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后没有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智慧百科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代表作品有《隆中对》、《出事表》、《诫子书》等。

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便成为刘备的军师。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利用自己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明智的政治头脑很快就辅佐刘备开创了蜀汉大业。同时,诸葛亮也成为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加以美化,及至神化。诸葛亮在世人的眼里变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通,诸子百家无所不晓,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神仙似的超人。

一代名将周瑜指挥的“火烧赤壁”也被诸葛亮夺去了光环,因为次此战役最大的功劳是诸葛亮借到了东风。最后周瑜也只能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既然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托孤寄命也不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遗憾的是未能匡扶汉室,统一中原,让人感慨万千。

成都武候祠内,有一幅赞叹诸葛亮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艾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一心只望酬三顾”这一句恰好点出了诸葛亮一生的遗憾。观其一生,未能匡扶汉室,又何从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至于为何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一代伟人毛泽东对诸葛亮作出了最好的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墉上闲人


第一种说法:

蜀国的权力交到了诸葛亮手中。可是尽管如此,诸葛亮也没能统一中国,这是为什么?

1、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使其才能不可能获得充分施展,首先,历史给诸葛亮的政治舞台是一个偏安西南的小国——蜀汉,蜀汉全盛时期拥有三十多万户(未失荆州时),人口约一百万,为三国中最少,至263年蜀亡时,有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当中蜀郡拥有户口最多,其面积只相当于魏国的1/5,吴国的1/2,人口只有魏国人口的1/8,吴国人口的1/4,这就决定了诸葛亮统一中国的基本条件——军队、人才和物资始终处于以弱敌强的局面中。

在国家综合实力远远落后的形势下,要想统一他国,是完全不可能的,关于这一点,诸葛亮其实也十分清楚,其在《出师表》中就明确指出:“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种忧心忡忡的心理真实地再现了诸葛亮对北伐的无奈。其次,后方的不稳定,使诸葛亮时刻处于心顾两头的境地,一方面,出于国家稳定的需要,诸葛亮不得不“六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孟获虽然心服,但蜀汉国力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提高,南中几乎还是独立王国,再加上历史条件的限制,蜀汉也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南中,除了每年赐其以丰厚的物资外,还不得不加强边防,防其生变,其生存条件仍然处于不毛状态。以至诸葛亮北伐时,国内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中是否出事,以致后来鄅政有“南人心浮不定,不能往投”的说法,另一方面,后主的昏庸无能,使蜀国国家政权基本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以致其他大臣都不敢大胆行使管理权,大事小事都得向诸葛亮汇报同意,致其在北伐中,即要关心军事,双要心系国中,极大地拖了北伐的后腿。而魏、吴两国主贤将能,后方稳固,人人用命,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没有稳定后方的国家要想统一全国,是完全不可能的。第三,连年的战争,使国家元气大伤,国民生活和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国内出现极大的反战情绪导致民心不稳,纵观蜀汉立国50年,从刘备平定两川,到营烧七百里,诸葛亮南征,六出祁山,姜维九次伐魏,最长相隔不过4年,最短的是一年两次。两川百姓在蜀汉统治期间,几乎都是在战争中渡过,加上蜀国国小力弱,战端一开,几乎是尽倾国之力,从蜀汉每次战争所动用的人力来看,最大的是俿亭之战,陆逊营烧七百里,蜀国1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这对国家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诸葛亮为继承刘备遗志,接二连三地发动一系列战争,每次死亡人数都以万记,这对人口不过百万的蜀国来说,不能不说是沉重的打击和削弱,百姓产生反战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而魏吴两国在三国时期基本上没有主动发动过战争,所面对的几乎都是对抗外来侵略,使统治者在道义上处于自卫地位而未受国民怨恨,甚至还有得道多助的趋势,在这样揭然两样的人心面前,不要说诸葛亮再活50年,就是再活一百年也无法统一中国。诸葛亮只信自己、不信他人的用人心理,决定其不可能汇集集体智慧来形成科学决策,不可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来完成统一大业。从隆中出仕到五丈原归魂,诸葛随时都以智慧超群自居,在重大问题上很难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对军国大事,事无具细,务必躬亲,从不放心他人。

第二种说法:

