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会影响三农吗?粮食会涨价吗?

刘孟琪2813


疫情过后会影响三农吗?粮食会涨价吗?

从大年三十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开始采取措施封闭社区,村庄,做好自我隔离。今天已经是正月二十四了,马上就到一个月的时间了,这是史上最长的春节假期,也是人们待在家时间最长最无聊的假期。

但重点不在假期长,重点是年后各行各业无法按期开工,经济损失影响很大。对于三农行业影响很大,但是对于粮食价格的话,短期内有影响,长期看影响不大,不会有大的涨幅。

三农涵盖的范围很大,总体来说包括农业,农村,农民,这次疫情对这三个方面影响都很大。

对于农业来说,过完年后很多农民要去地里施肥浇水,还有一部分农民准备外出打工了,可是现在这种情况,去地里干活都不方便。

出去打工那就更不要提了,很多工厂,建筑工地到现在都没有开工,农民就算出去了,也没有活可干。

其实最受影响的还是搞养殖的农民,养猪户要担心饲料运不进来,猪肥了运不出去,没有人收猪。

养鸡户的情况更困难些,现在鸡蛋,肉鸡的市场价格很低,部分地区道路通行仍然受阻,继续养殖没有饲料,好不容易运进饲料来,但是价格太低仍然赔钱。

可以说对三农的影响是十分大的,即便这样,但是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却不大,粮食后期就算上涨,幅度也不大。

不要看现在市场上玉米价格很高,多个地方突破了一元一斤,云南等地价格都到了1.2元一斤了,但这一切都是因为道路运输受阻,粮食无法外运造成的。

再过一段时间,等到疫情控制的差不多的时候,全国道路畅通,粮食能够顺利的外运,到时候玉米价格自然会降下来。

不管是玉米,小麦还是水稻,我国总的储备量还是比较充足的,所以说对于粮食价格,短期内会有小幅上涨,长期来看价格稳定。

我是农村养殖新鲜事,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您的点赞关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农村养殖新鲜事


如今肺炎疫情还在持续,从近日的疫情数据看,似乎疫情控制的拐点还没有到来,预计还将会持续下去。疫情对于大家的生活影响我想大家深有感知,农村封门闭户,城市冷清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人影,商店关门,市场闭市。今天咱们所探讨的是疫情对于三农方面的一些影响,虽说疫情对于当下的三农有一些影响,那么疫情之后粮价会有涨价吗?粮价的高低直接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也就是供求关系,而从当前的状况看,科学兴农认为下面几个因素都会制约疫情过后粮价的上涨。

1、养殖业难复兴

近期疫情对于养殖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封门闭户,乡村道路封闭,这也直接导致了饲料企业征粮上不来,市场饲料供给不足,而对于养殖企业来说则是养殖生产的积压,运不出去,目前市场已经禁止活禽运输,最近村里的养殖场已经倒闭关门,最终2元一只鸡,根据邻居所买回来的鸡子状况看,在杀鸡的时候鸡子的肠胃中没有一丁点的食物,胃都瘪了。而这样的状况又何止本村一家呢,可以说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今年养殖业的灾难。

2、疫情之后市场集中售粮,压制粮价上涨

如今村里冷冷清清,几乎看不到一点人气,更不要说下乡收购粮食的人了,而对于农民来说也是非常的焦急,农民大量的玉米卖不出去,而接下来一旦疫情解除之后,也将迎来市场售粮的小高峰,不过对于原本需求有限的市场而言,短期内将会供过于求。

3、春耕生产影响不大,今年粮食有保障

春耕需求的化肥农资同样有待于道路的解封,不过相比于其他方面,春耕的影响似乎要小了很多,目前化肥等生产资料已经在部分区域开始流动,而且化肥生产企业也已经开始陆续复工,预计今春的春耕生产影响相对比较小,今年的粮食生产还是比较有保障的,这也不会导致粮食供给趋紧。

综合来说,今年的肺炎疫情对于农业的生产还是非常的大的,不过就粮食价位方面来说,由于生产端影响不大,而市场需求端在养殖业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养殖产能已经有所下滑,因此预计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有所改变,粮价恐怕走低的可能性更高。


科学兴农


疫情过后会影响三农吗?粮食会涨价吗?

