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什么意思?

手机用户5833919937


两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

全文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大意是说人到中年后,喜欢求道。住在终南山,兴致来了就自己一个人四处走走。走到水流穷尽的地方就坐下来,看云起云灭。偶然碰到了山中老人,相谈甚欢,忘了归去。

读起来似乎是非常普通非常平淡的一个故事,隐隐有点豁达的感觉。

实际上,这首诗是王维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由于弟弟以官职作保,唐肃宗没有追究王维在安史之乱中担任伪职的罪行,反而给他升了官。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但又不甘心怀才隐居。于是,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王维在终南山别墅辋川的活动,就是远离官场的一种遁逃,他的山水诗就是这种遁词。后人称其为诗佛,他可能并不信佛,只是用佛做挡箭牌吧,他隐居不忘拿俸禄,哼着“水穷云起”的小曲,与皇帝老子玩捉迷藏,而内心似乎得到了平衡。

李太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苏东坡诗言:“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同样是放下,王维这句诗比起李白和苏轼,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有时候,处境是不能选择的,但心境是可以选择的。身在逆境,把磨难当成一种享受,在荒野中看出花开的美丽,面对伤痛,依然可以拈花微笑。于是那万丈红尘、伤痛磨难,都在这粲然一笑中化尘化烟。


津沽一页书


我是绝诗妙句言汗青,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纠正一下,这句诗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行到水穷处”而不是“行至水穷处”。

这句诗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全诗如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翻译:人到中年便对“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到晚年才把家安置在了终南山的边缘。当兴致来的时候,就独自一人到处去游玩,一旦遇到快乐的事我便开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有时突发奇想,动身走到水的尽头寻求源流,又有时会坐着,看那徐徐上升的烟雾,在天空中自由的变幻。偶然会在山林遇见乡村的父老,也会和他们相谈甚欢,甚至都忘记了回家。

世人都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作为诗人,王维有着极高的绘画天赋,作为画家,王维又有着诗人的崇高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了王维作品的标签。

这首《终南别业》大概写于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晚年的王维看清了政局的动荡和仕途的艰险,想尽快逃离这个烦扰的尘世。从此便吃斋奉佛,过起了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首写在归佛之后的诗作,是被公认的禅诗,诗中处处表现了深刻的禅理。有人会说:“这首诗也不见得有多好,如此的平淡无味。”其实诗的好坏不在字句的雕琢,而在于意境的深远与否。刘辰翁曾经说过:“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谓是说在了点上。

至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走到了水的尽头,再往上也就没有水了,内涵便是作者领悟到的禅宗向上治理的情景,清净寂然,不着不染,任凭他世事纷纭,我都不会为之所动。就好像有人问赵州从諗禅师,两龙戏珠,哪一只会赢,赵州禅师轻松的回答说:“老僧只管看。其理一趣。”


绝诗妙句言汗青


王维著名的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中的这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经常被大家引用,显然喜欢这句话的人很多。可是在现实运用中,对这句诗有很多种解读。

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随意而行,等到发现自己无路可走的时候,就索性坐下来,悠闲的看白云起起落落。也有人说,这句话是说处在绝境不要怕,"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水到尽头了还有云。

如果只从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看,这些理解都有自己的道理,可是如果结合作者王维来看,这些理解和这两句诗的本意相差的实在是太遥远。

要搞懂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首先要搞清楚这首诗要表达的思想。这就要了解王维和他的终南别业。

王维和佛教的渊源比较深,他的父母都信奉佛教,他的名和字合起来"维摩诘"是佛教的一个在家修行得道的佛。在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长大的王维,自然对佛教的感悟比一般人深。

因此,终南别业不是王维休闲娱乐的别业,而是王维修行悟道的一个地方。

《终南别业》,王维日常修行的一次大彻大悟。

诗歌的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这就是描写诗人日常生活中的禅悟。独行独往才能到的心灵的自由。这是参悟的必须条件。

诗歌的颈联"行到水穷外,坐看云起时",就是诗人在独来独往中参悟的一个禅理。诗人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色,而是纯粹以心灵的目光览观万物,在坐看云时,悟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

王维悟道的这个禅理,其实就是"空",也就是说,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纷动象,显得如此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