刘备死后,蜀国的大小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掌握之中,从人才任用,军队调遣,到经济建设,都离不开他的决策,从他《前出师表》中所列的一些人可以看出,蒋宛、费袆、向宠……等在蜀国中的历史作用远远不如赵云、魏延、李严、王平等。为什么作为重臣特意提出来,首先是因为这些人是蜀汉的忠臣,在治国上有一定的经验,属定国之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是诸葛亮路线的最大支持者,他们在诸葛亮出征时,可以保证其既定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后方对前方的供应,从而保证北伐的胜利。

而赵云等武将,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物,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改变既定的做法,而这是诸葛亮最不放心的,所以每次出征都将这些人带在身边,作为其政策措施的执行者,从而使这些人的个人建议永远属于建议,这一狭隘的用人思想,严重限制了群众智慧的充分发挥,进而也就使统一大业成了诸葛亮的个人大业。十数万大军在诸葛亮的亲率下在祁山六进六出,成了费力不收效的耗国工程,后来姜维继承诸葛亮的传统,九次伐魏,都是无功而返,最后终因国力耗尽而亡国,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用人方面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阿斗的无能,决定了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只能是画饼充饥,首先,无能的主子与聪明的臣子共事只有两种结果,一是主子或成为傀儡,或被臣子取而代之;二是臣子永远实现不了自身的奋斗目标而抱恨终身。阿斗的无能在中国帝王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诸葛亮尽管智慧超群,但由于主子的昏庸无能,使其智慧的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相反还在关键时刻来一个反制约,干出些敌人干不了的事情,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外,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让阿斗争气,更无法让他变得聪明,历史就是这样残酷,一个聪明过顶的英雄豪杰,偏偏让他扶助一个木偶式的主子,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诸葛亮要能完成刘备交给的历史任务也真的是史无前例了。在三国中后期,曹操、刘备等枭雄,还有各国的猛将、名将基本上死的差不多了,而最聪明,最睿智,神乎其神的诸葛亮还活着。可以说是最有可能完成全国统一的人。但是,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知道,6次北伐都失败了,那么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有何内幕?

我们知道秦国、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都是是汉中、关中起家,而诸葛亮的蜀汉也占据汉中,为什么前者能够成功,诸葛亮却失败了?这里面关键在于天下的分配,秦国也好,汉高祖刘邦也罢,他们占据汉中、关中的时候,都是占据了力量中心,而且拥有广大的粮仓,在实力上能够形成优势,优势慢慢变成压倒性的胜利,而诸葛亮时代的天下,在实力上已经形成了均势,谁也不比谁强多少,纵使诸葛亮有雄才伟略,也不可能脱离物质基础而实现统一。统一天下的枭雄,都具备一个特点,就是超级赌徒,敢于冒险,敢于豪赌。无论刘邦也好,还是后世的朱元璋,这才是作为统帅,作为一统天下之人必须具备的。而之所以诸葛亮未能凭借自己的才华实现统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诸葛亮只是一个投资者,而不是一个赌徒,不敢冒险。就像公司的股东一样,从这一点出发,就很能理解诸葛亮的行为。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稳扎稳打,从不冒险,而且拒绝了魏延的奇袭之计,畏首畏尾,而这种人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刻画成鞠躬尽瘁,不辞劳苦,挑灯夜战的贤相,虽说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从侧面也反映了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诸葛亮贪恋权位,什么事都自己一手抓,生怕大权旁落,这对国家来说,一方面,培养不了后继的人才;而另一方面,也使得诸葛亮身体透支,英年早逝,所以到后来,蜀国无可用之人。诸葛亮还有一个致命的性格弱点是任人唯亲,搞小团体,与自己亲近的,或者自己的门生都大力重用,如马谡;但是对自己不喜欢的,如李严、魏延。必除之而后快,这样一种性格怎么可能统一天下。所以后世总是评价,如果当时诸葛亮采用魏延奇袭之计,那么是否能完成统一,那么从现在来看,如果把诸葛亮换成另外一个统帅,一个像刘备、曹操这样的赌徒,那么肯定能够实现天下一统的目标。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可以说,蜀汉兴盛于诸葛亮也是毁在诸葛亮手中。其次,无能的主子不可能判决臣子建议、决策的正确与否,更无法制约和纠正臣子不正确的主张,导致臣子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铸成大错,阿斗的无能,决定他不可能判决诸葛亮建议和决策的正确与否,更不可能纠正诸葛亮的错误,以致在国力严重不足,民生艰难,蒋琬、费玮等强烈反对北伐的情况下,仍支持诸葛亮出祁山的错误决策,最终导致国力耗尽,民怨高涨,在魏军进攻下,顷刻亡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以一布衣书生,开创了蜀汉50年的历史。但是历史情况告诉我们,诸葛亮想要统一中国只能是一厢情愿、画饼充饥。他的失败,给后人留下的只有教训和遗恨。

