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盗捕中国熊猫的美国女人下场如何?

小方说历史1990


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直到今天都是非常稀有,大熊猫在全世界拥有粉丝无数,哪怕是轻微磕碰一下,都让人们心疼不已。

1869年,法国人戴维成为第一个发现大熊猫的西方人,他将大熊猫标本带回法国后,引发了欧洲世界的轰动。


由此引发欧洲探险家一波又一波前往中国盗取大熊猫的热潮,其中还真就有一个美国女人,前后从中国盗走两只大熊猫,甚至是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两个儿子都参与偷盗熊猫的行动中,只是他们没有成功捕捉到活体大熊猫。

这个女人叫做露丝.哈克尼斯,原本露丝只是一个服装设计师,是他的新婚丈夫对寻找和活捉大熊猫十分狂热,在他的丈夫病死在中国以后,她便继承了她丈夫的“遗志”。

1936年4月,露丝前往中国,她经上海由水路到达成都,并继续北上到达今阿坝州汶川县境内,在这里,她们成功的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踪迹。


露丝等人在今汶川县境内寻找大熊猫多时,直到1936年11月,她终于如愿以偿的捕捉到一只大熊猫幼崽,并给他取名为“苏琳”。

露丝将苏琳带回美国后,以八千多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芝加哥一家动物园,美国人立刻像潮水般涌入这里。

后来,露丝又再一次前往中国,又捕捉到另一只大熊猫并带回美国,取名“美美”。

据统计,仅从1936年到1941年,光是美国就从中国盗取大熊猫九只。

后来的露丝,将她与熊猫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夫人和熊猫》,并一时成为十分畅销的书本,露丝也获得了不少的出版费。
1947年,年仅46岁的露丝在匹兹堡一家旅馆去世。


Mr这史香


作为中国国宝的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地球上的“活化石”。它第一次被人们所熟知,是在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法国传教士戴维在四川逮捕了一只全身黑白色的熊猫,因觉得其非常罕见,便将其运送回法国展览。

但是,因为途中颠簸和气候不适应,这只熊猫在刚到达法国时,就已经奄奄一息。

后来戴维只好将其制作成标本,然后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当时该博物馆馆主将其命名为“大猫熊”。就这样,中国大熊猫第一次被人们所熟知。

后来这个熊猫标本被拿到世界各地去展览,等它来到中国展览时,由于当时中文的习惯读法是从右往左读,所以参观者一律把“猫熊”读成“熊猫”。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就约定俗成地把“大猫熊”叫成“大熊猫”。于是,“大熊猫”这个名字就这样诞生。

也正因为这次世界性的展览,让中国熊猫瞬间爆红西方世界,以至于很多人都非常想亲眼看一看活熊猫。在这种背景下,不少人看到了商机,如果能从中国抓一只活熊猫回来,多少人会为之疯狂,名利财富,都将滚滚而来。



于是,很多外国商人开始纷纷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抓大熊猫,这其中有个叫做尼哈克斯的美国探险家,他也兴冲冲的杀奔中国,本想逮一只熊猫回去,不料却在上海染上重病,很快就撒手人寰。

尼哈克斯病逝的消息传回美国后,他的妻子露丝·哈克尼斯(下面简称露丝)非常伤心,这位露丝是一名服装设计师,在听闻她丈夫因抓大熊猫而病逝后,便果断放下自己服装设计师的工作,转而继承丈夫的探险事业,并表示要继续抓大熊猫,完成丈夫的心愿。

于是在1936年,这位露丝便卖掉自己所有的家产,然后也跑来中国抓大熊猫,她还特意拉起了一支19人的探险队伍。当然,这位露丝这样做,一方面是想完成丈夫的心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熊猫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如果能抓一支回去,那将从此登上人生巅峰。

1936年10月20日,露丝率领的19人探险队从成都出发,每天沿着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路穿行,以搜索大熊猫的踪迹。这期间他们经历无数次暴雨冰雹,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在11月4日,他们在汶川县境内抓到了一只出生不到十天的雄性熊猫幼崽,露丝欣喜若狂,将其命名为“苏琳”。



很快,“美国女人捕获熊猫”的消息就传遍开来,当露丝带着这只小熊猫来到上海准备出境时,上海各大报纸蜂拥而至,并纷纷发出自己的愤怒:一个美国女人,凭什么可以随意在中国境内捕猎珍稀保护动物?凭什么将其带离出境?难道美国人就可以无视中国法律?