一、三农受到影响的程度是比较广泛的。

三农是什么?众所周知,指的是农村、农业、农民。疫情虽然以武汉为发起点,而且也是各类数据最多的地方,但以此辐射出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表面来看,一是在武汉打工、上学等的农村人,有感染的情况,并且因为春节返乡而带到了农村,亲属朋友增大了感染病例和风险;二是为了防控疫情传播,农村道路很多都封了,入村难、出村难,交通不便;三是由封路带来的交通受阻,使得部分地区需要卖粮(2019年产秋粮)的卖不出去,没人来收;四是需要返工、返学的农村人,也因为复工、复学推迟,而不得不留在家里继续抗疫,且不说耽误学习的事儿,单说农民的收入这一年肯定就会受到影响;五是春耕在即,虽然在家防疫有利于春耕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但农资等供应因为交通等原因受阻,部分地区的春耕也不能及时得到推进,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吧。

二、疫情过后三农受到的影响也将较为深远。

疫情什么时候会过去?相信是所有人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但却谁也说不好。无论是病例数据的下降,还是气温升高有利于病毒消杀,再或者复工复产复学等可能会增大传播的风险,一个新生的病毒,且目前尚未找到办法给予解决,持续的时间谁也说不准。希望疫情能尽快过去吧,最近有一个段子,说出了多少人的无奈:不希望烟花三月下扬州,只希望烟花三月能下楼。能出门,是很多人最迫切的需求。只有出门了,生产生活才能逐渐恢复正常;只有出门了,农村才能体现出来更好的活力和发展;只有出门了,农业才能得到更好的打理;只有出门了,农民的日子才会越来越红火。但疫情的出现和持续,影响了农产品的购销,包括粮食在内,销售难度增大;影响了下游的消费,包括学校工地等集团性的消费下降,餐饮业的受创严重对农产品的需求下降,这都会影响到中长期的农业生产,还包括农村的养殖业发展。至于影响的程度就多大,就看疫情在被控制之前持续的时间有多长了。

三、疫情过后的粮价会回归到供需基本面,总体涨价的幅度受限,部分品种或将会走弱。

因为疫情的出现,导致交通受阻,粮食和粮食类产品在运输上受到影响,购销比较清淡;再加上中国传统的备灾备荒心态,特别是在城市的居民,部分地区出现了大量采购面粉、大米等囤粮的情况。这都使得春节后这一段时间,粮价出现了一定的上涨,部分品种如玉米、豆粕等的涨幅相对比较大。而从后期来看,疫情的影响刚才提到了,肯定是比较深远的,对粮价的影响同样也要分短期的、中长期的;另外,影响粮价的因素也有很多,也需要根据时间的推移而分阶段分析。当然,最终粮价的波动都会回归到供需基本面。

简单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口粮品种看,以小麦和稻谷为主,虽然短期内因为加工企业逐渐复工,粮源采购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成品粮的需求因为疫情而增大的居民购买力,价格出现了一定的上涨,但涨幅不大,范围也不大。毕竟口粮消费增长是有限的,再加上集团性消费、餐饮业消费的下降,当前出现的情况也只是阶段性的供需不匹配带来的区域性、阶段性行情。而随着国家加大对国储粮源的拍卖,以及需求逐渐减弱,特别是后期随着气温的升高,下游消费也将进入淡季,口粮品种的价格将以稳为主运行,并随着新粮上市的临近、陈粮投放力度等而有所趋弱回落。