第三种说法:

诸葛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人,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兴十二年八月廿八日晚,诸葛亮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诸葛亮一生呕心沥血为刘备谋求生存,建立蜀汉国后,鞠躬尽瘁为国家谋求发展。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当时最为弱小的蜀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这不得不说明诸葛亮治理有道,卓著成就。而诸葛亮也以其忠君爱国的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了后世万代学习的典范。民间人们想到的都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才华横溢。但是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没有带领蜀国一统天下呢?终其一生直到死,三国还是那个三国,反而在他死后,没过30年时间蜀汉国就灭亡了,这个事实是大家都无法否认的。我们只有深入探究其重大失误,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回答好刚才的疑问。政治方面的失误,在刘备三顾以后,诸葛亮是青云直上,春风得意,其一直置身于政治军事斗争的风口浪尖。刘备是对诸葛亮有很大程度的依赖,可见诸葛亮不一般的能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话。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亮涕泣曰。”此后在辅助刘禅时,“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什么事情都必须由诸葛亮亲自过目,他嫣然成为一个全才,可以这样认为,诸葛亮此时是大权独揽。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做法足不可取。一个领导者如果不懂得授权分权,养成属下懒惰,不动脑筋,事事依靠的习惯,当出现问题时他们只会请示,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如何培养得出人才呢?诸葛亮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用人法则,导致了既是有人才,他不能也不敢放开手脚去大胆工作,尽情施展才能。因此,正确的做法是让其各司其职,在工作中得到学习锻炼,做错了事及时纠正,逐步培养和完善人才。最终因为没这样做,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死后也没有合适的接班人,不到30年蜀汉被灭。战略思想方面的失误