这样看来,《终南别业》这首诗,描述的是王维自己在终南别业是如何修行的过程。也记录了自己的一次大彻大悟,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作者对禅理的一次顿悟。

结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揭示的禅机。

在一次独来独往,独自在山水间行走的过程中,在水的尽头,坐看天上自由自在的白云时,作者突然顿悟到,云因为"无心--没有什么必须的,不能之类的执着,因此才能自在,人也应该

像天上的白云一样,去掉执着心,做到"无心",才能得到解脱,没有烦恼,自由自在。这就是这句诗所揭示的禅机。

如果没有用禅理来理解王维的诗,是无法体会到王维诗歌真正的妙趣和内涵。


云淡轻灵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终南别业》中的名句。

大概是40岁时,我的生活走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我买了一个日记本,曾经把这两句诗抄到扉页,它长期安慰我直至帮我捱过灰暗的时光。于是,我对这两句诗极喜欢,此后每遇困境,就想起这两句。

其实这首诗是一个哲理小故事,我们先看看原诗全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一则生活小故事:诗人在中年的时候就喜欢求仙访道。到了晚年干脆就住在终南山的山边,兴致来时就自己一个人四处走走,走到水流穷尽的地方就坐下来,直看到云水升腾。偶然碰到了山中老人,两人可以相谈甚欢,忘了归期。

此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年的时候,我就非常好道,到了晚年,就安家在终南山山边。王维身经“安史之乱”,曾无奈在叛军政权任职,后平叛后因平叛有功的弟弟王缙一力保全才免去一死,对于仕途艰险,王维是过来人,感受极深,因此,他吃斋念佛,过起了半官半隐的优游生活。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致到来的时候,惟有独自游玩,遇到让人高兴的事(比如看到好的风景,比如得到绝妙的诗句,比如心中有独特的体会等),也不过是自己知道罢了,既写高兴的事无人分享的孤独,又写自得其乐的安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既然是随处游走,随意、随兴而行,就是走到哪里算哪里,但在不知不觉之间,竟然来到了流水的尽头,眼前无路可走,怎么办呢,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这两句是这首诗的精彩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只要是人就难免遇到人生困境,《两地书》中记载鲁迅先生当年回答许广平时的话:“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岐〔歧〕路’,倘若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岐〔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一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倘遇见老实人,也许夺他食物充饥,但是不问路,因为我知道他并不知道的。如果遇见老虎,我就爬上树去,等它饿得走去了再下来,倘它竟不走,我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死尸也决不给它吃。但倘若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也不妨也咬它一口。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像岐〔歧〕路上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但我也并未遇到全是荆棘毫无可走的地方过,不知道是否世上本无所谓穷途,还是我幸而没有遇着。”

其实关于穷途末路,至少有几种选择:1、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了,哭过闹过,哪里跌倒哪里躺下,承受甚至享受失败或者干脆躲开,有点类似墨翟、阮籍;2、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了,也不哭也不闹,就在哪里“等”着,等待事情的转变,这是王维的态度,也是陶渊明的态度,陶说“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王维“坐看云起”,思想一脉相传,这是悠闲到了极点、豁达到了极点、通透到了极点才有的念头;3、到了宋代陆游时,他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他也不哭不闹,但是他要试着往前走,不走怎么可能“又一村”。

同样面对前面没有路的时候,墨翟、阮籍是悲观地大哭而返;陆游是再往前走走试试找找方法,鲁迅的办法与陆游相类似,但更积极更富战斗精神;王维则是反正没路了我们看看风景吧,说不定等时机一到事情又解决了呢。三种人生态度,墨翟、阮籍是消极的,陆游和鲁迅是积极的,陶渊明和王维是随缘的。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正因为是随缘的,诗的最后一联写道:“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如果偶然遇到了山林里的老者,就一起相互谈笑,甚至忘了归期。

“水尽云起”,王维把诗写出了画意,非大画师而不可得,随缘而安,同时王维又把诗写出了禅理,非大禅师而不可得。


远源流畅


您好,我是墨雨清茶!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什么意思?

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品之一《终南别业》中的名句。

“行至水穷处”诗人漫无目的随意行走间、发现眼前已经到了流水尽头,已经无路再继续走下去。

“坐看云起时”那就索性坐下来,抬起头静静的看缕缕白云飘起、云卷云舒的样子吧!

