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蝗災發展迅速,我國古代有什麼手段值得借鑑?說出來你別笑

2020年伊始,相信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這個庚子年的不同尋常,除了困擾我國的新冠病毒以外,世界其它國家似乎也顯得不太平。

4000億隻蝗蟲日前已經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內,這是一場破壞力毫不亞於新冠病毒的天災。最近筆者在上網的時候發現一些國民有趣的論調,說已經架好油鍋等待這4000億隻蝗蟲入境,這些話當然更多的是一種調侃。

東非蝗災發展迅速,我國古代有什麼手段值得借鑑?說出來你別笑

中國人愛吃,這是古代歷史上餓出來的下意識的習慣,但這種調侃本身是對大自然缺乏敬畏的一種心理,相信中國人已經因為這張貪吃的嘴得到了很深刻的教訓。

不過,若要和4000億隻蝗蟲組成的超級吃貨團相比,中國人自然也是要甘拜下風的,因為人類用了100年的時間才把總數將近50億隻的北美旅鴿吃到滅絕,但對蝗蟲來說,尤其是4000億的量級,估計要不了一個星期就能把呼倫貝爾大草原給變成一片光禿禿的黃土地。

當前的主流觀點認為蝗災大概率影響不到我國,這首先是因為這次的蝗蟲種類主要為沙漠蝗,儘管這種蝗蟲是最具破壞力的種類,但是其習性適宜生活在炎熱溫暖的熱帶地區。

這批沙漠蝗蟲想要進入中國,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它們其次要面臨的一道阻礙。因此,即便這些蝗蟲能夠進入中國,大概率只能止步於雲南的南部地區,總之因為地理和氣候的不同,這一次的東非蝗災對我國的影響概率將會很小。

東非蝗災發展迅速,我國古代有什麼手段值得借鑑?說出來你別笑

各位網友們架上油鍋等待蝗災來臨的期盼也只能是落空了,而在當前時期,恐怕吃貨們已經叮叮噹噹作響的鍋碗瓢盆是用不上了,估計還沒有出村門口就被勸返回家。

蝗災在我國曆史上是一種常見的天災,但蝗災並不是單獨發生的災難,它屬於旱災的伴生災難,我國古代就有“旱極而蝗”的說法。一般來說,蝗災的出現也意味著出現了旱災。

這是因為蝗蟲是將其蟲卵產在土壤之下,倘若溼度過高,蝗蟲的蟲卵就會無法順利孵化,而現在南方已經開始進入梅雨時節,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回潮,再過半個月,南方陰雨綿綿的季節就會到來,這也是這次東非蝗災無法進入中國的原因。

而當旱災發生時,土壤的含水量快速下降,在含水量10%~20%這個區間乃至更低的乾旱時,是最適合蝗蟲孵化的環境。因此大家會發現,蝗災一旦出現都是突然的集中爆發。

東非蝗災發展迅速,我國古代有什麼手段值得借鑑?說出來你別笑

這就是因為當旱災來臨時,大量的蝗蟲開始產卵孵化,所以在短時間裡能夠迅速的組成一支吃貨大軍,所謂蝗蟲過處,寸草不生。而乾旱又因為導致其它農作物無法生長,就會導致蝗蟲就行大規模的遷徙,到那水草茂盛的地方開闢新的領地。

可見這是一個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乾旱為蝗蟲提供了溫床,但是無法供它們生存,為了填飽肚子,只好遷徙。不得不說大自然的安排可謂是環環相扣,都給你算得死死的。

現代防治蝗災主要是從環境治理下手,譬如保持植被的完整,氣候的均衡,避免土地沙漠化,這是從長期的防治角度來說。大家會發現,像植被茂密的森林,牧場是不會發生蝗災的。

但在植被稀少,且容易乾旱的地區,蝗災總是時而發生,所以過度開墾和放牧,導致植被退化也是造成蝗災的原因之一。短期防治主要是通過藥劑把蝗蟲滅殺在搖籃裡,或者放生一些蝗蟲的天敵,如蛙類,鳥類,都能限制蝗災的形成。

說了這麼多,我國古代是怎麼防治蝗災的呢?

