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都叫什么名称?

用户4445675961851


中国的古代兵书源远流长。从西周到清末,3000余年中,著述不辍,卷帙浩繁。据《历代兵书目录》记载,我国古代兵书有1304部,尚存280多部。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人员统计的结果是,从先秦到清末,历代著录兵书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兵书2308部,18567卷,佚失兵书1072部,4936卷。

中国古代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以阐述战略战术为主的兵书影响更大、声誉更高。它不仅指导了中国历史上千百次有声有色的战争,培育了众多的著名将帅,而且早在1000多年前就传往国外。

长期以来,中国的古代兵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军事家爱不释手和极力推崇的经典著作。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兵书中,最为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武经七书”了,即《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7部兵书。这7部兵书曾被我国古代兵家奉为圣典。历代朝廷都把是否精通这7部兵书作为选拔将帅的重要标准。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作者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军事家孙武;《吴子》的作者为战国初期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六韬》一书,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尚(姜子牙)著,实际为后人撰写,成书在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三略》又称《黄石公记》、《黄石公三略》,相传为秦末汉初的著名军事家黄石公所著;《尉缭子》一书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尉缭所作;《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田穰苴所著,因治军有方被尊为大司马,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司马穰苴;《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该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同军事家卫国公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谈话记录。

上述7部兵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但着重论述了将帅统兵致胜之道,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为今后世兵家们惊叹不已。许多观点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如《孙子兵法》中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至今仍被当代兵家们视为至理名言。

除“武经七书”之外,《孙膑兵法》在我国古代兵法宝库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该书为战国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军事家孙膑所撰写。






支小妞


《孙子兵法》:孙武

《吴子兵法》:吴起

《司马法》:田和

《孙膑兵法》:孙膑

《尉缭子》:尉缭

《六韬》:姜尚

《风后握奇经》:轩辕臣 风后撰

《三略》:黄石公

《言兵事书》:晁错

《魏武帝集》:曹操

《诸葛亮集》:诸葛亮

《唐李问对》:阮逸撰

《卫公兵法》:李靖

《太白阴经》:李筌撰

《武经总要》两部:宋朝编纂

《翠微先生北征录》:宋·陈傅良

《虎铃经》:南燕慕容家

《何博士备论》:北宋何去非

《兵筹类要》:余壹

《素书》:黄石公(一传张良)

《权书》:苏洵 撰

《美芹十论》:辛弃疾

《守城录》:陈规、汤璹

《阴符经》:相传此书出自轩辕黄帝

《历代兵制》:陈傅良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春秋)孙武撰;(三国)曹操等注

《三十六计》:无真正作者(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三十六计实为今人汇集编撰)

《纪效新书》:自戚继光军营传出(真实作者无从考证,一说戚继光)

《火龙神器阵法》:明朝兵部

《练兵实纪》:戚继光

《筹海图编》:明·胡宗宪

《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

《兵学新书》:近代,徐建寅

===========================================

其他零碎的兵书还有:

