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下场有多惨?能否举例说明?

王先生143036821


导语:

“国虽大,好战必亡”这是相对朴素的一个真理。国家无论如何的强大,如果穷兵黩武国家终将陷入不安的局面。


分析:

  • 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1. 人口的减少。穷兵黩武意思很简单,就是经常打仗。打仗是需要人的,一个国家一旦穷兵黩武,就需要大量的征兵。士兵上战场之后就意味着会牺牲,国家人口自然就会的减少。
  2. 经济衰退。打仗说到底打的还是钱,无论是打仗必需的粮草,还是士兵需要的军饷,这些都是钱。穷兵黩武在经济方面带来的危害是双重的,一个是战争所造成的必要损耗,另一个就是随着士兵的增多,国家的劳动力就会减少,影响财政收入。
  3. 内部防御薄弱。穷兵黩武自然是对外作战。为了扩张,内部的守卫就会造成空虚,给人以可乘之机。
  4. 增加人民对统治者的仇恨。穷兵黩武的结果是士卒大量死亡。而为了满足作战的需要,国家又会加大税收。亲人战死、生活压力增加,这两个因素造成百姓对统治阶层的仇恨。
小节:

基于以上所说的穷兵黩武所造成的危害,我们可以做这么一个推演。国家的统治者穷兵黩武,国家必将陷入贫困。于是,百姓的压力增大,为了生存就会进行反抗。而国家的防备力量不足以应对这些反抗,就必然会陷入混乱。如果应对得到,政权还可以延续,要是应对不得当,就就付出国灭身死的代价。

  • 举例说明穷兵黩武造成的严重后果:

一、穷兵黩武的隋炀帝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可以肯定的说,隋炀帝是一个有作为,有抱负的皇帝。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同时又是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皇帝。为了攻灭吐谷浑每年花费数以万亿,造成了隋朝西部的贫困。之后他征讨契丹、琉球,虽然都彰显了武力的强大,但是又造成了新的人口减少,和经济衰弱。

如果就此罢手那么隋朝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是隋炀帝却对高丽接连发动了三次战争。三征高丽,动用人力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农村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于是爆发了农民起义。而隋朝也在农民起义和各地方武装地主的夹击下走向了灭亡,隋炀帝最后也被手下的宇文化及杀死。

二、完颜亮因为穷兵黩武被手下杀死:

完颜亮这个人和隋炀帝一样也是有着两面性的。在他当皇帝之前,表现出来的才干、器具都让人信服。在金人中完颜亮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之人,而且他重视汉文化的发展。因为在宗室中享有盛名,而被金熙宗完颜亶所忌惮。后来他杀了完颜亶自己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的完颜亮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面,一方面他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而另一方面他又励精图治,鼓励农业,整顿吏政,厉行革新,完善财制,并大力推广汉化,迁都燕京,极度加强中央集权。把国内治理的差不多了以后,完颜亮把眼睛又瞄准了大宋。当时金宋早已签订了绍兴和议,维持了多年的和平关系。但完颜亮打破了这层关系,四处争宋,开始了他的穷兵黩武。

完颜亮与宋朝的作战各有胜负,如果他能够及时收兵,那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但是他太好战了,非要彻底的征服宋朝。可金国的将领对此并不支持,为了能够不再战争,金国将领完颜元宜等人杀掉了完颜亮。完颜亮之死固然同他个性有关,但如果他不穷兵黩武的话,他也不会落这么一个下场。

三、当然,也并不是说一定就必然出现这种情况,历史是存在偶然性的。

汉武帝虽然说也是穷兵黩武的皇帝,但是他没有被杀,国家也没有因此灭亡。

这是有其特殊原因的,一个是因为汉武帝时代,有文景之治打下的经济基础,给予了他足够的财力让他打仗。另一个就是汉武帝时代出现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奇才,帮助他完成作战目标。

当卫青、霍去病死后汉武帝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境地,之后的作战就是连连失利。文景两代积攒下来的财富被他消耗殆尽,国力迅速下滑。但万幸的是汉武帝能够相对及时的认清自己的错误,下了罪己诏,停止了扩张的脚步。这样一来也就没有造成更大的危机,将动荡的西汉王朝得以保全。

