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还乡?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吗?

阿布160104287


退休这个词,是舶来品,是从欧美翻译过来,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你找不到任何退休的影子,跟退休有关的东西,一般都是企业,在企业上班的职工到一定年龄后可以退休。

但是我国古代并没有什么企业,在重农抑商的古代,老百姓都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即使在封建社会后期出现雇工后,也是不存在退休概念的。

能够与退休一词搭上关系的,只有官员的致仕,在老年之后,能够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待遇。

致仕在古代又称为休致、告归、么骸骨等,反正意思就是太老了,不能继续为皇帝做贡献了,因此需要“告老还乡”。

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代官员致仕后,都要告老还乡呢?而不是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呢?

致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在周朝分封制的制度下,所有的诸侯,官员都是周天子的臣子,通常情况下要为周天子服务,比如某一诸侯国的侯,在周天子那里只是一个小官,等到老了的时候,不需要国家来养老,而是回到自己的封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这种思想一直存在于分封制时期,比如战国后期,秦国的宰相魏冉与吕不韦,在年老被迫致仕后,都会被要求到封地去。

当然,有人认为,分封制下世卿世袭制的官员养老退休,并不等同于我们所说的致仕,只有到了“废分封,置郡县”后,官吏的养老由国家来管,这样更能加强臣子对君主的依赖,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权后,官员的管理体制也逐渐完善,关于官员致仕的待遇也逐渐提升。

当然,在不同时期,官员在致仕后,需要告老还乡的原因还是不一样的,按照我对历史的划分,我认为以隋唐为分界线最好。

从汉朝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宗族制度,尤其是东汉末期以来,豪族势力崛起,这种“报团取暖”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完全碾压个人的,一个人就是再有能耐,背后没有豪门士族的背景,那也是没用的。

从东汉末一直到隋朝之前,甚至形成了,不是门阀出身,你连官都当不上,更别提致仕了,而这些门阀士族的官员,在退休之后,必然要回到自己的家族,比如弘农杨氏从东汉一直到唐朝时期,都是显赫家族。

在说杨氏的时候,先以弘农开头,弘农本来就是地名,可见门阀不仅是以血缘为核心,与地域也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这些门阀士族的人在致仕之后,肯定要回到老家啊!

在隋朝之后,官员致仕又是一番场景,为什么这么说呢?

隋唐之后,官员选拔制度逐渐完善,相对于以前的门阀垄断官员的情况来说,寒门出身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进入到官员当中。

这些官员可能并没有显赫的宗族背景,但是这些官员老了之后,依然要回到家乡,原因就是多方面的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朝廷鼓励致仕官员回乡这就要说到古代的户籍管理了,其实历史都是相互承接的,在豪门士族逐渐瓦解后,中央为了管理人口,一直在完善户籍制度,从出生就决定了你的户籍,就像今天的籍贯一样,影响你的方方面面。

对于致仕的官员,朝廷希望你能回到户籍所在地,一方面,退休的官员虽然不是官员,却变成了乡绅,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威望,能够帮助地方政府协助管理地方;另一方面,很多致仕的官员,回到乡里后教授乡里,能够提升一地的文教工作,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出过状元的地方,此地的人就会注重科举,有些地方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学霸,所以,以前没有,以后更不会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地缘政治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很奇妙的社会,血缘关系是根本,学缘和地缘也是必不可少的关系,人情社会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不管一个官员多显贵,赚了多少钱,都会在家乡置办家业来,然后晚年回家乡养老。

中国古代有一句老话,叫衣锦还乡,光是这个典故,其实也能说明很多问题,衣锦还乡最早讲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建议他定都关中,以夺天下,但是项羽却想荣归故里,因此说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这也是我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当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后来还是找到那个侮辱他的人,其实也是为了表现自己功成名就了,我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我起来了,我支棱了!

话说回来了,不要说古代官员,就是现在人不也这样,我的梦想就是在家乡盖个大别墅,走路都要横着走那种!哈哈哈哈!

不好意思,以上文字都是我做梦时候打的,现在我醒了。


史论纵横


可以留任养老的,并没有强制性要回家乡养老,但是因为很容易出问题导致没人敢!当时的朝廷给官员的俸禄实际上非常少,比如李卫在担任扬州知府的时候俸禄是每年150两银子,当时的银子折现成现在的钱大约是每两银子600元人民币,150两大约是90000人民币。这么一笔钱在当时不算什么大钱,基本上够吃,但是没法剩下多少,当个三五年知府的话买个小宅子是没问题,但是要买个几进大院还是不够的。虽然当时的官员肯定是有各种灰色收入能够置房买地,但肯定是不敢露富出来的,毕竟这玩意儿太明显了。所以大部分人就只能选择告老还乡,不是被皇帝赶走的,只是因为怕露陷。