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后失败了,演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剧。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的仁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勇猛,却为什么不能北伐成功、复兴汉室?《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诸葛亮自己也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两处战败,一人之责,一人者谁?亮自身也。诸葛亮北伐失利在于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过于强调运用战争手段解决自身在竞争中衰退的问题,以攻代守,主动进攻,穷兵黩武,缺乏对当时蜀汉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心所向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作用的正确认识。这不仅决定了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败,而且注定了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和蜀汉最后的覆灭。从古到今,无论做任何事,都强调天时地利人和。由于诸葛亮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对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错误认识,最终导致蜀汉在三国竞争中首先失败。天时上说,曹魏率先迎来汉献帝,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握住了先机,充分占有了天时。且兵多将广,后备充足,后方安定。而蜀汉大器晚成,,仓促草创,毫无先机可言,若想后发制人,实属万难!地利上说,中原地阔人广,人力充足,物力充沛,战略空间大,回旋余地大,且关中地区易守难攻,这对曹魏都是极为有利;反观诸葛亮率军北伐,补给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自然条件恶劣,道路艰险,一旦断粮,不战自退。连年征战对国力、民力耗损巨大,国力、民力、军力已不堪重负。人和上说,曹魏猛将若云,谋士如雨,人才济济,不断涌现,能征善战的将领承前启后,源源不断。反而在曹魏选拔人才是善待士人,用人不分门弟、“唯才是举” 、勿有所失,曹魏既有求贤之名,又有用才之实。因此是猛将如云、谋士若雨,真是人才济济、群英荟萃。而蜀汉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蜀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优秀人物,他对于蜀国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于自贤””,是什么导致他的用人失误?早期有关刘备和五虎上将,实力颇佳,到了后期,由于长期征战,地狭人少,人才匮乏,加之诸葛亮用人思想的局限,诸葛亮用人却是带有一种地域色彩,由于刘备和诸葛亮主要是靠荆州的力量夺取了益州,站稳了脚,因此荆州人士是他们依靠的中坚力量,一时间“豫州入蜀,荆楚人贵”足以说明。另外,由于害怕益州集团的反抗,对待益州原有人士则是采取“恩威并施、笼络利用、戒备打击、兼而用之”的方法,以达到有效控制目的。由于诸葛亮对于人才使用有地域方面的限制,“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直接导致了人才的匮乏。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艰难局面。不得已诸葛亮事必躬亲。外交上,由于关羽拒不执行联吴抗曹的战略,大意失荆州,父子战时;刘备率军在夷陵被孙吴统帅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自己病死白帝城,五虎损三,蜀汉的力量消耗得过大过快,根本来不及补充。军事方面的失误《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渲染的用兵如神。《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影响非常大,受《三国演义》之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明,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并纷纷为其最终的失败找来“不得其时”等等借口。诸葛亮的最终之败怨不得天时,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与实践的屡屡失误。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自古以来,史家民间大都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赞誉有加。诸葛亮的失误“其始误于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怎么看来,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是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很清楚,荆州益州相距千里,古代交通和通讯不便,信息堵塞,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就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刘备名为关羽复仇,实则夺回荆州,率军攻打东吴,被陆逊火攻而败,命丧白帝城,此时,蜀汉五虎上将已有三个不在。可以说,蜀汉的建立基础始于“隆中对”,蜀汉的衰亡祸根也在于“隆中对”。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根据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将蜀汉国的本钱耗费得所剩无几。所以人们不得不哀叹: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诸葛亮的这三大失误,使蜀汉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其关键就是“隆中对”,很多人对于“隆中对”中的计策十分看好,觉得兵分两路取胜几率更大,其实不然,毛主席认为这样两地分开主要力量,就失去了兵力上的优势。毛主席这样评价: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这也成为了诸葛亮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军事指挥上的失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者要随时把握敌我强弱形势的变化,选择有利的时机,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克敌制胜。首战应宜自临阵,不应分散兵力。诸葛亮北伐之际,蜀汉的总体实力弱于曹魏。时因刘备去世,魏边关多年无犯,关中及陇右地区兵力空虚,守备废弛。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诸葛亮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大军直取长安一举平定关中。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大将魏延集中兵力攻取关中的建议,而是以赵云、邓芝为一部攻打箕谷,以马谡、王平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军驻足祁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攻取,把本已相对强势的蜀汉兵力进行分散,变强势为弱势,致使马谡兵败街亭。 张郃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郃展开决战,战胜张郃。但是诸葛亮偏偏走错了这关键的一步,派兵北进街亭,最后失掉街亭,造成了不可扭转的局面。所以街亭之败,诸葛亮要负领导不力责任和指挥不当的责任。选用将帅上的失误,《三国志》上说荆州,“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荆州的战略位置之重要可见一斑。当时先是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就是一着致命的错棋!错用关羽守荆州,诸葛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荆州失守,孙刘反目,蜀汉的局势便从此无可逆转。对蜀汉是毁灭性的打击。很少评说历史的邓小平也说“诸葛亮用人是讲手段的,但对关羽就非常迁就甚至不讲原则,助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故后来铸成大错”。毛主席曾评价说:当初诸葛亮选择让关羽守荆州,但是关羽是一个特别傲娇的人,怎么看得起东吴呢?所以在关羽手中根本无法贯彻落实诸葛亮的计策联合东吴抗曹。所以到最后失掉了荆州这个重要的地方,也失掉了关羽。马谡失街亭是为纸上谈兵的典故,挥泪斩马谡成了自我执纪的典范。夸夸其谈的马谡因熟记兵法之成语于胸中,“置之死地而后生”、“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说起来行,做起来差;学以不足致用,误国误事,害人害己。失去街亭,唾手得到的南安、安定、天水不得不拱手相让,使诸葛亮无立足之处,不得不撤军。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意识形态方面的失误,诸葛亮是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浓厚的封建思想。首先,他认为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不是刘备的血统,不能担任继承人的位置,于是就千方百计的限制并处死他;刘禅是一个性格懦弱之人,当太子时就不被看好,“自阿斗为太子以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然而诸葛亮为了扶植他,是尽人臣之道,竭股肱之力。蜀被灭后,刘禅“乐不思蜀”,成为千古笑谈。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但却是愚忠,一直保持着大汉的威风,不敢触动天子,刘备起兵伐吴,没有死谏阻止,以致于最终伤筋动骨。诸葛亮是唯心主义者,相信天地神灵,他看到别人有哪里不对。

综上所述,各位自评!


