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這首詩的內涵不可謂不深刻,一般人還真看不懂

世間有百態,人生就有百味。

在中國璀璨的詩詞歷史上,湧現了無數的騷人墨客,給後世留下了不可勝數的詩詞佳作。

這其中,有表現風花雪月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也有感嘆人間疾苦的“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壟畝無東西”,有吟詠閒情雅緻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也有歌唱浪漫愛情的“人間自是有情痴,此事不關風與月”,更有展現悽苦流離的“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現雨打萍”。

由此可知,詩詞已經成為古代文人表達感情的一種載體,他們用短短的幾行文字,就把人世間的百樣百態表現了出來,如此之真,如此之深。

然而,在中國的詩詞創作者當中,以農人為主人公,站在貧苦大眾的立場上針砭時弊,為他們抱打不平的詩人可謂少之又少,詩作更是屈指可數。

然而,中唐時期的一名詩人卻是一個異類兼這方面的佼佼者,他就是字樂天,被稱為香山居士的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

他的那首《杜陵叟》,就是這樣一篇詩作: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餘。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昨日裡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鄉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這首詩以通俗易懂的風格,表現了白居易視民如子的民本情懷,他用口誅筆伐的方式,狠狠的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虛偽、黑暗、腐敗,對勞苦大眾充滿了深深的同情。

白居易這首詩的內涵不可謂不深刻,一般人還真看不懂

白居易的創作《杜陵叟》動機

白居易自幼生長在一個世世代代遵從儒家學說的書香門第,他的詩歌大多數都是描寫現實社會的不良風氣,對一些人和事給予了辛辣的嘲諷和狠狠的批判,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白居易創作時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力求做到讓詩歌淺顯易懂,每一次寫完一首詩之後,他都會找一些小孩子和老年人閱讀,如果小孩子和老年人都讀不懂,他就會認真修改,直到能被小孩子和老年人讀懂為原則。

所以,白居易的詩就以淺顯易懂而出名,因為,你只要讀過一遍,就知道他寫的是什麼事兒。

白居易的這首《杜陵叟》也不例外,也是一首淺顯易懂的詩歌。

白居易創作這首詩歌的時候,是公元八零九年。這個時候,白居易正在大唐的紀檢監察部門工作,他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因為這既是一個為民服務、也是一個能夠報效祖國的好機會。

公元八零九年的江南地區以及長安周邊發生了大規模的乾旱,莊稼旱死,顆粒無收,讓那些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的農人苦不堪言。

雖然土地沒有收成,但朝廷下的賦稅指標卻一點也沒有減少,這就讓那些本就一貧如洗的農人更加苦不堪言,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白居易這首詩的內涵不可謂不深刻,一般人還真看不懂

看到災情之後,為了減輕貧苦的農人負擔,身為監察官的白居易,站在貧苦農人的立場上,向唐憲宗李純上了奏疏,說明了江南地區以及長安周邊的農人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分析了旱情對農人產生的影響,闡述了災情對大唐國運的危害,並懇請唐憲宗李純能夠下詔,免去江南地區和長安周邊受到旱災影響的農人的賦稅,救農人於水火之中,幫助他們打贏抗擊旱災的攻堅戰,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提高農人的幸福感、獲得感。

唐憲宗李純收到白居易的建言奏章後,他很清楚旱災對農人的影響以及對大唐王朝的危害,心中也非常悲痛,萌生了減免賦稅的想法。

一個合格的皇帝,是最最不願看到餓殍滿地,滿目瘡痍,更不願意看到人吃人的那種慘像。

李純作為大唐王朝的第十一個皇帝,他登基之後,矢志不移的踐行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治國理念,他敢於大膽任用賢良的人才,讓能者上、庸者下,讓想幹事的人有事兒幹,讓能幹事的人有位置,為大唐的高質量發展兢兢業業,不懈奮鬥,讓強盛的大唐依舊不斷的持續強盛下去,創造了唐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和中興。

可見,唐憲宗李純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

當他看到白居易的建言後,就下令減免江南地區和長安地區百姓的賦稅,並寫下了一份罪己詔,反省自己的過錯,自我檢討,自我譴責,自我批評。

這篇罪己詔類似現在黨政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召開民主生活會時,自我剖析的個人對照檢查材料。

白居易收到唐憲宗李純給予減免賦稅的回信,本以為能救民於水火之中,可是,他錯了,而且還錯的離譜。

因為,減免賦稅的詔書下來之後,那些地方官吏為了自己的政績,根本不管什麼減免不減免賦稅的詔書,簡直就把唐憲宗的詔書當成一張廢紙,不按憲宗的意思辦。

白居易看到這一切,心拔涼拔涼的。

於是,在憤怒之餘,寫下了這篇《杜陵叟》。

白居易這首詩的內涵不可謂不深刻,一般人還真看不懂

旱災下農人的生活現狀是什麼

《杜陵叟》這首詩以家住長安郊區的一個世世代代耕田種地的農人為切入點,來展示當時大唐王朝官吏面對農人疾苦的做派。

讀罷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生長在杜陵地區的一個老頭,他守著一塊並不肥沃的土地,過著貧苦交加的日子。

然而,一場不期而遇的旱災,讓他們本不富足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杜陵的老頭辛辛苦苦種下的糧食,卻因為沒有下雨而導致禾苗枯死。

