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是揹負著房貸的房奴幸福指數高,還是租房客的幸福指數高?

用戶5576458038304


這個要看生活的城市和自己的收入了,像我這種在外地租房子,自己搞多肉種植,因為在外地,而且是在鄉下租房子,房子挺大,住著舒服,幸福指數肯定比在大城市買房子還房貸壓力小,而且自己每年也能存不少錢,基本全款買房不是問題,但我更喜歡租房子住,沒有固定還款壓力,活的舒心


樂哥多肉


說說我租房6年,還有現在背上房貸後感覺哪個幸福指數高吧。

租房這6年裡,經歷了房東臨時要用房直接讓你搬走,你著急忙慌的趕緊找下一個房子,時間倉促往往租不到非常合心意的,隨便找了個差不多的,然後搬家收拾房間累的要命,那時候堅定信心買個自己的房子哪怕小,再也不受來回搬家的麻煩了,也有第二年漲房租的,房價漲租金也漲,剛租12000一年,第二年直接漲到16000!愛租不租,出去隨便一問差不多的都這個價!沒法跟房東好好商量了下一年15000,當時買房的心更加堅定了!

所以去年年底我們付了首付買了一套套三的房子,買完很開心,當時就感覺在這個城市終於落根了,以後我可以放心大膽的買各種盆栽回去,不用擔心搬家時候麻煩了,不用再每天出門前檢查水電,怕給人房東房子發生意外,不用再擔心突然間讓人趕出去,不用擔心每年漲房租了,孩子上學的問題也解決了。

當然了我也背上了房貸一個月還5909,雖然有點壓力但是還能承受住了,有壓力才有動力嘛,年輕的時候不給自己點壓力光享受去了,到老怎麼辦,

所以我感覺相比較起來還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相對來說幸福指數高,因為你有了奮鬥的目標,也有了歸屬感,說白了就是心裡踏實了,人這輩子不就是圍繞著衣,食,住,行生存的嗎?所以當這4樣你都擁有的時候肯定感覺幸福的。



淡墨清荷ZZ


在中國,當房奴也是需要資本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資格當房奴的,租客就是無根的浮萍,自有住房就是生根落地。

現在租房客已經徹底享受到了被歧視的窩囊了,很多地方回到小區,不僅認人,還要認房產證,沒有房產證,你是一個租客,就別想進小區,如果你已經離開老家,小區也進不了,回老家也不容易,你就只能在外飄著。

一些小區還規定了門禁時間,晚上10點到凌晨5點,實行全封閉管理。租戶不得出入小區,外地買房業主持身份證、房產證、有效證件進入小區。房產證居然成為通行證,看看是房奴幸福指數高,還是租房客幸福指數高。

別以為這是小區的規定,某些地方也有類似的規定,多個城市被爆料除禁止租客進入小區的消息,甚至有城市發文沒有房產證或戶籍的,一律勸返。沒有房產證就是進入該城市的資格都沒有,你說幸福指數高嗎?

租客是首付也付不起的,即使東挪西借,能夠完成首付,但是月供也是供不起的,而房奴,是付得起首付也還得起月供的,兩者之間是有很多區別的,所以當房奴也是帶有歧視性,沒有足夠的收入和存款,是沒有資格當房奴的,


杜坤維


每個月還著房貸,都是為自己還,每個月租著房子都是為房東還房貸,再苦再累希望自己有套房。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694cb5e5746a4014859333d09ac1934a\

明頭愛廈門


整體看房奴比租房客要好些。

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在中國目前這個傳統思想佔主流的環境裡,有房一族有著心理上的優越感,有房是成家立業的標誌,整體輿論偏向於做房奴。

二、在中國現有體制和規則下房子綁定了太多太多附加資源,比如戶口,醫療,學區,保險,高考升學率,甚至結婚成功率等等。所以很多人擠破了頭往大城市擠,哪怕是當房奴。

三、傳統觀念裡,租房意味著飄無定所,像"北漂"、"蝸居"這樣的詞彙都是在大城市買房難這樣特定的背景下產生的,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詞彙,肯是能引起租房者的共鳴,也是租房者一種無耐的自嘲。電視劇《蝸居》的熱播也正好反映了租房者的這種焦慮。

