九日,吴三桂班师。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三月十二日,永历帝和他的眷属被押回云南昆明。随后,被圈禁在世恩坊原崇信伯李本高的宅第内。吴三桂认为如果押赴京城,路途遥远,恐怕发生意外,建议就地处死,得到清廷核准。在如何行刑一事上,吴三桂与满洲将军产生了分歧。吴三桂主张将永历帝斩首示众,而满洲将军、内大臣一等公、定西将军爱星阿则极力反对,他说道:“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安南将军卓罗也说:“一死而已,彼亦曾为君,全其首领可也。”于是,永历帝最后被抬入一座小庙内,被弓弦勒死。南明国亡。

通过吴三桂与满洲将军的对话我们得知,满洲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不失对永历帝之尊敬;吴三桂以汉人之身份刀劈旧主,不愧为铁杆汉奸。讽刺的是,吴三桂发兵三藩之乱时,打出的旗号是“反清复明”,康熙帝为了羞辱及向全国百姓昭告吴三桂的狼子野心,把吴三桂奏请斩除永历帝的奏折宣告天下。搞得吴三桂狼狈不堪,难以应付。


历史的小学生


《南明史》说过这件事,当然这不是一家之言,广阳杂记、罪惟录、行在阳秋、庭闻录、云南备征志等等都有记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难道永历真的是有天子之相,说实话,这套说辞我是不太相信的。如果永历真是真龙天子,早就把满清皇帝由南向北推下海了。


在满清和南明的对抗中,南明是到死都是忙着内斗,斗的很欢快。

难道说满清就是铁板一块,非常团结。也不尽然。

八旗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就拿顺治所属的两黄旗来说,两黄旗的人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嫡系,经常欺负其他旗的人。这一来二去,有些不堪其辱的人就可能想造反。

再加上满族中间,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关系就不好,虽然海西女真被吞并。但难免人家有什么想法。


这些企图想营救永历皇帝的人,估计就是一些有野心,或者是之前被欺负的人。想借此机会翻身。


永历跟崇祯比真是差远了。崇祯好歹还有自杀的勇气,永历倒好直接外逃到缅甸,还被缅甸人羞辱。。。


铁骨铮铮的熊猫


应该是少数个人行为,不代表清军的政策。

永历帝由桂王监国到即皇帝位,基本上活动于西南地区,并无记载和清军有媾和的接触。

朱由榔继承的是隆武帝的大统,同期出现了短暂的绍武政权,但很快在清军打击下失败。于是长期只有永历帝为南明的“正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方抗清势力的团结,这也是永历政权能坚持较长时间的原因之一。

其时,清军的主要矛头即为永历帝,鉴于他在抗清战线上的共主地位,原农民起义军纷纷归入南明旗下,壮大了永历帝的声势,这是清军南下的主要阻碍。他也很清楚这一点,加上个人的软弱无主见,在后期基本上处在动荡迁徙中,以致身死国灭。

可以说,永历帝的死,是历史的必然。当时的情势,只会给他以拖延的余地,不可能让他达成匡复明朝的理想。

相信在长期的抗争中,永历帝也磨砺出一定的从容气度,因此在被俘后还能得到清军的同情,甚至部分人想要营救。已无关历史大势了,更应该看作是个人的情绪化举动。


近代采风


一部《南明史》,读来实在虐心,初期形势远比南宋看好,最后的结果却比南宋天差地远,无论是吴三桂的弓弦还是施琅的战船,葬送汉家江山的,还是剃发易服的汉家旧人。

汉人中最勇猛最能打的,屠戮的却是汉人对手,南明之亡,不在于满清铁骑,而在于小朝廷的内讧,在于叛将的进攻,说到底,是一场前明军对现明军的胜利。

前明军,从关宁军到辽西军到左良玉军,再到江北四镇军,无非是投降顺序差别,合在一起构成了所谓清军的主力。


而现明军,反倒有大半是前大顺军或前大西军投靠来的忠勇,当年他们作为起义军被前明军追打围剿,等到他们成为真正的明军了,还是要被前明军改编成的现清军追打。身上的衣装是换了,战斗结果仍然是一样。

