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謀反始末及楊儀等人做出的決策分析

導語:魏延謀反是蜀國後諸葛亮時代的一大冤案,這件事也引起了史學家的巨大爭論,甚至對後面蜀漢的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為這件事情離開歷史舞臺的人不僅僅是魏延,還有另外一個主人公楊儀;按理來說作為建功者楊儀應該是被大賞特商的,為什麼楊儀也會死呢?

魏延謀反始末及楊儀等人做出的決策分析

新版三國裡的魏延--王新軍飾

魏延謀反始末

魏延謀反的故事各位肯定是耳熟能詳的,因為三國演義對這段的描寫也是十分精彩的。魏延在諸葛亮死後想去奪兵符,姜維就問魏延說:"你敢說三聲誰敢殺我嗎?"魏延說這有什麼不敢的,然後就喊了一聲"誰敢殺我",然後馬岱就說"我敢殺你",然後魏延就身首異處。當然這是小說,別當真。

歷史上的魏延謀反大概是這樣的: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去世前召集姜維,楊儀等人和他們說:"我不行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你們先把軍隊撤回成都吧。讓魏延斷去後,姜維作第二道防線;如果魏延不聽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自己走自己的。"說完後諸葛亮就去世了。周圍楊儀等人一琢磨覺得魏延肯定不會聽他們的,就讓費禕去給魏延說明諸葛亮的遺命。

魏延謀反始末及楊儀等人做出的決策分析

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

魏延謀反始末及楊儀等人做出的決策分析

諸葛亮像

果然魏延聽到命令就不對勁了,魏延說:"為什麼要這樣啊?丞相雖然死了我魏延還在啊,我還可以帶著大軍繼續北伐嘛。丞相的靈柩讓你們這些文官帶回成都就行了啊,為什麼要因為一個人的死耽誤天下人的事呢?何況他楊儀算老幾啊,為什麼要我給他斷後?"然後就繼續部署北伐的工作,部署完了後讓費禕簽字。

費禕看情況覺得不對,就對魏延說:"費將軍,楊儀是個書生,書生怎麼會打仗呢?怎麼著吧,我回去給楊儀做做功課,讓楊儀聽將軍您的,你看怎麼樣?"魏延聽完覺得可以,就讓費禕回去了。費禕出了魏延的大營掉頭就跑;後面魏延反應過來好像不能放走費禕,但是想追也沒人了。

後來探子來報說楊儀撤退了。魏延一生氣就搶先在楊儀之前撤退並且走一路拆一路,把楊儀的退路拆了;楊儀沒辦法,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邊撤邊進行基建。然後楊儀就上書朝廷說魏延謀反,魏延也上書朝廷楊儀謀反。一天時間裡兩封書報都到了劉禪面前。

劉禪就蒙了,他就問蔣琬和董允這什麼情況?到底是誰謀反。他們就說:"陛下,臣看來楊儀是肯定不會謀反的,至於魏延,就不知道了。"然後劉禪就讓蔣琬帶禁衛軍去阻擊魏延;這時候王平提前走到魏延陣前說:"丞相才去世沒多久你們就鬧成這樣,像什麼話啊?"魏延士兵一聽到是自己的問題就一鬨而散。

魏延只好帶著幾個人跑到漢中去,然後被馬岱殺了,首級被送給楊儀。楊儀就踩魏延的頭,而且邊踩邊罵,最後滅了魏延一家三族。

這是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大概的故事,但是這裡面不乏一些讓人思考的問題。

魏延是否存在謀反

這個事件被稱為魏延謀反。雖然是這麼稱,但是本著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的原則,我們先問問是不是:魏延到底是不是謀反呢?答案是不是

為什麼結論不是謀反呢?有這樣的一些理由,魏延當時沒有實力稱王稱帝,他如果要謀反就只有往北走投降曹魏。但是投降曹魏的話應該是往北走而不是往南。如果他真的想謀反的話當他聽到自己要斷後的命令他應該很興奮地說"好好,我斷後;你們快走快走,我來斷後。"然後投降曹魏。但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往南走。

再說在那個時代,謀反是件很嚴肅的事情,現實情況往往是九死一生。人民在受到巨大的壓迫下由一個人帶頭,大家下定決心和帶頭的這個人一起顛覆舊政權,是一件只要開始就沒有回頭路的事情。整個團隊應該是同仇敵愾的,為什麼魏延的軍隊被王平吼了兩句就一鬨而散?而且後面的歷史也沒有記載這些士兵的下場,估計就是不了了之;在中國傳統社會這是不可想象的。

