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況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過年前,有不少地方,家家戶戶需要自己做一次豆腐的,即使自己不做,也會在年前用糧食換一些豆腐貯存著的。只是現在這種習俗日漸消失了,為什麼呢?
為什麼過去年前年農村自己做豆腐
要知道為什麼這習俗日漸消失,得先從為啥有這習俗分析起來。
1、親戚走訪,需要準備招待的物資
過年是大事兒,尤其是農村,顯得特別隆重。一則出門在外的遊子都會回家過年,二則家裡大大小小的親戚,都會在過年期間相互走訪一趟。
家家戶戶都得準備些飯菜招待這些親戚,豆腐過去在農村也算是能上得了席面的菜了(炸豆腐泡),再者自己家裡人吃個白菜豆腐湯的,也方便,因此需要提前備一些。
2、過年期間集市關閉,物資需要提前準備
農村過去購買生活物資,買賣情況,一般都是通過農村的集貿市場,而且是流動的集貿市場,也就是農村集市。
通常就是五天一個集,就近的集市,一個月也就是六次大集,春季走訪期間,集市是關閉的。我小時候,老家有個約定俗成的習俗,就是農村做買賣的一般是過了正月十五再開業。
不出十五開市的很少,但是這期間正好是農村親戚走訪,招待最頻繁的階段,為了避免主婦們無米可炊,也就提前備好了物質。
豆腐就是其一,有的家裡,都會自己過年做一些。過去農村都有石磨,黃豆是自己地裡種的,自己磨豆腐省錢啊!
即使不做的,也會提前購買好了存儲著,要不然年後不開集沒處去買!
其實不只是豆腐,除了豆腐之外,人們還會準備很多食物,各種肉、魚、菜、甚至饅頭、炸貨類的……
那首《小孩小孩你別饞》童謠裡面描述的最清楚了:“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為何農村現在很少有人做豆腐了?
以上說的大多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及以前農村過年的場景,慢慢的,隨著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習俗也就變了另一番模樣。
比如,過去老家過年會煮肉,煮一個大鍋。為了省錢,有的還自己殺豬,通常兩三家分一頭豬;還會蒸饅頭,蒸好了用大袋子裝起來;自己磨十斤豆子,做一個豆腐……
現在農村過年,很少整這些了。為啥?
1、餐桌豐富,豆腐非主流
農村生活條件好了,餐桌也豐富起來。過去捨不得吃的菜,都成了餐桌常菜,白菜燉豆腐也不像以前吃的那麼頻繁,需要的相對少了,也就不需要做那麼多了。
2、購買方便
現在一則農村買賣除了集市之外,農村城鎮上的商店幾乎天天都營業,買菜購物都很方便,人們也不需要提前貯備那麼食物了。
要吃豆腐,直接去菜店裡買就是了,年三十上午能賣,大年初一下午也能買,極其方便,而且價格也實惠。
3、自己製作麻煩
相對而言,自己做豆腐反而成了麻煩事兒。一則過去農村做豆腐都是老手藝,石磨磨碎黃豆,然後紗布過濾,大鍋熬煮豆漿之後,再點豆腐(用滷水或是石膏),十來斤豆腐做起來,忙活大半天。
這樣還不如買來得方便,再說農村如今做豆腐早就不用石磨了,電磨磨豆腐又快又好,做豆腐的工藝早改進了。農民也不必要為了一個豆腐,自己準備這些傢伙事兒,還是吃現成的就好。
做豆腐的工藝變了,農村生活條件好了,生活方式也慢慢變了,很多習俗也就慢慢消失了。年前做豆腐這一項,很多地方也就少見了。
不過我老家,有些人依然會在年前多買幾塊豆腐,不為啥,就是喜歡吃這家的豆腐嘛!哪家的豆腐這麼好來,自然是我老爸做得,他七十歲了,冬天喜歡做豆腐,走街串巷去賣,忙活慣了,停不下來呀!
歡迎關注“漫行草木間”,喜歡記得轉發。草木心,鄉間味,細細品,漫漫行。漫行草木間
確實現在農村做豆腐的不多了,那是什麼原因呢?