刘基 《百战奇略》

《兵法心要》

刘寅 《武经七书直解》

焦玉 《火龙神器阵法》

赵本学 《续武经总要》

《孙子书校解引类》

唐顺之 《武编》

郑若曾 《江南经略》

《海防图论》

《筹海图编》

戚继光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

何良臣 《阵纪》

李贽 《孙子参同》

程宗猷 《耕馀剩技》

王鸣鹤 《登坛必究》

《兵法百战经》

王守仁 《兵符节制》

无名氏 《草庐经略》

唐万龄 《闲暇清论》

王琼 《北虏事迹》

《西番事迹》

万表 《海寇议》

卜大同 《备倭记》

郭光复 《倭情考略》

尹耕 《塞语》

《乡约》

胡献忠 《武略神机》

赵士祯 《神器谱》

《车铳图议》

郑璧 《经世宏筹》

胡宗宪 《战略》

吕坤 《安民实务》

《救命书》 提要

徐光启 《兵机要诀》

《黄帝御夷界法》

何汝宾 《兵录》

西湖逸士 《投笔肤谈》

侯继高 《全浙兵制》

盛万年 《岭西水陆兵纪》

茅元仪 《武备志》

《督师纪略》

孙承宗、鹿继善、茅元仪 《车营百八扣答合编》

叶梦熊 《运筹纲目》

李盘 《武德全书》

周鉴撰、李盘增订 《金汤借箸十二筹》

吴惟顺、吴鸣球、吴若礼 《兵镜吴子》

何东序撰、刘敏宽删定 《武库益智录》

尹宾商 《白毫子兵垒》 提要

冯梦龙 《智谋总览》

于谦 《历代经武要略》

周承邦 《兵家要领》

龙正 《八阵合变图说》 提要

施永图 《武备秘书》

宋徵璧 《左氏兵法测要》

钱旃 《城守筹略》

庄应会 《经武要略》

顾炎武 《惧谋录》

魏禧 《兵迹》

《左氏兵谋》

《兵法》

陈禹谟 《左氏兵略》

曾益 《左略》

王馀佑 《乾坤大略》

邓子龙 《阵法直指》

惠麓酒民 《汧澼百金方》

李材 《将将纪》

冯时宁 《古今将略》

黄道周注断、陈元素纂 《广名将传》

何乔新 《十七史百将传续编》

李吕芬 《射经》

杨明乔 《马政记》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郭增光 《纬韬》

吴可参 《武学经史大成》

程辅图 《骑射》

冯嘉会 《万胜真韬》

张龙翼 《兵机类纂》

陈璠 《师律提纲》

范景文 《师律》

洪承畴 《明将平定略》

颜季亨 《经世急切时务九十九筹》

董承诏 《重订批点类辑练兵诸书》

《火龙经》


神皂皂


中国古代的兵书不计其数,但是按照流派来分的话,是分为四大流派的,分别是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

兵权谋

指的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战略战术的应用,主要从多个方面阐述战胜之法,战略战术不局限于用到兵器的真实战场,还包括外交、军事战略、军事情报、间谍的培养和运用,争取战略空间等。

代表人物及著作有,孙武《孙子兵法》,鬼谷子《鬼谷子》,《吴子》等。

兵阴阳

指的是对战场地理环境、天气变化等外在因素的利用,概括起来就是天时地利。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孙膑《孙膑兵法》。

兵形势

主要指的是战场上具体的战术应用,比如阵法,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尉缭子》。

兵技巧

主要指的是武器装备,士兵训练,军事纪律,医疗、后勤保障等等具体的事物,这个跟前面的军事理论比起来,实操性更强一些,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烟郭说历史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如浩瀚银河,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兵家作为其中的一颗绚烂恒星,代表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文化的最高水平,而我国层出不穷的军事家战略家们,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我国古代的十大兵法,现在镜妖就为大家一一介绍。本篇介绍仅以该书著成时间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一、《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作者是兴周灭商的杰出军事家政治家姜尚姜子牙,由于他对于军事战争的独到理解和开创性发展,被尊为兵家之祖(这里有人认为兵家之祖应当是九天玄女,这里镜妖认为里面有神话成分,而《黄帝问玄女策》则是后人托名所作)。《六韬》全书有六卷,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其中涉猎甚广,除了兵法谋略以外,还涉及政治和强国富民之道,是先秦道家军事思想集大成者,后代的军事家们都把《六韬》作为自己的必修科目,以求能有所进益。其中《文韬》主张富国强民,探听敌情,伪装自己,虚实结合;《武韬》解释如何夺取政权对敌作战,知己知彼,以己之长克敌之短;《龙韬》论述军事指挥、兵力部署、将领选用、严明军纪、后勤供应等;《虎韬》论述阵法运用、临敌策略、战时指挥等;《豹韬》讲的是特殊地形作战,是最早的特种作战论述;《犬韬》则说的是兵员征发和训练、各兵种配合作战等等理论。