结语:

一个统治者如果穷兵黩武的话,那么必然会导致这个国家的经济下滑,人民生活下降。当国家面临了这些问题,危机也就诞生了。穷兵黩武不仅会使百姓陷入困苦,最直接的伤害就是士兵。士兵作为一个国家的守护者,如果统治者穷兵黩武,他们就时时处于危险之中。统治者本身要是不懂得爱护士兵的话,即便百姓们没有反抗,士兵也会率先发起动乱。这个时候,百姓如果不堪忍受压迫也开始反抗,国家的稳定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措施得当,应对及时,国家还能继续维持,反之国家就会灭亡,最次也是统治者本人被推翻。

画外音: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这首诗是完颜亮所做,虽然他是金人,但他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非常推崇汉化。我们从他这首诗中,也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雄心的统治者。但他不顾金国将士的意愿,不考虑宋金两国的具体情况,破坏宋金和平,穷兵黩武,最终被手下所杀。


再言春秋


答: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么君皆入朝"。并迁都琅琊。

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越王朱勾在三十三年(前414年)、三十四年(前413年)两次出兵并吞了滕国、郯国两小国,俘虏郯国君主鸪。

越王翳七年(前404年),越王翳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趁齐国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穏固,发兵讨伐齐国。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田齐虎视越都琅琊。(齐威王)

越王无彊三十七年(前333年),越王无彊欲效法列国征伐中原,于是发兵向北攻打齐国。时齐威王在位,于是派遣使者劝说越王西征楚国。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借口诱引越国伐楚。越王无彊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然而,楚威王早有灭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国去调查了5年,准备充分。于是楚威王领军进攻越国,大败越军,杀死无彊。北边在徐州被齐军打败。(楚威王)

由于越国的继承人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灭掉缯国后,直接叫板齐国。而齐国也是春秋霸主,当然要对越国说“不”!面对齐国、楚国的军事威胁,体量并不太大的越国首先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败相显出:

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七月,诸咎担心自身被害,索性率领军队赶走了豫,又包围王宫,发动宫廷政动。越王翳被诸咎杀害。十月,越国人杀死太子诸咎,越国陷入内乱。在吴地的越国人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目睹多次宫廷政变和杀戮的错枝不愿意继位,就逃亡到丹地的洞穴中。追随而来的大臣,久劝不出,就以烟薰的方法迫使他出来。错枝被推举为越王,之后他似乎也在力求逃离此王位。越人不甘让吴人操纵越国政治,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留在越国故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平叛,杀死祸首豫,又进入吴地,打击了吴国旧贵族并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之侯(又名初无余)为越王,号称莽安。

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无颛为越王。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发生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中行偃1


成功了就是千古一帝,开疆拓土,成为秦皇汉武。失败了就是身死国灭,徒留后人笑尔,成为隋炀帝。

所谓的穷兵黩武,你会发现基本上不会发生在没有大的志向,或是中人之资的皇帝身上。很难想象,宋徽宗或是咸丰或是刘盈司马衷等人穷兵黩武。

穷兵黩武是一个贬义词,其实这个行为和一个褒义词雄才大略所表达的意思,所做出的行为在历史上有时候是相似的。

比如秦始皇,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就留下的是暴秦的名声。但现在回想一下,他第一次给中国留下了大一统的文化和传统。作为后来者,我们享受甚至崇拜这样的人。但要是你是秦始皇治下的一个平头百姓,也许有一天你也会像陈胜吴广刘邦带着的那一批戍卒一样不得不揭竿而起。

同样的道理,我们后世仰视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的丰功伟绩:北击匈奴、独尊儒术、开拓西南夷、重新统一南越王朝,让强汉成为一个民族的名字。但生在那个时代的底层呢?可令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整个国家人口损失一半、帝国积累70年的财富损耗一空。

