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快媽媽給3歲兒子掏耳朵,結果醫生:太乾淨了,不好

小楊媽媽家中兒子剛剛三歲,愛乾淨的小楊就開始給孩子掏耳朵了,可孩子畢竟小,小楊害怕孩子掙扎,就在孩子午睡的時候用鑷子小心翼翼地給孩子掏耳朵,並且持續了好幾次,直到徹底掏乾淨。

可是有一天孩子突然跑回家,說是耳朵裡進了飛蟲,小楊不敢處理,只能帶著孩子到醫院就診,醫生用燈照了一下,很快將飛蟲捏了出來,並對小楊說,孩子的耳朵太乾淨了。小楊有些不解,孩子的耳朵乾淨不是一件好事嗎?醫生只能繼續細心地解釋說:“耳朵太乾淨了,沒有耳屎,飛蟲就很容易進去。”這是小楊才知道自己給孩子掏耳朵是錯誤的選擇。

小楊給孩子清理耳朵,實則是對孩子的愛,不過愛孩子有時候也要有相應的方法和知識,不能想當然,那麼耳屎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又有什麼作用呢?

勤快媽媽給3歲兒子掏耳朵,結果醫生:太乾淨了,不好

1、耳屎的形成機理與作用

耳屎在醫學上稱之為耵聹,是外耳道中的一種腺體分泌出的物質,混合著耳朵中皮膚脫落的角質細胞而成。耵聹分為乾性耵聹和溼性耵聹兩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乾性耳朵和油性耳朵。乾性耵聹成片狀,掏出時成粉末狀,而溼性耵聹成黃色,掏出時成塊,如果腺體分泌旺盛,還會在耳朵中形成硬塊,這時就需要由醫生處理了。

雖然很多人不喜歡但是耵聹有它自己的作用,耳朵中的鼓膜非常脆弱,兒童更是如此,面對一些可能的聲波傷害,更需要耵聹來保護。而耵聹另一個作用就是防止灰塵以及飛蟲進入耳朵,如果頻繁的掏耳朵,很容易讓耳朵喪失這層保護。

2、耳朵需要掏嗎

許多家長覺得耳屎很髒,會主動給孩子掏耳朵,其實這是不對的。人的身體有自潔功能,耳朵當然也在其中,其實耵聹在不斷產生的過程中,會將之前產生的耵聹向耳朵外推進,到達一定量時,耵聹就會被推出體外,這時對孩子的聽力以及健康並沒有影響。因此家長不必刻意為孩子掏耳朵,而是要讓耵聹自己排出,同時也發揮它對耳朵的保護作用。

勤快媽媽給3歲兒子掏耳朵,結果醫生:太乾淨了,不好

只有孩子的耳朵是溼性耵聹,在耳朵中固結成塊,且越堆越多,甚至影響到孩子的聽力,或者被水泡脹後耳朵產生疼痛,這種時候才需要掏耳朵。但是由於孩子的耳朵脆弱,此時掏耳朵不應由家長進行,而是應該到醫院中請醫生用專業設備進行清理。

3、家長在平時應該怎麼做

在家中時,如果家長手法輕柔,也是可以做一些平時的護理的。不過要注意的是,不建議家長使用挖耳勺來處理,因為耳道非常嬌嫩,再加上孩子太小不好操作,如果使用挖耳勺,很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耳道,建議使用棉籤進行清理。如果孩子是溼性耵聹,可以將棉籤沾水後對孩子的耳道進行清理。

勤快媽媽給3歲兒子掏耳朵,結果醫生:太乾淨了,不好

同時應該注意,棉籤的處理位置不應過深,在耳道外部進行清理就可以了,不要深入耳朵內部中去,防止家長不清楚孩子耳道長度而傷害到孩子的鼓膜,從而對孩子的聽力造成影響。且對耳朵的清理也不宜太頻繁,最多一個星期一次,最好是能通過手電筒看到孩子耳朵中的耵聹的量,在決定是否清理,如果量很少,就不需要清理了。

總之,耵聹對耳朵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同時耳道非常脆弱,家長能不掏就不掏,如果真的需要處理時,也要儘量輕柔,防止傷害到孩子。

如果你是小楊,看到孩子耳朵中有耳屎,你會給孩子處理嗎,又會怎麼處理呢?歡迎分享出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