其次,当时的官员除了朝廷俸禄之外,还会有皇帝赏赐,皇帝赏赐的种类很多,有金银珠宝,也有土地宅子。皇帝在赏赐大臣的时候,一般采取就近赏赐的策略,因为皇帝的赏赐并不是一次性赏赐的(按功劳),这是为了方便大臣管理,不然每次赏一个地方那么必然十分分散。所以呢,大臣的产业都在自己老家,只能去老家才能享受得到。

最后,远离是非之地。能够享受告老还乡待遇的人至少要三品以上,这些人在京城也是有皇帝赏赐的宅子的,但是这些人往往需要躲清净,防止被扣上各种帽子,赶紧远离京城回老家去。


优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这几个:

第一,当官地点不是自己家乡。

古代大部分朝代,要求官员不得在本土本乡任职。

我们看明代的《儒林外史》,一开始的周进是山东人,他当上省教育厅厅长则是在广东。

而范进是广东人,同样当上了省教育厅厅长,却是在山东。

这主要是防止地方的宗族势力,推选出一个人来当官。这样一来,地方就变成宗族操纵地方行政大全,可以和京城的皇帝直接对抗了。

久而久之,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甚至聚众造反都可能。

所以,官员都是外省人,退休了当然不会留在这个省。

第二,古人的思想问题。

不要说古人,就算民国时期大部分人都讲究落叶归根。

国民政府很多人溃败到台湾,在这里去世,留下的遗愿都是要将骨灰带回老家安葬。

就连老蒋和小蒋的棺木也没有安葬,而是等待未来迁回大陆。

所以,既然官员退休,都是年迈的老人。古人寿命很短,随时可能老死,当然要回到故乡了。

古人一般年老的时候,就提前准备好棺木和寿衣,坟地当然早就准备好了,就等死了以后埋葬。

第三,生活习惯问题。

古人和现代人不同,在外省生活是很受罪的。

别的不说,当时并没有普通话,只有一种官话。但官话不是所有人都会说,大部分老百姓都不会说。

所以,各省都操着自己的的方言。

大部分方言都是很难懂的。就比如上面的周进一个山东人,跑到广东简直就像到了外国。

而广东人范进去了山东,也无法同当地老百姓沟通。

另外,生活各种习俗都有很大区别。

人老了以后,都希望静养,回到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当然应该回老家了。

第四,置业问题。

古人和今天人不一样。现代的人,有了钱,就在北上广大城市疯狂买房、

古人有了钱,根本不会在当官的地方买房,因为官员调动时频繁的。今年在广西,明年圣旨一来就得去广东。

所以,古代官员赚了钱,一定都会寄回家,在家买房子买地。

就拿李鸿章为例,李鸿章发迹之后,他们六兄弟曾在安徽老家大量购置田产。据统计,李氏在老家合肥东乡占耕地约60万亩,占当地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既然房屋都在老家,退休了自然要回去。


萨沙


古代官员的告老还乡可以说是现代社会退休制度的雏形。古代官员在感觉自己身体无力继续从事繁琐的政务之后。便会相皇帝上一封奏折陈述自己身体年迈、年事已高,无力再为皇帝排忧解难、分担政务……请乞骸骨回乡养老!


一般这类陈情奏章的内容都十分的煽情,大多为陈述忠君爱国之意以及自身的仕途历程和身体状况。皇帝在综合考虑之后,一般会准许其告老还乡,从繁忙的政务之中脱身出来回到故土享受天伦之乐。并且还会赐予其各种恩赏和封号,以谢多年君臣之宜。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官员退休之后一定要返回家乡呢?而不能够留在自己长期工作的地方度过余生?

首先,古人的思想体系里面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落叶归根!这不仅仅是人之本性,也是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所提倡的。一个人在外求学当官多年,晚年都要回到自己的故里,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这里有自己的宗族兄弟,乡亲故旧,可以畅叙少年故事。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古人都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葬在自己的祖坟之中。这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归属感。



另外,古代的官员很多时候都经常变迁自己的官职和任职地。很少有在一个地方长期任职的情况发生。即使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在外地担任如何高贵的官职,自己终究是一个客人,这里终究是他乡。在自己晚年回归故里,依然是自己心中的最好归宿。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外出做官并非是将整个家庭都带出去。很多情况下自己的父母以及兄弟都留在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老婆和家眷也留在了家乡侍奉双亲,也有一些连儿子都留在家乡读书生活。更不用说自己的家乡还有整个家族的族人。古人有着十分强烈的家族意识。对于几代以内的家族近亲都比今天的我们更亲切重视。整个家族的荣辱与共几乎是一体的。而且古人在辞官时,可能家中尚有老母在世。那么身为儿子更要回到家乡侍奉母亲左右,以尽孝道。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古代各地都涌现出了一些名门望族,族里也会出现一些在外做官、在外经商的人。这些人都代表着家族的荣誉和身份。无论官做多大,人走多远,整个家族的兴衰都与每个人分不开。当然在这些人到了垂暮之年。自然也会再回到这团火中,回到自己的家族里。度过余生,享受天伦之乐。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古代很多在外做官的人,都是家族里的佼佼者,都是家族晚辈的学习楷模。在自己晚年之后,在告别官场繁琐的事务之后。锦衣还乡,荣归故里,这算得上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