随着国内的抨击声音越来越多,南京政府的官员们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只好出面将抱着小熊猫的露丝,暂时扣押在海关大楼里面,并要求她必须将小熊猫留在国内。

但关键时刻,美国政府亲自出面干涉,南京政府又敢得罪美国呢,于是海关人员将这只大熊猫登记成“一只形状怪异的哈巴狗”。

随后,露丝就带着这只所谓的“哈巴狗”大摇大摆离开上海,然后漂洋过海回到美国。

在露丝抵达旧金山时,码头上早已经挤满了欢迎的人群,大家纷纷对露丝表示出热烈的欢迎,将其视为美国的英雄,美国报纸更是评价露丝的行为是“具有头等价值的科学发现”。



接下来,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用八千美元的高价买下露丝这只小熊猫做展览。

据记载,在展出的前三个月,就有三十二万人来参观。就连美国励志女作家海伦凯勒,都公然给露丝们“站台”,就为摸一摸熊猫。在这期间,没有一个美国人对露丝的非法捕猎行为给予谴责。

至于露丝本人,不仅火遍美国,还名利双收,源源不断地财富流入她的口袋中。受此影响,在第二年,露丝再次来到中国,打着“帮苏琳找到伴侣”的名义,又偷猎了一只熊猫“美美”,也卖到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

直到1938年时,露丝在第三次猎捕熊猫的过程,因为同伴打死了一只成年熊猫,良心未泯的露丝悲痛欲绝,这才决定结束捕猎熊猫的行为。后来,回到美国的露丝就靠写书为生,其代表作品《夫人和熊猫》一度畅销西方,她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熊猫夫人”。

后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熊猫夫人”终于渐渐被人们遗忘,同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晚年的露丝开始陷入穷困潦倒的生活,最后于1947年在匹斯堡一所廉价旅馆里病逝。

至于她猎捕的那两只小熊猫,早在1938年就被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虐待致死,然后被制成标本,至今还在展出。


我是赵帅锅


在西方人没有见到过大熊猫活体的时候,觉得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这种吃竹子,拍不出彩色照片的动物。


甚至当19世纪末,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展出一张熊猫皮做的标本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是设计师的恶搞,属于把动物皮毛染黑和染白拼接起来的。

但是到了1929年,一对美国的兄弟把熊猫皮带回了美国,并做成了标本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里展览的时候,却突然激起了整个社会的狂欢。

他们被多次邀请去讲述自己在中国的川藏交界地,如何跋山涉水,才艰难找到了这只猫熊(没写错,就是猫熊,以前也一直叫猫熊,现在台湾还这么叫)?他们是如何开枪猎杀的这只猫熊?是怎么剥的皮,艰难地带回?


于是要见到大熊猫的活体,成了这个被经济危机席卷的美国民众的G点。

这段时间,从美国出发到中国去寻找大熊猫的队伍,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几百人,其中便有一个叫哈克尼斯的人,他在中国的川藏交界处寻觅了一年半的时间,但是最终一无所获。然而由于长久的风餐露宿,死于食道癌。

他做服装设计师的妻子露丝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只身来到中国,在他丈夫哈克尼斯曾经的向导及好友杨帝霖的帮助下,只经历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在汶川县境内找到了一只雌性野生大熊猫和一只幼体熊猫。在她的书中,她曾经写到,“在空旷的山林里,她听到了一声类似婴儿的叫声,那是她从未听过的声音。”但是这么好听的声音,并没有阻止这位一心完成丈夫遗愿的女人,趁着雌性大熊猫出去觅食的机会,她就趁机抱走了幼体熊猫。这个时候,她根本没有顾及熊猫妈妈回来之后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会怎样。


此刻露丝唯一焦虑的是如何把这只幼体熊猫带回美国。

因为他尚未到达上海的时候,就已经轰动了整个世界,当时包括上海的报纸杂志都分成了两派,一个对其行为大肆赞扬,认为她是完成丈夫遗愿的楷模,但是也有声音质疑她的偷猎行为。但是很可惜那个时候,民国政府没有动物保护法。