另一方面,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玉米、大豆品种来看,因为运输受阻而带来的供需两端不匹配,进而导致的企业涨价收购情况,短期内仍会持续,特别是饲料粮,涨价的动力还比较强,毕竟养殖场的生猪、禽类等需要能量才能维持生产、才能活着。但随着疫情的发展,以及气温的回暖,再加上春耕备耕的临近,北方地区的农民手中还有部分余粮需要出售,特别是玉米,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保管的不便利情况,因为疫情而导致的节后购销受阻,加大了这部分粮源的销售难度,也给后期气温回升后因为品质下降而带来了集中出售压力,价格上难免会有下跌行情。而从中后期来看,饲料及工业用途为主的粮食品种,价格变化主要还是要看需求,而本年度的需求相比上年度,因为新的疫情的出现,导致后期境况可能又会不乐观。基于此,原本可能会随着市场流通粮源的逐渐消耗而供需偏紧进而为粮价上涨提供较长支撑的市场环境,也将会有所缓和,届时粮价上涨的幅度和节奏也会变缓。

综上所述,疫情的出现,让原本的计划打乱了节奏,让稳中向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增大了变动风险。无论疫情持续有多长时间,实际的影响已经出现,后续的影响仍会比较深远,需要国家在防控的同时,逐渐出台更全面、更科学的扶持措施。三农是我国的基础,是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关注的重点,基本不牢、地动山摇,在后续也应加大支持力度,毕竟整个农业的产业链条相对来说既长又脆弱,农民朋友也要注意采取自救措施,尽可能避免粮价的变动带来收益受损。


粮小咖


很久没有出去买东西了,今天上午出去了一趟买些东西回来。本来是想买些肉的,但是看到肉的价格真的是不忍心下手。

现在超市里面的肉都是感觉很少,虽然有两大边猪放那里,但是卖肉的就是不切,前面的框子里面放一点,等卖完了再切一些。现在这个时候买肉吃,真的是感觉是在吃钱,一斤肉需要38元。

受疫情的影响,现在外出的人不多,看了一下别的菜价格,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变化,草鱼9元一斤,跟年前一样,蔬菜价格也不高,相差不大,但是最大的就是猪肉价格了。想吃肉,看到一大妈拿了一小坨肉,称了后看到价格是50多元,自己也不敢买了。

至于说到在疫情过后粮食会不会涨价,这是绝对不会的。为何呢?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安全历来都是任何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老百姓吃不上粮食,后果是非常的严重的。所以,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国家的措施有很多,不光是从耕地面积红线上进行控制,还给了和种地的人多种补助措施。在粮食收购的时候还进行托底措施,确保种粮人的收获。而在米价上,一直以来都是均衡价格,现在基本上米价就是2-4元一斤的。

猪肉我们可以不吃,所以涨价很正常,但是每天的面条、馒头、米饭这些主粮是必须要吃的。在疫情下,很多人现在是没有收入的,都是在吃老本。而如果疫情结束后就粮食涨价,只会增加百姓的生活成本。

而且,疫情对农村的影响是相对比较小的,而这次疫情影响最大的是湖北省,别的产粮大省受到的影响是小很多的。所以,在粮食生产上是不会受多少影响的。现在已经开春,正面临着春耕,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放开道路,农药化肥等供应也会逐步的恢复,春季的生产是不会受什么影响的。

既然产量不会有多少波动,价格自然也会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不必担心。


洞庭清水塘


对于现在的疫情持续的时间已经超过20天了,各个地方基本上实行了封路封村封城,并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而且还把城市里的农贸市场以及超市商店等等全部关停,主要是为了减少这些人群集聚的区域,防止人为人群扎堆居住造成的疫情的传染。这就使得市场上的农贸产品的经销商非常的少,现在市场上农贸产品经销商即便是有开张卖货的,可是每天也卖的非常的少。因为没有消费者过来购买,害怕被感染了疫情。



这次疫情对农村的农产品以及粮食等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至少使得许多的养殖业、种植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为现在疫情非常严重,造成了农村封路封村使得客商和车辆不能够到农村收购农产品和粮食,包括养殖的家禽家畜都是无法收购,农民当然也无法卖出了。尽管现在销售市场的粮食价格非常的好,其他的农产品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包括肉类产品价格也非常的高。但是对于菜农的菜已经烂在地里面了,养殖行业因为缺少粮食或者饲料,也使得一些活禽出现了死亡的迹象,而且对于大型的家畜也开始有断粮的危险。