这句诗没有笔墨重彩,彷如述说娓娓道来间直抒胸臆。诗人清心悠闲的生活态度,豁达洒脱的精神境界。跃然呈现在我们面前。

据史料记载:诗人少年时就才华横溢,并胸怀抱负。青年时及第任太乐丞。然而仕途坎坷艰辛,“安史之乱”被抓叛过死刑,后因其及兄弟对朝廷有功才得以宽恕。

也因此诗人大悟人生。放下名利半隐半退,放空心灵澄净怡然自得。虽思想受历史局限,但诗人坦然面对人生的态度,值得现在的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都知道:生活寻常但并非顺水行舟一帆风顺,有琐事、有烦恼、有挫折、有困难,甚至有感觉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

如果我们都能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乐观心态,也就不会有很多遗憾,以至于也不会有一瞬间追悔莫及的悲剧发生。

不是吗?

有的人因为恋爱中受挫折,或者婚姻,事业、家庭、债务等方面遇到不顺或麻烦,就心如死灰想不开有轻生的念头,而且跳楼的、投河的各种自杀案例也都有发生。多么揪心的悲剧!

为什么如此偏激?竟然不管不顾身边亲人的感受!多么宝贵而美好的生命、多么无情的决断啊!就算天大的问题、天也无绝人之路啊!

写到这我想起搜悟空问答题时,看到有人提问《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要是现在还活着她怎么样的问题。

我看到那个问题时:眼前浮现出幼年看《神雕英雄传》时的情景。(翁美玲)版黄蓉我无法用语言形容多么聪慧和美丽。儿时我心中最美的女孩,却一时轻念香消玉殒,我依然难过依然怀念依然惋惜,但生命只有一次……

人生没有多么痛的领悟,因为领悟了也悔之晚矣!人生的路真的只是单行道,我们都回不去从前没有重来的路,脚下的路无论怎样也要踏实的走下去,坚持走到底。

活着多好比什么都重要!怎样过好当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深思的问题。现在生活节奏快,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压力。

但压力终归是压力,对抗压力也是有办法的,而不是一味的钻牛角尖跟压力较劲,时间长了就会导致不良情绪。冷静的思考想办法排解压力,即便是无法逾越无法改变,也要调整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态。

日子不管过得怎样,都要努力朝阳光的方向看,别灰心别气馁、别为难别人也别为难自己。慢慢来给自己时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可以医治很多困顿的问题。

谁的路上没有荆棘,跨过去也许刚走一程就会遇见鲜花满地。纵古观今成功者的路上、都写满可歌可泣的故事。

我喜欢看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的《朗读者》节目。听优秀的主持人董卿和她节目中、每一位嘉宾分享励志的人生,荡涤着我的心灵!

网络小说家(张威)唐家三少做客《朗读者》,听他讲述他从最初到今天的心路历程。他的成功背后是常人无法坚持的努力和付出。听他美丽的爱情故事我潸然泪流。钦佩他十几年如此的耐力和坚强!

优秀的他(她)们深深的感染着我、激烈着我、鼓舞着我必须努力前行!哪怕前方荆棘丛生!

如果我们都能学会坚强、懂得责任和担当,学会坦然面对生活,那么所有的烦恼和不如意就会随风飘散。

累了就放下行囊换位想歇一歇也是积蓄力量,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也就一定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要梦想和希望都在终究会到达心中的远方。

其实,细思量人生的低谷也未必是穷途末路,把心放空让自己锤炼,也许这里就是沉淀后脱变、厚积薄发的地方!