秦皇和汉武,国家没有灭亡在他们的手里,所以最终还是正面评价居多。

其实杨广的内心,又何尝想要身死国灭呢?要是在大业五年,杨广就死去了。留下就有新都、开拓大运河、混一南北、征服青海等一系列功绩。又没有压垮民力承受的极限。他何尝又不是另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呢。

结语:所谓穷兵黩武,其实大多数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统治者,他的追求必然要穷尽全国力量,如果成功了就是秦皇汉武,如果最终失败了就是穷兵黩武罢了。

而无论他们成也不成,元人张杨浩早有诗云:兴、百姓苦,汪,百姓苦。


丁强888


历史上穷兵黩武的皇帝有十四个,因此亡国的有十三。最典型的是秦始皇和隋炀帝。

隋炀帝三次攻打高句丽,三次都失败了,耗尽了财力兵力,激起兵变,最终亡国。

公元612年,隋炀帝调集四方之兵113万余人齐集琢郡,号200万;运送粮秣者多一倍,全国农夫,被征服兵役徭役者3百余万,天下骚动。右屯卫将军辛世雄带领30万5千人攻打平壤,隋军大溃,辛世雄战死。30余万隋军,生还辽东城者仅2千7百人。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之后,613年四月,隋炀帝亲统六十万右路军攻打辽东城,614年二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征辽战争,都失败了。军队内部士兵叛乱,农民起义席卷全国。


文史清谈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历史上谋大事者,都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壮志,但若是穷兵黩武,对于天下苍生来说,只是能体会仁德,却不能享受仁慈。

就比如:

汉武帝死磕匈奴

由于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楚汉之争,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非常贫困。史书上记载: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到处是饥荒,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百姓死者过半。汉高祖刘邦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了残破的社会经济。

刘邦死后,汉文帝、汉景帝推崇黄老治术,开启“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刘彻掌握权力,西汉已经经过了70年的休养,国力达到空前强盛。

而在秦末汉初时,北方匈奴已经趁势崛起,到汉初,匈奴实力足够可以和中原王朝抗衡,刘邦为了维稳,杀了十几个请战的官员,经过谈判,用和亲政策维持和平。当刘邦死后,匈奴单于排使者转告守寡的吕后,愿意娶她为妻,哪怕娶到了汉朝的公主,匈奴人依然无所畏惧的骚扰边境汉人,烧杀抢掠,汉武帝从小就立誓要铲除匈奴。

汉武帝一生在位五十多年,和匈奴三次大战,最终彻底削弱了匈奴的实力。但在战争进行到一半时,刘彻就把文景积累下来的资本耗尽。

为了充实国库,能有足够的资本维持对匈奴的讨伐,任用桑弘羊执掌全国财政,将盐铁实行垄断专卖,并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使吏制进一步腐败。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并且愈演愈烈。

汉武帝晚年才悔悟穷兵黩武带给苍生的伤害,在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发《轮台罪己诏》进行反思。

在诏中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天下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死磕匈奴,就是穷兵黩武典型的例子。

二战发动侵略的日本

二战前,日本人的日子其实挺好过的。虽然日本没有英美等欧美列强发达富裕,但在亚洲首屈一指,是亚洲唯一的工业国。当时的日本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日本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非常具有现代化的气息,国内民众也基本都能吃饱饭。以说在当时来讲,日本人的生活是非常安逸和富裕的,甚至让人羡慕。

但战争爆发后,这种情况彻底改变了。1936年,由日本军部支持的广田弘毅正式上台组阁,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日本正式建立,次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由于日军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本陷入了各国战争的泥潭。

日本小国,资源匮乏,底子也很薄,没多久外汇储备就用光了,财政也开始入不敷出。由于日本无法在国外借到钱,所以只能从国内百姓身上想办法。为了支援前线,日本人开始节衣缩食,民众纷纷把积蓄拿出来购买政府发行的公债。

但没多久,日本国民就已经没有什么积蓄,全都过的紧巴巴。

一旦国家陷入战争,就是个无底洞,开始征用民众的口粮,无尽的开始掠夺,导致最后很多农村饿死人,执行配给制,日本国民手里又没有钱,所以他们只能分到数量很少、质量极差的生活品。