1936年11月,到了上海之后,她把这只幼体熊猫像孩子一样裹着毯子抱在怀里,打算坐“俄罗斯女王号”轮船离开。上海海关还是在民意的压力之下,特别是当时的一些民国要人也发声,禁止将熊猫带出中国,所以还是截留住了露丝和幼体熊猫。


但是美国政府出面之后,露丝很快恢复了自由并带走了熊猫。国民政府的海关的记录是露丝带走的是“一只形状怪异的哈巴狗”。

当露丝带着幼体熊猫(露丝给它取名“苏琳”)抵达旧金山时,受到了美国的热烈欢迎,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用8000美元高价买下了“苏琳”,用于展出,3个月内有近32万人前来参观“苏琳”,连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都以摸一摸“苏琳”为荣。

成熟完整的商业运作,使得露丝名利双收。结果美国民众呼吁“苏琳”单身太可怜了,希望露丝能够给“苏琳”找一个合适的伴侣。

带着荣誉和美国民众的希望,露丝再次踏上了去给“苏琳”寻找伴侣的路。结果这次比之前更加顺利,她如愿地为“苏琳”找到了伴侣“美美”。但是这一次,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除了更高的价格。因此“美美”并未如愿地成为“苏琳”的伴侣。


因此露丝又有理由再次踏上了去中国的猎取大熊猫的道路。1938年,在一次偷猎活动中,露丝的同伴打死了一只成年熊猫,这只熊猫的死,使得露丝永远地退出了这条道路。

因为熊猫的死,使得很多人站出来指责露丝和她的团队的猎杀行为。或许一开始的确她是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但是这条路越走越远。很多野生熊猫因为她的偷猎成功,而成为牺牲品。甚至就连她最早偷到美国的“苏琳”也因为在动物园里长期接受展览,而痛苦死去。这使得露丝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并且决定永远不再去盗猎熊猫了。

此后露丝靠《夫人与猫熊》这本书,再次掀起了轰动,她被美国民众称为“猫熊夫人”。然而很快就和过气网红一样,二战爆发,就没有人再记得这位“猫熊夫人”了。1947年,露丝病故于匹斯堡。




炒米视角


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据推测其存在地球的时间,起码超过了800万年,因此又被称为“活化石”。虽然存在的时间很久,但真正引起人们注意,却是在19世纪中下旬。

第一个“熊猫”标本

熊猫这个物种,让熊和猫都很尴尬,虽然被生物学家界定为熊科,但这并不妨碍它的魅力。在19世纪的时候,熊猫广泛生存在“天府之国”——四川,被当地人叫做“竹熊”,性情温顺,爱吃竹子。

1862年,法国传教士戴维来到中国生活,期间听闻四川有许多“神奇”的动物,便离开了上海前往四川。7年后,戴维路过四川宝兴县的一户人家,发现墙上挂着一张不知道什么动物的皮。经过询问,戴维得知这种动物叫做“竹熊”,也就是后来的国宝大熊猫。

那时的熊猫数量很多,捕杀并没有触犯法律。戴维找了20多个猎人,在1869年的3月份,终于捕到一只熊猫幼崽,可惜是死的。同年5月,戴维又一次得到了一只熊猫幼崽,将它带回国的路途中,因为身体不适应,还没来得及带出去,就死在了路上。

图:法国传教士戴维

戴维不得已将其制成了标本,带回了法国。即便是标本,仍然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巨大震惊,一时之间掀起了“熊猫热”。无数外国人冒险家对其痴迷,同时看到了它身上的巨大商机,开始频繁来到中国盗走大熊猫,这其中就有本文主人公露丝的丈夫,哈克尼斯。

从中国盗走两只大熊猫的“熊猫夫人”露丝

1936年,露丝与丈夫刚结婚两周,丈夫便前往中国,希望能够带回几只熊猫。但不幸的是,哈克尼斯到中国没多久就病逝在上海,这给露丝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同年4月,露丝为了完成丈夫的“遗志”,和一个美籍搭档来到了四川汶川,5个月后成功发现了一个熊猫幼崽,露丝给它起名为“苏琳”。在上前往美国的轮船之时,却遇到了麻烦。