簡單來說,唯一的辦法就是沒有辦法,除了進行有限的捕殺以及捕食以外,古人面對蝗災只能任其自由發展,然後落得個一地雞毛的最終結局。這些都是因為科學技術的落後導致的,如今人類有各種藥劑和手段可以應對蝗災,不過也夠嗆,畢竟數量太大,一旦形成就會十分棘手。

上次看到一個有趣的提問,說古代人發生蝗災時為什麼不吃蝗蟲?

東非蝗災發展迅速,我國古代有什麼手段值得借鑑?說出來你別笑

其實也是吃的,但是吃並不能夠解決問題,這可能要讓架起油鍋的許多吃貨傷心了。這是因為蝗災的遷徙活動極快,若比起吃的速度,人類雖然嘴巴大,一張嘴能夠塞個數十隻蝗蟲,但是架不住蝗蟲量級大,遷徙速度快的特點。

譬如這一次的東非蝗災,從去年12月開始,這批蝗蟲大軍已經從東非直接跑到了巴基斯坦和印度,橫跨大半個地球,這種速度顯然是人類的進食速度無法消弭的。

明代大臣于謙寫了一首詩歌叫做《荒村》來描述蝗災之後的景象說: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壁破風生屋,梁頹月墮床。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宋代詩人張耒(lei)也寫了一首描寫蝗災之後的詩歌《田家》說:

門外青流系野船,白楊紅槿短籬邊。旱蝗千里秋田淨,野秫蕭蕭八月天。


東非蝗災發展迅速,我國古代有什麼手段值得借鑑?說出來你別笑

可見,古人是拿蝗災沒有辦法的。

正因為古代人拿蝗災沒有辦法,只能寄希望於老天爺,於是誕生了封建時代的特殊文化產物,蟲王廟。古代人認為一旦出現災難,都是上天遷怒於人間的舉動,所以必須通過祭祀的方式來達到讓老天爺息怒的目的。

正因為古代人民深知蝗災的厲害,畢竟在那個生產力落後單一的年代,一場蝗災就會讓人們一年到頭來的辛苦付諸東流,這種對自然的畏懼因此讓蟲王廟這種產物誕生。

那麼這位蟲王指的是誰呢?

據傳是一位叫做劉猛的將軍,古人將蟲王人格化了,所以只要祭祀這位蟲王爺,來年可能就不會遇到蝗災了。或者如果遇到蝗災,就跑到蟲王廟裡去祭祀蟲王,希望他能夠出手解決。

一般認為農曆正月十三日是蟲王爺的誕辰,所以在這一天不僅百姓會自發的進行祭祀,官府也會組織老百姓進行祭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不要出現蝗災。

東非蝗災發展迅速,我國古代有什麼手段值得借鑑?說出來你別笑

《貞觀政要》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

貞觀二年六月,京畿旱蝗時,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

說的是貞觀年間京師附近發生了蝗災,你看這段資料就寫“旱蝗”,說的就是旱災和蝗災是雙生天災的客觀事實。古人拿蝗災沒有辦法,唐太宗只好親自出面祭天禱告,還吃了一隻蝗蟲,意思你要吃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吃老百姓的糧食。

不久,蝗災果然消失了,故事當然不能當真,但說明古人面對蝗災確實毫無還手之力。倘若沒有飛機藥劑,現代人也不見得好到哪裡去,所以架起油鍋只是一種玩笑話,調侃輕鬆氣氛可以,但是不能當真。

對於大自然人類應該永遠懷有敬畏之心,就像這一次的疫情一樣,人類雖然創造了各種高科技,但在大自然面前依然不堪一擊,保持敬畏,就是保護自己。

最後,我覺得應該值得慶幸的是,幸虧這些蝗蟲不吃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