而且可以從楊儀的話來佐證。在楊儀傳記載說楊儀在殺掉魏延之後,本來以為立了一件大功,覺得朝廷應該怎麼樣一下自己。結果並沒有,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蔣琬,朝廷只是給了楊儀一個閒職。楊儀就整天在那裡發牢騷,而且所有人都不敢理他,只有費禕去和他單獨說說話。然後有次楊儀對費禕發牢騷時說:"早知道這樣我當初還不如跟著魏延算了。"他是第一個說魏延謀反的人,他既然後面說這樣的話就說明他自己心裡也是清楚魏延肯定不想謀反。那現在知道了,魏延並不是想謀反,那麼他又為什麼要搶先南下呢?

魏延"謀反"原因

那麼現在既然能得出結論魏延並不是謀反,他又為什麼要帶著軍隊往南走呢?關於這個問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有一個結論。陳壽的《三國志魏延傳》就說的很清楚"原延意(陳壽自己也是猜的)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就是說他只是想殺楊儀,並不想謀反。為什麼要殺楊儀呢?因為魏延覺得楊儀死了後自己就會是蜀國的最高軍事將領,這樣他就可以帶兵繼續北伐了。所以陳壽才有評價說"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這也確實符合魏延這個武夫的形象。

魏延謀反始末及楊儀等人做出的決策分析

楊儀像

這裡就提到了第二個主人公:楊儀。楊儀出名的原因也是因為他把魏延殺了。楊儀是諸葛亮帳下的參軍,個人能力很強,他在做規劃和統籌糧草的時候工作效率很高,常常很快就把工作做好,所以諸葛亮特別賞識楊儀。但是楊儀和魏延卻是死對頭,因為魏延本事大功勞大所以魏延自視甚高,自命不凡。所以官場的人對魏延都是客客氣氣的,只有楊儀,楊儀不願意讓著魏延。然後這兩人就勢同水火,動不動就吵起來。諸葛亮沒辦法,他十分欣賞這兩位的才華可他們偏偏又有仇,所以諸葛亮只能長恨二人之不平。

所以魏延聽到自己要給楊儀斷後心裡就有不服,想著諸葛亮死了應該是自己統帥大軍去北伐而不是給一個書生斷後;所以他才那麼激動地搶先南下去阻截楊儀,然後去告楊儀謀反。楊儀看情況不對也只能告魏延謀反。然後朝中的大臣為了穩定局勢也只能先認定魏延謀反。因為文官沒什麼謀反的能力,要造反的也只能是武將;因此在那個情況下殺了魏延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一代猛將魏延因此身死族滅。

楊儀的結局

作為除掉魏延的第一功臣,楊儀覺得自己回到成都後應該會得到什麼,然而並沒有。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蔣琬,但是楊儀不服,因為楊儀覺得自己的履歷,能力什麼的都在蔣琬之上。諸葛亮也知道楊儀這個人性格不好,特別小氣(從他後面殺了魏延一家三族就能看出了);把蜀漢的軍政大權給楊儀諸葛亮不放心。因此諸葛亮讓蔣琬接替自己的職務。然後楊儀也確實像諸葛亮想的那樣一直對於自己沒有加官進爵這件事有很大的抱怨,而且那種不爽就是寫在臉上的,所有人都不敢得罪他,都不敢靠近他。只有費禕會跑去安慰他一下;然後楊儀也是人來瘋,看到費禕來了就變本加厲地抱怨,甚至還說"早知道這樣我還不如跟著魏延算了"。然後費禕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朝廷,蜀漢朝廷就罷了楊儀的官,貶為庶民然後流放。然後楊儀到了流放的地方還不安分,繼續在抱怨;蜀漢朝廷就把楊儀抓了起來,關監獄。楊儀自殺。

總結:魏延"謀反"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他和楊儀的私人恩怨以及他自己的自視甚高,自命不凡。雖然他是堅定的抗曹分子,但是他不能審時度勢,而且一意孤行。最後身死族滅。這是魏延的悲劇,是楊儀的悲劇,也是諸葛亮的悲劇,也是蜀漢的悲劇。

魏延謀反始末及楊儀等人做出的決策分析

三國演義劇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