图:熊猫夫人露丝

有趣的是,麻烦并不在于盗取熊猫,因为那时国人还没开始重视熊猫。她的麻烦在于手续问题,因为手续不全被禁止上船,最终以“行贿”的方式才勉强过了关。抵达美国之际,无数人听闻消息前来迎接,美国人对这个憨态可掬的小家伙很是喜欢。

露丝因为“苏琳”,也得到了大量的财富与知名度。各大动物园争相踊跃想要买下它,最终以8750美元的天价卖给了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8750美元是什么概念?在上世纪30年代,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有4万左右,这个价格可以让普通人体面地过完一生。

苏琳的“成功”,让无数外国人对这个“商机”更加眼红。据统计,在之后的几年里,美国从中国带走了9只熊猫,直到20世纪40年代开始,我国才对这一行为进行限制。多亏这个决定,不然现在还能不能看到熊猫,都是个问题。

露丝最终结局如何?

继带走“苏琳”之后,露丝曾经再一次来到中国,又带走了一只名叫“美美”的小熊猫。可惜的是,“苏琳”和“美美”在几年后,因为不同原因死去。露丝三度来到四川,这一次却受到了大熊猫的玩命抵抗,为了带走它旁边的小熊猫,身边搭档不得已打死了它。

可能是因为良心上的不安,露丝将那只小熊猫放走了,自此再也没有组织过这般活动。回到美国后,写出了《夫人和熊猫》一书,很受吹捧。1974年,露丝病逝于美国,墓碑上写着“熊猫夫人露丝·哈克尼斯”几个大字,似乎在诠释着她的“特殊”的一生。


十点历史君


也得亏了这个人偷的早,要是现在想碰到熊猫,都不可能碰得到。这件事情发生在上世纪初,一个美国女人从中国偷走了一只活的大熊猫。


在19世纪的世纪末,一位法国的传教士从中国带走一张熊猫皮。回到巴黎之后,请人把熊猫皮做成了标本,放在了巴黎的一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熊猫标本一经展开之后,立刻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来观看,很多人甚至能以合照为荣。这股熊猫热席卷整个西方国家,所以很多人都想去见一次活的大熊猫。

1929年的时候,一对美国的兄弟,从中看到了商机。于是他们花钱组建了一支探险队伍,来到了中国的川藏交界地。然而找了三个多月时间,才看到一只熊猫。

当时他们追寻了整整一个星期,由于熊猫的野性比较足,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带走的时候,于是开枪将这只大熊猫射杀。杀死大熊猫之后,他们将大熊猫的皮剥了下来。

随后这支队伍回到美国之后,将大熊猫的熊猫皮制成了标本,放在了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而这两兄弟也一时间成为了热门。不过相对于标本来说,很多人还是想见到活的大熊猫。


因此从这之后,陆陆续续的有十几支队伍来到中国,想一睹大熊猫的风采。其中有一个名叫哈克尼斯的美国人,靠着一股激情来到了中国。但是一年半之后还没找到大熊猫的踪影,便因为食道癌去世。

听到这个噩耗的妻子露丝痛苦万分,发誓要为丈夫完成遗愿,于是只身一人来到中国。找了丈夫在中国的朋友杨帝霖,希望他可以担当导游。

还别说经过两个月的寻找,终于找到了一只野生的大熊猫。这只野生大熊猫,当时刚刚生了一个小熊猫。露丝找到的时候,大熊猫出去觅食了,所以她就趁机抱走了小熊猫。

随后她给这个小熊猫起名叫做苏琳,每天小心翼翼的对他进行照顾。而美国人抓到大熊猫的消息也传回了美国,很多人都希望他能把这头大熊猫带回去。

不过想要带出一只大熊猫出境其实并不简单,虽然别看当时清政府腐败,但是这一点卡的还是比较严。后来他托人办了一张动物出境许可证,把大熊猫伪装成宠物狗,就这样顺利的混了出去。


1936年的12月18日,露丝带着苏琳乘坐豪华客轮来到美国。在她还没有抵达港口的时候,就已经有几百个人在这里欢迎。到了美国之后,一家动物园开价2万,想要买下这只大熊猫。