幸福生活华北区域


诸葛亮根本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

刘备死后,蜀汉进入到了诸葛亮时代。这时候蜀汉实力最弱。诸葛亮采取了联吴抗曹的战略。他不断的对曹魏用兵,其实都是他的战略目的。在战术上他是没办法打赢曹魏的。因为曹魏人才济济,地广人多。先是有曹真,后有司马懿,这都是诸葛亮前进的障碍。更何况蜀中运粮艰难。时有不济。


诸葛亮明知曹魏不可战胜为什么还要经常去打呢!那是因为他在转移矛盾,蜀汉内部矛盾重重,要是不时常打仗,必定内讧。到时就是诸葛亮有通天之能也无力回天了。蜀汉内部三股势力,东洲集团,荆州集团和益州集团。这三家势力要是没有诸葛亮从中协调,也可以说从中压制。早就各自为政了。


所以说诸葛亮没有进取天下的心思。他只是在平衡各方势力而已。至于他出兵曹魏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把北伐变成南征。他的战略目标是先占领长安以北庸凉地区,站稳脚跟再从庸凉出兵南征,一点一点蚕食曹魏政权,以达到克复中原的目的。因为庸凉地区远离曹魏政权中心,防守相对薄弱。再者从庸凉南征粮草运输相对快捷。只不过那些都是远景规划,在诸葛亮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的。



就算是他在五丈原借命成功,他也不可能统一天下。因为他没有统一天下的想法。就是有想法也过不了司马懿这一关。司马懿可是有名的长寿,诸葛亮再怎么活也没有司马懿活的久。


总得来说,诸葛亮只是有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罢了。


雨夜构想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主要是因为诸葛亮所在的蜀国并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和条件。不管是从经济、还是军事上考虑,蜀汉均不如魏国,也比不过吴国,是三国中最弱的一个国家。

经济原因

土地面积

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土地,早在蜀汉建国之前,刘备集团就失去了所占部分荆州的控制权,导致在蜀汉从建国到亡国,基本盘都只有一个益州。而其主要对手的魏国,则拥有完整的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州、雍州十一个州以及部分荆州;吴国也拥有扬州,交州,荆州(部分)三个州。所以不管从州的数量和面积看,蜀国都是三国中垫底的存在。

人口数量

由于蜀国土地面积是最少的,因此其人口数量也是三个国家中最少的。在蜀汉灭亡时拥有28万户,而魏国和吴国则分别是103万户和52万户。人口数量极大的限制了一个国家军队数量和后勤补给能力,在古代农业社会,经济实力由人口数量来决定。因此从人口数量作为参考,蜀国也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

军事原因

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给我们一种蜀军的战斗力和实力都很强的感觉,在对魏国的战争中毫不逊色。但是在正史中,魏蜀两军只存在巨大差异的,首先从人数上蜀军就远远不如魏军。

军队人数

在蜀汉多次的北伐战争中,蜀国最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也从来没有超过十万人的。而魏国全国的兵力高达五十余万人,即便西部魏军损失惨重,魏国也可以调集其他地区的军队来组织蜀军的攻势。古代战争通常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蜀军即使能够大破魏军,其自身的损失也一定很大。

后勤补给的困难

另外想要凭借不到十万人就统一天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蜀国在从汉中向魏国进攻的过程中,后勤补给上的压力一直是蜀国巨大的难题,真要是占领了曹魏的关中地区,要继续北伐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军队不可一日无粮。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蜀国是在天下没有重大的变故的条件下,如果仅仅依靠蜀国的这点国力和军力,是不可能最终统一天下的。


浮沉的历史


诸葛亮的名字家喻户晓,在民间传说中简直是智慧的化身。尤其隆中对名扬天下,千古流传。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略显骨感。

刘备确实很器重孔明,但是并不是事事按诸葛亮的想法行事,关羽刚愎自用,不能团结同事,也不能交好东吴,荆州之失已经使蜀国元气大伤,刘备兴兵伐东吴的行为,政治上是错误,行动的结果更是被陆逊大败,这是政治军事双方面受到打击。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在蜀国内部也有挑战。

首先是益州本地派和荆州派之间并不融洽,内斗不止,同为托孤重臣的益州派李严就拖了诸葛亮的后腿,此处不详述。

失荆州之后,蜀国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人少兵疲,军事人才也没有培养出大才来,老将老去了,却没有接班人,这不能说是诸葛亮的责任,但就是现实。



由于蜀国偏安于西部,人口少,如果诸葛亮不北伐,时间站在魏国一边,加上诸葛亮对刘备的承诺,所以孔明六出祁山,但都只能取得小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诸葛亮最终巨星陨落于五丈原,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愿。