四、現在很多95後也到了畢業工作的年齡,很多年輕人不打算買房,選擇租房。這裡面不排除一部分人根本不愁房子,因為父母已經幫其準備好了,這個群體我們且不做討論。但對於剛進入城市打拼的第一代年輕人,你負有在城市紮根的歷史使命,租房只是過渡期,最終還是要走上房奴之路的。

五、至於租房至上的價值觀之所以流行,表面看是嚮往個性,活出自我的自由不羈,深層次其實是高房價下的那種無助感的一塊遮羞布。是現實倒逼出來的對傳統文化的逆反心裡作祟。

房奴可能是租房者的羨慕對象,但誰又是房奴的羨慕對象呢?階層的城牆只會越來越高,需要不斷向上攀越,才能完成人生的逆襲,奮鬥吧少年!

以上為個人觀點,供參考吧。



沐芝議事


肯定是房奴的幸福指數高,沒有那個租房客不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的,借用一句房產中介的話,“房租在低是消費,月供再高是資產”。其實也不單純是這個,主要是頻繁的搬家,實在是太坑了。在租房的時候,最怕接到房東的電話,如果只是漲點房租還好,最怕他說的就是:我的房子賣了,幾號之前你要搬走。聽到這話瞬間一萬隻烏鴉飛過


倩月


當然是有自己的房子幸福指數高

一個人無論事業有成與否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家。

租房子的人雖然相對房租會比房貸便宜,但是終究不是自己的家,住著不踏實 也很被動。就連交錢的感覺都不一樣,交房租的時候就是白白的往出拿錢,永遠在給房東打工,萬一房東哪天心情不好找個理由把房客趕出去也不是沒有可能。還房貸雖然相對錢多一些,但是房子是自己的,給銀行打工的感覺要比給個人打工的感覺爽,也更有保障。

尤其是結婚的人,更要有套自己的房子,租房子永遠像沒有根的浮萍在漂泊。只有有了自己的房子才能在房子裡隨心所欲,才能像個家


追憶惘然116


每個人對生活的幸福指數的理解是不同的,自己感覺幸不幸福主要是看你自己怎麼定位幸福。

有的人覺得作為一個房奴揹負著房貸很幸福,終於有自己的一個房子,一個溫暖的小窩了,這種內心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即使揹負著房貸負擔也覺得這個負擔是幸福的。有的人租房子,有可能是自己達不到首付條件而選擇租房,也有的是因為工作地點距離原因選擇做個租房客。總的說來租房是一種消費,而還貸是變相的一種儲蓄。

我認為"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己的狗窩",別人的房子再好,也不是你的,特別在大城市,租房的經常被房東以漲價為由而被迫搬離租房的地方,這種到處租房過著漂泊日子的生活,感覺自己像一隻浮萍飄來飄去。工資被用來交房租,而自己因為租房和個人消費幾乎所剩無幾,這種生活總感覺不到自己在這個城市扎不下根,還是外地人。

對於生活奮鬥在一線城市的人來說,能有個自己的小房子,能每月省吃儉用省下錢來還房貸,隨著房子的升值,自己心裡那份滿足感和有房子的踏實感是發自內心的,所以我認為揹負著房貸房奴幸福指數高。


奕寶媽的快樂生活


房奴的幸福指數高。

雖然揹負著房貸,但房是自己的。有家的感覺。在中國,對普通的老百姓來說,孩子結婚,必須給一套房,老家有自己蓋的,也有在縣城買的,有房是先對象,娶媳婦的首要條件。

租房住,雖然一時沒有那麼大壓力,但也要時時擔心房東會不會漲租,工資上漲的幅度攆不上房租上漲的速度。


小鄭發芽


主要看個人想法吧,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個自己的房子比較好哪怕是貸款買的,相對於租房子更穩定,不用擔心哪天房東不租給你了,又要找房子搬家,房租又漲了等等。

可能有些人覺得貸款買房壓力大,利息高多花不少錢,可是現在如果你沒有個自己的房子估計找媳婦也不好找,畢竟大多數的女性結婚的最低標準也是得有個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