不过她并没有选择这家动物园,而是选择了芝加哥的一处动物园,虽然这处动物园只出了1万美金。但是却承诺给露丝,以后只要她继续去找大熊猫,路上的钱全部由他们来承担。

这种大熊猫一经展出,只是三个月时间,就超过了325,000人前来观看。有一些比较有商业嗅觉的商人,还做了很多熊猫的周边。而这位露丝夫人,也做到了名利双收。

1937年的8月11日,露丝准备再次来到中国寻找大熊猫。在4个月之后,她又从当地的一个猎人手上,买下了一只大熊猫美美。然后在1938年带回美国,卖给了芝加哥的一家动物园。

随后在中国的露丝,又捉到一只成年的雄性大熊猫,和一只幼年熊猫。但是因为成年的雄性大熊猫反应太过激烈,最后被打死。然而大熊猫的死让露丝愧疚无比,偷偷的把那只刚捕捉到幼年熊猫放生。
从此之后,她再也不愿意参加类似捕捉大熊猫的活动,回到美国之后写了一本名叫《夫人和熊猫》的畅销书。一直到1947年,露丝因为心脏病去世。她的墓碑上刻的是熊猫夫人露丝·哈克尼斯。


史之策


熊猫是个历史悠久的动物,是绝对的生物活化石,据科学家们推测分析,熊猫至少有800万年的历史。

如今的熊猫早已不是以前的熊猫了,以前,熊猫是可以陪人打仗的,现在,熊猫主要是用来被参观的;以前,熊猫是要吃肉的,如今熊猫是吃素的,仿佛,熊猫成了出家的大师了。

熊猫的故乡,主要是中国,在世界上的数量,大概有一千六百多只,有三百多只在动物园圈养。国外很多人对熊猫很感兴趣,但黄金有价,熊猫无价,就算拿上钱,也买不着。

但是,美国有个女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竟然偷了一个熊猫回去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她的下场如何?

熊猫被偷,美国女人偷着乐了

美国很发达,对自然生物的研究也是走到了世界前列。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位叫“露丝”的美国女人来到了中国,她的目的很简单,陪丈夫威廉·哈克纳斯来寻找大熊猫,如果可能,他们想要带走一只熊猫。

遗憾的是,她的丈夫威廉·哈克纳斯运气太差,在中国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病倒在地。进医院一查,原来是肠癌,不久后,哈克纳斯一命呜呼。

丈夫死了,但来中国的正事不能忘了,那就是搞到一只活体熊猫。

此前,有一位美国人,整了半天,活熊猫没逮着,一不小心打死了一只熊猫,当事人心疼坏了,将死了的熊猫做成标本后,带到美国,造成了极大的轰动。

露丝想要实现前人没有完成的目标,继续寻找活体大熊猫。

露丝雇用了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猎人杨昆廷,和一只队伍进了西南的原始森林,活该命好,露丝一行抓到了一只活体熊猫,这是一只出生不久的小熊猫。这个小熊猫被逮到,露丝的嘴巴都咧到了耳朵根上,她是真地高兴,她给这个熊猫起名字叫“苏琳”。

可是,熊猫逮住了,如何带回去呢?

对于这个事情,露丝的团队想了半天,最后决定将熊猫乔装打扮成哈巴狗,试图从海关蒙混过关。可是,海关人员眼瞎了吗?没有,看得很清楚,那绝对不是哈巴狗。

但那时是1936年,中国的大地还很混乱,而民国政府很依赖美国,于是美国人简单一贿赂,海关的口子就开了。

当露丝把熊猫幼崽带回美国后,卖给了博物馆,价格相当不低,据说有当时美国人年平均工资的6、7倍。看来,博物馆是疯狂了。

熊猫死了,露丝早逝

比博物馆领导更疯狂的是民众,自从开放了“参观大熊猫”的时间后,每天的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参观者最多时,一天达到了4万人次。

最激动的还属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儿子了,他动情地说道:“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那我宁愿拿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这话说的太夸张,但反映了他的心情。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远征中国西部项目负责人赛奇,完全被苏琳这个小熊猫征服了,他甚至许下誓言:“我这一生将再也不会射杀一只大熊猫了。”

但,非常遗憾的是,苏琳在异国他乡一年多后,终于因为水土不适,父母远离,郁郁寡欢,最后病逝他乡。

露丝不甘心地再次去了中国,但这次不走运,活体熊猫没逮住,也没地方去逮,看来第一次只是侥幸罢了。这一次,露丝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个熊猫标本。

