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天價片酬”,究竟誰動了誰的奶酪?

近日,李蘭娟院士的一句話,又將有關“明星天價片酬”推至風口浪尖上。

明星的“天價片酬”,究竟誰動了誰的奶酪?

明星的“天價片酬”,究竟誰動了誰的奶酪?

自2018年以來,有關明星片酬合理性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

去年的大半年期間,從國家層面再到行業內都採取了嚴格措施。

先是將明星、編劇、導演工作室等影視相關方的收入稅率從原本最低6.7%左右,直接升至40%,隨後又有“限薪令”,規定“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片酬不得高於製作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同年的8月份,優酷、愛奇藝及騰訊三大視頻平臺和六大製片公司發佈聯合聲明,直接將出演人員片酬封頂:單個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超過100萬元人民幣,總片酬(含稅)不超過5000萬人民幣。

明星的“天價片酬”,究竟誰動了誰的奶酪?

這些舉措,無疑顯示出解決“天價片酬”亂象的緊迫性,也引發了大眾對於明星片酬的熱烈討論。

我綜合網友的論述,總結出以下三點:

1、演員的社會貢獻無法與創造智力成果和社會效益的科學家想比,收入不成正比。

這種對於整個娛樂圈無差別的攻擊,我也不是很贊同。因為我認為,藝術和科學同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又如何有貴賤之分呢?它們同樣需要專注、需要苦工、需要十年磨一劍。

民國時期,將“戲子”視為三等職業,或許是如今,人們的生活狀態發生了改變,飽暖思淫慾。每個行業在社會中的職能不同,因而不適合比較“社會貢獻”。

明星的“天價片酬”,究竟誰動了誰的奶酪?

2、明星,需要用全部隱私孤注一擲,的確有道理換取多於常人的報酬。

誠然,明星是個拋頭露面和曝光的職業,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他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大眾的視線之下。高知名度帶來高收入的同時,也意味著更大壓力。

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綁架”,一旦陷入,幾乎終生難以逃脫。但我無法定義多少報酬才能與其全部隱私相匹配,至少在目前的行情下,有些明星一部電影的片酬。普通工薪階層是窮盡一生也難賺到的,收入差距很難“合理”。

明星的“天價片酬”,究竟誰動了誰的奶酪?

3、明星需要以德配位,好演員可與高片酬相配,應與流量小生摳圖明星區別對待。

這一點,我認為無可厚非,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需要實打實的業務能力以服眾。作為演員,不精進演技,不打磨自己,只憑蹭熱度炒緋聞來博取關注,卻能拿高片酬,這才是社會大眾聲討的靶心。

如此,“唯流量論”才是罪魁禍首,不僅助長了部分明星貪圖享樂,也壓縮了真正敬業的演員的生存空間,妨礙文藝市場的良性發展。

明星的“天價片酬”,究竟誰動了誰的奶酪?

早在粉絲經濟入侵國內市場之前,演藝界還是“唯實力論”的行業;在網絡媒體還在野蠻生長之前,演員還是憑藉“國民度”拿片約論片酬。

2008年時,新聞曝光的陳道明、斯琴高娃這樣的藝術家單集電視劇的片酬也不過20萬,而如今毫無演技的“小鮮肉”報價都可達到八九千萬。


明星的“天價片酬”,究竟誰動了誰的奶酪?

“唯流量論”還有另一個弊端:

往往資本難以分清“流量”與“國民度”的區別,觀眾的口味難以預測。這類“流量明星”並不能成為票房保障,甚至常常是票房毒藥。在此情況下催生了另一種模式:對賭協議。

即影視公司為了保障自己的收入,定下投資的預期回報,如未達到則員工自掏腰包來補。如此一來,倒逼演員和導演更加急功近利,降低選戲的門檻,逐漸喪失初心。

明星的“天價片酬”,究竟誰動了誰的奶酪?

所以我希望資本冷靜,把更多的成本投入創新和提升節目質量;市場能提高審美,為從業人員提供韜光養晦的環境;從業人員也能自覺擺正心態,提升素養,演戲或是做綜藝,都能保持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