到最后,民间物资匮乏到大部分人连衣服都没有穿,少数人用木浆和树皮混合着粉碎的废旧棉布制作的粗制服装。战争后期,为了解决军队燃油问题,连百姓的豆油都给征用了,人们只能用水做菜……

他们渴望在别的陆地上建立“满洲”国,军部把满洲宣传得什么都有。然而,因为战火摧残,民不聊生,日军到了的地方,根本没有他们想象中的桃花源。二战,日本不但把整个亚洲国家拖入到战火的泥潭中,也把自身国民拉进了水深火热里去,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教训。


无量天真


说一下历史上有名的几个吧

第一个汉武帝

西汉建国以来,经过文帝景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多次减免徭役,文帝时把赋税由十五税一改成三十税一,景帝时成为定制。到景帝后期,府库中的粮食都陈年堆积,乃至腐烂,钱币多的数都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洒的到处都是。国家和人民都迅速从秦末的动荡中恢复过来,达到了第一个盛世!

这种局面到了孝武皇帝刘彻即位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武帝一改建国以来“量入为出,审慎平衡”的理财观念,转向“量出为入,积极有为”的财政观。

汉武帝自即位起,对南越,东越,东瓯,朝鲜连续用兵二十多年,多次北伐匈奴,固然战绩辉煌,却劳民伤财,武帝即位时,全国尚有五千余万人,到武帝后期,人口已经锐减到一半。难怪司马光也说过“汉武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过。”多亏祖宗积攒的家底厚啊!汉武帝晚年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了《轮台罪己诏》,与民休息,国家才又慢慢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第二个隋炀帝杨广。

杨广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代表。经过隋文帝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杨广即位时,隋朝国力之强,府库之丰盈,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贞观政要》里提到: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可是这个闭着眼都能赢的局,杨广却打输了。我们看看他即位后做了点什么:

先是修运河,造龙舟,大修宫殿,监工的官吏逼迫太严,劳役死亡过半。即位后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尤其大业七年开始三征辽东,花费靡不胜数,把国家推向了深渊。

还有淫遍天下美色的金海陵王完颜亮,读了柳永的《望海潮》: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又听闻南朝刘贵妃国色天香,就起大军南侵,结果在瓜州发生兵变,直接就一命呜呼了。

完颜亮

最后就是十全老人咯,十全老人引以为傲的十全武功: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全是一刀刀砍出来的。代价就是,即位后最高达8000万两白银的国库,到嘉庆时,已经不足2000万两。雍正勤俭持家,好不容易攒下6000万两,全给他儿子败光了。

自古以来,打仗从来都是打的国力,打的钱粮,甚至还包括道义。往往积蓄数十年,才能支持一场大战。美国越南战争后,被苏联压过风头,苏联深陷阿富汗泥潭,一步步乃至解体。即使是超级大国,也难免在战争中迷失自我,乃至一步步走向疯狂和堕落,《孙子兵法》开篇明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最后,战争苦的都是黎民百姓。


煮酒放歌


诸葛亮姜维穷兵黩武。三国的综合国力差距非常大,魏国人口500多万,吴国200多万,而蜀国却只有90多万。

军队魏国65万兵,雍凉10万,荆豫10万,徐扬10万,防御北方游牧民族20万,洛阳15万。吴国25万,20万防御魏国;5万防御蜀国。蜀国10万。

面对魏国巨大的优势,诸葛亮依然执意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空耗国力,国疲民乏。

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费祎都废除了北伐的策略使蜀国安稳了几年,等到姜维时期又开始穷兵黩武北伐,结果蜀国很快灭亡。



路路通4588


第一个想到的是日本。

要说下场大家有目共睹。

首先,两个原子弹,死了几十万人。

接着,被美国攻占,差点把天皇处死。

稍后,被苏联胖揍,北方四岛被苏吞并。

然后,东京大审判,全国被美国接管。

再后,疯狂搞经济,被美国割韭菜。

又后,被割韭菜后,经济崩溃停滞二十年。

最后,不承认错误,被驱逐洲籍。

到现在都不算是个完整主权的国家,必须要看美爹脸色行事。本土被迫接受美军基地,还要给美军保护费。经济不敢大喘气,一旦有任何苗头超美爹,马上给整个协定,按得死死的。年轻一代价值观空虚,自杀率稳居全球第一。