以后的日子,露丝再也没有去过中国,再也没有逮过大熊猫。而露丝的生活,靠着撰写相关的文章,发表相关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1947年,露丝也去世了,年仅47岁。终于,她在另外一个世界,和熊猫苏琳团聚了,也和自己逝去的老公团聚了。


蓝风破晓


熊猫是中国国宝,也是全世界公认的是保护动物,这么多年,我们国家一直很看重对熊猫的保护。然而上世纪30年代有个美国女人就曾经公然来到中国盗捕熊猫,这个女人名字叫做露丝·哈尼克斯。

在她人生36岁以前,她只是一名设计师,后来嫁给了一位探险家。这位探险家本来想着来到中国捕获一只熊猫带回美国,却在上海感染了重病,不久死去。于是露丝打着“继承亡夫遗愿”的口号来到中国,准备捉一只大熊猫回到美国。在华人向导的帮助下,露丝组建了一支小型探险队,前往四川寻找熊猫。

1936年的10月9日,机缘巧合之下,露丝在一棵枯树中发现了一只熊猫幼崽,她立刻将这只熊猫收下,并悉心喂养取名为“苏琳”。
当时的民国政府其实已经有了保护熊猫的意识,曾经明文规定禁止外国人将熊猫带离出境,除非是中央政府特批,露丝也因此被扣押在上海的海关大楼。可是弱国无外交,由于美国官方的压力,国民政府也只能被迫同意。露丝以托运托运小狗的名义把熊猫带上了美国的客轮。

回到美国以后,露丝成为了明星,并获得“熊猫夫人”的美誉。1937年,露丝又回到中国偷运了一只熊猫出境,并将这只熊猫卖到了动物园。1938年,露丝的同伴打死了一只熊猫,由此露丝停止了这项行为。

后来露丝以写作为生,她的作品《夫人和熊猫》曾经一度畅销西方,她本人甚至成为慈善代表。二战爆发以后,露丝逐渐被人遗忘,直到1947年病故在匹斯堡一所廉价旅馆里。


是阿维啊


大熊猫是世界稀有动物,其憨态可掬,胖嘟嘟的样子令人喜爱。它是我国特有的物种,主要活动在我国的四川、甘肃、西藏等地。

大熊猫的化石可追溯到800万年前,通过科学研究,现代的熊猫和化石相比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动物学家又称大熊猫为“活化石”。

有道是“物以稀为贵”,最早对大熊猫感兴趣的是西方人,因为他们没有也没见过这种动物。

1869年(同治八年),一位名叫阿尔芒·戴维的法国传教士来到四川传教,他发现猎户家墙上钉着一张黑白花纹相间的兽皮,他敏锐的感觉这就是传说中的“”大猫熊”皮。西方探险家称大熊猫为“猫熊”。

经过询问得知,当地猎户不知道这种动物到底叫什么,只称其为“花熊”。戴维心中暗喜,我何不带一只熊猫回法国。

于是他出重金让猎户给他捉一只活的。还别说,经过千辛万苦的寻找,戴维总算得到了一只活的小熊猫。他急急忙忙要偷带回法国,然而还没走出成都小熊猫就死了,他只好把它制成标本带回了法国。

戴维是第一个把熊猫标本介绍给西方人认识的。熊猫标本在法国动物园巡回展览,这引起了西方人的兴趣和关注。西方人欲一睹活体熊猫为心愿。

时隔67年后,也就是1936年,西方人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一位美国纽约女设计师——露丝·哈克尼斯,成为了第一个把活体熊猫展现给西方的人,也就是说她是第一个把熊猫带出中国的西方人。

一位服装设计师不好好设计衣服,为何不远万里来中国“研究”熊猫呢?