二、《司马法》,成书于春秋早期或更早,唐朝李靖认为此书出于姜太公之手,现代很多人人认为此书可能最早由姜尚撰写,后经多位司马继续发展总结而成书。也有很多人认为《司马法》为春秋末期司马穰苴所著,其实还有很大争议,司马穰苴虽然是著名的军事家,但是他所著的则应该是《司马穰苴书》,是对《司马法》的总结和再发展,而并非原本的《司马法》,诸多争议,暂且抛之不谈。该书流传两千多年,仅残存《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五篇。《仁本》强调战争应以仁为本,持有正义的战争动机,以杀安民,以战止战,用战争来讨伐不义;《天子之义》篇强调普及军事教育,重视军中礼法、人伦规范;《定爵》篇论述的是为战争而做的如政治、思想、物资和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准备,建立赏罚制度,确立军纪;《严位》介绍了各种阵法的构成和作战方式;《用众》则论述了一些作战时的计策谋略和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方法。

三、《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所撰。孙武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孙子和兵家至圣,是“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之祖”,同时所著的《孙子兵法》也被称为“百兵之源”、武经七书之首,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都被广泛运用,是流传海外刊印最多的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孙武曾以自己卓绝的军事天赋和才能帮助吴王称霸,《孙子兵法》里的智慧也在中国历史无数次战争中大放异彩。《孙子兵法》共十三篇,洋洋洒洒六千余言。其中《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三篇讲的是战略运筹,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三篇讲的是作战指挥、计谋运用、虚实结合;《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三篇讨论如何应对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变化,夺取对自己有利的战争形势以及军旅行军安排和侦察工作的展开;《地形篇》《九地篇》二篇论述不同地形环境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和不同的战术;《火攻篇》《用间篇》两篇讲的是特种作战和间谍的使用。《孙子兵法》中蕴含的博大智慧不仅仅可以运用在战场上,还可以灵活运用在例如职场、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研读的书籍。

四、《吴子兵法》,又称《吴子》、《吴起兵法》,由战国初期卫国人吴起所作。吴起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是法家和兵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常将其和孙武并称为“孙吴”,把他所作《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并称为《孙吴兵法》。然而《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吴起》48篇已佚,今存的《吴子兵法》分为上下两卷,共《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六篇,被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后人托名所作,至于原本《吴子》,我们已经难窥其貌,令人唏嘘。《图国》篇论述治国之道、战争动机;《料敌》篇强调加强战备,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对策,主张查明敌情;《治兵》《论将》《励士》三篇讲的是如何选择优秀的将领,训练善战的兵卒,建立赏罚有信的军事制度;《应变》篇则论述了如何应对战场上不同的突发情况以及特殊的战略。吴起战且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在各国任职时打赢过近百次战役,助鲁国胜齐,助魏国称霸,又助楚国图强,是千年难得一遇的政治和军事奇才。

五、《尉缭子》,关于《尉缭子》的作者,现在的学者主要持两种观点,第一种是魏惠王时期的隐士,第二种是秦始皇时期的国尉,到底是谁,小妖可说不清楚,在这里也不做探讨。《汉书·艺文志》记载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现在主要流传其中二十四篇。《尉缭》属于杂家著作,但思想内容更贴近法家,后人却经常将其误认为是兵家经典。《尉缭子》反对迷信鬼神,提倡使用权谋,出其不意,主动进攻,强调政治、经济对于军事的影响,主张严刑峻法治国治军,有些思想和商鞅倒是不谋而合。







贴心美小护


《风后八阵兵法图》由黄帝与其大将风后研创。

《孙子兵法》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

《吴子》又称吴起兵法,是一部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古代著名兵书,据说是战国时著名兵家吴起所作。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

《六韬》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的作品。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相传是姜子牙所写,但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题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对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孟德新书》是曹操总结半生军事生涯、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并创新军事理论的成果。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撰。

《卫公兵法》是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所撰。

《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

《纪效新林》明戚继光。



棋仙酷酷哒


1.《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应该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兵法了,被后人封为“兵经”、“万世谈兵之祖”,虽然是数千年之前的著作,但是其内容的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瞻、逻辑慎密严谨,中国古代就不说了,一直尊奉《孙子兵法》为祖。