如此,诸葛亮已经足够伟大了。


波波


①粮草不足 军资稀少

在诸葛亮北伐的路上,粮草是军中必不可缺少的资源之一。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经用千方百计获得粮草,并还总是为粮草原因训斥将领。如用木牛流马获取魏军粮草,打苟安、斥李严等,都是因为粮草不足。军粮不足,将士难以温饱,士气自然就会下降。正史《三国志》中,诸葛亮因粮草不足而多次退回汉中。因此,粮草不足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前方不利 后脚不稳

刘备死后,嫡长子刘禅继位,是为蜀汉后主。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喜欢听信小人谗言,经常在诸葛亮刚打胜仗的时候将他召回成都。因此,诸葛亮十分疾恨宦官。宦官的谗言使皇帝不再信任诸葛亮。但在诸葛亮回成都之时后主就十分悔恨。这就是“后脚不稳”。而“前方不利主要体现在“火熄上方谷”。一场大火差点就在上方谷把司马懿烧死了,可老天爷偏偏在这时降了大雨,司马懿就逃出来了。其实这只是罗贯中编造出来的。其实在《三国志》里,诸葛亮也屡屡败在司马懿的手上。《三国志》里也评价过他善政治,寡于谋略。固然是个阵法大师,但谋略不多,成为率也不会超过70%吧。

火熄上方谷

③身体多病 早期仙逝

回顾诸葛亮的一生,幼年丧父,少年丧叔,27岁被刘备请出山,28岁游说吴侯孙权,中年攻益州,四十多岁时北伐中原,最终只是秋风五丈原。是因为在战争中感染疾病,或因过度操劳而得了心脏病。有一次,因小病退回了汉中。

诸葛亮是很惨的,“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最终只活了54岁。《三国演义》还将秋风五丈原的故事的更精彩:亮欲用七星灯延寿,曰:“若主灯连亮七天七夜,吾寿则可延续一纪(古一纪为十二年)。”结果魏军来攻,大将魏延急入帐内禀报,大风吹灭了主灯。说实话,如果诸葛亮能活到一百岁的活,说不定蜀汉能够统天下。





回味经典影音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三国演义》书中的第一句话。而在哪个时代,无数能人异士,盖世英雄纷纷出世,为保一贤主争霸天下。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这句话在当世盛行。可刘备却在拥有了诸葛亮和庞统之后,却还是没有统一天下。这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诸葛亮博古通今,堪称旷世奇才,无论是智谋,还是内政,都属于上乘之选。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到病逝五丈原,诸葛亮执政11年,但是在识人,用人,以及培养人才方面逊色至极。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诸葛亮才出世,各种经验都没有。让这种人其打仗本质上就是错的。而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说要把蜀国根据地定在蜀中。因为它易守难攻,只要关闭金牛道,就没有人能够进来。可是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三国中经济实力最弱的无疑是蜀国。魏国地盘最大,各种税收都超多,足以支撑持久战争;东吴一直是富庶之地,南方一直战乱较少,生产稳定,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个个富庶。但看蜀国呢?真正富的地方只有一个州,就是益州,其他州郡不行。

比如南中蛮夷之地,当时称为“不毛”;比方东川、陇右,虽是重镇,但由于是前线,不可能大规模发展经济。蜀国能力最强的人诸葛亮,他的才能,正史中评价为“治世之奇才”,对其军事指挥能力并不是太恭维。因此,诸葛亮如果发展经济,必会发展很好,可惜其没有扬长避短,而是整天打仗。一方面浪费了他治国的才能,一方面给蜀国本来就不好的经济增加了沉重负担。

还有就是人才。从质量上来看,蜀国武将质量是最高的,它拥有三国时期最强的军师诸葛亮和吕布死后武功天下第一的关羽。但数量太少了。魏国号称“上将千员”,虽有夸张,但也是超多的。吴国也是,武将虽然能力不是超一流,但是人多,杀不完那种。而蜀国就是,死一个少一个,剩下那帮基本都是渣滓。所以,人才上蜀国也是做得最不好的。

还有就是策略,如果一开始不丢荆州,以后的形势会对蜀国越来越有利。可后来几名大将后来全死了,只剩姜维和魏延这两名一流武将和一大批战力低下的军士。而对蜀国最有利的就是防守,搞好自己国家的经济。也就是说,固守的话,保国是没啥问题的。可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出祁山均无功而返。从这些因素来看,蜀国是不可能统一的。