珞珈山的猫


小雪历史微鉴:在封建思想中,有一个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它差不多沿续了上千年,就是“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古代的官员之所以退休后要告老还乡,就是基于这个思想,在古人的眼中,还身于乡,是非常大的荣耀。

落叶,还要归根

很多官员,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就是“游学—赶考—高中—返乡—做官—退隐”,在这个过程中,退隐差不多就是官员退休以后,告老还乡,享受天伦之乐。

在电视剧《新包青天》中的一件案子,就是关乎宫中太监总管陈琳的,他虽然已告老还乡,但是,在需要自己作证的时候,还是以“亚父”的身份回到了朝廷,最后皇帝准许其再次告老还乡。

告老还乡,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尚书》中说,尹伊就曾经告老还乡。和我们现代不同,古代的官员差不多到70岁,才可以告老还乡,也就是到了退休的年纪,在古代,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致仕”。就是把皇帝赐予的官,再还给皇帝,这就是我们引用下来的告老还乡的本意。

在任期间的地方,并不是自己的家乡

落叶归根的儒家思想,在古代延续了上千年,如果说,克死异乡,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不孝的事情。

古代人把孝文化、乡文化看的非常重,这就是不能死在异乡的原因,当然了,对于那些没有祖籍,在战争中存活下来的孩子而言,没有什么好归隐的。

综上所述,古人之所以不在异乡归隐,主要是落叶归根和孝文化两种儒家思想的缘故,当然,买这种思想到当今也有其现实意义。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你问这个古代好像有点太模糊,每个朝代针对退休官员的政策都是有所区别的,那么我简单说一下时间上离咱们比较近的清朝吧!


在清朝年满60就可以退休了,退休的官员就必须回到家乡养老。关于你提这个问题,咱们就拿清朝的京官来讲解一下,因为清朝京官更能体现退休返乡制度。清朝在京为官的官员,如果到了退休年龄还不返乡养老,执意滞留在京城是要被问罪的,所以一般人就乖乖回老家养老了。

这样的制度存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官员当了一辈子官,一生中所积攒的人脉关系网是非常庞大的。他自己虽然退休了,但是那些亲系、门生等有的都还在任上,这些人如果经常走动就容易形成党羽,对朝廷政权的稳定是不利的。退休后让他们回老家养老,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隐患。



在清朝一个官员会有家人、侍从等等一大堆人员,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这样的人员日积月累,会占用当地很大的资源。把他们分散到全国各地的老家,就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了。


还有些记载清朝官员退休不但要回到家乡,而且还要求回到家乡后,没有经过批准的情况下,是不允许再离开家乡的。意思是你退休后就在你的家乡画了一个圈,这个圈里面就是你的活动范围,没有上级批准就不允许出这个圈。当然也有极少数高级官员是不受此退休政策影响的。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追记历史


古代主要是小农经济,官员挣了钱,一般都在家乡置地修庄园。任职的地方,住宅是国家提供暂住或租住,职位经常换地方,调动频繁。达到某一级的领导,如果没有公事,相互之间不能私自联系走动,防止搞山头,国家有专门机构监督,所以私生活较孤单。官员退休后有影响力,牵扯政治斗争,要避祸避嫌。家族人盼归,借声望护佑乡亲,能主持公道,息土地边界等等的纠纷,造福一方人。中国历来有传统,生是漂泊人,死要进祖坟,叶落归根。


俞远通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科举制度是官员选拔的主渠道,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十年寒窗苦”的莘莘学子,只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高中”,而光耀门庭。从而开启自己的出仕之路,或是京官,或是地方官就不好说了!

有“出仕”自然就有“致仕”,也就是到了退休年龄,很多官员都会选择“告老还乡”这是为什么呢?据我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古代官员“致仕”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成了他们的首选,回到家乡后,自己风光,家族也光,老祖宗脸上也有光!

根深蒂固的落叶归根思想!

古人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落叶归根”成为人死后的“终极目标”,所以一般官员“致仕”后会选择回到故乡,以免“客死他乡”,树高千尺,最终还是要落叶归根的!