在8世纪的时候,《孙子兵法》就传入了日本;在18世纪的时候传入欧洲;如今的《孙子兵法》已经被翻译成了29种文字,其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就不必多说了,而且不单单是在军事领域,如今的商场、职场、情场等等都已经完全可以被《孙子兵法》覆盖。

2.《鬼谷子》

鬼谷子此人太过于神秘,更逆天,堪称千古第一智者也丝毫不为过。

鬼谷子还有四个最有名的弟子,苏秦、张仪、庞涓、孙膑。

《鬼谷子》这部书,堪称中华史上最诡异的一部书,虽然历代以来的所有学者毫无例外的都讥讽诋毁这部书,但是私底下却又无一例外的深入研究这部奇书,而且据说历代帝王的帝王心术典范书籍其中必有《鬼谷子》。

鬼谷子是极少的从人性的角度来剖析这个世界的书,而不是盲目的去引导所谓的正义或者邪恶,纵横捭阖,所向披靡;《鬼谷子》不是一部教导的书籍,讲究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把一切都算到了,也就不惧了,所以真正能学好《鬼谷子》的人,智商也是同代的佼佼者了,而且对人性有极深刻的理解,这样的人,足以为帝师了,市面上所谓的《鬼谷子》十有八九都是骗子,真的能研读好《鬼谷子》的人,也没必要去靠这个挣钱了。

《鬼谷子》里面,当然也有兵法篇,庞涓和孙膑的兵法绝大部分都是鬼谷子教的。

3.《司马法》

似乎齐国比较出兵法家?《司马法》的作者司马穰苴也是齐国的。

《司马法》在古代也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兵法书籍了,讲述的最多的是练兵之法,如今的很多练兵方法都有《司马法》的影子在里面,从汉代的汉武帝开始,“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任秩比博士。”

而后的各朝各代基本选武官考核将领等等,《司马法》都是必读之书,其推广程度可以说比《孙子兵法》还要普及,毕竟《孙子兵法》还有一定的深度,而《司马法》是最基本的。

《司马法》原著有155篇,但是因为时代太过久远,加上战乱频繁,最终现存的仅剩5篇,而且还内容不全,依旧被如今世界的主流军事思想所完整的接纳。

4.《吴 子》

《吴 子》的作者是吴起,能称呼为“子”的,都代表了一个极致,而吴起,就是号称“吴子”。

一手将懦弱的魏国建立成了军事纵横天下的无敌之师,训练的魏武卒,至今都还是历史上的一个传说,纵横一生无一败,直接抢了强国秦国的土地,秦国被打的没有半点脾气,北方的赵国等等。

但是,事到如今,《吴子》也大部分都是面目全非,要么是被后人整理和删补或者战争遗失等等,所剩的精华恐怕所剩无几,这也是魏武卒只能称为传说的原因。

5.《孙膑兵法》

孙膑,孙武的后代(据说是孙子),后又求学于鬼谷子,与庞涓是同门师兄弟,同修兵法。

《孙膑兵法》应该是最齐全的一门兵法,孙膑本身天资聪明,天资比庞涓还高,加上出生名门之后,系统的总结了《鬼谷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和传承《孙子兵法》,加上多年带兵打仗经验,可以说《孙膑兵法》应该是战国中期的战争思想总结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军事学者是将《孙子兵法》、《鬼谷子》看完之后在看《孙膑兵法》。

6.《尉缭子》

其实,关于《尉缭子》这部书,其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

至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残简后,才充分证明其并非伪书。对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说为梁惠王时期尉缭所著,故成书于战国中期。另一说为秦始皇时期尉缭所著,故成书于战国晚期。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但是,依旧还是太神秘,不过该书被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可见此书的重要性了。

7.《六韬》

《六韬》的作者是吕望,《六韬》的名气,丝毫不逊于《孙子兵法》,其实很多人都对《六韬》有点陌生,换个说话可能就会恍然大悟了,《六韬》其实就叫《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