缘分追逐


正史中的诸葛亮其实并非那么神,演义毕竟是演义。

不能全部当真。毕竟小说由作者所写,将诸葛亮神话非凡。

七擒孟获,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

但是正史书中有些并非诸葛先生所为:

舌战群儒的不非诸葛亮,而是鲁肃。

草船借箭的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水战曹操。

有记载真正使用空城计的人是赵云,也并非诸葛亮‘。

七擒孟获,借东风,华容道,皆为虚构

三气周瑜,周瑜与诸葛相比,智谋相匹敌,且周公瑾少年成名,风流潇洒,妻子小乔,当世美女,又与孙氏兄弟情同骨肉,为何屡屡嫉妒诸葛,情理上说不通呀。事实上的周瑜是个气量很大,谋略很深,城府极高的军事统帅。

所以说随才华出众,却没能统一天下,也属正常。

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和诸葛亮同时期的陈寿的评语“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意思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优于当统帅的谋略;随机应变的本领,不是他所擅长的。

或许在一个安定的治世,治国安邦更能发挥他的才能。


怪侠1枝梅


1,诸葛亮为蜀国的丞相,而不是皇帝,行事有诸多顾虑和不便。

2,天下大乱,征战多年,民不聊生,十室九空。

3,三分天下,蜀国并不占据优势,而吴魏两国当时的领导者也不弱,既有勇士又有谋士。

综上,当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统一的条件。


购物返利868


从四川出兵,进而一统天下,做的最成功的,是刘备的祖宗刘邦。而刘邦是效法秦朝统一天下的进军路线统一天下的。秦国又是学习周武王伐商纣的进军路线统一天下的。

三位君主的统一路线都是自西向东。但是三位君主的环境完全不同。难度最大的是周武王,因为商纣以目前来看,并不能完全说是昏庸无能。而是相反,商纣很厉害,而武王需要借助部落联盟甚至戎狄的力量来推翻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商纣。同时遗憾的是即使周武王完成了伐纣大业,但是天下也依然不是以彻底的大一统来划上句号的。实际上倒是以分封制来了事的。武王的自有兵力不足,当时的后勤补给水平也达不到真正统一天下的要求,所以无法实现天下郡县制。但是事实上武王所做的已经是一个兵力不占绝对优势的君主能做到的极限了。

秦国一统天下时,实际已经拥有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和鼓励耕战的激励制度,利用法家的残酷刑罚,秦国做到了统一天下的一切内在准备,与此同时当时天下7雄,各方力量的相互牵制,为秦国逐个击破,提供了先决条件。其实倒是最简单的。

刘备最早任用诸葛亮是因为诸葛提出了最时候当时环境的一统天下的公式,汉末,三国初现的时候,天下的力量分配,比起秦国统一天下时更加平均。想统一天下的一方,不具备绝对的优势兵力,若仍想统一天下,则必须使守备的一方分散兵力,以实现攻击方易于击破守备方死守关隘的局面。所以诸葛最早是以两路进军北方而让刘备感到满意的。即在同时一路军队出秦川,一路军队出荆州。可惜的是设想很好,但是都没有实际使用。而到关羽死后,由于与同盟国孙权的配合始终有着两位盟友各自的小算盘,在实际行动上,双方既不可能倾全国之力去攻打曹魏,又希望自己先是以骚扰的姿态,用最小的代价牵制自己这一路的魏军,而一俟另一边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再倾尽全力,抢夺最大的胜利果实。实际上盟友之间,基本都是这样的思路,这也就决定了即使是天纵英才的陆逊和一代良相的诸葛亮配合,也拿一个老司马一个小曹睿没有办法。因为防守方势必死守关隘,攻击方如果不下定决心以杀敌一千自损三百的信念去打,这样的战斗就都是毫无意义的战斗。

另一样无聊的事情就是诸葛实际没有什么作战的本领。主要就在于战争其实是需要赌性的,诸葛亮和刘备相比,刘备是一个超级赌王,能从一个卖鞋的变成一个帝王,这就是他的赌术。诸葛亮····其实他根本不喜欢赌博,他只是一个投资高手,那就没啥说的了,因为战争不相信投资,战争需要赌性。而这一点恰是诸葛的软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