做豆腐這行,看似簡單做起來很不容易,用一句俗話“看花容易繡花難”,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我大舅家裡就是做豆腐的,我跟大家簡單說說他都是怎麼做的
首先,你得提前把黃豆給磨碎了,我記得小時候磨豆子都是用毛驢拉磨,說實話這個過程的真的太磨嘰了,很慢,好在他家現在買了一個電磨,這樣方便很多。
因為是在農村來的小豆腐房,所以也就沒有僱人都是自己一個人乾的,多是半夜起來就開始生火,他家裡有一口口徑有兩米左右的大鍋,說實話我也是頭一回見到這麼大的鍋,放好水以後,要把水燒熱就得功夫了,還要把磨好的豆子煮了,把渣子過濾出來,最重要的就是點豆腐,俗話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點豆腐最重要就是溫度,還有滷水的用量。沉澱出的就是豆花,在放到濾布上面擺在方形的模具裡面,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很耗費時間和精力,這種苦一般人吃不了的。
尤其是在我家東北這邊入冬了,家家都會存幾塊凍豆腐,所以在農村冬天的豆腐更是好買了,但我大舅因為上了年紀的原因,做不了多少了,也就是在本村賣個五十塊左右對付點零花錢。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很多大型的豆製品廠,做豆腐都是用的石膏,而且很多手續都是機器操作,代替了人工,說實話這樣的都不不好吃,基本都是在城市裡消化了,農村的小作坊的傳統手藝並沒有年輕人願意做這行,都是些50歲左右的老人在勉強維持掙些零花錢!
農村做豆腐,一個是這行很苦苦,再有一個就是會用傳統手藝做豆腐的人很少,農村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會碰這行!
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草根小閆
我家就曾經做過豆腐。
那時大伯年紀大了,可是小字輩的孩子們都嫌辛苦不願意學,眼看著家傳手藝就要失傳,年近六旬的父親接了過來。
為了減輕負擔,家裡買了個電動石磨,這樣父親做起來可以輕鬆一點兒。但是不到一年父親就不願意做了,因為子侄輩的人太多,做的老豆腐花和豆腐還不夠家裡人吃的,經常是做虧本買賣。
後來又把手藝和設備傳給了大姐夫,做了一陣子也不做了,太辛苦不說,賒賬的人太多。又不好意思拉下臉來要,所以乾脆不做了,到工廠打工也好過做豆腐。
做小買賣必須得六親不認,有時候耍耍秤桿,有時候也要能落下臉皮討價還價,要不然根本沒有利潤,所以老輩人有不跟挑擔走夫販卒錙銖必較的說法,這也是理解人家的不容易。
現在做豆腐的設備閒置好多年了,手藝估計再也沒有人會接了。
我的房子我做主
小時候在井邊刷牙洗臉,經常會聽到村裡賣豆腐的騎著自行車,在村裡各個村道喊賣:“豆腐了,新鮮的豆腐”。有時候我媽也會買些油炸的豆泡,下粥吃。在我們那用豆泡粘醬油,不誇張的講我一個人都能吃兩斤的豆泡,豆泡沾醬油配白粥,至今在我們當地都有不少人喜歡吃。
我一直認為白粥和豆泡是最佳的搭配。不過我們那豆泡是炸過後,再放井水抄一下,不是很乾有點軟,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在我們當地其實還有不少人家,不但還保留在自家做,豆腐的習慣,一年也不至做一次。像是我家會在清明、中元、中秋、春節前等都會自己做豆腐,平常沒有節日時也會做豆腐,雖然不是石磨的,都是自己家裡花了幾百買個小型的榨汁機,自己製作。
因此在我們當地還保留著,每年至少會在自家做一次豆腐。而其他農村,為什麼他們不喜歡做豆腐?下面我來給大家分析下:傳承的延續
豆腐在我們當地除了吃,也是拿去祭拜主用物之一,我們當地農村相對來講,對於傳統的一些習俗還是保留比較好的。像是在每個農村那都有宗祠,村裡尊老愛幼(孝順的人佔多數)、團結友愛(親朋好友有能力的都會幫扶),還有對傳統節日的重視。
雖然現在有些人家也會用餅乾、麵包什麼的代替祭拜的用品。但在我們當地這種是屬於少數。因為我們那團結,在做豆腐也是這樣,在節日要到來時,那些婦女就會商量,要不要合夥一起做一灶豆腐?像是我幾個舅媽,每年春節前她們家都不做,專跑到我家和我媽一起做,做完每家分一點,就夠祭拜用了。
而在其他地方,就不一定會這麼重視傳統節日,就是有也是像我所講的,直接買其他的東西代替或成品。但用其他代替的這些人可能都不明白,用豆腐祭拜是有意寓的:像是“都福”、“錦衣玉食”等,自然不是那些餅乾、麵包能比的。
飲食習俗