龙城浪子


中国兵书

兵书,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中国古代十大兵书指的是《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钤经》、《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孙武所作,共三卷,有十三篇传世。卷上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卷中包括势篇、虚实篇、军争篇、杂变篇、行军篇;卷下包括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全书一共7000余字。作者在唯物论战争观基础上强调主观能动性,用辩证法观察和应用战争规律,承认战争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取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论断,成为两千多年军事指导思想。《孙子兵法》号称“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孙膑系孙武裔孙,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其书原98篇,图集4卷。上篇有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选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选、杀士、延气、官一、强兵等15篇;下篇有十阵、十问、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将义、将德、将败、将失、雄牝城、五度九夺、积疏、奇正等15篇。提出了“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吴子》

《吴子》由战国吴起撰写,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起初在鲁国为官,后赴魏、赵、楚等国,被楚贵族谋杀。吴起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务在强兵。据传,《吴子》汉初时尚有48篇,但今仅存6篇18条,3000余字。现存6篇分别是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尚礼义、明教训是其书的主要内容。

《六韬》

传说《六韬》为西周吕望所撰,吕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多谋善断,长于用兵,他曾助周灭商,封于齐,官至太师,俗称姜太公。后经研究,认定《六韬》一书乃战国时人托其名而撰成。“韬”即用兵之谋略,“六韬”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韬》共60篇2万余字。凡是先秦军队编制、管理、训练、行军、布阵、攻守、战具、兵器及其军事理论,几乎无所不包。《六韬》以问答形式进行论述,并有夹注,语言生动,说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代军事专著。

《尉缭子》

《尉缭子》由战国尉缭撰写,计5卷22篇。卷一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威;卷二包括攻权、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卷三包括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为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卷五包含兵教、兵令,共4400余字。前12篇为政治观、战争观,后10篇论述军令和军制。书中“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等待,求已者也”的“求已”政治观,“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原则,“权敌审将而后举兵”的作战思想等,含有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

《司马法》

春秋时司马穰苴撰,计三卷。《司马法》为齐威王时诸臣追辑而成,称为《司马兵法》。该书原有155篇,今存5篇3000余字。5篇分别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司马兵法》糅合儒、道两家思想,阐述战争目的在于安民止战。《司马法》主讲军事理论。

《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撰,共10卷。全书分为人谋、杂仪、战攻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杂占、杂式10门。这部兵书本于君王昌明,国家富强,内外兼修之旨,次论军事攻守战取之法,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

《虎钤经》

《虎钤经》为宋代许洞撰写,全书20卷,共120篇。《虎钤经》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为主旨,兼及风角占候、人马医护等内容。认为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应是“先以人,次以地,次以天”,重视人(主要是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要求将帅应“观彼动静”而灵活用兵,做到“以虚含变应敌”。尽管天时有吉凶,地形有险易,战势有利害,如能吉中见凶、凶中见吉,易中见险、险中见易、利中见害、害中见利,就能用兵尽其变。

《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是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的,共18卷,每篇都各附图说。卷首有“申请”、“训练”、“公移”和“或问”,其中“或问”一篇最为重要。正文分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18篇。此书注重实践,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是研究明代军事史的必备书。

《练兵实纪》


时代壁纸


素书》《吴子》《将苑》《六韬》《兵迹》《武编》《兵录》《阵纪》《战略》《尉缭子》《司马法》《阴符经》《握奇经》《救命书》《守城录》《火龙经》《手臂录 《灰画集》《百将传》《虎钤经》《武备志》《知古录》《孙子兵法》《兵经百篇》《平海心筹》《城守筹略》《百战奇法》《孙膑兵法》《乾坤大略》《三十六计》《读史兵略》《闲暇清论》《纪效新书》《安民实务》《兵机要诀》《草庐经略》《投笔肤谈》《兵学新书》《登坛必究》《兵机类纂》《防守集成》《历代兵制》