一季夏糧就這麼沒了,種下的糧食顆粒無收。

這還不是最要命的,因為,即便是夏糧沒有收成,還有秋糧可收。

他們把秋糧作為生活的寄託,希望秋糧的豐收可以彌補夏糧的歉收,彌補上交朝廷的賦稅。

可是就在秋糧還沒有收割的時候,突如其來的一場苦霜,把他們的願望化為了夢幻泡影。

在如此艱難的困境下,他們顆粒無收同時,仍然要承擔繁重的賦稅。

沒有收成,還要交稅,面對這種艱難,白居易十分同情這些顆粒無收的農人。

作為最底層的農人,他們沒有辦法抗賦稅,只能按照官府的要求,上交稅負。

但矛盾是,沒有糧食,沒有錢財,拿什麼上交稅負。

於是,官吏們就給他們想招了,讓農人典當東西,能賣的就賣,能典的就典,甚至把賴以生存的土地也給交了出去,以此來飲鴆止渴,籌集錢財上交賦稅。

中國自古就是民怕官,流傳破家縣令的說辭,意思就是說,縣令官職雖小,但也能讓人家破人亡。

底層的農人自然不敢與官府抗爭,只能乖乖地繳納賦稅,這就讓苦的更苦,難的更難。

白居易這首詩的內涵不可謂不深刻,一般人還真看不懂

面對旱情地方官吏在做什麼

中國有句古話: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官吏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要堅守為民情懷,一心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這樣的官吏才是受人民群眾愛戴和尊敬的官吏。

面對當地發生的旱情,官吏應當第一時間向朝廷上奏,彙報旱災的情況、採取了哪些措施、存在哪些問題不足、需要協調解決什麼問題等等。

在《杜陵叟》這首詩當中,我們看到,面對旱情,官吏們不但瞞著不報,而且依舊大肆橫徵暴斂,雁過拔毛,蝨子頭上還要擼三把,但身為底層的農人,他們有苦不能言,有冤無處伸。

白居易看到這些之後,立即上書唐憲宗,陳述利弊,力爭減免賦稅。

唐憲宗也給予了減免賦稅的詔書,但是,地方官吏卻依舊我行我素,仍然向身處旱災下的農人徵收賦稅,絲毫不顧他們的死活。

這就是封建社會官吏的現狀。

儘管到後來地方官吏們也按照唐憲宗的詔書要求,同意不再徵收賦稅,可是,那個時候,賦稅已經收的差不多了,減不減免,已經沒有是沒區別了,還白白的讓農人領了一個這麼大的人情。

透過《杜陵叟》,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現象,一面是唐憲宗體諒人間疾苦的減免詔書,一面是地方官吏大肆橫徵暴斂,雞飛狗跳。

官吏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取悅朝廷,他們明知農人受了天災,卻不上報災情,甚至瞞報災情,強徵賦稅,以此來為日後的加官進爵打下基礎。

孔子曰:苛政猛於虎。

這些官吏他們就如同吃人的豺狼虎豹一樣,不顧農人的死活,不體諒人間疾苦,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著實可惡。

白居易這首詩的內涵不可謂不深刻,一般人還真看不懂

這首詩表達了什麼含義

《杜陵叟》是白居易諷諭詩當中的其中一首,他以旱情下的農人為視角,來展現窮苦人民大眾的生活狀態,把封建社會的腐敗與黑暗展現的淋漓盡致,狠狠的抨擊了封建社會人吃人兇殘野蠻的社會本質。通過這首詩,封建社會官吏的醜惡嘴臉也暴露無餘。這首詩表達的含義,有以下三點:

第一,官吏的為官不為。當災情發生的時候,按照正常的程序,地方官吏應逐級向上呈報。可是,這些官吏不但沒有向上報告,反而瞞報災情,任由災情惡化下去,讓農人更艱難,這就是典型的為官不為。

第二,官吏的形式主義。身為監察官的白居易看到旱情發生後,當即上書唐憲宗,當唐憲宗減免賦稅的詔書下來之後,地方官吏卻視而不見,依舊按照豐年的標準徵收賦稅,搞得農人貧困交加,苦不堪言。

第三,官吏的唯利是圖。官吏們不上報災情,也不履行唐憲宗減免賦稅的詔書,這是因為,如果地方官吏按照唐憲宗詔書要求,減免賦稅,那麼,地方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就會下降。這對於基層官吏來說,朝廷年終考核的時候,就會降低功績,最終影響他們的利益。說白了,這就是他們唯利是圖的醜惡嘴臉。

白居易這首詩的內涵不可謂不深刻,一般人還真看不懂

總結

通過這首詩,我們看可以看到,白居易作為一名監察官,他沒有以政績論成功,而是考慮為農人辦好實事,藉著這樣一件事,批判了萬惡的封建社會。

從他站在農人的立場、為他們發聲這一點來看,白居易有著功成不必在我的責任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維護著農人的利益,他能站在農人的立場,為農人發聲,著實是一個一心為農人謀福祉的好官,同時,也揭示了那些橫徵暴斂的官吏們為官不為、形式主義、唯利是圖的醜陋形象。

白居易這首詩的內涵不可謂不深刻,一般人還真看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