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歷史文化」明·嘉靖《歸德志》記載的明清歸德府衙

元末明初,因水患兵燹,商丘人口驟減,由府治降為州治,稱歸德州。

據明·嘉靖《歸德志》記載,歸德州衙始建於後周時期,是在原睢陽縣衙的舊址上修建的。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重修,毀於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劉定延再修;洪武六年知州叚嗣輝增置了官吏宅和譙樓,規模宏大。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毀於水患,明正德元年(1506年)劉信重修,位於古城東門內,即今中山東二街北側。


「商丘歷史文化」明·嘉靖《歸德志》記載的明清歸德府衙


歸德州衙,坐北朝南,內設大堂,名曰牧愛堂,牧愛堂與州門(即大門)之間有義門,門下有仁政、馬政二碑;義門兩側各有一個角門,義門內堂前甬道上有戒石亭,戒石亭兩側分佈六房,東為吏戶禮辦公房,西為兵刑工辦公房;大堂後廳東側為長府,後廳西側為抄案房;大堂東由北向南分別是吏目宅、管河判官宅、馬房,大堂西為吏廨房、監獄;大堂北邊,州衙最裡邊是知州宅,宅東是同知宅,宅西是判官宅。

由於明初國家實施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惠政策,比如從外地移民、設置軍衛等,商丘的人口數量大增,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清·康熙十九年《歸德府志》記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歸德由州升府,府衙是在州衙的基礎上改建而成。

知府蔡汝楠以州署改建,比原來的規模有所擴大。大堂名曰保民堂,堂東是經歷司,堂西是照磨所,後為後堂。東有恆積庫,前列是戒石亭、六房、儀門、左右門。左門東邊是架閣庫,後堂北為知府宅,東為同知宅。順治十六年職缺被裁,同知宅被廢棄。西為通判宅,東南為推官宅。經歷宅、知事宅在大堂的東側。照磨宅、檢校宅在大堂的西側。知事宅和檢校宅後被裁去。儀門東南為土神祠,西南為司獄司。前譙樓樹坊門上題字“承流宣化”,樹坊前還有一坊,題字“中州重鎮”。

歸德府,轄一州八縣,即睢州、永城、夏邑、虞城、鹿邑、柘城、寧陵、考城和商丘縣。

清朝時期,歸德府衙基本保持明朝的規模,沒有大的變化。國民政府時期,開始對府衙進行改建,被改建成了縣政府。歸德府衙殘存的殘垣斷壁,在1952年之前被拆除。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曾被改建為大禮堂。後來,成為商丘縣人民政府、商丘縣人大常委會和商丘縣公安局等單位的辦公用地。

如今,古城建設者們正在原址恢復重建歸德府衙,我們期待著商丘古城這一標誌性建築儘早與遊客見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