当下的我们要初心不改、无坚不摧才能“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墨雨清茶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是出自于王维的《终南别业》,也是他众多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整首诗意境唯美,写得也是很有禅理,通篇看上去普通,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它着实是很一般,可是我们只要稍稍了解了王维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那就会发现这首诗与众不同,而这两句也是别具一格,充满了佛家之语。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他是唯一一位能够与李白和杜甫相媲美的诗人,他的诗也是自成一派,写得很简练,但是用词又是极为讲究,而这首诗也正是他晚年的作品,这个时期诗人一个人独自在终南山隐居,再加上他一心修佛,所以在这首诗中也就融入进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也就处处充满了哲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我们要是单从这首诗的字面上来看,着实是很普通,诗人淡淡着笔,只不过是写了自己当时在终南山生活时的情形,无非只是日常的生活,但是写得又是极为巧妙,他不仅写得很细腻,同时也是融入进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思考,才令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尤其是那两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两句正是告诉了世人,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不必要太过于纠结,只要放下心中的杂念,那么任何的困难也就不在话下。正是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令这两句历来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王维晚年之所以选择去终南山隐居,也正是由于他有所悟,于是选择远离人世,过着一种极为简朴,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思想自然而然又获得了升华,而在这首诗中,他也正是把这样的一种思想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也令这首诗显得更具有震撼力,同时又是充满了哲理。


品诗读词


淡泊以明志,柳暗而花明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全诗的意思是:人到中年颇为喜欢修身习道,傍晚时分的家就在终南山麓边。兴之所至呢就一个人出门溜达溜达,多少幸事往事都俱往矣也只有自己明白。走到溪水的尽头,坐看山间外云起云落。偶然相遇林间一老人,拉拉家常都很开心,唯独忘了何时是归期。

行至水穷处:人到中年万事休?

王维一生最后官至尚书右丞,相当于今天的副部级别。但毕竟是文人做官,自感无力大作为,于是成了混迹官场的逍遥派,一方面拿着俸禄一方面吃斋念佛自得其乐起来。

于是,在终南山麓自建别墅,算是找到了一处心灵的皈依之处。

所以,诗中所言“行至水穷处”也不过就是王维人到中年万事休的一种隐喻和自白而已。和陆游的《游山西村》所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绝。

坐看云起时:偶尔,做个生活的旁观者又如何?

中国文人墨客,无论是混迹官场还是文化界,多半都自觉酒仙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难免持才放狂,“天子呼我不上朝”,自然少有人能够仕途順遂,也难有建功立业的大作为。进而不得,便会退而为陶翁一般“结庐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自得一派。

其实,生活不过就是一出戏。今天你是主角,明天你可能就是实实在在的配角一个,再后天,你或许就是十足的观众看客一枚,起起落落之间,没有一点锚定与淡然,不仅会少去不少人生乐趣,更会徒增烦恼,更可能成为一个笑话。

因此,坐看云起时,一切都可以成为被观赏的物事,包括自己,这才是一种笃定和智慧选择,也是自我观照的一种因时因势而为的姿态和生活方式。

柳暗花明又一村:时势事,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斗转星移

马云说,这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变。诚以为然。

时势造英雄,也可以毁誉出狗。天时地利人和,任何一种缺失或不般配都可能让人功败垂成,一脚踏空也可能铸就的就是悔恨终生。

正是经历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百般刁难折磨,唯有沉心静气,知得失懂取舍,不与趋势大势为敌,才有可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与感叹。

万千宠爱于一身固然可喜可贺,惹火烧身随时都可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更是一种通达与明智。时势事,斗转星移天渐晓,何来定义能永恒?!


谈天说地大师兄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照例先看看别人的解答,包括这首名诗多年来的解读,基本上说什么的都有吧。把“水穷”解读成人生至暗,而“云起”解读为柳暗花明;把“水穷”解释为才思枯竭,把“云起”解释为另辟蹊径。

各种各样的解释都有,可偏偏没有对原诗的解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王维一个人出去山里瞎逛,跟着水流朔溪而上,走到了水源的尽头。这地儿呢,也挺高了,人也走累了,就坐下来,静静地看着山谷里白云渺渺,慢起慢落。

就是这个意思。至少王维就是这个意思。

其他的,都是后人引申,甚至附会。

当然了,并非没有道理。王维在画出这幅山水画的时候,留白不仅仅是留白,本身就有了很多历经沧桑始归真的意境在里面。他留出来的白里面内容非常丰富,所有的引申、附会、阐述,都只是在他的留白里面挑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来解读。

诗词有“有我”、“无我”两境界,《终南别业》看似“有我”,实则“无我”。修佛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终南别业》里面的“水穷”、“云起”在王维心中就是水和云罢了。