原来露丝的前任丈夫是个美国探险家,名字叫威廉·哈里克斯,就在二人结婚刚两个月后,哈里克斯决定到中国搞到一只活的熊猫运回美国,也让西方人见识一下活体熊猫。谁知刚到上海丈夫就得病去世了。

露丝来到中国安葬了丈夫,她决定完成丈夫的遗愿——带活体熊猫回美国。她找到当地的美籍华人杨昆廷为向导,二人乘船从上海来到了四川汶川地区。

经过在森林里艰难的寻找,二人最后在一个树洞里找到了一只还没满月的小熊猫。原来母熊猫出外觅食去了,丢下孤零零的小熊猫在树洞里。

露丝如获至宝,看着胖嘟嘟的小家伙她哭了,是激动。这就是西方人梦寐以求的大熊猫活体!露丝为这小家伙起名为“苏琳”,当天二人坐船返回了上海。

露丝为了把小熊猫运回美国煞费苦心,当时民国政府把大熊猫列为保护动物,是禁止带出海关的。露丝通过行贿海关人员,把海关登记表上写上了“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露丝又通过精心打扮小熊猫,不仔细看还真以为它是一只哈巴狗。就这样蒙混过关,露丝最终把“苏琳”带回回了美国。

活体小熊猫到达美国后引起了巨大轰动,露丝所到之处受到夹道欢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曾多次试图从中国弄一只活体熊猫,可惜多次失败空手而归。他激动地说道:“我宁可愿意用我的儿子换你手中的小熊猫。”

“苏琳”成了美国人眼中的偶像,小熊猫的各种卡通像和图案出现在街头和橱窗,各大动物园巡回展出成了小熊猫每天的活动。然而不幸的是小熊猫只活了一年就死了,之后露丝把它做成了标本陈列在博物馆里。

过了几年,露丝又到中国弄了一只叫“美美”的小熊猫儿,可“美美”到了纽约没两个月就病死了。

1942年,露丝出了一本儿名叫《夫人和熊猫》的畅销书,书中自称自己为“熊猫夫人”,讲她千辛万苦带回熊猫和用爱心照料熊猫的过程。她用这些稿费支撑自己的生活。

1947年,露丝在匹斯堡一家旅馆去世,年仅46岁。

从实际情况来看,露丝初心是好的,想让西方人见识一下我国的稀世珍品,从他拮据的生活来看,她并没从熊猫身上得到多大的财富。可是她从来没有想到,把幼小的熊猫脱离母亲怀抱是多么的残忍啊!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6485074484093420"} --}

秉烛读春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中叶。1934年9月,有一位名叫哈克尼斯的美国探险家来到中国追逐自己的梦想——捕获一只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大熊猫回美国。然而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哈克尼斯到了中国不久后就因病去世,永远的留在了上海,连大熊猫的影子都没见到。

哈克尼斯的梦想

远在美国本土的露丝·哈克尼斯在听闻丈夫的噩耗后悲痛非常,决定只身前往中国完成丈夫的遗愿。大概是天意使然,露丝·哈克尼斯确实没有辜负此行,她的探险队经过在长江流域两年多的探索和查访,终于在四川汶川县找到了两只非常可爱的雄性大熊猫,其中一只已经成年,另一只是大熊猫幼崽。但是由于成年大熊猫捕获难度过高,最终露丝等人只捕获了一只熊猫幼崽回到了上海,并在不久之后偷偷带着这只大熊猫溜回了美国曼哈顿。



回到美国后,露丝刚开始还在一丝不苟的照顾着这只来自东方的神秘生物,并起名叫“苏琳”。但久而久之,露丝觉得有必要给大熊猫找一个雌性伴侣,从而在西方国家繁衍生息,所以将“苏琳”转让给了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

大熊猫第二次被盗出国

不过露丝没有想到的是,整个西方国家见过大熊猫的人都是屈指可数,更别说找一个雌性伴侣了,简直难如登天。感觉到事情难度后的露丝决定再一次回到中国寻找雌性大熊猫,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一次相对来说就简单了许多,在向导杨坤庭的帮助下,露丝误打误撞的将另一只雄性大熊猫“美美”带回了美国。



这一次之后,露丝再也没有来中国偷偷捕获过大熊猫。生活在美国的两只大熊猫也分别在1938年和1942年死去,其中“苏琳”就是因为误吞了竹子窒息而死,并被美国人解刨研究。5年后,孤独的露丝·哈克尼斯也离开了人世。