如果说这次疫情过后对于三农影响是非

常大的,至少现在的三农类的一些农产品等等价格已经跌入了低谷,甚至全部出现滞销的行情。而城市的消费市场里确实没有这些农产品等,价格是非常的高,比如农村的大白菜,现在每斤0.6~0.7元之间,而到城市里的大白菜价格却高达3~4元每斤,甚至还出现了天价白菜一棵63元多,计算下来平均每斤白菜达到了七块钱。为什么说农产品在疫清过后会涨价呢?主要是指已经解除了交通运输的管制,会使得农产品大量涌上消费市场,这样市场上就会需求量非常的大,这也使得农民的产品的价格会上涨,城市的消费者的需求量大,消费市场的价格也不断的下跌,价格市场机制逐渐调节为消费与需求平衡的市场行情。



总之,对于疫情期间对于三农影响的就非常的大,抑制了三农经济的发展。疫情过后对三农的影响更大,会拉升三农经济的上涨。但对于粮食价格尽管市场上非常的高,可是农民手中的粮食却卖不出去,一旦疫情过后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恰恰相反会下跌,农因为农民手中的粮食将会大量卖向市场,加上外国的粮食也会大量的进口,影响了疫情后的粮食的价格。


三农一姐


粮食大幅涨价不可能,小幅提升有可能。中国是农业大国,储备相对丰富。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这就是为灾害为战备作准备。因此不担心有粮慌,大幅涨价,高枕无忧地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天该做的工作。疫情过后,更不会影响三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可以说是对发展农业的强大信号,消息利好。大灾之前见团结,这次武汉疫情虽说是场灾害,但也凝聚了人心,激起了人民大干快上的信心与决心,种粮的积极会大增。尽管疫情造成一些损失,但物价相对稳定,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到粮油涨价,可以肯定地说,疫情过后,粮价不会发生爆涨,更不会有粮慌发生。放心!非常放心!


双猴机杼


粮食涨价会引起新的物价膨胀![祈祷][祈祷][祈祷]

国家是肯定不允许的!

但是会有措施补助三农[祈祷][祈祷][祈祷]

疫情的出现也让国家损失很大!各行各业都一样!所以国家已经开始扶持各行各业,比如优惠税收政策~减免各类费用~提供亿万款项……等等

国家已经为人人服务着想民生,政府在2020年的决心也是不能丢下每一个中国人,全民脱贫![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我爱我的祖国[祈祷][祈祷][祈祷]



用户74111453648


2020年的这个注定要载入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平凡的春节,让中华大地春耕的脚步因疫情而放缓。今天已是农历正月二十了,按过去的惯例,该出去打工的人除了“三六九,往外走"外,余下的人也在正月十五后陆续外出挣钱去了,到了正月二十热闹了半个月的农村早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然而,今年则不同,受疫情影响和自我封闭服从大局考虑,基本上回家过春节的人都还蜗居在自家狭窄的生活空间里,加上各地道路封闭还未完全解除,即使解除了,外地人到打工目的地后,当地政府还规定要外来人员自我隔离14天左右,这对打工人来说生活和工作都有诸多不便,还不如留在老家自由,还有一部分人更是权衡利弊后打算留在家里务农,等局势缓解后再作出行打算。

诸如上述因素,结合农村实际,完全可以预料,今年在家务农的人将比过去净增三分之一左右,特别是疫情较严重的我省有可能在上半年有二分之一的人选择在家务农或就地就业。目前,虽然年过月尽,但离春耕生产还尚待时日,除了小麦、油菜和果树修剪等田间管理工作外,大部分农活如水田翻耕,蔬菜育苗都需要在三月初期进行,更何况现在由于粮食销售价格连年停滞不前,大多数农民只种一季中稻,除了留足当年口粮外,也不愿意靠种粮来增收,粮食生产仍然存在增产不足的现象。加上国家逐渐放开农产品进口限制,这样就会造成大量质优价低的国外农产品挤压国内农产品销售价格杠杆,想在暂时的疫情情况下通过价格刺激种粮积极性和农副产品产量增长还是个不确定的未知数。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市场为主导的商品经济时代,虽然国家在农产品收购上实行了国家指导价和政策性补贴,但作为农民这个弱势群体是经受不住市场价格震荡的折腾,更忍变不了广种薄收和销售难的结局,所以,到最终选择外出打工赚钱还是农民的首选目标,必竟辛苦种田一年,还不如外出打工几月的收入,还不需要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靠天吃饭"和"靠市场吃饭"的操心日子。