你以为有别的意思,那只是还只达到了第二层境界。

何必过多解读?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年就有了比较浓厚的向道之心,晚年更是把家安在终南山边上。这里的向“道”,是指修佛么?可能,也不一定。虽然后人给他安了“诗佛”的名头,但是大唐的国教是道教,佛教是武则天上台后强推的,官员一般都是佛道双修。我们在王维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很多道教用语和意境。终南山边就是王维买下来原来宋之问的庄园,即辋川别墅,所以他的集子又叫做《辋川集》。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致一来了,就一个人去爬山。碰到有开心的事情也就一个人偷偷开怀。这就是一退休老头嘛,时间自由,心情自由,想走就走,想留就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上面解了,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个人愉悦,并不见得掺杂了多少人生道理。但是作者本身的经历和官场起落之后的闲静为这名句附着了很多色彩。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其实要说王维本身这首诗的深意,这两句比前面两句更值得一解。有时候碰巧遇到个乡亲父老,聊得投机,就忘了回家了。

这首诗其实真正的诗眼,正在“偶然”二字。“兴来每独往”,兴致一起就走了,这是偶然吧,但既然兴起了,就享受:“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这也是偶然吧,但既然走到了顶峰,就享受:“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还是偶然,但既然遇到了,就享受:“谈笑无归期”。

“偶然”二字贯穿上下,其实是必然,源于诗人随遇而安,随心而喜的境界。处处偶然,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示出诗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你以为这是偶然,其实不过是作者天性飘逸淡泊,超然物外罢了。

因为即使没遇到这些“偶然”,他依旧是开心的,闲适的。

他不过取了这些偶然,放入这首“无我之境”的诗中,打动读者。

那些强行为王维的诗附着正能量的解读,真是太浅薄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

全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但由于当时政局反复无常,面对仕途的艰险,便产生了极力逃脱尘世的心态,吃斋供佛,怡然自乐,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此句正是王维随意而行中,竟不知不觉走到水的尽头。在无路可走之时,索性就地坐下,仰望那悠闲自在的层云飘然兴起。表达了王维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豁达闲适的人生格调。诗句极具禅意,“诗佛”的人生境界展露无遗。


1.山穷水尽时不妨另寻别路

登山中走到水尽之处,也便没了路,一种怅然若失之感袭至心间。失落难免出现,就像经营生活、求学与工作。我们一路前行,勇攀高峰,却时常会发现行至中途却无路可走,此时也许有人会一如既往地披荆斩棘,开辟新路,执着地前行。但大多总会伤痕累累,而最终止步前行。此时不妨回首观望,坐下来仰望云天,细思审视,另寻他路,从新启程。而非碍于执念,铤而走险。

2.绝境中依旧豁达。

“坐看云起时”,是诗中点睛之笔。行至山穷水尽之处,身在绝境,却依然有畅游于广大天地、浩瀚云海的豁达心境。无路可走,并非穷途末路。依然可以自在愉悦地欣赏自然之景。人生境界,由世间凡俗,骤然上升为坐看山水、云起云涌的怡然妙趣。大自然朴素的生活气息,延伸为不同凡响的生命意义。

3.水穷,云起成雨,终汇集为水。

身处绝境时切莫失望,也许一切正是酝酿希望的开始。山间流水因雨雪积聚而汇成。云起时则雨将至,终将化为水流,此为大自然循环往复之规律。正如你陷入困境之时,不退步气馁,先回首审视自己的初衷,以及走过的路。回归本心,勿忘初心,才能让自己坚持的道路不断逼近理想的目标。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穷水尽,溪流隐没,却非悲观惆怅。转而仰天望云,怡然自得,将心境寄托于广阔无垠、随意自在的自然之境,体悟闲适安逸的辽阔人生。境随心转,时来运转,正所谓绝处逢生,逆境终将会转变为孕育希望的顺境。


更多精彩原创,欢迎关注“Jumine 乐铭文艺”。每日相约,追随文明光影,解锁文化密码!


Jumine乐铭文艺


意思:走到了水流的尽头,于是便坐下来看升起的云雾,千变万化。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

此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艰险,尘世的烦扰令其疲惫不堪,于是他吃斋奉佛,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大约四十岁后,便早已就开始亦官亦隐的状态。

《终南别业》,全诗为: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