如我上述所講,豆腐在我們當地是比較受人喜愛的一種食材。除了豆泡沾醬油,在做豆腐的時候,那些豆漿可以泡我們當地的米粉,我們當地的米粉像方面便一樣,用開水一泡就可以食用了。吃不完的豆腐都會拿去油炸,再放到冰箱可以保存個把月。這些豆腐可以拿去炒手撕包菜,也可以拿來打湯。
像是在做海蠣湯、肉餡湯圓都會將豆腐做為食材之一。而在其他地方,他們吃豆腐的方式不像我們那那麼廣。因此如果在自己家做豆腐,太於繁瑣了,做了也吃不完不如直接去買。也有些人覺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過年吃豆腐那是多窮的地方,才會窮到年夜飯還在吃豆腐。
篇幅有限,就不多講了要不然寫上萬個字,都不能說細。
總結下:農民們不喜歡在家自做豆腐,無非是對傳統習俗的拋棄。生活條件好了,看不上豆腐這種廉價的食品。也有懶不想太費事,街上哪沒有豆腐賣?還有就是現在農村家庭在家的人少,要是自家做豆腐,吃不完如何處理都是個問題,畢竟不是所有鄉村會像我們那,做個豆腐都會幾家合夥一起做。
以上為個人看法,歡迎有不同意見的朋友進行指正,謝謝大家。果鄉農人
以前在農村,幾乎每個村都會有一戶做豆腐賣的人家,做好的豆腐,由人用水桶肩挑著或者推著木架子車盛裝豆腐,遊村串巷地叫賣。因此,那時候的農村,每天的早晨和傍晚,都有固定熟悉的聲音:”豆腐“、”豆腐“、”豆腐咧“。夏天天氣熱的時候,還增加了中午叫喊豆腐腦的環節,其他季節則沒有。
那時候,農村許多人家不一定捨得買肉吃,可卻會經常跟這些叫賣豆腐的村鄰買上幾塊豆腐,給一家老小開開素葷。
記得小時候,我們班上就有一位同學家是做豆腐的,每天快放學時,同學的媽媽就會挑著豆腐,從學校旁邊叫賣經過。有時候,放學回家晚了一些,就會在路邊碰到他媽媽一邊挑著豆腐,一邊囑咐他早點回家,給家裡做豆腐打下手。
可是,對於以前農村很常見的農家做豆腐,然後再遊村串巷叫賣現象,近年來越來越難以看到,越來越少見了。曾經賣豆腐的叫喊聲,幾乎聽不到了。這是為什麼呢?
在農村,有句俗話叫做”最累莫過於於做豆腐“。在以前的農村,做豆腐與拉石磨、砍柴挑擔、打鐵一起並稱為農民四大累。做豆腐作為農人們眼裡最苦累的活兒之一,可見做豆腐的勞動強度之大。在以前的農村,做豆腐工藝複雜、流程多,製作過程又全靠人工和自身經驗,磨豆、燒火、濾漿、點滷、壓制……都是重活累活,其中稍有差池,做出來的豆腐就會出現問題。為了保證每天早晚出豆腐,做豆腐就要每天熬夜製作。因此,做豆腐又累又磨人,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
此外,豆腐的價格不高,做豆腐賣的收入也就比較低。在我們當地農村,豆腐通常論塊賣,一塊豆腐五毛、一塊錢,現在一塊豆腐也就一塊五毛錢,價格雖然漲了,但相比其他的商品物價,相比做豆腐的成本,其實利潤不多。
所以說,農村純人工做豆腐又苦又累,收入不高,加之農民工進城打工浪潮的到來,農村自然很少人家做豆腐了。
田園漫記
為何農村現在很少有人做豆腐了?
以前農民每年都有做一次豆腐的習俗。
何止是很少人做豆腐了,這些年農村消失的風俗習慣何其多,不只是做豆腐,我記得我老家在我爺爺還活著的那幾年還有人做土製的鞭炮呢,後來到我上初中的那幾年沒有聽說過了,自從去年制度的貫徹之後我們這邊也沒有放炮竹了。
我老家之前有好幾位老爺爺都會各種的技術,做豆腐也是小事一樁,當時有的會專門做掃把的,會編麻繩的,還有會做簸箕的,可以說各類你想不到的都有一些老人會,而現在呢,如大家所看到的,基本消失了。
至於原因很多,除了少數如放炮,被法律革除的之外,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城市化進程。中國自從八十年代進入改革開放,人人都想掙錢,都想吃飽飯,農村的種地行業也不景氣。
大批量的年輕人離開自己的故土去外地刨金,本地的人員流失極大,那些傳承手藝沒有人再學了,等到老一批人死亡之後,這些手藝消失在人間是自然而然。
第二,工業化進程。現在我們的生活可說是非常方便,吃的喝的用的,一應俱全。
可是大家不知道在工業化進程來到之前,這些東西基本上全部都靠手工製作的,就像老早以前的農具打造,全部靠打鐵匠。
現如今我們是各司其職,工廠的流水化操作很多人應該沒有見過。可是這種狀態才能最大的發揮工業能力,將製造業推到巔峰。老式的手工製作在大機械生產的工廠面前毫無競爭力,除了需要保留一些文化遺產之後,其他的都應該被掃入垃圾堆了。
第三,傳承人的繼承。這些老手藝,基本上靠師傅帶徒弟,年輕人一般喜歡這類的不多。
就算真有喜歡的年輕人願意去學,我也不看好他們能靠這個吃飯,即便作為文化傳承一直保留,但是喜歡的人寥寥,繼承人又如何堅持下去呢?