家族观念!

古代官员“致仕”后,因为自己亲族、宗祠都在家乡,回到家乡后自己的亲情网都还在,日常生活也都能相互照顾一下!

远离是非地!

古代官员“致仕”后,都想着能够安享晚年,如果在就任地养老,自己在任期间难免会得罪一些人,卸任后没有了权力,难免会有人前来报复,所以最好的养老方式就是远离是非之地。这也是很多古代官员不愿留在就任地养老的原因!




综合上述,古代官员“致仕”后,告老还乡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世事无绝对,也有很多官员会留在就任地养老,毕竟已经熟悉了当地的环境跟人文。


唐古看今


古代官员退休俗称“告老还乡”,雅称“致仕”。那么,官员退休为什么要还乡,不能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这看是两个问题,其实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年龄的问题?

《礼记曲礼》中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尚书大传·略说》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宋史·职官十·致仕》记载: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明清两朝则规定: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

也就是说,古代朝廷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为70岁、60岁。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六十花甲年。

古人的这个年龄也就预示着随时都有可能与世长辞,如果远离家乡,很有可能会落个客死他乡的下场。而古代交通工具相对落后,如果家乡远在数千里之外,再将尸体运回,路途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天。如果再遇盛夏,或许尸体还没有运回家乡安葬之地,怕已然腐烂不堪了。

所以,如果不想落个客死他乡的下场,最好就是及时告老还乡为妙。

同时,所谓“致仕”就是与官场告别,不再参与朝廷之事,不再为皇家效力。既然决定离开官场,最好就是离的越远越好,就算曾经出现过什么工作疏漏,或者是政治排队的问题,毕竟已经致仕还乡,朝廷也不便再行追究。

正所谓:“驽马不可恋栈豆。”对于官员来说,特别是高官来说,已经人走茶凉、无权无势,在任之时不知得罪过多少同僚,一方面你如果还留在原地,不就等着对方来报复自己吗;另一方面,不也证明你当初的致仕请求不是发自真心,若因此被官员进行弹劾,很有可能会引来“欺君之罪”、“有所图谋”的牢狱之灾。所以,告老回乡是保全自己最稳妥的途径。同时,至于权利斗争四、五十岁致仕的官员,则属于特殊现象,不过其本来就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虽然被逼无奈,但不得不说返回家乡是最好的策略,在古代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如:刘伯温就曾提前致仕,后又被重新启用;袁崇焕也曾提前致仕,后同样被重新启用。

同时,古人讲究“百善孝为先”,当一个人老了返回家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落叶归根”。其实,这也是一种孝的表现方式。根是什么,根就是祖宗、先辈生存繁衍的地方,更是血脉亲情传承的地方。同时,根在的地方,除了是祖宗繁衍之地,还有更多的族人亲眷都生活在这里,也会感到更多的族人亲情。所以,无论是古代官员也好,还是普通百姓也罢,都有深深的“落叶归根”情节。

此外,你曾经任职的地方,当初居住的是官邸。官员退休后,如果还想留在之前的任地内,就需要重新置办家业、田产等,用不了几年难道又要再行变卖返回家乡吗?除非不想再回到家乡,毕竟这只是极个别现象。所以,对于年龄已经很长的退休官员来说,谁愿意去折腾这样的事情,当然不如直接回乡的好。

所以说,年龄应该是古代官员退休后还乡,不留在就任的地方养老的主要原因吧。


祥子谈历史


我是冰消水寒,我来回到。关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但是在很多的影视作品和小说之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官员告老还乡,收拾好行李一骑红尘麻溜回到自己的家乡,很少有在任职地继续生活和养老的,这是有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在中国的古代,是以封建小农社会为主,落叶归根的想法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年轻时在外做官,年纪大了,难免会生出思乡之情。毕竟家乡的一切才是最好的,正所谓月是故乡明。

其二,古代交通极为不方便。很多人做官并不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是远在外地,所以一家老小很多时候都被留在了老家,自己只是只身前往,要不然一家老小的生活费以及车马费用和到了住地所需要的开销是一笔巨大的数目,只是凭借着古代的 俸禄是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的。

其三,官员退休,没有功劳也会有苦劳,皇帝一般会有一些封赏。而这些封赏一般都是官员老家的一些田地之类的东西,这些就成为了那些官员退休后主要的生活经济来源,用以安慰那些辛苦大半辈子的官员,以便他们能颐养天年。

其四,古代官员一旦退休之后,权力也就被收回了,在当地也就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屏障。特别是京城做官的那些官员,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他们每天都是兢兢战战,如履薄冰。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准,还不赶快收拾东西回家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受到皇帝的指派,到自己的家乡做一个贤达之士,管理乡村教化,解决一些矛盾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