这些都是日本当年自以为是、穷兵黩武的恶果,当然即使这样也无法磨平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


赫连一航


历史上构成穷兵黩武的大都是一国之君皇帝,战争的机器一旦运转,整个国家的财力,人力,物力都在围这她转,穷兵黩武的意思是不管国计民生,竭尽所有兵力,发动战争。那后果重则国破家亡而且居多我感觉多达90%,轻则兵败身亡。历史上穷兵黩武的例子很多啊。第一:远则商纣王,帝辛继位之初商朝的国力就下降了,东夷叛乱商纣王派兵征讨,平叛之后又派兵10万继续东征扩大版图,结果造成国家更是民不聊生,周武王得知商朝内部腐败,起兵伐商很多到达都城朝歌附近,10万精锐尽出,临时以奴隶和犯人、战俘拼凑了一支部队在牧野应战,结果奴隶战俘倒戈,很快失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如果不是10万精锐远在东夷远水解不了近渴,商朝不一定能亡,即使亡也不会这么快,商纣王是暴君,但是并不昏晕有一定才能的。

再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急切为关于报仇不顾大局,起兵10万伐吴,陆逊火烧连营打败刘备,造成刘备白帝城托孤,蜀国再无力伐魏,诸葛亮强硬六出祁山无功而返。都是身死的故事。

再如隋炀帝,这是正儿八经的用战争自毁了一个国家,隋炀帝的老爸杨坚创国,还有开皇之治的盛世,但是隋朝三征高丽,发动百万大军,隋朝是典型的国富民弱,连年征战人民苦不堪言,各地贫民起义,本应该开仓放粮救济灾民,但是还是不断征招民夫发动战争,大兴土木,人民苦不堪言导致农民起义,最后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被贵族李渊窃国,唐朝建立后隋朝的粮食还可以吃几十年。这是是典型的穷兵黩武灭国的例子。

国外也有,法国拿破仑,德国希特勒,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尼古拉一世等等,都是要不国破,要么身亡!


tp小箩卜頭tp


首先来说一说穷兵黩武的来历,《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穷兵黩武的意思是,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

历史上穷兵黩武的帝王有不少,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也不多。今天说一个我熟悉的人物—诸葛亮(可能有争议)

诸葛亮的一生主要事迹就是北伐了。之所以说诸葛亮穷兵黩武,是因为在历史上当时的蜀国相对于魏国来说地理位置荒凉,国力积贫积弱。

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刘禅与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蜀国的军事和政治大权也落到了诸葛亮的手中。

一出祁山:诸葛亮命令赵云率领一支疑兵进行佯攻。自己带着主力出祁山进军,一时间魏国朝野震动,曹丕吓得睡不着觉。可惜诸葛亮用错马谡,导致蜀军大败而走。诸葛亮不得不退回。

二出祁山:诸葛亮趁魏国被东吴拖住,想趁机捞好处。正是这个时候,他给刘禅上书《出师表》,兵出散关,包围了陈仓。陈仓易守难攻,诸葛亮打不下来,不得不无功而返。

三出祁山:诸葛亮进攻武都和阴平并取得胜利,第二年,魏国主动出击,进攻汉中,诸葛亮派兵支援,可是连月大雨,道路不通,只能撤退。

四出祁山:诸葛亮率军包围了岐山,司马懿知道蜀军行军太远,粮草供给不上,便想拖垮诸葛亮,并和他玩起了“宫心计”。使得刘禅下诏书命诸葛亮撤军。

五出祁山:诸葛亮和孙权约定好了一起伐魏,亲率大军驻扎五丈原。司马懿仍然抓住蜀军缺粮的弱点,此时诸葛亮年纪也大了,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最终病死在第五次北伐的过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