《八阵总述》 《美芹十论》 《太公兵法》

《百战奇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太公兵法》佚文附录

《便宜十六策》 《乾坤大略》 《太公金匮》

《兵制》 《潜夫论》 《太公阴谋》

《策林》 《权书》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群书治要六韬》 《尉缭子》

《范子计然》 《三略》 《卫公兵法辑本》

《古今刀剑录》 《三十六计》 《握奇经》

《鬼谷子》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吴子》

《何博士备》论 《守城录》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黄帝问玄女兵法》 《水战兵法》辑佚 《武经总要》(后集上)

《几策》 《司马法》 《武经总要》(后集下)

《将苑》 《司马法》逸文 《言兵事书》

《军政、军志辑佚》 《素书》 《阴符经》

《历代兵制》 《孙子兵法》 《曾胡治兵语录》

《练兵实纪》 《孙子略解》 《战略》

《刘子》 《孙子算经》 《鹖冠子》

《六韬》 《孙膑兵法》

《治平胜算全书》《读史方舆纪要》《施氏七书讲义》《汪氏兵学三书》

《十一家注孙子》《武备三大秘书》《孙子书校解引类》


剪辑神手


古代的十大兵书 :

1、《孙子兵法》 我国现存的最早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著,共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

2、《孙膑兵法》 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沂县西汉墓中发现其残简。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扬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3、《吴子》 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图国、料敌等6篇,都系后人所托。

4、《六韬》 传说为周代吕尚,(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的作品。现有6卷。

5、《尉缭子》 传说为战国尉缭所作,共31篇,今存有5卷,共24篇。

6、《司马法》 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存有5篇。

7、 《太白阴经》 由唐代李荃撰写,共10卷,《四库全书》收录的8卷本,是后人合并。

8、 《虎铃经》 由宋代许洞撰写,共20卷120篇。

9、 《纪效新书》 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寇时撰写,共18卷。

10、《练兵实纪》 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9卷,附杂集6卷


会飞的火焰


先秦时期

《孙子兵法》 孙武春秋

《司马法》 司马穰苴 春秋

《吴子兵法》 吴起 战国

《孙膑兵法》 孙膑 战国

《商君书》 商鞅 战国

秦汉时期

《三略》 黄石公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便宜十六策》 诸葛亮 蜀

《将苑》 诸葛亮 蜀

诸葛亮注《阴符经》 诸葛亮 蜀

《兵法》辑佚 诸葛亮 蜀

《战略》辑佚 司马彪

《八阵总述》 马隆 晋

《握奇经》 马隆 晋

《古今刀剑录》 陶弘景 梁

隋唐五代时期

《唐李问对》 李靖 唐

《李卫公兵法》 佚名 唐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李筌 唐

李筌注《阴符经》 李筌 唐

李筌注《孙子兵法》 李筌 唐

《道德经论兵要义述》 王真 唐

《儒门经济长短经》 赵蕤 唐

《射经》 王璩 唐

《黄帝问玄女兵法》 佚名 唐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何博士备论》 何去非 宋

《权书》 苏洵 宋

《衡论》 苏洵 宋

《几策》 苏洵 宋

《美芹十论》 辛弃疾 宋

《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 辛弃疾 宋

《九议》 辛弃疾 宋

《守城录》 陈规 宋

明清时期

《百战奇略》 刘基 明

《兵法心要》 刘基 明

《乾坤大略》 王余佑 明

《战略》 胡宗宪 明

《练兵实纪》《纪效新书》 戚继光 明

《火龙神器阵法》 焦玉 明

《间书》 朱逢甲 清

《兵经百言》 揭暄 清

《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 清

附:近现代时期

《与“剿赤军”作战要诀》 曾中生 解放军

《游击战争的要诀》 曾中生 解放军

《与川军作战要点》 曾中生 解放军

《军事知识研究》 舒玉璋 解放军

《追击要点》 舒玉璋 解放军

《连、排、班长须知》 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政治部 解放军

《连指导员须知》 红四方面军 解放军

《湘军的战术及其对策》 红二军团司令部 解放军

《论持久战》 毛泽东 解放军

《超限战》 乔良 王湘穗 解放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