大别山鹰


这场突入其来的疫情对三农行业冲击很大,特别是果农和菜农 ,全国大部分地方实行封路封村。

很多大面积种植水果的果农,因为车辆无法通行,果农大片种植基地出现滞销状态,很多水果开始出现坏掉烂掉的情况,很多果农欲哭无泪。菜农生产的蔬菜也是一样的,因为没有销售渠道很多蔬菜只能长在菜地里,而春耕开始了,很多菜农为了种下春季的菜,只能把原来菜地里的菜拔掉,种上新的换季节蔬菜。这样就会对菜农形成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

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储备富足。疫情过后,粮食不会大幅度的涨价,但是会有小幅度的涨价现象。今天的问题回答到这里,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俊成的生活日记


现在因为疫情影响,各地农村春节返乡的农民还没有返城务工,都配合当地疫情部门防疫,如果平时,农村都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年农民都进城务工,也带动了年龄大的农民进城务工,我们放眼城市的各个工作岗位,到处都布满了农民工的身影,耕种土地农民变得越来越少,弃地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当下,正处春耕生产期,但因疫情影响,农村暂时待在家里自行隔离,配合疫情防疫,对三农自然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因为耕种土地的主要劳力都离开了土地,各地农村出现的荒地就已说明了问题。那么,因为疫情会造成粮食价格上涨吗?乡村关中本身就是农民,上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具体如下:

第一,农民种地无利可图。

市场经济环境下,有利蜂涌,无利远离。这可以说是守恒定律。随着社会物价翻倍增长,农民耕种土地的成本不断翻番,农民生产的经济作物,或传统农作物,遇到丰收年,就滞销,即使最低.价格,或者严重亏本价格出售,都出现了无人可要的状况,最终农民一年的辛苦都倾倒变成垃圾,这种现象伤透了农民的心。比如去年的黄桃、杏、红仙桃、西瓜、荔枝、李子,以及后来的苹果、雪梨等果蔬业,还有玉米、小麦、水稻等价格,刚一上市,价格就跌到了谷底,也无人问津。如此的农业种植境况,哪个农民还愿意留守土地呢?农作物处于滞销境况,何谈涨价呢?

第二,提高粮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唯一举措。

让农民留守土地,把农民留在土地上,唯一办法就是提高粮价。因为,长期以来受无粮不稳的思想左右,社会粮价一直处于保护状态,从根本上保障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对稳定社会物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农民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但是,现在市场经济,物价应由市场调节供给结构,让粮价与社会物保持同等涨幅,或略高于社会物价的涨幅,才能刺激农民回归土地,也才能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就不会出现现在的荒地现象,当前面临的所有“三农”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第三,疫情过后大批农民进城务工。

现在,如果农民仅仅依靠种几亩地,或者十几亩地的收益,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就更不要说脱贫致富了,也不要说发家致富了,这都是很难办得到的,也是无法办得到的。因为现在处于疫情期,又处于春耕生产期,因疫情防控需要,农民无法有序开展春耕生产,这样等于错失春季播种期,这期间农民不可能闲在家里,肯定要进城务工弥补因无法播种造成的损失。不然,庄稼地里没有收入,农民一家人如何生活?

总之,现在处于疫情期,农民最关心的当然是粮价会不会上涨,但抱着疫情对农业的影响,而就认为粮价上涨,这是错误的看法 ,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农村荒地不断增多,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种地收益太低。而提高粮价,或农产品价格,或由市场自主调节,是解决土地荒芜的唯一出路,也是根本出路,也是保障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中国农民生产的粮食的唯一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