墙倒众人推,最后推翻那堵破墙的不一定非要出动自己的核心群体,山河破碎,神州陆沉,大明倾颓之势,终究无人能挡。

南明永历朝廷(包括其他昙花一现的小朝廷)有内讧的光荣传统,对手清军其实也一样。

从三十来个手下和十三副铠甲,努尔哈赤一路走来,先是收拢了建州女真,后来又统一女真各部,收服蒙古各部,再到把满州八旗里吸引进高丽兵和汉族士兵,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化,其核心基础也在不断随之膨胀。待到增设绿营兵、占据南明广大地盘后,即使是扩大后的核心都已经被对应成小群体。

说铁板一块那是假的,从野人女真到蒙古各部,除了仅有的瓜分胜利果实的源动力,几乎没有任何凝聚的基础,当果实被瓜分得差不多,问题就出来了。

题目中所说的南明永历帝被杀时,就有了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中的这段记载内容:

当看到被俘的南明永历帝的风采后,满族兵将中有一位叫兀儿特的蓝旗章京,顿生仰慕之感,继而愤怒异常:

“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

这吴三桂是一个典型的恩将仇报的白眼儿狼啊!

然后这位章京对他的手下士兵说:

“(永历帝)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我们应该奉他为真正的天子,开创百世基业!

于是手下的八旗将士们纷纷就势跪倒,山呼万岁,争先恐后的剪去发辫,作为行动的记号。

这次叛乱行动纠集了四十多员将领,自称平汉王,刻了王印,换了服装,开始起义。当然,结果很悲催,起义被扑灭。

如果说蓝旗章京兀儿特可能是心中并未臣服最核心层的蒙古或野人女真各部中的一份子,那来自于正黄旗的定西将军舒穆禄·爱星阿则属于根正苗红的紧密核心层成员,当吴三桂要残忍处死永历帝时,他也和几名满族将领上前表达了审慎的反对意见:

“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

相比执意请旨攻打永历残余势力,后来又坚持把永历帝用弓弦勒死的“曲线救国”分子平西王吴三桂来说,蓝旗章京兀儿特可能是仅有的“内部”不识时务者,识时务者都当了光鲜靓丽的俊杰,不识时务者却在披着污衣默默地创造历史的同时,捍卫着一点残存的灰突突的道义尊严。


历来现实


就好像当年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虽然是个战俘,身边的蒙古人却费尽心思保护他,甚至瓦剌上层贵族与之成为好朋友。

永历皇帝也是如此,的确有满洲八旗的清朝官兵被永历皇帝的个人魅力所折服,甚至去辫为号准备护送朱由榔反清复明。当然,这只是小众行为,最终以失败告终。


史书记载:满洲军中有蓝旗章京兀儿特者,见而大愤曰:“吴三桂食明厚禄,何无毫发恩乃尔。”谓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为百世功。”

意思就是说满洲八旗正蓝旗中,有个叫做“兀儿特”的官吏非常看不惯忘恩负义的吴三桂,认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义,而看了永历帝朱由榔的相貌之后,认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拥戴。而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位正统汉人皇帝的朱由榔,相传其自幼英气不凡与其祖父——明神宗朱翊钧非常相似。

这群清兵准备拥护永历帝杀出重围,北上川陕进攻北方的清廷,最终“反清复明”。当然,最终以失败告终,吴三桂以重兵绞杀。


而关于这群清兵为什么准备拥立朱由榔,因为朱由榔有天子之相这种说法自然太扯了,真正比较合情合理的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这群背叛满洲的清兵,属于海西女真或者叶赫部族,并非建州女真。与明帝国之间一直都有暧昧不清的纠葛,自然是希望拥护永历皇帝恢复明朝江山。

而第二种的话,就是这些清兵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女真诸部也分成很多种,这群清兵如果借帮助永历帝恢复江山为名,干脆反了建州女真。最终让永历帝做个傀儡,自身就能够掌握天下大权。

无论历史真相如何,明朝灭亡清朝定鼎天下最终都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