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业务猛增对零售业影响几何,能否出现一轮新商机,你有什么主意?

琅琊榜首张大仙


中国人的很多消费习惯都是由于外界的力量所逼出来的。记得在2003年的时候,SARS病毒到处肆虐,当初也是和现在一样,很多人都不敢出门。所以很多人在淘宝上开始购买商品了。这时候就成就了淘宝的伟大。从此之后就形成了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淘宝起来后,快递行业就飞速发展,在此期间由于顺丰的王卫没有及时跟上,就成就了现在的四通一达。这些快递公司都是在浙江成长起来,后来进入上海发展伟业的。物流打通后,然后就是零售行业开始发展起来了,很多零售行业受够了线下连锁企业的压榨,比如国美。所以大量连锁企业包括格力电器就在天猫上建立了品牌店铺,销售一直很好。接着,由于大量的支付和消费需要一个完整的支付体系,所以支付体系又开始发展起来了,一直到现在由于当初的病毒改变了大家的消费习惯,中国整个经济就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所以你说这次疫情到底能否让“到家”一些p2p企业发展起来,我认为是肯定的。每次突发事件都会改变我们很多很多。这次疫情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原来没有发展的行业开始发展了。其中包括线上办公、p2p、远程医疗、疫苗等行业,特别是5g行业我认为是发展最好的。因为,所有的这些行业都是建立在通讯系统上的。在武汉医院里面,现在都是5g信号覆盖了方便远程医疗等等。甚至,我们家附近都出现了无人菜场,大家把菜放在柜台上,然后自己扫描,自己拿菜。

总之,这次突发时间会使“到家”这样的p2p企业得到一次比较大的发展机会,因为大家的习惯都会改变,变得越来越宅、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愿意和人接触。这就是“到家”发展的基础。


TeacherWang侃大山


【灵兽山】观点:“到家”业务猛增对零售业有一点影响,但因疫情偶发式难以有根本性变化。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到家订单激增实属正常,虽然对在线业务及习惯养成有帮助,但重点是疫情之后的用户沉淀。从到家业务体系构成来看,包括供应链产品、电商平台、线下实体、社群社区、物流快递和消费者几个方面。

电商平台和物流快递都是阿里等巨头在掌控,物流快递和线下实体是京东到家、美团和饿了么等在整合,社群社区也多基于实体店或是S2B2C平台在赋能,产品多是快消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哪个环节自己能与巨头关联?平台还是物流?

(2)能做什么?是供应差异化的产品?还是能分流O2O平台的订单?

(3)有什么能力?是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到家”服务的衍生品吗?还是社群运营?

事实上“到家”业务这些年早已成熟了,只不过是份额占比的变化,业务暂时的猛增并不会出现颠覆式的契机。

一、零售线上占比继续增加,但增加多来自线下实体

到家业务在疫情过后终将回落的合理水平,这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消费者开始自由流动。从到家业务实现渠道来看,主要是天猫和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社区商业和生鲜电商,实现模式有基于社群的社交电商等。

传统电商平台存在多年且成熟,但增长早已趋缓未来也不会有大改变。而目前的到家业务猛增,多是社区商业来实现的,包括社区超市、生鲜超市和便利店等,本质上生鲜电商的前置仓也是社区商业一环。

看本质,零售线上占比又增加了,但这个和以往不同,仍然是对存量市场的再分配。以前多是电商平台的侵占,现在多是线下实体店的销售拿到线上来完成。社区实体和生鲜电商就是服务社区生活的,因其到家的效率很高,只要不是即时消费基本可以满足。

二、部分实体店开始从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型

这几年一直在讲转型升维、新零售、系统性思维、引流裂变等概念,但对很多社区私人小店还是难以掌握。这主要是个人素质及学习能力,以及经营环境、基数过于庞大造成的,说得难听点很多都是在被淘汰的边缘。

但疫情却让很多经营者完成了社群建立并运营、对一些新技能也有所掌握,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破壁,相信在今后也会继续深度改变。虽然很被动,但主动寻求转型的心态会越来越多,当然主动关门的也大有人在。

看本质,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型并没有那么简单。无论是餐饮巨头间的“共享员工”,还是线上买菜的增多,都是由表及里的变化,只不过这些并不见得是商机,对转型的实体店或许是。疫情后关掉的实体店不会少,因为还要有个恢复期,但留下来被洗礼过的一定生命力更顽强。

三、生鲜线上购买习惯加速养成,生鲜电商会迎来新资本关注

作为民生必需的生鲜商品,疫情期间都是通过到家服务实现的,在线订货线下配送到家,这对消费者在线订购生鲜品的习惯有很大推动。

生鲜品类的难以标准化,以及消费者习惯都制约着生鲜电商的发展。近几年多有投入数十亿的生鲜电商品牌倒闭的现象,足以说明困难。在线生鲜缺的是时间,相对的也是需要更多的资本介入。随着到家业务回归正常,资本也会重新评估生鲜电商的机会。

看本质,到家业务对生鲜品类是有影响的,但疫情过后在菜市场、商超等业态恢复后,在线生鲜到底能有什么改变,是根本性的还是偶然性的,都要看用户的沉淀情况。反之,如果习惯还是不足以支撑生鲜电商的发展,未来生鲜电商的发展可能有一段时间的低谷期。

四、建议与结语

现实是,“到家”业务的猛增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疫情之后大概率会平稳起来,但增长趋势一定是没问题的。“到家”业务其实是社区O2O的一种形式,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京东到家的沃尔玛和便利店送货都是。无论传统还是社交电商形式,都是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整合把控,这些巨头们早已实现并形成垄断,如果出现商机也和普通人无关。

最后,如果说商机能出现在哪,也无非就是产品、与社群融合的实体店几个点了,或者说未来新技术赋能的零售领域,在商业模式上目前来看难有突破。以我的有限理解,“到家”业务增加影响有限,能否出现商机是一个伪命题。我的建议是关注趋势和变量是必须的,但最好结合自己能力去研判,否则跟着别人跑迟早被累趴下却一事无成。

我是灵兽山,20年零售践行者,100余家零售咨询项目!关注战略、增长、升维转型、社交裂变、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欢迎关注!皆是原创!期待互动!

灵兽山


多项数据显示,疫情刺激了到家类业务需求的增长。尽管部分实体零售企业对于“到家”仍然存有疑虑,认为到家业务应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以防被到家平台绑架。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实体零售已经加入到了“到家服务”行列中。

如果你想要抓住这轮商机,有三个事项需要重点考虑:供应链、运力以及如何保护用户和配送员的健康。

对于自建供应链的企业来说,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匹配到货源,从而保证供应。

对于供应链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大企业在紧急调拨货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挤压其采购空间,缺少规模的采购也会使其丧失价格优势,尤其是生鲜这类价格较为敏感的商品。入局与否、怎么切入都要慎重布局。


增长进化论


第一,在疫情期间,到家业务需求量猛增,但是,从现在市场情况看,基本已被几个大巨头瓜分了,后来者进入市场的成本很高。

第二,如果有后起者能进入市场,肯定是某方面有优势,比如说:资金,人力成本,无人配送技术,或者与物业公司合作等等,通过这些手段来降低运营成本,才能在市场中活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