農村沒有人做豆腐了,也是好事。我一個初中同學家裡面就是做豆腐的,現在我們上學的鎮子上的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每次鎮子集會的時候,都沒有幾個人,豆腐的收益我估計也不好了,不如早做打算,做豆腐可以當作是一門愛好就是,謀生吃飯還行,掙到錢比較難了。
既然不再需要,那麼消失只在旦夕之間。
不知道條友們如何看待這些老手藝的消失,或者老家那裡有類似的情況,都可以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自由史話
你好題主,我們老家後面鄰居就是磨豆腐的,從我記事起就記得一直在磨豆腐,磨了二十多年豆腐了。在我的印象裡好像最近五六年開始,只是春節的時候才起鍋磨豆腐,平時基本都不在做了。我也曾經問過他原因,大致可以這麼理解,以前人們生活條件不是很好,農村平時吃的都是地裡種的青菜葉子,中午麵條基本就是蔥花加一點青菜。豆腐也可以說是除了肉之外一個比較好的菜了,不過因為基本家家都有種的有豆子,所以平時隔三差五的大家都會拿豆子換點豆腐來吃,豆腐渣也都拿來養豬了。記得小時候每到春節基本上家家一個豆腐,他們磨豆腐的也是整夜的忙,還供不上。用油炸成豆腐片,上面直接放上方便麵料直接都吃起來了,甭提多香了。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外加平時村裡人員大多外出務工,所以平日磨個豆腐基本很難銷出去,即使到了春節,豆腐也不像以前那麼暢銷了。
另外小編記得以前做的豆腐,用酸漿點的豆腐,離老遠都能聞到那種香味,以前都是用的石頭磨,現在都是電動的,可能製作工藝不一樣了,也失去了那種傳統的味道了吧。
龍湖濤哥
如今雖然能利用機械製出大量的豆腐。但是人們。還是喜歡純手工製作的豆腐。因為覺得他有一種。機器生產無法替代的鮮美與口感。 有的村裡面手工豆腐作坊。但是規模很小。大多都是祖傳的手藝。加工豆腐是一個非常辛苦的活。
我們村裡也有一家用石墨加工豆腐的做法。首先要推著石磨將黃豆磨成漿。這個環節相當累人。而之後還要侵泡,點滷水。壓制成型等。有著複雜的程序。為了能吃上新鮮的豆腐。三更睡五更起卻只能得到餬口的利潤。辛苦的付出與收穫根本不成正比。年輕人都去城裡打工掙大錢了,只有大爺大娘們在家加工手工豆腐。
豆腐千百年來存在於民間與鄉間,歷經了風雨與歲月滄桑如今有的找到了生命的春天。而有的卻已經消失或者即將消失。?
農村偉姐
過去過年濃濃的年味是老人們的雙手做出來。進入臘月,一家子就開始備戰過年。先是趕集上店,磨米碾面。把過年的東西採購好,準備好。再是殺豬宰羊。過了臘月I6大集,每家自釀一罈老酒。蒸煮炸燒各種食品,樣數還是挺豐富。臨近除夕還要自家做兩個豆腐。做豆腐那一天,總能吃到那種帶豆腥味的原汁原味的豆腐腦。覺著實在好吃。
朱增林呀
因為在外面買很便宜,自己在家裡做聽麻煩的。
小的時候外婆會做豆腐,不只是會做豆腐了,還會做涼粉,苕粉、牛皮糖等等很多很多好吃的,現在幾乎不會做了。
那個時候外婆會用豆腐來做很多好吃的,比如菜豆腐、紅豆腐等等
首先因為麻煩,這些東西都看似很簡單,但是其實每一步都挺繁瑣的。做一點呢,覺得麻煩,做太多呢,又覺得吃不完,不好放。現在外面買幾塊錢就夠全家人吃了,特別方便。
其次因為孩子都不在家裡,以前愛吃豆腐的都是我們這群孩子,但是現在我們這群孩子全部都在外面待著,一年到頭就回去一次,一天兩天,做起來也沒有什麼意思了。
最後老人都老了,做不動,小孩子學會了很多的東西,學會上班賺錢,學會了在大城市裡摸爬打滾,就是沒有學會他們的這些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