露丝能够成功带大熊猫出国的真正原因

其实露丝在当初能够两次顺利的将大熊猫带回美国,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当时中国的整体局势。1945年之前的中国,要么是军阀混战,要么是日寇侵犯,到处战火不断,国家当局连存亡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去操心大熊猫的生存问题了。虽然当时有一些专门保护大熊猫的自愿或国家机构,但在那样的形势下,很难提供有效的保护。这就是露丝·哈克尼斯能够顺利带活体大熊猫回美国的根本原因,而且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一次私人带活体大熊猫出国的事件。如今的大熊猫基地,已经是国家重点保护区域,想要带走大熊猫,无疑是痴人说梦了!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大熊猫体态肥硕,头圆尾短,性情温顺,憨态可掬,特别是慢吞吞的内八字行走,煞是可爱,它是中国的特有种,主要栖息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属于中国的国宝。

中国对大熊猫的认识由来以久,古籍记载的貔、白罴、貔貅、貉都是指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为貘,可见当时是作为名贵药材用的。法国博物学家戴维是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大熊猫的外国人,1869年春天,戴维在四川宝兴科考时,发现一户人家挂着一张黑白相间的兽皮,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为白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会伤人,博学的戴维异常激动,估计找到了的新种,这将填补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于是戴维花重金购得一只已死亡的大熊猫,将它制成标本后在法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熊猫标本的展出,在西方学界引起了轰动,从此以后,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游猎家和动物标本采集者来到中国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之谜并捕获这种珍奇动物的活体。



美国的威廉是个狂热的探险家,1936年,他和35岁的纽约女服装师露丝结婚,新婚两周后他就独自奔赴中国寻找大熊猫,然而他还没到大熊猫的产区,就病死在了上海,露丝接到死亡通知书后伤心欲绝,为了完成丈夫的遗志,她亲自来到了中国,她是约25岁的美籍华人杨昆延一起来的,她们先到上海后再乘小木船到的成都,然后进入汶川地界,两人在深山老林里开始了寻觅,有一天,杨昆延发现一棵大树有一个洞,手伸进去竟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两人仔细一看,这个小家伙竟然是日思夜想的大熊猫,于是两人用杨昆延妻子的名字给它命名为“苏琳”,露丝带着“苏琳”返回成都,随即乘飞机到了上海。

当时的中国人对大熊猫的了解几乎为零,猎人是可以任意捕杀的,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和相应的规定,而西方人已在中国寻找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知道这是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当露丝准备离境时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不过,那不是因为带有“苏琳”的辱,而是因为来时手续没办齐全,最后她采取的是行贿方式登上了回美国的轮船。露丝人还在太平洋航行时,越洋电报就传遍了美国,轮船在旧金山码头靠岸时,已有热心的市民为她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接着熊猫“苏琳”被送到许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最后经过激烈的竞争,芝加哥的动物园得到了“苏琳”,露丝获得了一万美元的丰厚报酬。


自从“苏琳”关进动物园后,露丝总是隔三差五地去看望,看到“苏琳”孤独地成长,露丝萌生了给“苏琳”找个伙伴的想法,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动物园的大力支持,他们希望露丝能找一只雄性来,以便长大后能生育下一代,在动物园资助下,露丝又一次来到了四川大熊猫产区,这一次她在当地组建了一支寻捕队,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捕获了一大一小两只熊猫,正当露丝高兴地装笼运回时,大的一只熊猫不吃不喝、极力反抗,哀嚎地暴怒撞笼,在没办法的情况下被随队人员击毙,这事触动了露丝柔软的内心,她的目的是为“苏琳”找个伴,但是事实上却造成的大熊猫的母子分别,心里产生了自责和罪恶感,于是决定将可怜的小熊猫放回了大自然,从此放弃了捕捉大熊猫的念头。


“苏琳”由于不适应动物园的环境,存活了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受露丝的影响,美国先后有多人到中国寻找大熊猫,从1936年到1941年,运回美国的就多达9只、英国也有5只,而因捕捉时死亡的就更多了,露丝经常能在报刊上看到,某某动物园的大熊猫又病亡了,某某动物园又购得大熊猫的报道,心情越来越压抑,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盲目捉来“苏琳”而引起的,如果当初不从中国带回“苏琳”,不因此而获得巨大的收益,就不会有那么多逐利的人蜂拥而至,这不是在保护稀有动物,这是在加害,于是她四处呼吁,著书立学,希望大家停止这种野蛮和愚蠢的行为,但是人微言轻,已经无法阻止人类的欲望了,她在无奈、落寞和悔恨之中,于1947年得肺病去世,时年只有47岁。


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